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第402章:朱棣的手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正文卷第402章:朱棣的手段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废功夫。


朱棣哪能想到,也就喝个酒的功夫,还能捡个大漏?


这几天临近大军开拔,朱棣作为燕王,自然有麾下将领操练约束将士,其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和李景隆一起吃酒。


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了道衍的关系,很多方面的事情很难安排。


说起来,朱棣也是看过岳飞传的,很清楚在朝堂这边没人帮忙说话,是一个怎样的尴尬场地。


尤其是远在倭国,更加难说。


李景隆便是朱棣最好的人选,没有之一。


李景隆是曹国公,且为父皇外甥孙,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因外貌雍容华贵,很得父皇欢喜。


有李景隆在京师这边照应,朱棣就可以放心的去倭国前线。


就在方才,他跟李景隆吃酒聊天的时候,突然就听到一阵喧哗。


仔细听去,竟然是锦衣卫抓捕倭国细作。


倭国细作?


朱棣顿时就眼睛一亮,直接上楼,刚好看到锦衣卫要把两人细作给带走。


这怎么能让锦衣卫带走呢。


“本王不日即将出征倭国,这两名倭国细作,正好用来审查情报。”


“人留下,尔等走吧。”


朱棣直接开口说道。


众锦衣卫的心情,可谓是从地上飞到天上,现在又从天上落在地上。


相互之间对视几眼,却不知道如何去回答。


站在他们面前的,是大明燕王,旁边还跟着曹国公。


在这个皇室最大的社会,燕王要动手从锦衣卫这里抢人,他们真不知该如何是好。


且这里的锦衣卫们,身份最高的也就是锦衣卫小旗官陆六,拿什么来跟燕王讨价还价。


可是这泼天的功劳,乃是弟兄们晋升的希望啊。


“燕王殿下,这两名倭国细作我等早已追踪多时,这般的话,怕是有些不合规矩。”


咬咬牙,陆六硬着头皮说道。


朱棣不屑的望向陆六,嗤笑道:“什么时候锦衣卫的规矩,还能管到本王的头上来了。”


“呵,亲卫何在!”


随着朱棣的一声令下,楼梯那边便传来一阵密集的踏步声。


十二名亲卫顿时将所有人都围了起来。


在朱棣的示意下,亲卫强行上前,将两名倭国细作抓捕过来。


那抓人的锦衣卫有心反抗,始终还是没有其他动作,任由燕王亲卫拿人。


燕王什么地位,哪里是他们能够惹得起的,虽然再是不舍,却也不敢正面冲撞。


真要是得罪上了,别说什么晋升了,开除军籍,贬为庶民,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心急如焚之下,陆六将目光投向张三。


群英商会的能耐,谁不知晓,在这个时间点,能够抗衡燕王的,唯有群英商会了。


看到曾经同僚陆六祈求的目光,张三心中微动。


毫无疑问,张三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尤其曾经在锦衣卫待过不断的时间。


迟疑之下,几欲开口,却被张伯扯了扯衣袖拦住。


只见张伯微微摇头。


张三顿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牵扯到燕王,有些事情,最好还是不要插手为好。


如此,张三也只能微微转头,避开陆六的目光。


朱棣见此,心中也松了口气。


倒不是忌惮群英商会,主要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若是出了什么问题,让太孙那边有所误会,属实是得不偿失。


事了,


临走前,朱棣向张伯点头示意,张伯作揖恭送。


燕王府中。


“真是天助我也,在这个时候,竟然抓得两名倭国细作,如此何愁倭国地图不成。”


“本王感觉,这两名倭国细作的作用,可不仅仅在地图之上,说不得哪些方面,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朱棣毫不掩饰面上的喜色。


这等运气,属实难得。


有了两名倭人带路,在九州岛的征伐上,必然可以清晰知晓倭军的大致情况。


李景隆此刻也分析着:“能够考取秀才的倭人,在倭国之中的地位,绝对是不会低的。”


“据我所知,倭国内世家宗族林立,阶层分明,能够被派到大明来潜伏的倭人,在倭国至少也是武士级别。”


“他们的家族在倭国的地位自然也会极高。”


“倘若...”


李景隆说到这里,就不用多说了,朱棣自然清楚。


对于倭国,虽说赶紧上有些陌生,但各方面的典籍记载,可是没有少看。


对于幕府,天皇,武士,神庙等等情况,也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那就看他们识趣不识趣了。”


朱棣喝了口茶,淡然说道。


此时,两人就直接在大堂等待。


两名倭人已经被抓捕到王府后院,由亲卫进行审讯,只需等待结果。


然而,一个时辰过去,眼见都快天黑了。


后院亲卫才匆匆来迟。


“请殿下恕罪,我等刑罚进出,然那两名倭人嘴风甚严,不肯透露出丝毫。”


看着单膝跪地的亲卫,朱棣并没有选择责罚呵斥,而是起身看向李景隆:“同去?”


“同去。”


后院黑屋内。


两名倭人被绑在一起,浑身鞭痕,更有盐水浇灌,隐约可以看到其他酷刑的一些痕迹。


然而两人牙关紧咬,不肯开口。


数名亲卫气得牙痒痒,却又不敢真的下死手。


燕王早前就有交代,必须让两人活着,否则按照常规流程,顶多是给留半条命。


门被打开,朱棣和李景隆走了进来。


亲卫抱拳行礼。


“都出去吧,本王亲自审问。”


“遵命。”


随着亲卫们的离开,屋内变得冷清下来,只能听到两人大口的喘息。


“本王的名号,想必你们能得到秀才功名,应该早已经清楚,现在可否告诉本王你们姓甚名谁。”


朱棣搬来一条凳子,就这么大喇喇的坐下,而后饶有兴趣的看向两人问道。


井上的目光有些闪烁,看向朱棣的眼神中带着些许异样,而后深吸口气,稳定心神,语气中带着少许恭敬:


“回禀燕王殿下,吾名井上飞鸟,见过殿下。”


听到井上飞鸟的声音,龟田也带着少许恭敬报出自己姓名:龟田礼三。


朱棣的眼底闪过一丝疑惑。


这份恭敬,被他很清楚的感知到了。


自己明明命人如此严刑逼供,怎得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这却是朱棣不了解倭人习性。


倭人崇拜强者,歧视弱者。


只要是强者,无论敌我,皆是崇拜恭敬。


而且燕王作为大明藩王,理论上来说,在地位上是和他们天皇一个级别。


往往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倭人会变得非常礼貌。


而朱棣在沿海,曾经大举屠刀,不分敌我,放肆屠杀。


这令倭国细作损失惨重的同时,也得到了残留细作的钦佩。


听起来有些奇怪,可倭人便是如此。


朱棣虽然不知所以然,但这并不妨碍他接下来的计划。


“本王不日将率军数十万,以讨倭国不臣,这些想必两位都是知晓的。”


“如今大明的情况,你们潜伏多年,自然也看得清楚,本王倒是想问上一句,你们觉得倭国有多少胜算可言。”


朱棣声音在屋内回荡,两人半晌没有回应。


许久,井上飞鸟回道:“五五开。”


“哈!!!”朱棣一声大笑。


“就凭借尔等倭国武士,竟能和本王五五开?”


听到这笑声,井上飞鸟有些羞愧的低下头。


对于大明将士的实力,在曾经太孙册封大典上,早已经是一览无遗。


这等将士登陆倭国,他可不觉得倭国武士能够抵挡得了。


不过还是嘴硬道:“倭国自有神风庇佑,大明战船,必定在神风之下毁于一旦,犹如曾经蒙元般。”


“最后的胜利者,必然是倭国。”


“不管多少次,都一样!”


听着井上飞鸟的话,朱棣罕见的没有去争辩反驳。


而是这般问道:“若是本王大军,没受到神风侵蚀,登陆了倭国又如何?”


井上飞鸟顿时哑口无言。


朱棣没在此追究,笑道:“井上,龟田,在倭国也当是大家族吧,不然也无法派出尔等两名有秀才之能的细作过来。”


听到家族姓氏,两人脸上有自豪,却还有落寞。


却没有去回答朱棣的问话,显然是不打算开口。


单单就这神情,足以让朱棣猜测出很多东西来了。


“本王是个爽快人,不喜欢绕来绕去,别的话也无须多说。”


“此番前往倭国,本王准备带着你们二人前去,若是尔等能立下功劳,本王绝不会吝啬赏赐。”


“本王知晓,倭国天皇之下,便就是幕府。”


“本王在此承若,若是尔等能助力本王,来日打下的疆域中,本王可划出两块,作为尔等开幕建府之中。”


“尔等两人,本王亲自请父皇谕旨,敕封倭国将军。”


“可愿否?”


朱棣语气淡然,似乎这般事情,在他的眼中,算不得什么重要。


“燕王陛下,此话当真?”井上飞鸟眼睛一亮,开口问道。


“井上君,你莫非要背叛天皇陛下不成???”龟田礼三顿时大吼着喊道。


这话他当然是用倭语说的。


“噗呲...!”


话音刚落,剑光一闪,只见朱棣佩剑已经狠狠插入龟田礼三心脏之中。


随着宝剑拔出,龟田礼三已经没了生息。


朱棣听不懂倭语,但这并不妨碍他感受到龟田礼三语气中的愤怒。


然井上飞鸟见此,不但没有丝毫同伴死去的悲哀,反而眼神中带着喜色。


朱棣适时说道:“本王一言九鼎,何须欺瞒。”


“本王相信,在倭国那边,自然会有不少豪杰,懂得良禽择木而栖这个道理。”


“不过本王更加相信,与其去选择那些长久生活在倭国的倭人,还不如相信在大明生活多年的你。”


“想来这其中利害,足下应该比本王更为清楚。”


听到这些,井上飞鸟哪还有其他选择。


在这个时候,只能是信也得信,不信也得信。


朱棣见此,也没犹豫,几剑下去将绳索切断。


井上飞鸟解开束缚后,对着朱棣纳头就拜。


王府里回荡着朱棣的狂笑之声。


......


朱棣的事情,很快就通过锦衣卫这边,反馈到了朱元璋这里。


包括和锦衣卫,群英商会张伯,张三的一些细节,也详细记录在册。


不过朱元璋看完之后,并没有说些什么,显然是默认了朱棣的做法。


而朱英对此,也未多说。


有些时候,人确实需要不少运气,对于倭国的征伐,在朱英看来,远比打压朱棣更为重要。


若是朱棣真的能够一举平定倭国,哪怕把整个倭国让与他建国开藩王,又能如何。


朱英也很清楚,想要彻底的平定倭国,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事情。


三五载能看到希望,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大明这边去了四分之一的军队数量,这意味着不管是朱棣,朱棡,亦或是朱榑,很难再有援军。


只能是从当地土著中进行招募和教化。


这就非常考验个人的能力了。


大明还要迁民辽东,对抗草原,掌控以安南为中心的南越之地。


两百万余众兵卒看似很多,实则多方均分下来,还有些捉襟见肘。


次日,等待许久的京师邸报,终于是开始发售。


在京师,总共有三十六间店铺,作为邸报发售营业。


而一大早,每个店铺的门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龙。


三文钱一张的邸报,谁都想买上一张,哪怕是自己看不懂,往后传给家中子女识字,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在售卖的数量上,朱英自然是做出了诸多限制。


首先是一人仅能购买一份邸报,不得多买。


朱英深知在这等低廉价格之下,绝对会有不少黄牛涌现,借此抬高价格进行二次售卖。


不过现在的邸报属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抬价在所难免。


只能是在每份邸报上右下方,印上售价三文的字样,借此对可能出现的黄牛党进行打击。


至少不会让黄牛价格过于夸张。


随着敲锣打鼓,所有店铺在同一时间开门营业。


只见店铺柜台里面,早就摆满了一层层的邸报。


而随着不断售出,仅仅一个上午,数百万分邸报,已经全部告罄。


此刻每个酒楼之上,所有说书人,都是在讲述邸报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