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 >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赊刀人的下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据说自宋时,就有了一个神秘的职业叫赊刀人。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将各种刀具、剪子赊给有需要的人们。


赊不是送,是卖但暂时不收钱。


那什么时候收钱呢?


等到赊刀人口中的谶语,也就是预言实现的时候,赊刀人再来收刀钱。


从古到今,赊刀人的预言有很多种。但自六七十年代开始,赊刀人的预言头两句皆为:猪过千,牛(马)过万。


后面有的是“农房土房换砖房”,还有的是“娶个媳妇几十万”、“衣服不补鞋只换”。


而王美兰当初听到的预言是:猪过千,牛过万,苞米一斤一块半。


当时赊刀人口说这句谶语,意思是等到一头猪能卖到一千块钱,一头牛能卖到一万,干苞米粒子能卖到一块五的时候,他再回来收刀钱。


这样的话,莫说是在六七十年代,就是在眼下87年,都没有几个人信的。


这年头,家猪肉最好的部位,赶上逢年过节涨价,一斤也不过一块钱左右。


一头二百斤的毛猪,出肉出五成,顶天到六成,卖肉最多一百出头。


至于牛嘛,这个赵军家最有发言权了,毕竟前天才给人家赔头牛。而且是按活牛价赔的,才赔人家一千块钱呐。


但这些还不是关键,关键是粮价。


这才是农民最关心的。


永安屯是林区,但老百姓自己开荒种地,打出粮食自己吃或是卖给粮库。


从85年开始实行双轨制,87年也就是今年粮价略涨,干玉米粒最高的收购价格是一毛三分五。


所以对农民来说,苞米一斤一块半是他们不敢想象的。


赵军不管什么谶语,也不管王美兰赊刀与否,他只在意当年那个赊刀人。


于是,赵军便向王美兰追问:“妈,那赊刀人现在还在不得?”


“那不知道。”王美兰微微摇头,道:“应该不在了,那年我见着那老头儿,我印象里他都得六七十了。”


赵军一想也对,自己姥姥管那赊刀人叫六叔,那老头儿得多大岁数?


“妈,他家在哪儿啊?”赵军追问,王美兰咔吧两下眼睛,道:“我想不起来了。”


说到此处,王美兰顿了一下,紧接着便道:“他不是咱家实在亲戚,但也是这十里八村的。”


说完,王美兰反问赵军道:“儿子,你问这干啥呀?”


赵军凑到王美兰耳边,小声道:“我怀疑咱家那些宝贝还在山上呢。”


“宝贝……”王美兰眼睛瞬间一亮,道:“那年那赊刀人上咱家来,喝多了叨咕说咱家有宝贝在上山。那前儿……日子不好过,你小姥以为他胡言乱语,就不让那老头儿说了。”


忽然,王美兰似乎想起了什么,抬手虚指一下,道:“我想起来了,他不是我们老王家的亲戚,他是你小姥家那边的亲戚。”


“小姥家的亲戚?”赵军道:“那应该姓宋呗?”


赵军他姥,也就是王美兰的母亲姓宋。


“嗯。”王美兰即知事关钱财,大脑飞速思索,为赵军提供线索,道:“他跟我的大姥是出五服的兄弟,人老宋家以前是最早闯关东过来的,来时候大家族分家,他们这一支出关前儿,还带着家谱了呢。


我大姥他们那辈儿犯‘安’字,像我大姥叫宋安民。”


“啊……”赵军道:“那老头儿就叫宋安什么呗?”


“对!”王美兰点头表示认同。


“妈!”赵军又想起一事,便问王美兰说:“我老舅说,那天那老头儿来的时候,背筐里头好几把刀,他是不是来赊刀的呀?”


“嘶……”王美兰皱眉回想,喃喃道:“应该是吧,但没有几个敢赊他刀的。”


“那为啥呀?”赵军不理解了,赊刀几乎等于白拿。虽说那年代民风淳朴,但总有爱占小便宜的。


“他们说啥呢?”王美兰小声说:“说赊刀不要钱,是来借运的。”


“什么?”赵军瞪大眼睛,诧异地道:“借孕?”


同音字,王美兰也不知道自己儿子听岔劈了,自顾自地解释说:“嗯呐,有说是来借财运的,谁留下人家刀,谁家财运就让赊刀的借走了。”


“啊……”一听是这么回事,赵军眨巴、眨巴眼睛没说话。


“哎?”王美兰忽然扒拉下赵军,道:“伱去问问老徐炮,他备不住能认识那老头儿。”


“哎呦!”正是一句话提醒了梦中人,赵军想起来当初真八戒挑小八戒那一战后,徐长林拿出刀给野猪开膛的时候,曾说过他手中那把刀是赊的。


“我记着那年我怀你姐么。”王美兰道:“那两天也不咋的,就想吃山梨。你小姥出去满屯子给我要,完了正好赶上老徐太太头两天上山,搂回一背筐底。该说不说的,老太太一听我要吃,全让你小姥给我兜回来了。


完了她俩唠嗑的时候好像提了,说是老徐炮头两天上山,不怎么树条子刮的,给他刀刮丢了。正赶上赊刀那老头儿来,老徐炮就要赊把刀,老徐太太不让,说借运啥的。


老徐炮说家都穷啥B样儿了,谁借能借走啥呀?完了,他就留下把刀。按两块钱赊的,说等以后来齐钱。当时老徐太太好像问你小姥了,问那老头儿是不是她们家亲戚。”


说到这里,王美兰手指往赵军一点,道:“所以我寻思,他们之间备不住认识。”


“嗯。”赵军微微点头,道:“那我今天去看看那老太太,那天听韩大夫说老徐太太尿血,我就寻思看看她去。完了这些天忙,就给忙忘了。”


“啧!”听赵军如此说,王美兰吧嗒下嘴,回头看到了一眼碗架前的大盆,然后对赵军说:“儿子你去前儿,把那黑瞎子肉捞几块,完了再给老太太拿两瓶罐头。”


“行。”赵军应道:“妈,一会儿吃完饭,我就去。”


说着,赵军一笑,道:“我还有点儿着急。”


“妈也着急。”王美兰笑着说:“赶紧找着吧,找着了,妈立马给你买车。”


说到买车,王美兰手往窗外一摆,道:“咱买个解放,再买个吉普。”


看王美兰挺高兴,赵军就没给她泼凉水。


……


牛肉馅大包子出锅,热气腾腾。


咬破包子皮一边,里面牛肉萝卜馅成蛋,蘸上酱油、醋配辣椒油,别提多香了。


既然是大包子,那都赶上赵军拳头大了。


而就这样的包子,赵军吃了七个,赵有财吃了八个,赵威鹏吃了十二个。


吃到打嗝,赵威鹏端起放凉的糊涂粥吸溜一口,一股满足感萦绕心头。


“叔啊。”赵军把筷子一撂,对赵威鹏说:“你吃完了躺炕上歇会儿,我出去一趟。”


赵威鹏闻言便问:“你干啥去?”


“我们屯子一老太太有病了。”赵军说:“我拿点东西看看她去,完了一会儿就回来了。”


跟赵威鹏说完,赵军又转向赵有财问道:“爸,你去不得?”


“我不去。”赵有财头都不抬,只淡淡地回应一声。


赵军下炕,到外屋地时,王美兰已经把东西准备好了。


昨天放在李家的三只死狍子都化了,王美兰早晨过去砍了一个狍子大腿。


赵有财前些天生病,大伙来看他都带了桃罐头,那些罐头也吃不了,王美兰直接分出两瓶给赵军拿上。


如此再加上用铁丝绑着的一嘟噜熊腿肉,正好凑足了四盒礼。


王美兰递东西,赵军接。


在赵军将东西都接过来以后,母子二人很默契地相视点头后,赵军拎着东西出家门,直奔老徐家而去。


赵军到老徐家的时候,老两口子刚撂下饭碗。


这老两口的伙食跟赵军家一样,都是糊涂粥,只不过老徐家没有大包子,只有发糕和咸菜。


没办法,老徐太太生病,病的还挺严重。她不能做饭,就教徐长林发面。


苞米面发酵好了,老徐头儿既不会揉窝头,也不会贴大饼子。


但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qiǎo),在帘屉上铺好屉布,然后把发酵好的苞米面往屉布上一倒,蒸熟了就是发糕。


赵军进门时,老徐太太正往被窝里躺呢,她身体真的不是很好。


“哎呦,爷们儿!”看到赵军,徐长林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问道:“你咋来了呢?”


“来看看我徐奶。”赵军说着一提手中东西,徐长林见状把脸一扳,道:“你看你来就来呗,还拿这些东西干啥呀?”


“也没拿啥。”赵军把熊肉、狍子腿放在灶台上,拿着罐头进里屋,见老徐太太吃力地起身,赵军忙拦道:“徐奶呀,你快躺着吧,我看看你就走了。”


说着,赵军把罐头放在炕桌上。


“孩子。”老徐太太有气无力地问赵军说:“你吃饭没有呢?”


“吃完了,我搁家吃完来的。”赵军回答完,又问老徐太太道:“徐奶,你这见好没有啊?”


“唉呀。”老徐太太轻叹一声,道:“打针、吃药完了不出血了,但就总嫌乎不好。”


“嫌乎不好”是黑吉两省某些地区的方言,意思是身体不好。


“那要不上城里看看呢?”赵军看向徐长林,说:“上林业医院,我给我徐奶找人。”


“不用了,小子。”徐长林心中感动,苦笑道:“现在还打针呢,中药她也吃着,完了过两天看看再说。”


徐长林这话,是他儿子说的。那天听老伴说尿血,徐长林挺害怕,费劲扒力地打电话找到他儿子,可他儿子却让老太太在家先治着。


通过这几天打针、吃药,老徐太太不尿血了,但身上就是不得劲儿。


赵军知道这老太太后来严重了,发展成尿毒症,但这年头山沟里没听说这名词,而且赵军也没法干涉别人家的事。


“徐爷。”赵军今天还要上山,于是也不磨叽,直接开门见山问徐长林,道:“我想跟你打听个事儿啊。”


“你说呗。”徐长林一边卷叶子烟,一边道:“你徐爷要知道,肯定告诉你。”


“徐爷,我记着你说过。”赵军道:“你上山带的那把刀,是赊来的。”


“啊!”徐长林点头,道:“那都多少年了。”


说着,老徐头子看向老徐太太,道:“小溜儿二十年了吧?”


“那可多。”老徐太太歪头,道:“二十年可不止啊!”


确实,王美兰怀赵春的时候,那赊刀人到这屯子来,赵春今年都二十二了。


“嗯。”徐长林点头表示认可自己老伴的话,随即看向赵军问道:“咋的了,爷们儿,你问这干啥呀?”


“呵呵。”赵军淡淡一笑,实话肯定不能往出说,只道:“我妈说那赊刀老头儿是她家亲戚,完了这些年没见了……”


赵军说着、说着,话就止住了。


但老徐太太没让赵军的话掉地上,接茬道:“他是你姥娘那边儿的亲戚。”


“徐奶,你认识他么?”赵军问,老徐太太答道:“认识,他以前是伟光的,后来搬走了。”


“拥呼啥搬走的?”赵军追问道:“搬哪儿去了?”


这年头搬家可不是件小事,轻易没有挪窝的。


“那我不知道……”老徐太太摇头时,看向徐长林道:“老头子,你后来看见他前儿,他搁哪儿呢?”


“我啥前儿看见他了?”徐长林一脸茫然,却听老徐太太说:“你这啥臭记性啊?你忘啦,你有一回上山,回来跟我说碰着他了,你还问他要不要刀钱呢。”


“哎呀!”被老伴一提醒,徐长林想起来了,当即一拍大腿,道:“可不咋地,那都多少年了!”


说着,徐长林一指赵军,道:“小子,你去问邢老三,他跟那老头儿熟。”


“啊?”赵军一怔,下意识地问道:“我三大爷?”


“嗯呐!我那年上山找邢老三,搁他窝棚戗子碰着那老头儿的。”徐长林点头,道:“他们特么都是一溜胡同的,邢老三是刀枪炮,那老头儿特么以前是胡子……”


“胡子?”赵军猛地瞪大眼睛,打断徐长林的话,问道:“他是哪儿的胡子?”


“还能哪儿的?”徐长林瞥了赵军一眼,笑道:“咱们这儿的呗。”


“啊……”其实赵军还想问,想问问那赊刀老头儿是不是跟王寡妇一伙的,但他想了一想,便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赵军感觉与其问徐长林,莫不如上山去问邢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