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99章:若不是谋反,为何要怕?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五千重骑。


但凡有所了解军事的,就知道这是一股多么恐怖的力量。


二凤想用来保护太子在战场上的安危。


现在却成了威胁皇帝的筹码。


四大臣为什么纷纷建言不要刺激太子,究其根本,还是在这五千重骑上。


更何况他们当初,是亲眼见证过太子神箭手的实力。


五千重骑,加上太子这样的神箭手,对于小规模战争的胜负,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哪怕是长安禁军尽出,就一定能留下太子吗。


恐怕是不见得。


这就是兵权的重要性了,如果李承乾的手里,没有这五千重骑。


大臣还会这样去劝谏皇帝吗。


那就是严查到底,还太子一个清白。


可惜的是,太子好像并没有清白可言。


在几个大臣的轮番劝说下,李世民最后收起了镇压太子的想法。


只是有些东西,一旦出现,又岂是这么好结束的。


几个大臣走后。


李世民站在大殿前面的庭院门口,久久无言。


张阿难则一直躬身伺立在旁。


月光下的李世民,面色几经变幻。


最后缓缓开口道:“阿难,朕是不是真的错了。”


“如果当初,朕不给太子兵权,也就没有这些事情发生,对吗。”


起兵造反这样的事情,有第一次出现,第二次还会远吗。


张阿难迟疑着开口:“太子殿下仁德纯孝,应是遭人陷害。”


李世民微微摇头:“若是心中不愧,又何须惧怕他人。”


说到这里,李世民的语气有些唏嘘。


“他们跟朕说,太子是因为担忧有人构陷,以至于父子反目。”


“这么些年,朕虽对魏王有所偏爱,然对太子,从来不曾缺少过什么。”


“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下,朕会对太子如何?太子自己还不清楚吗。”


“但是现在,太子在害怕什么呢。”


“太子在害怕,但那些所谓的证据,被人摆在朕眼前的时候,朕会相信,会废除他的太子之位。”


“阿难,你说,朕是个昏君吗。”


“朕还没到晚年,便会跟汉武帝那样昏聩吗。”


张阿难连忙道:“陛下是圣人。”


李世民没有在乎张阿难的回答。


这番话,更像是对自己说。


“朕不是昏君,若朕是昏君,那这自古以来的历朝历代,就没有明君了。”


“所以啊,太子为什么怕呢,为什么会怕那些证据。为什么会觉得朕不会信他,而是信别人?”


“为什么在这样的威胁下,都敢于去做起兵造反的事情。”


李世民是个聪明人,若他不是聪明人,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地位。


即便是因为太子是儿子的关系,所以有所忽略。


但这些大臣一阵分析,也让李世民轻易的把握住了事情的本质。


所以,太子为什么怕,为什么敢于去做起兵造反这样的事情。


真相只有一个。


便是那些所谓的证据,是实证,是铁证。


是太子真的在做谋反的准备。


因为是真的,所以要怕。


因为是真的,所以要起兵,要造反。


因为是真的,所以太子不愿引颈就戮,不愿返回东宫,不敢参加祭祀。


张阿难整个人都在瑟瑟发抖了。


他没想到,陛下都已经是想到了这等程度。


有心想要劝说几句,可迟疑思索,又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按照陛下这番话去进行推测,太子害怕的原因,就只能是这个了。


否则这天下,除了谋反这等事情,还能是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太子害怕的呢。


张阿难沉默不语,李世民也没有追问的意思,更就此打住,没有继续往下说了。


哪怕现在的李世民,已经是非常清楚太子真的在谋反。


终究是心软了。


其实在刚才的议事里,李世民就已经感觉到了。


但没有在几个大臣的面前说出来。


因为一旦说出来,也就代表了再也没有回旋的余地。


李世民并不想,也不愿废掉太子。


太子已经证明了他的优秀。


在继承皇位这方面,已经不仅仅是合格这么简单。


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方能一统天下。


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的后嗣子孙,能够代有明君。


太子继位,能承接大唐之繁荣昌盛,能正大唐皇室之名,对于李唐,亦是最好的选择。


李世民现在这个时候,自欺欺人也好,假装不知也罢。


他都不想看到太子起兵造反,也不想看到太子谋反。


只要没有太子谋反的证据,所以怎么能算太子谋反呢。


太子现在有兵权,但不会一直有兵权。


现在不入长安,不意味着一直不如长安。


等到东征高丽回来。


再斩断太子羽翼,收走太子的兵权。


命其专心处置政务,等自己年迈之后,再行继位吧。


——


次日。


远方的夕阳,早早的升了起来。


太子军营里,已经是全员披甲。


李承乾身穿戎装,坐镇大帐。


从昨晚到现在,已经是一夜没睡了。


不过这对于李承乾来说,算不得什么负担,哪怕是两三天不睡觉,也是不会有多少影响的。


李承乾是懂兵法的,也懂二凤。


若二凤强压,则必然夜袭军营,且以大军围堵。


然李承乾并不怕,因为两万余斤黑火药,此刻已然在军营中。


凭借这黑火药,他若想走,当今这天下,还没有人可以拦住他。


二凤亲自上场都不行。


贺兰楚石禀告道:“殿下,长安城内,并无异动。”


陈云超让人送来了消息,宵禁解除,城门开启后,就已经派人去探查长安城的动静了。


“继续探。”


“是,殿下。”


其实到天亮后,李承乾就已经松了口气。


虽然现在还没得到大内里的消息,但可以肯定的是,昨晚既然二凤没有调兵遣将,那么今天大概率也是不会的。


这件事,或许到了现在,已经算是结束了。


还有两天。


大军出征,届时尘埃落定。


这个时候的皇宫里,还是很热闹的。


正在举行宗庙祭祀的仪式。


李世民还采纳了房玄龄的建议,增加了部分为太子祈福的仪式。


魏王李泰,自然是来了的。


看到父皇这么淡定的进行仪式,感觉整个人都有些迷糊了。


他可是得到消息,就连父皇内侍张阿难,手持诏敕都没能见到太子。


昨天晚上,父皇还召集了四位心腹大臣,商讨要务。


虽然不知道最后商讨出了个什么结果。


可太子这么妄为,怎么也要给出个交代吧。


父皇这就不管了?


还是说准备等到祭祀后才动手吗。


然而一直等到整个祭祀都结束后,父皇这边都没有丝毫动静,这搞得好像自己昨天收到的都是假消息一样。


于是李泰壮着胆子问道:“父皇,怎不见大兄呢。”


这是在提醒父皇。


李世民面色平静的看了一眼魏王。


谁会去构陷太子?


闭着眼睛用脚指头都能想到,必然是魏王无疑。


除了魏王,还能有谁?


“你大兄病了,如今正在军营中歇息。”


“朕已经让人去看了,应该没有什么大碍。”


“青雀这么关心你大兄,不若去伱大兄的军营探望一二。”


听到这话,李泰吓得头一缩。


去太子军营探望,是嫌死得不够快吗。


自己若真去,保不准就要被太子杀了祭旗。


“府中得了一条上好的地精,届时给大兄送去,以表心意。”


唐朝时期,对人参的雅称很多,地精便是其中之一。其余还有神草、黄参、土精、皱面还丹、鬼盖、人衔等。


李世民微微颔首:“想来你大兄,肯定会对你有所感谢的。”


李泰尴尬的笑了笑。


杀我的时候干净利落点,也是感谢了。


李世民又问道:“出征的事情,筹备得如何了。”


李泰回道:“已然筹备妥当,只等时辰一到,便可出发。”


李世民道:“回去准备一二,明日便出发吧。”


李泰一愣。


不明白父皇这是什么意思。


不过既然父皇这么说了,也只能是应道:“是,父皇。”


李世民点点头。


让魏王提前出发,也是好跟太子错过。


魏王李泰这边走的是水路,从长安出发后,并不是去洛阳,而是先沿着渭水北岸的道路向东北方向前进,经过渭水的重要渡口,渡过渭水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走,进入到现在的河东道内。


穿过河东,进入河北,再到莱州。


而后在莱州集结船队,跨越渤海海峡等海域,向高丽的沿海地区进发。


到了晌午的时候。


李承乾已经得到了消息,宗庙祭祀正常进行,并已经结束。


而陛下那边,再昨晚派来张阿难之后,就没有了其他动静。


不过李承乾还是知道了,晚上李世民紧急召集四大臣议事的消息。


因为值夜的宿卫统领,就是李安俨。


虽然李安俨没说,但李承乾也能猜到,昨天晚上,必然对李安俨是一种很大的煎熬。


君臣议事跟寻常觐见不同,即便是李安俨这等宿卫统领,也是没资格听的。


所以李安俨也不知道大殿里到底聊了些什么。


不过陛下没有动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如此看来,陛下应该不会动手了。”


贺兰楚石的语气中,残留着几分庆幸。


虽说知道肯定不是陛下相信了太子生病,但没动手,就是好事。


“或是掩人耳目,殿下不可不防。”


苏定方是个老谋深算的,只要大军还没出发,就不能放松警惕。


李承乾点点头。


确实不能放松警惕,谁也不知道,二凤会不会在这个时候来个回马枪。


只是相对来说,倒是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


这件事,好像就这么落了下来。


一直到下午,收到了魏王明日就出发的消息,才算是更加安心。


这一刻,李承乾已经猜到了二凤的想法。


在东征高丽事前,二凤不想引发动乱。


就算是有猜疑,也是要等到这次东征高丽之后再来对付他。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二凤真的还能对付他吗。


这就不见得了。


贞观十七年,六月二十八。


魏王出征了。


浩浩荡荡八千余骑。


跟李承乾不同,李泰主要是走水路,所以并不需要带太多的辎重粮草。


三千匹驮马已经足够,其他的就是沿路补给。


李泰自然是没有骑马的,而是坐在最新打造的豪华马车上。


这辆马车由两匹骏马拉车,比一般的马车要大许多,高许多。


李泰坐在马车里,感觉屁股下传来的阵阵凉意,特别满意。


“真是好东西。”


“太子的这制冰法,果然是神奇无比。”


李泰感觉自己这哪里是去打仗啊,分明是去游玩。


周边紧随的骑兵,也让李泰比较安心。


不过还是催促队伍步伐快一些。


他要早点前往渭水,距离太子越远越好。


这出了长安,感觉性命就少了许多保障。


太子可不会放过机会,对他手下留情。


——


在魏王领军出征后,很快就迎来了太子出征的时间。


两天很快就过去。


李承乾没有放松警惕,一直让军队戒备着。


事到临头,也不差这几天的时间了。


不过很显然,二凤那边依旧是没有什么动静。


一切都变得安静祥和起来。


这也让李承乾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准备。


首先就是邸报的事情。


邸报自然不能因为李承乾的离开而停止,所以大部分的版块内容,都已经是提前规划好了。


思来想去,最后李承乾把邸报交给了狄知逊来负责。


狄知逊是科举入仕,能够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还是很有能力的。


终于,时间来到了贞观十七年,七月初一这天。


跟魏王匆匆出发不同。


李承乾作为太子,自然是要有出征仪式的。


出征仪式的举办地点,主要是在朱雀门。


清晨。


日光破晓,照耀在全身披甲的五千骑兵之上。


最前方太子身穿金甲,威武不凡,明光铠反射出耀眼光芒,犹如天将。


周边百米,已经被戒严,百姓们早就聚集过来,远远瞧着。


这个时候,李世民已经站在了朱雀门的城楼之上。


从下而下,俯视着骑马而来的太子。


现在来看,太子哪有半点生病的状况。


李承乾此时已经骑马到了城门下,拉住缰绳停步抬头。


父子俩的目光,在此刻交汇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