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明末逐鹿天下 > 第99章 小学开学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益门乡乡长韩翠柏带着乡公所的小吏下村,去帮助乡小学招收学生。


他们来到临河村,韩翠柏和村长李志勇说明来意,让他把村民召集起来。


村长李志勇敲着锣,挨家挨户通知。


他把村里有适龄儿童的人家,能主事儿的人,都喊到村中央的晒谷场。


村长李志勇,看着村民乱糟糟的表现,他大声吼道:


“大家安静一些,听韩乡长讲话。”


李志勇经常带村民去打工,在村中威望极高。


他一说话,所有村民都安静下来。


韩翠柏看到村民安静下来,他咳了咳嗓子,大声说道:“有个事儿,我给大家说一下。


统领府给咱们乡里,建设一所小学。


小学你们很陌生,它是教授孩子知识的地方。


小学功能和以前的私塾差不多,你们可以认为,他就是统领府办的私塾。


有想要孩子读书,成为一名读书人,来我这里报名。”


韩翠柏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村民打断。


“韩乡长,你看我们这种情况,说这些话完全白费了。


我们都靠乡里借贷的粮食活命,现在红薯长势很好,但不知道秋天能结多少粮食。


我们村,家家户户这个情况,怎么可能供得起孩子读书。”


“韩乡长,你这不应该把老少爷们儿都叫出来,只问乡里的几名富户。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你真以为我们只想当农民,还不是没钱,根本读不起书。”


“韩乡长,你是来消遣我们的么,我们村儿之前都没有一家私塾。


从这就能看出来,我们村好年景,都没有能请起私塾先生的人家。”


韩翠柏看到村民你一言我一语,都是说着一件事,没钱不能供孩子读书。


韩翠柏也知道读书花费巨大。


一名壮劳力脱产读书,一般的小地主,都没有这个能力供孩子。


韩翠柏接到上级的命令,协助筹建乡里小学。


他最开始极为反对,认为这完全是浪费钱财。


统领府免费供农民所有孩子读书,这根本不可能。


只算正常的教学消耗,培养出一名读书人,也要二十枚以上银币,这就是二十两纯银。


全府几万名学生,要花费几十万两银币。


这些钱,都够打一场局部战争的花费。


对学生收钱,那就完全放弃农村学生。


最多是乡里的富农,他们孩子能读起书,这就是在培养新的士绅。


这与统领府现在的政策格格不入。


直到韩翠柏完全了解,小学的入学政策。


他才更加佩服苏统领,这种天才一般的政策,完美解决他所想象的问题。


韩翠柏回过神,敲响了身边的铜锣。


巨大的锣声,让所有村民都安静下来。


韩翠柏看到百姓安静下来,他继续讲解小学的入学的政策。


“相亲们,你们不要着急,孩子入学免费。”


韩翠柏说完入学免费,在场的村民立刻沸腾起来。


有村民惊喜的欢呼道:“还有这等好事,第一次听到读书不花钱。”


有村民直接质疑,问道:“这能是真的吗?就是村里以前的士绅,他们也供不起全村人读书。


统领府管着那么多人,怎么可能供得起,这么多孩子读书。


我真有些不敢相信。”


还有人立刻冲着汉中府方向跪下,不断的磕头。


“苏统领,苏青天,我给你跪下了。”


韩翠柏立刻和村长李志勇一起,安抚好所有激动的村民。


他感觉形势有点控制不住,没有在卖关子,直接向村民解释小学的入学政策。


小学是住宿读书,所有学生吃住都在小学内。


每到初一十五的庙会时间,学校会放一天假。


由乡里安排人,统一进行接送。


小学一共有五年级,现在只开放一年级,入学年龄是七岁到十二岁的适龄儿童。


学费每年一两银币,也就是一两银子。


烈士子女免费,军属半价。


有钱交学费的人家,学生毕业之后就自由,想去做什么都可以。


没钱的人,有公司会与他们签合同。


公司拿出一笔助学金,供这个人读书。


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统领府开办的企业。


比如百货商店、兵工厂和钢铁厂。


少部分是汉中城知名的公司,比如王氏医馆、悦来酒楼,他们也会签下少量的人。


这些人出钱,供学生读完小学,还提供他在小学的食宿费用。


学生读完小学之后,必须要在这个公司干满五年,每年只有少量的工资。


合同的违约金高达一百银币。


只有一项选择,不用付违约金。


那就是毕业时,被统领府相关衙门看中。


他的学费,由统领府担保,工作之后慢慢还借的学费。


学生看不上这些公司,还有最后一条路。


那就是助学贷款,由银行提供助学贷款。


只不过这种贷款,需要偿还一定的利息。


韩翠柏介绍完之后,在场的村民都惊喜万分。


“韩乡长,你是说我家娃上学不花钱,学成之后,直接就能进城工作。”


韩翠柏点头认可道:“确实是这样,只要签订合同。


这些公司就必须提供学费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


但他必须学满五年,拿到毕业证。


如果中途辍学,需要根据合同违约条款,偿还这家企业付的所有钱款。”


“统领府太好了,这完全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


小孩现在很能吃,把一个小孩儿放在学校,哪怕他学的不太好。


在学校这五年,我们家就省下一个人吃饭。


毕业后,也能找个不错的工作养活自己。”


有村民小声的问道:“韩乡长,我们家没有男孩,女孩也可以去上小学吗?”


立刻有村民呵斥道:“女孩读什么书。


再养几年,让她嫁人就好,就是一口饭的事儿。”


韩翠柏瞪着这名出声的村民,怒斥道:“你这个说法极为错误,小学女孩也可以上。


我们对男孩和女孩,提供相同的待遇。


上过小学的女孩,她肯定会嫁城里人。


没上学的女孩,最多就嫁给隔壁村。”


韩翠柏乡长考核,是有女孩上学的考核指标。


但他知道,现在农民过得非常惨,和他们讲道理没用。


只有看得见的利益,才能打动他们。


许多家有女孩的村民,听到韩乡长这么说,他们立刻心动。


自己女儿能嫁给城里人,他们也能跟着借光,获得很多好处。


韩翠柏说动村民,大部分村民都愿意,把自己孩子送往小学。


他给村民介绍,提供助学金公司的情况。


把合同条款,一条一条解释清楚,让所有人都明白。


让村民们选择自己孩子,与哪一家公司签订合同。


韩翠柏带着合同和八十多名孩子,坐着村里提供的牛车,返回益门乡。


他带着学生,来到乡公所前方一栋气派的建筑中。


乡公所是泥砖房,新修建不久的房子。


但它和眼前的建筑相比,那就是宫殿和茅草屋的差别。


小学是钢筋混凝土建筑,一共有五栋平房。分别是教室和宿舍。


建筑看上去非常气派。


操场的最中心,立着苏河的石像。


操场是水泥地,非常平整的地面。


韩翠柏看到益门乡小学校长柳馨,她已经带着小学的十五名老师,迎了出来。


益门乡小学一共只有十六名老师,算上柳馨,一共只有三名女老师。


剩下的老师,都是男老师,大多数年纪都很大,最大的一名男老师,现在已经四十五岁。


他这个年纪,已经没有几年好活。


现在的人,大多数只能活到五十岁。


他们十六名老师,要教育益门乡小学三百多名孩子。


韩翠柏很客气,把学生和合同都交接好。


他只是一名正九品的乡长,柳馨也是从九品的校长。


“柳校长,这是最后一批学生。


每到初一十五,我会派人接学生回村。”


柳馨把孩子交给其他老师,她连忙道谢:“谢谢韩乡长,对我们小学的支持,这几天你辛苦了。”


柳馨校长送走韩乡长之后,她和老师一起,安抚因为刚到陌生地,哇哇大哭的学生。


这些村里来的学生,刚离开他们父母,都非常敏感。


福利院送来的学生,因为小时候遭受过各种苦难,精神更加坚韧。


他们刚来到小学,不哭也不闹。


柳馨带着最后一批学生赶往宿舍。


让学生们尽快熟悉自己住的地方。


无论是七岁的孩子,还是十二岁的孩子。


他们通通都是一年级学生,从最基础的拼音教起。


小学一共分为语文、数学、自然、历史、体育这四门课。


柳馨负责教授数学,现在只需要教授简单的加减乘除。


高年级需要教授珠算和会计。


语文课从拼音开始教。


历史不是由老师教,而是由乡间祖庙的祝师教。


自然这门课,老师们都是学生,看不懂书本上的内容,只能照着课本念。


体育课是由乡里的巡检来上课,主要教导学生们练队列。


……


学生们经过几天的习惯,所有人都适应小学的住宿条件。


柳馨查看孩子们的生活。


学校除了老师,还有其他工作人员。


她们大部分是妇女,负责给学生做饭,照顾一些年纪小的学生。


柳馨看了一眼旁边的日历,今天是八月一日,这是所有小学开课的时间。


老师们带着所有学生来到操场上。


“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校长柳馨,我们先对苏统领的石像行礼。


大家跟着我做。”


柳馨对着苏统领的石像,鞠躬成九十度。


“感谢苏统领。”


孩子们学着他的样子,像苏河的石像鞠躬。


同时说道:“感谢苏统领。”


有几名学生愣愣的站在原地,忘记了鞠躬,在场的老师立刻纠正他们。


孩子们鞠完躬,老师带他们走进大教室。


教室非常宽广,三百多名孩子,分成六个班,每个班五十多人。


柳馨在操场上,等待教授历史的祝师。


她等了不一会儿,就看到一名满头大汉的青年男子走进学校。


“堂哥,提前告诉你今天开课,你怎么这么晚才来。”


柳广盛看着柳馨,眼神中充满着宠溺。


这是他亲妹妹,为了家族考中统领府,成为一名小官。


她还为自己担保,让自己从煤矿的统计员解脱,成为益门乡祖庙的小祝。


他现在身上依然背着刑期,但当祝师,这个工作很轻松,还可以减刑。


柳广盛眼中还有着血丝,他有些疲惫的说道:


“乡里祖庙刚建好,一共就五个祝师。


临河村前几天有人去世,因为那里太偏僻,只能我去主持葬礼。


我连夜翻山走回来,去祖庙换身衣服就过来。”


“大哥你受苦了,我们快去上课。


等咱们安稳下来,把大嫂和侄儿接过来,让你们一家人团聚。”


他们两人走向教室,这里的房间很大。


现在的学生,都在靠近宿舍的这栋房子,其他房子现在空着,留着给以后的学生使用。


他们走到一班门前,老师正教授语文课。


“大家请跟我学习拼音,张开嘴大声读。”


“啊。”


教室内“啊”声一片。


柳广盛听到拼音声,他想起之前,自己学习拼音的痛苦。


只有学会拼音和简体字,他们才能获得减刑的机会。


那时候所有人,在一天劳累过后,还要拼命学习这种拼音文字。


他们走到二班的门前,看到教授自然的老师,按照课本读内容。


“我们生活的地方,名叫地球。


它是一个大圆球。


生活中有很多细节,能看出地球是球形。


我们站在河边的高楼上,眺望远处的帆船。


都是先看到船帆,才能看到船体。”


“哥,我进去教数学,你也快去教历史。”


柳馨和柳广盛两人分别,各自进去班级教学生。


柳馨走近班级,学生们立刻起身,向她鞠躬。


“老师好。”


柳馨看到这一幕,她感觉自己人生都升华了。


他的前半生,从来没有感受到尊重。


家族对她的要求,只是联姻的工具。


从这一刻,她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个人。


她要用自己一生,教导好每一名学生。


“同学们,好,你们坐下吧。”


“同学们把数学课本打开,记得要保存好课本。


这些课本都属于学校,人为损坏会受到处罚。”


“我们第一节课,来认识数字。”


柳馨开始教授学生,阿拉伯数字。


这种数字简单好认,非常适合小孩子学习。


数学书上记载,它是已经消亡的古印度文明,留下的瑰宝之一。


柳馨不明白,古印度文明留下的东西,为什么叫阿拉伯数字。


柳广盛进入教室,他拿起历史书。


他不会讲课,只是按照传播信仰的方式,给学生们讲述黄帝的故事。


……


苏河听取教育部侍郎张祐枫的汇报。


张祐枫是汉中张家的旁支。


张家也是一个大士绅,但他们以士林和教学为主,平时也做些垄断性生意,没做多少恶事。


他们家土地被统领府没收,抓了十几名族员劳改。


苏河本以为这种士绅,会永远的敌视他。


让苏河没想到,他在宝鸡县全歼大明官军,汉中城留存下来的士绅,很多家都改变了态度。


他们纷纷派旁支出仕。


他们也变的识时务,一直支持统领府的政策。


这次汉中小学开学,张家为首的士绅,也把族中子弟送进小学。


苏河士绅群体敌意很大,主要是这个群体,垄断着现在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


他要重新分配土地,遏制土地兼并,与士绅的矛盾不可调和。


但与他为敌,是士绅这个群体。


具体到每个家族,只要接受统领府的土地政策。


自身又没有做过太多恶事,苏河也愿意接纳这些士绅。


自从有科举制度之后,门阀世家已经渐渐消亡。


门阀世家能形成的原因,就是他们垄断知识和当官的渠道。


现在的士绅,比隋唐时期的门阀世家,实力地位差远了。


士绅没有大量土地,他们就没办法控制大量农民。


他们就只能成为诗书传家的士族,以教出官员为目标,不再控制大量土地。


为了家产的增值,一些士族也会投资工业,促进工业发展。


他的手下王仲策、李志升等人,也会形成新的士族。


苏河要保证一个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士族,让他们能封侯拜相。


只要平民百姓的上升渠道不被打断。


整个社会就充满活力,不会变得腐朽。


张祐枫汇报道:“苏统领,教育部招募上千名小学老师,再加上祖庙和巡检的支持。


我们在所有乡,最少都建立一所小学。


汉中城三所小学都已经开学,按照计划,其他乡的小学,也会在今天开学。


小学学费远比私塾便宜,统领府还提供各种待遇,保障学生们能够上学。


百姓的参与度很高,根据我们的统计,至少有三成适龄儿童,已经进入小学。”


苏河听到有三成适龄儿童能入学。


他赞许道:“你们做得非常好,小学开起来,就能为我们源源不断提供识字的人才。


三成已经非常高,等到百姓生活更好,他们会更积极让孩子入学。”


苏现在很期待,这些小学生毕业之后,能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现在这个时代,培养大量的小学生,已经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只有特别出色的人才,他们从小学脱颖而出,才能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


张祐枫汇报完之后,就离开凌云殿。


苏河随后也走出凌云殿,小学已经开遍乡下。


他现在要去另一个学校——汉中军校。


汉中军校坐落在祖庙西边,百货市场的旁边。


他是汉中城,第三个钢筋混凝土建筑。


苏河刚走进汉中军校,学生们向他打招呼。


“校长好。”


“同学们好。”


苏河笑着回应道。


他是汉中军校的校长,这些学生都是军中的骨干。


汉中军校校长交给任何人,苏河都不放心。


汉中军校分为指挥系和参谋系两个大系。


指挥系的学生,主要是正在服役的军官为主。


他们升官之前,来汉中军校深造。


学习更好的军事指挥技能。


参谋系的学员很杂。


他们有一部分,是军中读书较好的士兵。


经过军官的推荐,让他们读军校。


还有一些是读书人,特别是之前招贤馆很多落榜考生。


他们加入军队,因为三国演义等书籍的影响,大部分选择参谋系。


苏河走进指挥系教室,给学生上课。


他每隔三天,都会抽出一节课时间。


“我这次讲作战,要充分利用情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你们实战中,使用一切可能的侦察手段。


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考虑全面。


情报在战争中,至关重要,不要忽视任何一个小的细节。


研究自己军队的情况。


换位思考,尽量想到敌人,所有的进攻路线,做好相应防守。


根据自己经验,判断好敌方的动向。


不要怕失败,没有人是常胜将军,我们要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


苏河讲完课,有的学生沉思,有的做笔记。


他们都有收获。


苏河今天课程结束,他来到参谋系课堂。


李凤鸣正站在沙盘前方,在上面不断的插着旗帜。


他通过沙盘,给学生们讲兵法。


沙盘是苏河在军校之中,推广的教学道具。


他的目标,今后要每一名将领,都能读懂沙盘。


沙盘上进行兵棋推演,非常直观。


苏河等待李凤鸣上完课,学生们和他打过招呼后都退下。


他走上前,看着李凤鸣前方的沙盘。


它就是按照一定比例,建造的汉中周围地形图。


“李先生,你还在看着剑门关发愁。”


苏河走上前,看到李凤鸣把旗帜插在剑门关上。


“这是天下雄关,蜀道又非常难走,无法运输重炮。


打下它非常艰难。


我们一旦入川,要面对不只是川渝地区的明军。


朱燮元为兵部尚书,总督云南、贵州、四川、湖广、广西军务兼贵州巡抚。


我军一旦入川,就要面对朱燮元指挥的五省明军。”


苏河也赞同道:“朱燮元实力很强,特别是他刚刚剿灭奢崇明、安邦彦叛乱。


通过平叛练出一支精兵,我们这次作战,会非常难打。


但必须要入蜀,龟缩在汉中,等大明朝缓过劲来,第一个要灭的就是我们。”


苏河指着军校广场,正在练队列的军校学生。


“等到这些学制为半年的短期生学成。


士兵经过大半年的休养生息,他们也从营养不良的状态,变成一名精兵。


特别是我们有足够的粮食,那时就是进军的时刻。


现在不能急,我们要先把基础打好。


争取短时间内拿下川渝地区,不要拖得太久。


不止我们在发展,东北的建奴也在发展。”


李凤鸣也盯着窗外,点头说道:“苏统领说的很对,大明现在比我们还着急。


剑门关的大明守军,多次出兵试探金牛关。


经过钢筋混凝土加固的金牛关,再加上威力强大的炮台。


大明官军根本奈何不了金牛关。”


苏河看着沙盘,他没有说话,现在的形势,他比谁都看得清楚。


他们现在缺粮缺钱。


工业发展和教育支出都非常大,但这些东西又不能不搞。


越早的搞出来,底蕴就越深厚。


汉中现在缺粮,从湖广买的粮食,只能维持日常消耗。


防守有余,进攻不足。


北方陕西明军精锐被一战而灭。


现在的陕西明军,正在应付起义军和鞑靼人入寇。


东边有汉阴县,守住汉水。湖广的兵进不来。


南方有金牛关卡住金牛道,南方的明军也攻不进来。


但他想攻打其他地方,也非常困难。


陕北现在是赤地千里,苏长胜派细作探查,很多地方都是千里无鸡鸣。


向东是湖广平原,根本无险可守,只能被朱燮元派大军围剿。


他只能向南,逐步蚕食川渝地区。


这将是一场恶战,只要打胜,他就有崛起的根基。


苏河直接拿起旁边的长城军旗,插在剑门关上。


他的意思很明显,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剑门关。


“李先生,你们前期要做好所有预案。


未料胜先料败,尽量考虑好天灾等意外情况的影响。”


李凤鸣听着苏河的吩咐:“请苏统领放心,我们距离出兵还有几个月。


这段时间我会安排好一切事情。”


苏河看着沙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他必须尽快拿下川渝地区。


他们与大明来往的商队变少,盐价飙升。


富顺县的自流井和荣县的贡井产盐。


他们必须要掌握属于自己的盐场。


秋收之后,粮食丰足,士兵训练好,夺取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