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蜀汉之庄稼汉 > 第1339章 抉择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落败济北王府前,来了一个骑着毛驴的农人。


农人的脸庞因为常年在地里劳作,脸上已经被刻上了辛劳的痕迹。


握住毛驴缰绳的手,手背已经变得灰黑,上面布满了粗糙的纹路。


身上的粗麻衣物灰扑扑的,脚上鞋子沾满了泥土和草屑。


都说明这是一个真正的农人。


可是这个农人看向济北王府的眼睛,却是充满了复杂之色。


牵着毛驴,来到侧门前,敲了敲门。


没有反应。


曹苗皱了一下眉头,又加大了力气。


“砰砰砰!”


门终于从里面打开了,年老眼昏的门房,颤悠悠站在那里,浑浊的双眼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农人。


似乎很有些疑惑,这么一个黔首,哪来的胆子来敲大魏诸侯王的门。


不过说来也怪,眼前这个人,总觉得有些眼熟。


曹苗有些无奈:


“严叔,是我啊。”


老门房听到这个声音,终于认出了眼前之人,正是离府数年之久的大郎君。


“郎君?你是大公子?”


老门房抖抖索索地扶住曹苗的双臂,老泪纵横:


“你怎么会变成这样?你这是吃了多少苦哇!”


曹苗的眼角抽了一下,看了看吱呀吱呀作响的破门板。


再看了一下塌了都没有修补的院墙。


记得自己离开时,这个塌口还没这么大呢。


唉!


各有各的苦。


乡下虽不似这里繁华,但胜在自在。


在这里当济北王,却是难有自由。


“大公子,来来来,老仆带你回府。”


曹苗连忙按住老门房:


“严叔,不用了,我自己知道怎么走,你且在门口继续守着吧。”


“那不成,大公子这么多年没有回来了,老仆怎么能不管不顾呢?”


“没有不管不顾,没有,”曹苗一把把毛驴的绳子塞到老门房手里,“这样,严叔啊,你帮我把这头驴系好,我自己进去见允恭。”


“驴?”


老门房看了看手里的绳子,再看看曹苗身后的毛驴,最后目光又落回曹苗身上,再次老泪纵横:


“大公子啊,你在外面,可是受大苦了,连马匹都骑不起了,只能骑个驴。”


乡下嘛,能骑个驴就不错了。


更别说这些年来,大魏不断失去养马之地,现在仅存一个幽州。


而在司马懿进驻冀州之后,连幽州都不给大河南边运送马匹了。


官府和军中严重缺马,民间哪还有什么马匹?


就算有,基本也是老马残马,能有一匹驽马就算是不错了。


而且未必能比得过自己的毛驴。


“行了,严叔啊,把驴放在前院吧,你在这里看着它就行。”


济北王曹志,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了,吩咐了一声,这才解了曹苗的尴尬。


济王府里,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前院一年到头也打扫不了几次,荒草丛生。


虽说冬草干枯,但临近开春,说不得这头驴能在院子里寻上几口吃的。


兄弟二人,一人身着诸候王服,一人身穿粗布麻衣,彼此对视。


良久之后,曹志忽然笑道:


“阿兄,你来了。”


曹苗点头:


“是的,我来了。”


“算算日子,差不多也到了,所以我这才出来吩咐一声,没想到比我想像中还要快半日。”


曹志伸手肃礼:


“阿兄,里面请。”


曹苗定定地看了曹志一会,笑了笑,终于迈步入内。


“外面不收拾便罢了,里面你也不让人收拾一番。”


看着满客厅的凌乱,一些器具甚至还是西来之物,放到外面,遇到识货的,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曹苗不由地就是有些感慨。


“府上哪有多余的人手?”


曹志不在意地笑笑,面容有些苦涩,“能走动的,就那么两三个,都跟着商队出去了。”


济北府肯定是没有商队的,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手组织商队。


但有门路。


而关东这边,有商队没门路的人家,比比皆是。


不过曹志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每次都要只要一成。


无论是和谁合作,都只要一成。


就算是有人硬要多分几成给他,他也不要。


而且他挑合作人也很谨慎。


但凡大一点的世家,他都不会选择——这是为了避嫌,也是为了避祸。


小一点的豪强,又没有那个资格。


所以不大不小的人家,又明里暗里拐个弯却能与某个世家大族拉上关系的,才是他的合作对象。


不缺钱,但也没有太多钱。


反正就是够用,还能享用一些西来之物。


这就是济王府的状况。


曹苗听了曹志的话,左右看了看。


“不用看了,这里只有你我二人。”


曹苗一听,脸上顿时就是吃惊之色:


“文学防辅官?”


“文学防辅官是用来防大人的,你我兄弟二人,又没有什么名声,哪值得人家辅佐?”


辅佐二字,咬音略重,甚至还带着一丝讥诮。


“所以大人去世后,最后一任防辅官离任,朝廷就再也没有派人过来。”


曹植死后,曹苗曹志二人,一人当了济北王,一人去了乡下种地。


曹苗这些年来,种地就老老实实种地,如无必要,绝不会打探济王府的消息,更别说主动联系。


若不然,也不会这么一副农人打扮。


此时听到曹志这么一说,他不由地燃起了一线希望:


“难道朝廷已经一改宗室苛政?”


怪不得允恭会突然叫自己过来。


“想什么呢?”


曹声失笑,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曹苗:


“朝廷现在恐怕已是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情管我们这在外面的诸侯王?”


曹苗脸上顿时露出失望之色,然后心里又猛地一缩,声音都不禁地低沉了几分:


“那允恭叫我过来,是为了何事?”


曹志没有立刻回答,把早就准备好的《六代论》递了过去,解释道:


“这是最近在宗室之间流传的文章,听说是前些日子,有宗亲上书朝廷的奏章。”


曹苗有些不明所以地接过来,翻开略看了一遍,脸上出现惊异之色:


“这奏章,怎么感觉……”


“有点熟悉,对吧?”


曹志替他把话说了出来,“我初次看到时,也是有如此感觉,所以有人说,这是大人的遗文。”


“大人确实写过类似的奏章。”


曹苗有些不太确定,又翻看了一遍。


曹志摇头:“但这绝对不是大人写的,大人有手所作目录,但凡是大人写过的文章,皆有记载,但此文,我没有在目录中查到。”


“你是说,有人假托大人之名?”


曹志点头。


曹苗越发地疑惑了:“为何?”


曹志的脸色变得有些沉郁:“洛阳丢了。”


“啊?此事原来是真的?”


洛阳丢失的消息,传得极快。


就连在乡下的曹苗,也已经听到了风声。


此时从曹志这里得到确认,心情颇为复杂,倒是没有太大的意外。


曹志点了点头,然后又说出一个曹苗意想不到的消息:


“曹爽已经挟太后和天子,东巡谯县。”


“什么?”


这一回,曹苗是真的惊了。


接着就是泛起一股古怪的想法:


先帝从洛阳巡到许昌,现在的陛下又从许昌巡至谯县,下一次,会巡到哪里?


(虞太后点了一个赞。)


曹志示意曹苗手里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在当时上奏的。”


顿了一顿,曹志脸上露出嘲讽的神情,“但朝廷没有采纳。”


“阿兄,国家破灭在即,朝廷可以让外人拥重兵,据州郡,却连一个入朝的机会都不愿意给同宗之人。”


大约是失望太过,也大约是麻木了,曹志眼神空洞,却用最平静的语气说出一个残酷的事实:


“阿兄,大人生前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估计还是要发生了。”


“这大魏,多半是要亡了。”


就算是有心理准备,而且自己在乡下种地,也是为了这一天作准备。


但此时听到自己的兄弟亲口说出来,曹苗似乎还是有些接受不了。


他的嘴唇微微颤抖,有些无力地张开,仿佛想要说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没有说。


原本常年在地里劳作而颇有些力气的身子,一下子塌了下来,仿佛一切的力量都已经消失。


良久之后,曹苗这才用低得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问道:


“允恭,当真要走这一步了吗?”


曹志惨然一笑:


“阿兄,我们这些年,可不就是一直在等这一天吗?”


“洛阳失守,关东可就再没有可以阻挡汉军的要隘了。”


守着关隘都不能阻挡汉军。


无险可守,拿什么去跟汉军打?


理智上,兄弟俩都知道这一天很有可能会到来。


可是情感上,他们又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这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心理。


甚至这种心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煎熬。


特别是对曹志来说,这种煎熬更甚。


因为他还要需要时时刻刻的盯着天下的局势变化,然后做出判断。


既不能在大魏还有希望的时候去投靠。


也不能在大局已定的时候去投靠。


太早,那叫数典忘祖。


太晚,那叫无济于事。


“荆州与扬州,合计尚有二十余万大军,若是再加上冀州司马懿所辖兵马,不下五十万。”


曹苗有些不甘心地说道,“再怎么说,司马懿也算是我们大魏的太傅。”


“就算他与大将军再怎么不和,也当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曹苗不提司马懿还好,一提司马懿,曹志脸色就变得无比阴沉。


“若是他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应当让洛阳失守!”


司马懿与曹爽不和,又要苦守洛阳,与汉军相争,粮草未免不济。


若是他控制了冀州,集河北之力,以太行山为墙,以函谷关为门,不让汉军东进。


无诏擅越州界一事,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


反正曹爽也不得人心。


短短几年,就把国事弄得一团糟。


与其把河北留在他手里祸害,还不如拿来阻挡汉军。


“司马懿若是当真有心要守洛阳,未必不能守住。”


不管怎么说,拿下上党之后,迫不及待地冒险进攻太原,怎么看也不像是司马懿这等谨慎之人应有的做法。


特别是他的对手,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


那可是与前汉帝国双璧相比,也都丝毫不逊色的冯鬼王。


就算是司马懿当时因为轻易拿下上党而产生了轻敌之心。


但在进入邺城之后,他仍可以领军回河内,然后再从河内渡河回到洛阳。


若是司马懿亲守洛阳,函谷关未必会失。


可是让曹志觉得诡异的是,司马懿非但没有回师洛阳,甚至连一兵一卒都没有派回来。


直到洛阳丢失,他都是一直呆在邺城。


这等做法,只有两种解释。


一是他故意坐视洛阳失守。


二是他视河北为自己所有,所以宁愿洛阳失守,也要早一日把冀幽二州彻底收入囊中。


无论是哪种解释,这都是曹志所不能接受的。


曹苗听到曹志这么一说,脸色发白:


“允恭的意思是……司马懿有异心?”


不是有好多人说,太傅是大魏忠臣,只有太傅,才能扶大魏于不倒吗?


“他有没有异心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没有尽心保洛阳。”


就算没有异心,但至少有私心。


内有曹爽与台中三狗祸乱朝纲,外有司马懿等人自怀私心。


汉军已克洛阳,随时可以东进。


七庙已隳,国将破灭,直至这一步,朝廷居然仍不愿意对宗亲诸王有丝毫的松绑。


身为曹氏子弟,如之奈何?


曹苗虽是兄长,但天赋远不如曹志。


再加上这几年在乡下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消息渠道也比不过曹志。


此时听到曹志这么一说,他的脸色已是变得难看之极。


“外面都道曹爽无能,唯有司马太傅能保大魏,没想到……”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曹志摇头,他看向曹苗,“那封信,阿兄带来了吧?”


曹苗点点头:


“日夜不敢离身。”


曹志点了点头,仿佛下定决心般长舒了一口气:


“阿兄这几日做好准备吧,待府上前去打听情况的人回来,你可能就要出发了。”


虽然已经料到允恭叫自己过来,是为了什么。


但事到临头,曹苗仍是吃了一惊:“这么快?”


曹志淡然一笑:


“洛阳失陷,天子东巡,这关东啊,怕是要乱上一段时间了,不趁乱离开,更等何时?”


曹苗面有迟疑之色。


曹志看到他这副模样,问道:


“阿兄可是有疑虑?”


曹苗苦笑:


“我在想,大人与那个人虽有书信往来,但从未见过此人,而且此人还是大魏死敌。”


顿了一下,这才有些犹豫地问道:


“允恭,你说,他真的会收留我们吗?”


曹志摇头:


“老实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他深深地看向曹苗:


“阿兄,我们曹氏,恐怕要全部托付在你身上了。”


自己那位伯父的篡汉之举,意味着曹氏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


真要被汉国所灭,曹氏被夷三族犹恐不足。


现在作出选择,可能还有一丝丝的机会。


在曹志看来,这一丝丝机会,至少要比相信大魏能翻盘大很多倍。


最后,曹志叮嘱道:


“阿兄,千万记得,真要是能见到他,一定要叫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