夜间
笔趣阁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00章 李世民:秘查太子谋反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承乾,等你回来。’


朱雀门城楼上的李世民,看着已经远行的队伍。


心里默默的说道。


太子很优秀,但太子又很调皮。


父亲对于调皮的儿子,自然是管教为主。


就像是魏征说的,子不教,父之过。


李世民觉得,自己这些年,确实对太子关心太少了。


这也是因为太子从小就优秀,不需要他花费太多精力。


对魏王的过继,心里有愧疚,所以想要多方面弥补魏王。


魏王是胖了些,但李世民是真喜欢。


魏王继承了长孙皇后的容貌,每次看到魏王,李世民总会想起观音婢,很多方面,自然就宽容了许多。


之所以不立皇后,便是在李世民的心中,观音婢的地位没有人可以取代。


当年,李世民十六岁,观音婢十三岁。


观音婢就是李世民心中的白月光,两人相濡以沫,扶持携手走过诸多风雨。


这种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经历,是没有任何人已经取代的。


在李泰身上看到观音婢的影子,这是李世民最大的欣慰了。


‘老登,等我回来。’


李承乾回头看了一眼城楼上的李世民。


心里默默的说道。


东征高丽后,再回来可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到了这个点上,李承乾也很清楚,谋反的事情,大概是要被暴露了。


他离开了长安,李世民肯定会派人进行调查。


没有了自己在长安周旋,调查自然会进行得很顺利。


那么再次回来,等待他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是被废太子。


要么是被夺走所有兵权,安安稳稳的等待继承。


之所以会在谋反之后,出现第二条路。


这跟李承乾的种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


就拿煤矿的事情来说,带给大唐国库的就是难以想象的收入。


只要继续进行发展,大唐的财政收入,将会节节攀高。


国库有钱,才能更好更为强大的发展大唐。


这些功绩,李承乾没有得到嘉奖,但在李世民的心里,肯定是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造竹纸,兴农事,办邸报,开武堂。


一项项,一件件,都让大唐走向更好的方向。


所以只要太子还没有真的发动谋反,或是起兵造反,李世民都有很大的概率,选择忍下来。


没到父子反目的地步,就还能接受。


不仅仅是因为李承乾是长子,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更是为了大唐的未来。


在李世民的心里,自己就是这大唐的开国君主之一,这大好江山,是他跟父亲一同打下来的。


没有谁会比李世民更想让大唐万古流转。


相比之下,魏王就逊色太多了。


魏王当皇帝,也许算是个明君,可只是守成之君。


他不会让大唐变得更加强大,只能是维持大唐的发展而已。


至于晋王李治。


这个时候还不在李世民的考虑范围内。


历史上李治最终被选为太子,说到底还是因为魏王脑子进水,还有李世民在乎太子的性命,担心魏王上位后干掉太子。


可惜的是,耗费了这么多心思,连太子都换了人,李承乾谋反后还是没能活过两年。


太子大军披甲行军不过一里地。


李承乾就挥挥手,让各方传令,停军休整。


这休整的第一步,就是卸甲。


虽然还是早上,但天气已经很热了,穿戴甲胄,尤其是铁甲的情况下,整个人都好像在锅炉里被烤一样。


等到大日高升,那真就成了烧烤了。


全甲检阅,也只是为了更加好看,让大唐的百姓,官员,还有陛下瞧见大军威武的模样。


陈云超刚卸甲完,便骑马来到了太子身边。


“殿下,我听说魏王造了一辆新的马车,把消石放在车厢里,使得整个马车凉爽起来。”


“殿下也造一辆吧。”


陈云超一直负责在灞桥驿打探消息,就听说了这件事,觉得是个不错的法子,便给太子提议。


李承乾还真就没想到这一点。


所以古人真不是没有现代人会享受,只是每个时代的条件不同。


这也跟李承乾考虑的方向不同。


在行军这块,李承乾最多考虑的,还是行军路上将士的问题。


魏王就不同了,他更多的考虑,是怎么让自己在行军路上更加舒适。


“先行军,等日落扎营之际,再去改造马车。”


“是,殿下。”


军营里带了不少消石,这些是还没有完成制冰的。


先前虽然把制冰所用的那些器具都给了长孙无忌,但消石可都是留下了。


一份黑火药的制作,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因此这剩下的消石,大约数千斤,就全都给带上了。


这可以在行军途中制造一些凉水。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冰水,是凉水。


在没有地窖这样的环境条件小,消石不存在能制冰,也就是给水降温,大致是跟井水温度的差不多,也就不存在行军途中,喝凉水会更容易生病这样的事情。


李承乾有自己的专属豪华马车。


不过暂时来说,是卸甲后骑马而行。


对于有腿疾的李承乾而言,骑马就是他最为舒适的时候。


上万匹马极为壮观,一眼望去,全是马车,骑兵。


辅兵们就坐在公交马车上。


前面是车夫,辅兵在马车上聊天。


大家都在庆幸,是跟随的太子。


能被选拔成太子的辅兵,也是需要很大竞争的。


良家子是必要的条件,还有对力气,健康上的要求。


能够被选拔进来当太子的辅兵,亦算是十人挑一。


他们也是有甲胄的,当然不是铁甲,而是普通款式的皮甲。


部分精锐步兵,大约千人,是携带陌刀。


另外两千人,则是长矛,盾牌。


大唐的盾牌主要以木材为主,像杨木、松木这类坚固且易获取的木材。


其重量相对较轻,方便步兵携带和使用,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强度,能够抵御一般性的攻击。


盾牌的表面或边缘,是经过处理的牛皮、羊皮等动物皮革,具有较好的柔韧性和耐磨性,可以增强盾牌的防御能力,同时减少敌方兵器对盾牌的磨损和破坏。


用于覆盖在盾牌的表面或边缘,起到加固和防护的作用。


盾牌的款式主要分为两种。


手牌,小型的方形盾牌,便于单手携带和使用。


立牌,也称塔盾,尺寸较大,高度可以达到人的肩部甚至更高,宽度也较宽。


后世影视中经常见到的那种大的盾牌,就是塔盾了。


李承乾的军队里配备不多,只有百人塔盾兵。


他们主要是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形成盾阵,对太子进行防护。


持塔盾的士兵,通常属于军队中的大力士。


大力士在李承乾的队伍里并不少,太子的兵源,自然是长安周边最为优质的兵源。


道路很崎岖,李承乾很放松。


士兵们也很轻松。


李承乾自己没有多少感觉,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出来。


但对于其他骑兵来说,就感觉很明显了。


因为加快打造了马蹄铁的缘故,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马在行进的途中,要更加的稳定,基本上不会出现拐脚的情况。


这让整个行军队伍,行进更加稳定。


行军节奏是个很关键的东西。


目前来说没有这个词汇,但领军的将军,都会比较讲究。


征战,大半时间都是行军。


在这样炎热的天气下,虽说没有步兵,但也要照顾到马匹。


马也是会中暑和脱水的。


大约每过一个多时辰,就要让马匹在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


士兵会检查马匹的状况,马蹄铁是否松动、有无受伤,并让马匹饮水、吃精饲料,以补充体力。


还有关于方向的问题,虽说有地图,但现在的地图向来是很粗狂的,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


不过在大唐境内行军,这些问题处理也比较简单。


大唐三十里设一驿。


大军行动前,就会派遣信使,先行对驿站进行通告。


比如现在队伍的最前方,就已经有驿站的驿卒在领路了。


他们熟悉地形,知道从哪些地方,怎么走,哪个方向。


在抵达营州前,都不需要担心迷路的问题。


——


太极宫,两仪殿。


李世民莫名的感觉这大殿里有些冷清。


这就是心里作用了。


是因为魏王李泰,还有太子李承乾,都已经离开了长安的关系。


儿踏征程千里遥,父念深深愁绪绕。


最爱的两个孩子就这么远赴千里,这让现在的李世民心里有些后悔。


觉得不应该让两个儿子出这么远的远门。


毕竟不管是太子还是魏王,军功对他们来说意义都不大。


理论上来说,东征高丽并不需要他们。


最早的想法,李世民是要准备亲征的,然后让太子监国。


怎么就到了这份上呢。


是承乾啊。


太子一开始就在推动对高丽的征讨,这无疑是李世民一直想做的事情。


魏王为了跟太子争夺,也想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压住太子。


魏王的参与,让五姓七望也跟着卷了进去。


这让李世民意识到,东征高丽,可能是对五姓七望这些世家,削弱他们的一个机会。


魏王的五千世家子,只是一个缩影。


真正的影响,是在于造船,还有世家发力,鼓动参加徭役的民夫。


东征高丽的四十余万民夫,可都是从河东,河北,河南三道之地征召。


而这些地方,便是五姓七望的根本所在。


民夫除外,包括大量的折冲府府兵,也受到世家的影响很大。


其中还有不少,就是世家的人,又或者是在世家管辖治理下的百姓。


一场大战下来,肯定是有损失的,在李世民看来,既能削弱世家的影响,又能占据高丽之地,怎么算都划得来。


各方算计下,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阿难。”


沉思良久,李世民突然开口。


“陛下,臣在。”张阿难躬身回应。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才道:“太子可能有所谋反之事,且交由你暗中进行调查。”


“切记注意,不要传出风声来。”


如今太子离了长安,对于长安的影响力就在大幅度减弱了。


此刻进行调查,自然受到的阻力很小。


李世民现在已经可以确定,太子必然是有所准备谋反之事。


但谋反走到了哪一步,又有哪些人参与其中,i还是要清楚。


这些参与太子谋反的人,大致是都要被处理掉的。


他只要太子就够了。


处死这些谋反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警告太子。


“是,陛下。”


张阿难心中叹息,陛下跟太子,终究是走到了这一步。


也不知道,届时当真相水落石出后,陛下会如何去处置太子。


李世民之所以要让张阿难秘密行事,也是不想太子谋反的事暴露出来,让他不得不行废立之事。


只要不暴露,那么就是在可控的范围内。


——


晋州。


赵节跟李元昌,几乎都要累瘫了。


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像是现在这么劳累过。


自从第一个矿场开始赚钱后。


两人就越发的忙碌起来。


勘察,招工,开矿,制作,运输。


一件件事情,不断的压下来。


先前赚大钱的兴奋,此刻已经被消磨殆尽。


“也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连造船这种事情,都交给了我们来做。”


“工部的官员,都是在吃干饭吗。”


眼看到了日落时分,李元昌终于是能歇息一会了,忍不住开始吐槽起来。


赵节也是一脸疲惫。


“如今东征高丽,国库告急,陛下不想从国库里拿出这笔钱来。”


“就让太子传教令,从矿场里进行开支,毕竟造这些漕船,都是给用来运煤的。”


李元昌不由道:“东宫的府库,跟陛下的内库,又有什么区别。”


“对了,按照时日,殿下今日已经动身,沿路的蜂窝煤,可都是已经运过去了。”


“这可是太子特别交代,马虎不得。”


赵节点点头:“当然,早在一月前,我就已经让人在太子的行军路上下,安排运送蜂窝煤了。”


“能给太子当兵,还真是幸福,喝水都能喝沸水。”


这就涉及到李承乾的安排。


行军喝水是个大问题,尤其在这夏天。


常规来说,士兵行军,就是喝生水。


哪怕说这个时代的水源算是比较好,可长期喝生水,如何不会生问题。


其实这个时代并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哪怕是在后世,一直到了民国之后,国家才大力推广喝开水的观念。


喝生水导致的问题,其实是对于王朝时代百姓最常见的病症。


实际上有经验的将军,也会重视饮水安全问题,除了寻找优质水源外,也会有烧开水的举措。


李承乾则是使用蜂窝煤。


所以提前安排了赵节跟李元昌,在行军沿路的驿站进行蜂窝煤的补给。


使军队能喝开水,减少患病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