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明末逐鹿天下 > 第266章 粮价暴涨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京城黄氏粮行。


一位穿着麻布衣的汉子,询问粮价之后,有些绝望的离开。


黄东平看着他离开,就知道又有一个家庭,即将濒临饿死。


他却无能为力,根本不敢赠粮救人。


他敢这么做,粮行的所有粮食,都会被饥饿的百姓哄抢一空。


黄氏粮行,也会自绝于行业,被所有粮行抵制。


黄东平这段时间,看到太多的悲惨家庭,他很快就平复好心情。


他听着掌柜子,汇报粮行的储粮情况。


“东家,这日子越来越难了。


现在粮行,只剩下一万两千石粮食。


我们原先从湖广和河南进粮,现在湖广和河南都被秦军占了。


这两个地方的粮食,一点都运不进来。


只剩从山东运过来的粮食,每次运来的粮食都不太多。


现在战事吃紧,市面粮食疯涨。


已经从二两五分一石,涨到五两三分一石。


好多家的粮行,特别是背景深厚的粮行,都已经停止售卖粮食。


他们等到粮食涨到最高点,在售卖粮食,赚取大量的银子。


东家,咱们粮行是否也要关门,捂粮惜售。”


黄东平思索片刻,吩咐道:“老顾客,还按照市价卖一些粮。


平常照顾我们生意的老顾客,总不能看着他们活活饿死。


我们黄家几代人打下的名声,不能在我这代搞砸了。


至于新面孔,我们直接不卖了。”


黄东平说完,拿出一张红纸,用毛笔刷刷写下几个大字,准备贴到店外。


【店内粮食有限,只限老顾客购买】


黄东平知道现在京城的情况。


漕运从东南地区运来的粮食有限,之前足够京城的人食用。


现在各地勤王大军入京,他们消耗大量的军粮,这些是漕运运来京城百姓口粮的份额。


京城这里增加很多军人,湖广河南等地,供应的粮食又因为战争运不过来。


人多粮少,必然会导致市面上粮食短缺。


粮食这种必需品,一旦发生短缺,粮价就会暴涨。


不是缺十分之一的粮食,粮价就会上涨十分之一。


缺十分之一的粮食,粮价会涨到有十分之一的人,吃不起粮食为止。


现在已经翻番长到五两银子一石,黄东平预计涨到再过一个月左右。


大部分人家的储粮耗光,就会张到八两银子一石。


如果秦军围城,京城内的粮价,不知道会暴涨到什么地步。


现在暴涨的粮价,就有很多百姓吃不起粮。


有很多青壮,为了一口粮食,他们直接报名参军。


现在京城很多家粮行,特别是有背景的大粮行,已经不向外销售粮食。


这促使粮价更快的暴涨,这些人会赚得盆满钵满,根本不顾饿死的百姓。


百姓想要告状,他们却连顺天府衙门都进不去。


黄东平冷笑的看着这些人,等到秦军打进城,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


这些商人背后不是大官就是勋贵,只是在表演这些人最后的疯狂。


黄东平被门外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吸引。


他看到顺天府衙役,心里咯噔一声,看来又要破财免灾了。


他笑着说道:“各位差爷又来买粮,这些都是上好的新粮。”


这些顺天府衙役,买粮从来都是赊账,就没见过他们付过银子。


顺天府的衙役,直接走进来说道:“黄掌柜的,我们今天可不是来买粮。


奉陛下的旨意,内阁大老爷们已经下命令,现在交由顺天府衙执行。


向你们黄氏粮行这些大商人,必须要缴纳五千两银子,用于支付军饷。”


黄东平脸色一垮,他立刻拿一份足有二两重的碎银子,递到衙役的手中。


“这位差爷,咱是小本生意,五千两银子可拿不出来,您通融通融。”


衙役掂了掂手中的银子,露出笑脸说道:“黄掌柜的,我只是来通知您。


您这么慷慨,我就给你一个实底。


这次五千两银子,必须要拿出来。


每一家都有定额,交不满就由知府大老爷亲自补齐。


知府大老爷已经发话,哪一家拿不出来,就会被关进顺天府的大牢。


顺天府的大牢,你们也知道是什么情况。


到时候银子要一分不少的拿出来。


进大牢走一圈,健壮的人,半条命都没了。


黄掌柜这样的人,我估计是出不来府衙的大牢。”


黄东平露出笑脸说道:“差爷放心,我一定会尽快把银子交到衙门。”


“黄掌柜可要快一些,后天收不到银子,就别怪我们兄弟不客气了。


王掌柜只会做人,到时候肯定给黄掌柜子一间上房。”


黄东平送走顺天府的衙役,他回到粮行,让人把粮行大门关上。


他破口大骂道:“这都是什么东西。”


黄东平看着掌柜子吩咐道:“把粮行的大门关上,这可是五千两银子,我们要多久才能挣回来。


必须要趁着这次粮食涨价,把这笔钱挣回来。


真是老主顾,他们会走后门,到时候你亲自负责。”


粮行关门之后,黄东平乘坐马车来到一间大宅子里。


他不是没有根底的商人,一个普通的小商人,在京城这里根本生存不下去。


他是汾州黄家的人,在山西也是有名的大家族,他们晋商一向抱团。


“福伯,博佳在家吗?”


“老爷现在在家,我这就带您去见老爷。”


黄东平很快在福伯的引领下,来到书房。


他看到齐博佳正坐在书桌上饮茶,这是他的妹夫。


他们两家是世交,两家交情数百年,一直相互扶持。


黄家这一代人,在京城没有大官,他只能从齐博佳这里了解情况。


齐博佳比他小了近二十岁,却是进士出身,现在是翰林院的翰林,在京城交友十分广泛。


黄东平立刻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和齐博佳详细说了一遍。


“博佳,你说我应该联合晋商抵抗,还是直接交出这一笔钱。”


齐博佳说道:“这笔钱是买命钱,交了能活,不交必死无疑。


现在朝廷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


你们这些商人,之前还能依靠关系网,活得很滋润。


现在陛下为了保命,为了军饷,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现在收钱,只是陛下和文官妥协的结果。


今后军饷不足,那些有背景的商人也跑不了。”


黄东平相信齐博佳,他立刻说道:“我这就去把五千两银子交了。


既然是花钱买命,这笔钱就必须要交。”


齐博佳黄东平的表现,他赞许道:“现在就是改朝换代之时,不要因为一些小利,导致身家性命受损。


改朝换代处在现在这种时期,是最危险的时间。


这个时期道德沦丧,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齐博佳听着大舅子黄东平带来的消息,他一点都不意外。


京城现在粮价暴涨,这些勋贵还捂着粮食不肯售卖。


大明这些文官勋贵,自己家里不肯出一分钱,却逼迫商人出军饷。


勋贵士绅攥取最大的利益,大明已经摇摇欲坠。


大明的土地,生产出来的粮食,足够让每一个人勉强活着。


每年还有那么多人饿死,就是有人占的多,有人占不到。


大明皇帝和士绅,占着最多的利益,却不断收刮百姓的利益。


在这个利益链条下,势力最薄弱的人,将会承担最大的代价。


所有代价,都会层层转嫁到势力最薄弱的农民身上。


哪怕是把农民逼迫,必须要造反才有一丝活路。


这些人也绝不会放手,把自己手中的利益,分给底层一份,让自己能平稳度过风暴。


在这个时期,只要放手一些利益,平息大部分底层的怒火,事情还有转机。


但每一个朝代,朝廷的政令,都会加速推进这种现象。


大明的动作,就是还向底层百姓身上,加派辽饷等税收。


这个政策直接导致,各地民变不断发生。


每一个朝代都是官逼民反,最后改朝换代。


新朝登场,扫平一切,重新开始。


人性如此,每一个人绝不会轻易放弃手中的利益。


“后因哀之而不鉴之,这就是王朝周期律。”


齐博佳能想这么多,和他一直了解秦王苏河有关。


他看过《汉中周报》非常早期的一篇文章。


秦王苏河专门在报纸上,讲解王朝周期律的深层原因。


齐博佳看到这份报纸,他就知道苏河绝不是等闲之辈。


果然被他料中,秦军现在已经打到北直隶,很快就会打破京城,推翻大明王朝。


黄东平听到齐博佳大逆不道的言论,他直接制止道:“博佳,慎言。


现在到处是锦衣卫,你这句话传出去,咱们两家都会受到连累。”


齐博佳看着黄东平小心翼翼的模样,他闭口不谈。


现在大明朝廷,哪还有闲心让锦衣卫,监视他这一个普通的翰林。


锦衣卫几乎派出所有人,派到北直隶各城,去监视各城的守将,调查秦军的动向。


黄东平有些担忧的说道:“博佳,我听到小道消息,秦军已经派兵攻打山西。


我估计汾州府挡不住秦军的大军。


现在两地通信太难,不知道我们家里的情况会怎么样?”


齐博佳喝了一口茶,语气淡然的说道:“黄大哥,你不用担心,我之前就派人去家里告诫过。


秦军真的打来,不要在乎那点土地。


山西土地本来就贫瘠,还没有多少耕地。


那一点土地,不值得我们两家为它陪葬。


秦军主要目的是收土地,只要交出土地,家族一般情况下没有事情。”


黄东平听到齐博佳这么说,他才放心下来。


他老爹非常识时务,见风使舵的能力很强。


不到最后时刻,一般不会下重注。


他们黄家不想大富大贵,只想平稳的把家族传承下去。


范永斗为代表晋商八大家,一直通过张家口,把大量货物卖给后金。


这事儿晋商很多家族掺合的极深,赚取了大量的银子。


黄家就没太掺合,只是正常卖一些粮食和铁器。


秦军在西北崛起,乔家等被范家打压的家族,立刻把势力转移到西北。


黄家也没有任何动作,那时根本看不出来,谁能取得天下。


现在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他相信自己老爹,不会选择错误。


齐博佳喝了几口茶,看着在沉思的黄东平,他问向自己一直关心,却又想不明白的问题。


“黄大哥,我在报纸上看到,秦王那里的商人,拿出五千万两银币,支援秦王作战。


这事儿能是真的吗?


秦王真有五千万两银币军饷,那就是用钱砸,也能砸下顺天府。


我对商场不太了解,黄大哥认为这件事情有几分真实。”


黄东平思索片刻,说道:“我认为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不会太假。


我对于《炎黄日报》上面内容看的很少,大部分东西都看不明白。


我经常观看蜀商商会办的报纸《蜀商日报》。


这个报纸上的内容最详细,有关于工厂的介绍。


我曾看到报纸上介绍,蜀商商会会长李宫。


他在汉中办一家糖厂,就花费了五十五万两银币。


能花费五十多万两银币办理一个工厂,每年的利润至少也在几千两银子。


结果远超我预料,糖厂一年就给李宫,带来十八万两银子的收益。


除去成本和交税,也能带来数万两银子的利润。


工商业的利润极高。


秦王只靠种地的士绅,他肯定无法筹集这么多钱。


但秦王发展名为工业的东西。


那些工厂,每年都能为工厂主带来庞大的利润。


秦王发行的债券,我也有所了解。


这是秦王向商人借钱,每年给予百分之五左右的利息,到时候本金直接偿还,信誉极高,一两银币都不差。


这可不是和大明一样,直接冲着我们商人要钱。


大明真要向我们借钱,保证借的钱按时偿还。


多的不敢说,三四万两银子,我还敢拿出来去借。”


齐博佳听到这里他就明白,秦王为什么能筹到数额这么庞大的银币。


秦王是借钱,信誉有保证。


这些商人还有赚头,而不是损失了大笔钱财。


他想通这一点,看着黄东平告诫道:“黄大哥,你千万不要趁着这次城内粮食暴涨,赚取庞大的利润。


现在看情况,大明是要守不住了,必须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黄东平听到齐博佳这么说,他脸上的汗水,当时就落了下来。


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秦王可能秋后算账。


自己差一点,就要万劫不复了。


黄东平立刻告知离开,返回自己家的粮行。


他让掌柜子把粮行的大门打开,粮行重新开始营业。


黄东平拿出五千两银子,立刻把朝廷摊派的银子交了,破财免灾。


黄东平看着来粮仓购买粮食的客人。


他们每个人都面露菜色,站在粮食的柜台犹豫不决。


最后只能拿出来一点点散碎银子,购买一小袋粮食。


黄东平想着,怎么能让他的名气打出去,救活更多的百姓,又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影响。


黄东平没敢降粮价,现在按照市价卖粮,那就是非常良心的粮商。


他真敢降价,他这个粮行,第二天就会被查封。


那些勋贵,绝不会允许破坏市场的商人存在。


黄东平从其他商行手中,购买了大量米糠。


这种难吃的米糠,士绅和勋贵家里的下人都不吃。


黄东平低价向外售卖米糠。


在粮价高涨的现在,难吃的米糠,也能成为救命粮食。


他这种行为,只是救了最底层百姓的命。


本来买不起粮食的百姓,也不会影响到粮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