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蜀汉之庄稼汉 > 第1274章 全氏与战马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说步夫人生前没有被立为皇后,主要是因为前太子孙登与朝中众臣欲立徐氏。


但后宫之中,一直与步夫人争宠的王夫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没少暗中加以阻挠。


大公主对前太子没有办法,但对王夫人可谓是深恨之。


而她现在之所以被叫作全公主,正是因为嫁给了全琮。


如果她的第一任阿郎周循还活在世上,她自己还没有改嫁的时候,那她就应该叫周公主。


所以现在的全公主,就是全府的女主人。


自己的母亲被别人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一切。


而原本属于全家的头功,又同样被人加以干涉,变成了次功,小功。


简直就是欺人太甚!


什么长公主?


什长卫将军?


人家压根就没有把全氏看在眼里!


全公主越想越气,一股邪火直冲脑门,根本无法压下去。


她怒气冲冲地问道:


“卫将军在何处?”


“禀公主,正在前厅与几位郎君商量事情。”


“都被人欺负到府上了,还有心情商量事情!”全公主咬牙道,“速带我前去!”


正在与儿子以及从子商量事情的全琮,听得门口忽然被人大力推开,大吃一惊。


谁人如此大胆?


居然敢在没有自己吩咐的情况下闯进来?


他正要呵斥一番,谁料到看清来人时,脸色又是一变,连忙站起来笑道:


“细君何来?”


可以说,步夫人留下的两个女儿,一个继承了她的美貌,一个继承了她的性子。


而全公主,正是继承了美貌的那个——至于继承了性子的那位,自然就是下嫁朱据的朱公主。


故而美貌如花的全公主虽说是改嫁,但这并未影响全琮对她的宠爱。


否则的话,两人也不会在成亲后接连生了两个儿子。


即全琮的三子全怿及幼子全吴。


不过全怿与全吴年纪尚小,还没有资格参与到府中之事来。


此时与全琮在厅内商量事情的,乃是长子全绪、次子全寄,以及从子全端。


全公主扫了一眼众人,冷笑一声:


“予再不来,怕是明日我们全府的门匾都要被人砸了。”


全绪全寄全端三人,看到全公主进来,连忙起身,垂首行礼:


“见过阿母。”


“见过叔母。”


全公主挥了挥手,示意三人不须多礼。


全琮听得全公主之言,顿时就是大惊失色:


“细君此话何意?”


全琮长子全绪:“阿母请上坐。”


次子全寄,则是小跑过去,作出搀扶全公主的动作:“阿母请。”


全公主也不客气,一屁股坐到全琮的旁边,直接问道:


“予听闻寿春一战之事,论功已定,可谓实耶?”


此话一出,莫说是全琮全绪全寄父子三人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起来。


就是全琮从子全端,亦是有愤愤不平之色。


事实上,他们几人所议论的,正是此事。


全公主看到几人的神色,心里已是有数。


“吾为长公主,数次入宫,在陛下面前,为尔等多次说情,阿郎你乃卫将军,在朝中亦是身处高位。”


“论功一事,陛下本是偏向我们全家,若不然也不至于久不决定。”


说到这里,全公主重重地哼了一声,“阿郎你是这次攻打寿春的主帅,论功行赏没你说话的份。”


“反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能一言而决谁功大功小,这不是明摆着不把阿郎你放在眼里吗?”


全公主说到这里,全琮的脸色已经不是难看了,而是已经变得挂不住。


只听得他喝了一声:


“别说了!”


“啪!”


一巴掌拍在桉几上,全琮恨道:“简直欺人太甚!”


全家在吴郡虽不如四大姓氏,但好歹也算得上是大吴的顶尖权贵之家。


陆伯言仗其权势,一言而否全家在阵前之功,一点面子都不给,这不是在公开打自己的脸是什么?


全公主见此,趁机道:


“陆伯言身负西边战事,那他就应该好好地呆在西边。就算是回京述职,那也是应该跟陛下说起荆州战事就行了,偏生要对寿春战事指指点点。”


顿了一下,全公主看向全琮,目光闪烁:


“依妾看,正值朝中敏感之时,陆伯言趁这个时候跳出来,目的恐怕不简单。”


“嗯?”全琮有些疑惑地看向全公主,“细君这是何意?”


全公主冷冷一笑:


“昔太子在时,陆伯言就曾与之一起镇守武昌,其从龙之功,唾手而得之。谁料到竟是变故骤起,陆伯言岂不痛惜哉?”


“今大功从天而降,失而复得,谁能拒之?”说到这里,全公主咬牙切齿道,“只是可怜了我们全家,成了他取拥立之功的代价!”


全公主这个话一出,全氏几人皆是神色大变!


特别是全寄,还下意识地看向门口。


若非说这个话的人是全公主,说不得全琮已经打算要灭口了。


但听得全琮语气有些哀求:


“细君还请慎言才是,陆伯言非是那样的人。”


全公主“呵”了一下:


“陆伯言不是那样的人?阿郎你好歹是卫将军,为何他一点面子都不愿意给你?”


“难道他不知道,此等行为,是在打我们全家的脸面?阿郎你如何解释他如今的所作所为?”


“这……”全琮语塞。


有些话,长公主可以说。


但别人不能说。


但见全公主指了指自己:


“予与王夫人不和,不是什么秘密。依予看来,他如此打压我们全家,不就是为了向新太子表明自己的立场么?”


新太子的母亲是王夫人。


想起王夫人与步夫人,还有自己细君之间的恩怨,全琮再次说不出话来。


剩下的几个全氏子弟更是噤若寒蝉而不敢言。


与皇家结亲,或许有着巨大的利益。


但自古以来,巨大利益往往就代表着高危风险。


步夫人在世时,宠冠后宫,无皇后之名而有皇后之实。


全氏上下,可谓沾了不少光。


如今步夫人已然去世,若是王夫人真被册封为皇后,会不会因为全公主而迁怒全氏,谁也不敢保证。


更别说,太子可是储君,未来的皇帝。


一念至此,有人顿时就是冷汗直流。


“阿母,这可如何是好?”


全琮次子全寄,最先承受不住,终于颤着声音问了一句。


全公主没有回答,只是又扫了一眼所有人。


最后把目光落到全琮身上。


相比于沉不住气的全寄,其父全琮则是沉稳得多。


毕竟是吴国的卫将军,而且这辈子不见过多少风浪。


更别说是娶了吴国的长公主。


别人不知道,难道全琮自己还不知道,自己的细君有多受陛下宠爱吗?


莫说现在三皇子还没有正式被立为太子,就算是成了太子,也还是个太子!



难道还能越过陛下?


所以他自有一番底气在。


不过他也知道,全公主所言,也不全是危言耸听,而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可能性风险。


全琮考虑良久,这才缓缓开口道:


“细君所言,倒也不无道理。”


他抬起头来,回看全公主:


“那依细君所见,吾等当如何应对才是?”


全公主等的,可不就是这一句?


但见她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高深莫测的笑意:


“阿郎莫忧,妾说了这么多,不过是想提醒阿郎一番,莫要大意,免得有人故意针对我们全家而不自知。”


说着,她又故作叹了一口气:


“如今大吴,正值多事之秋,有些事情,并不是说我们想要避,就能避过去的,故而我们提前做些准备,总是好的。”


听到全公主这个话,全琮心里就是咯噔一下!


这……


什么意思?


难道全氏真要被迫卷入凶险无比的宫争?


想到这里,全琮终于沉不住气了,忍不住地开口问道:


“细君何不把话说得明白一些?如此云里雾里,未免让人担忧。”


话说到这一步,全公主反而不想说透了:


“阿郎,如今事情未明,有些话,妾亦不敢多说,何况就算是说出来,也不过是徒加担忧罢了。阿郎且有些耐心,再等等看就是。”


看到全氏几人仍是面色难看,全公主心中微有得意,知道自己已然说动了他们。


不过她的脸上,却是不露出分毫,反是放缓了声音,劝慰道:


“我说了,我提醒此事,不过是未雨绸缪。”


大概是为了给他们增强一些信心,全公主又是冷笑一声:


“在我看来,就三皇子被立为太子又如何?难道就能说是大局已定?前太子当了那么多年太子,不还是说没就没了?”


这个话,已经算是大逆不道了!


就连全琮,亦是骇然失色:


“细君还请慎言!莫要给我们全家引来灾祸!”


全公主呵地一笑,脸上虽是有些不以为然,但却也没有再说下去。


而是起身,作势欲走,不过在走之前,她又说了一句:


“予今日所言,所闻者皆为我全氏至亲,想必不会泄露出去,对吧?”


全琮深深地看了一眼全公主,最终还是缓缓地点了点头。


“那是自然。”


在全琮看来,细君虽然没有明说,但很明显是话中有话。


长公主得陛下所宠,能自由出入宫禁,自然是知道许多外人所不知道的事情。


全琮相信,她说的这些话,必然不是无的放失。


再说了,诚如细君所言,大吴此时正是多事之秋,且全氏乃是皇亲国戚,自己又是朝中重臣。


有些事,就算是想避,那也是避不开的。


既然避不开,那就只能见机行事了。


何况一想起寿春一役论功之事,全琮心里觉得无比憋屈的同时,亦是颇有些愤恨不平。


虽然在吴郡,全氏比不过陆氏,但也未必怕事。


吴国赤乌五年,孙权正式下诏,册封三皇子孙和为太子,同时以南宫为太子起居之处。


这是在许多人意料之中的事情,也让许多关心吴国稳定的臣民松了一口气。


-----------------


大汉延熙五年的开春,老天爷难得地没有发脾气,气候比较正常,雨水也不错,是个适合耕种的春日。


不过对于吴国军中来说,有一件比较烦恼的事,那就是战马的损耗。


去年吴汉两国并讨魏贼之后,双方互派人员,都算是学有所成,各自归国。


吴国的骑军组建,终于可以正式步入正轨。


然后孙大帝发现,想要组建骑军,并不是说有了领队的将官,有了马匹,有了马具,那就可以了的。


将士们还得操练。


虽说有了骑兵三件套,比起以前,训练骑军要容易得多,时间也要短得多。


但步军可以随便拉壮丁,然后再短时间操练一番,就可以驱赶着上战场。


而骑军不行。


骑军是人与马的结合。


不但人要能听得懂军令,还要操控战马去遵循军令。


更别说江东子弟,善操船而不善骑马。


那就更加需要大量的操练。


而战马的战场寿命是很短暂的。


使用得越是频繁,战马退役得就越快。


除了上述这些,大吴的战马还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


那就是从汉国租买回来的战马,并不是很适应江东的气候。


江南气候潮湿,不少马匹马蹄很容易腐烂。


再加上吴国军中并没有照顾大量战马的经验,这也导致军中战马管理不善。


开春的时候,正好又是战马最为虚弱的时候,不少马匹因为照顾不周,或者错误的饲养而生病,以致于无法骑乘。


这就让吴国战马的非战时损耗越发的大了。


大到让孙权心疼不已的地步。


才立完太子,北方积雪堪堪融化,孙大帝就迫不及待派人前往长安求救。


-----------------


“秦校事,你们吴国战马出了问题,不能怪我们头上吧?”


长安大司马府内,冯大司马一脸不可置信地看向从江东拼命赶过来,风尘仆仆的秦博。


“我们当初交给你们的战马,可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确定没有任何毛病的。”


“你们自己管理不善,照顾不周,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现在来找我说这个,莫不是还想要我赔你们不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


难得老天今年发了善心。


再加上去年一场大战,除了蜀地这个战略储备仓,大汉其他地方的存粮几乎被抽调一空。


督促好今年的春耕工作,那就是重中之重。


莫说是冯大司马,就算是汉家天子,前些日子都亲自跑到霸水那边巡视春耕了。


大汉上上下下,哪有一个闲的?


开春两个月以来,冯大司马忙得脚不沾地,好不容易才闲下来一点,吴国孙大帝就火急火燎地派了校事府的人过来。


冯大司马能给对方好脸色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