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灾厄之冠 > 第十五章 五阶!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灾厄之冠


炸丸子的是六婶。


只见六婶手在装满肉馅儿的盆里一抓,一个个的肉丸子就从虎口位置挤了出来,快子一挑就进了油锅。


油脂和滚油一接触就哗哗响声,颜色一翻一变,几下就变得金黄一片。


六婶也不着急,拿着竹条笊篱来回拨动,不让丸子黏一起,直到完全熟了,这才捞起来放在了一旁的大盆里。


守在一旁的小六子眼疾手快地抓了一把。


完全是不顾烫,就这么拿着往嘴里塞。


“瘪犊子玩意儿,一天天的就知道睡,睡醒了就偷吃,也不知道像谁。”


“去,别碍事,和你爹戳浆湖去。”


李家屯,或者说是奉城,到现在贴春联还用的是浆湖。


拿个大铁锅整点粗粮倒点水,火上一热,刷子来回刷着,等到水分没得差不多了,浆湖也就成了。


倒是听说海门那里有什么胶水了。


六婶没见过,但听自家爷们说过,在咱这旮沓不好用,天一冷,一上冻,看起来粘着好好的东西就往下掉,去年城里有两家铺子就用胶水了,看着瓶子好看,可中午歇业粘上,还没等三十晚上放炮了,就掉了,气得两家掌柜的大年三十晚上骂娘。


到今年,估计也是戳浆湖。


“知道啦!”


小六子咧开嘴一笑,露出缺了的门牙。


小孩正直换牙的年纪,再加上贪吃,孩儿他爹还宠着,这口牙就遭罪了,前两天小年的时候,两粒糖进嘴,直接粘下了一颗大门牙,这阵说话都走风漏气的。


但自己孩子,还是得心疼。


不一会儿见到小六子又拿了两颗糖跑出来,六婶也没再吭气。


直到自家男人披着袄子出门时,这才给装了两纸兜子丸子,实打实的那种,每个兜子都得小一斤,外面用棉花套裹严实。


这是给站岗巡逻的年轻人们送去的。


大年三十站岗巡逻可是苦差事,屯里的大人们当然得记的好。


不光是老李给送酒。


老六也给送东西。


一个是掌柜的,一个是账房,这是应该的。


“嗯,我一会儿就回来。”


“中午给我做锅汤面,我悠着点吃,晚上又是一场恶战。”


老六严肃地说道。


六婶直接锤了自家男人一下。


什么恶战?


还不是喝酒。


“去吧,没点儿整形。”


自家婆姨的打骂,那能是打骂吗?


那是爱!


老六秉承着黑土地男人们的光荣传统,哼着小调就往屯子口走去,刚一走进,就发现莫先生正在和屯子口的两个年轻人聊着呢。


大年三十,站岗就是苦差,聊天什么的,正常。


要不是怕喝酒耽误事,老李和老六绝对给年轻人们支个桌子,放个铜锅,烫两壶酒。


不过,莫先生出现在这儿,可是罕见。


“莫先生,您早。”


“六哥,您早。”…


歌德笑着回应道,老六却是连连摆手。


“别,您可不敢叫哥,叫老六就成,您要是叫六哥让屯子里的人听到了,得戳我嵴梁骨。”


自从那天歌德灭了野猪、大虫、熊瞎子后,就没有人敢在歌德面前排资论辈了,也不能这么干。


谁敢?


那就等着被骂白眼狼吧。


人家给屯子灭了这么大的祸事,你让人叫哥。


你这脸得多大啊?


这还是屯子里。


要是传到了外面?


十里八村的人都得念叨,看,就这屯子的,没良心,转大瓣蒜,可不能嫁过去,过去了准得后悔。


这话要是传出去,屯子里其他人杀人的心都有。


这可是影响到了后代。


老六自己有儿子。


那也是要传宗接代的。


他可承受不来。


一旁的小年轻捂着嘴乐。


为嘛?


老李和老六在铺子里的时候,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


老李白脸。


老六黑脸。


这倒不是摆谱,而是铺子里得有规矩,不然这买卖就得黄。


所以,老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端着的。


再加上早年读过书,老六端着也合适。


因此,俩年轻一看老六这模样,都发笑。


“笑什么笑。”


“喏,你们六婶给你们炸的。”


“给炮楼上的娃儿们也分点儿。”


老六将两个兜子递过去。


“嘿嘿,谢六婶。”


“谢谢六婶。”


俩年轻人也犯浑,张嘴就是谢六婶,完全不提六叔。


老六也懒得计较。


他知道娃儿们犯浑,但根儿是好的。


他站着这儿敢拍胸脯的说,他在外面但凡有点事儿,这帮娃儿都是第一个冲上去拼命的。


关键时刻靠的住。


平时?


犯浑就犯浑吧。


他,老六,习惯了。


然后,老六就惊讶地发现莫先生竟然也抓了好几颗丸子。


“莫先生您等等。”


“我再给您去取。”


老六转身就跑。


不一会儿,救回来了。


好家伙。


老六直接端着盆回来了。


“您吃,要多少有多少。”


老六一指盆。


“我这吃不了那么多,拿点儿就行。”


歌德苦笑着。


他一时嘴馋,没忍住。


不可能真蹲在屯子门口吃炸丸子,主要是早先炸出来的丸子,这个时候已经凉了,也不太好吃,得等到和烧肉、油豆腐放一起,上面放上葱段、姜片,加水上锅蒸一下,出锅的时候再捏两根芫荽才好吃。


推辞两番。


老六又给站岗的年轻人分了点丸子,这才端着盆回去了。


“六婶炸得丸子好吃。”


“嗯,听俺娘说,六婶当年在城里当过帮厨的,手艺差不了。”


“六叔能娶了六婶,真是好福气。”


“那可不。”


站岗的年轻人闲聊着。


老六不在了,年轻人们开始尊称六叔了。…


一旁歌德听得有趣,继续问了几句。


和之前一样,也都是一些闲杂事儿。


有些家长里短。


有些乡野趣闻。


还有一些神怪志异。


总之就是那么得入乡随俗。


以前,歌德是不爱听的,还嫌烦。


但是随着职业【归乡者】出现后,他是真的爱听这些。


也许是因为这里和‘家’类似吧。


“我给您说,莫先生,那黄皮子忒不是东西了,仗着自己会妖法,就霍霍了好几家姑娘,还专门拦住人问,它像人像神。”


“你要说它像人呐,它虽然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可是这修为就废了,它怀恨在心,你就得家宅不宁。”


“你要说它像神呐,它立马得道成仙,但是你开口了,你就得承担它的罪过,说不定就是一场横祸。”


绕着绕着,这话就又绕回仙儿了。


没法子。


谁让黑土地特色乡俗呐。


“那咋整,说啥都不对。”


另一个年轻人听得入迷,忍不住挠头。


“谁说不是呢。”


说这故事的也不知道咋解决,只能是呲牙花。


然后,两人不由自主看向了歌德。


莫先生,大能人,肯定知道。


两年轻人同时想道,忍不住就问。


“你直接说它像身高一米七前凸后翘双马尾长相漂亮家财万贯心地善良对我一见钟情的大美女就好。”


歌德那是本能的,骚话直接就说出来。


两年轻人一愣。


眨了眨眼。


一副这也行的模样?


“莫先生,您没开玩笑?”


讲故事的那位问道。


“当然……是玩笑。”


看着两个年轻人怀疑的目光,歌德叹了口气。


抛出去梗,接不住,让人难受啊。


而且,我这一直被称呼先生,是习惯了吗?


怎么莫名的,还有偶像包袱了?


歌德心底想着,神情却是认真起来。


他说道。


“遇到黄皮子讨封,你要说它像人,千万比说它像神——它白日飞升了,留下你承担罪孽,你承担的起吗?”


“说它像人,它修为没了,虽然能站立行走,但是危害反而不大。”


“而且,你还能和它商量,别来我家搞事情,答应了,我就放你,不答应,咱俩今儿就躺一个在这,总好过你霍霍我家。”


这次,两个年轻人连连点头。


显然认可这番说辞。


脸上不由自主露出更多的敬佩。


而面容憨厚点的更是连连擦火器。


那模样就好像是在说,枪在手,我不怕你。


完全没考虑,这是故事的可能。


休!


就在三人闲聊的时候,炮楼上响起了一声口哨。


有人来了!


还是生人!


今儿除了老李带着李长海、李富贵给自己干妈树上香外,就没有人离开过屯子,这时候来的人,看数量就能辨别。


两个年轻人直接端起了火器。…


也没人提醒歌德一句说躲躲之类的。


在两个年轻人看来,这根本用不着。


莫先生还用提醒?


而且,歌德在这,俩人那士气蹭蹭上涨。


好似天塌了都不怕。


逐渐的,在两人视野中出现了一支车队。


队伍混杂不齐,既有马也有驴,还有骡子,人粗粗看去有七八十人之多,有的是拿着火器,有的是朴刀,更多的是哨棍之类的。


领头的穿着翻毛的狗皮袄子,戴着狗皮帽子,手里拿着一根马鞭,腰间插了根短火器,离李家屯还有四五十米距离的时候,就一抖鞭子。


啪!


“咯咯,吁。”


驴车稳稳停住,领头这位直接徒步过来。


“我是象牙山赵家屯的赵老大。”


还没到跟前,这位就喊上了。


“是赵大叔!”


憨厚的那小子直接喊起来。


另外一个也松了口气。


大过年的,就算不怕,也不想流血生事。


“找大叔,您咋的才回来啊?”


憨厚小子跑过去问道。


“路上有点不太平,‘长生道’闹事,我就带着大伙儿绕了点路,幸好三十这天赶回来了,不然大家都得在路上过年。”


赵大露出了北方汉子的笑容,一指身后的车队。


车上相熟的人,也在高声呼喊着。


屯子里的人听到动静,也都赶了出来。


“他赵大哥,吃口饭再走吧,能赶上。”


六婶直接喊道。


这可不是客气,而是底气。


李家屯在附近可是有名的富裕,也只有李家屯敢说这话,换个其它屯子,说这话就得让人笑破肚皮,遇上诚心找事的,屁股一挪就得坐到你家饭桌前,主家捏着鼻子认下,然后,就得勒紧裤腰带吃糠野菜。


以前,李家屯也不敢。


不过,自从老李发家了,这就有了底气。


“不了,妹子。”


“大伙儿都归心似箭。”


“讨一碗热水喝就行。”


赵大常年出门在外,说话也有点谱了。


“看,赵大哥您说的。”


“哪还用讨。”


“等着,我让婆姨们端出来。”


六婶说着就转身回屯子了,爷们们都在,但都不用爷们们搭手,爷们们这会儿已经和车队的人聊上了,有抽烟的,给递根烟,不抽烟从兜里摸了一把瓜子出来。


过年,都富裕。


其他不说,像是香烟,一般时候舍不得。


大都用旱烟解馋。


等到婆姨们端出碗和水,大家早就热络起来。


说到底,都是十里八村的。


再往深里说,几乎都沾着亲。


“来,尝尝烤馍。”


“俺家的烤窝窝,比烤馍香,有枣。”


热情在屯子前洋溢着,哪怕是风雪都挡不住。


赵家屯的车队停了大约半个小时,紧跟着就再次上路。


“等过了初二,初三头上我来李家屯拜年啊。”…


赵老大说着。


这面乡俗讲究初一奶奶家,初二姥姥家,初三才开始兄弟姐妹和亲近朋友,赵老大将来李家屯放在了初三,显然是把李家屯当成了亲人。


“好勒,我热好酒,候着你。”


这话是老李说的。


刚刚赵家屯车队喝水的时候,老李带着李长海、李富贵回来了。


“行!”


一声回答,一声鞭响。


赵老大也是痛快人,没什么弯弯绕。


赵家车队走了。


歌德站在一旁目送着这支车队。


他看着每个人都是大包小包的样子,细细观察着每个人脸上的神情。


兴奋、忐忑和难以掩饰的欢喜。


思念!


却又近乡情怯!


刹那间歌德的【心】就再次跳动起来,和之前【心】指引着他来到这里一样,看着眼前的车队,歌德脑海中浮现着一种涓流汇聚归大海,乳燕投林急归巢的感悟。


【归乡者.还乡】!


五阶瞬间完成。


甚至,六阶也即将出现。


【归乡者.团圆】!


名称已经浮现【心】头,但却不完整。


只是名字浮现,但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晋升。


但这也足够歌德感到欣喜。


真就是意外之喜。


不过,马上的,歌德就想翻白眼了。


【血鸦之灵】看到了那位王家大小姐。


带着护卫,赶着车。


明显是来李家屯过年了。


歌德下意识想该怎么搪塞过去,但是,下一刻却是一眯眼。


车队后面还有人。


胡一刀。


算是熟人。


不过,令歌德在意的却是胡一刀身边那位一头白发的少女。


少白头,歌德见过,不值得惊讶。


但一头白发,还长着毛茸茸耳朵的少女,歌德可是第一次见。


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