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零八十章毋庸置疑的珍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这说的就是三足洗,三足洗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汝窑瓷器的一个经典器型。


令人惋惜的是,传世品仅仅一件,现今收藏于神都故宫博物院。


这件三足洗里外施天青釉,釉面满开细碎纹片。


底部满釉,有5个细小支钉痕。


清乾隆帝颇看重此洗,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的匠师镌刻在器物外底部,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简洁,制作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


它身高3.6厘米,口径18.6厘米,足距16.7厘米。


体型不大,甚至可以说小巧玲珑。


最重要的是器型简单,但是,这是一件仿古铜器式样的瓷器。


它直口平底,底部分布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痕,三个弯曲形足鼎立。


这件三足洗的造型非常简洁雅致,制作严格规矩,一丝不苟,其口底清楚利落,口外有一道绕一周的弦纹。


里外施釉,色略淡,开有冰裂片,釉色光泽莹润,显示出汝窑青瓷的特殊魅力。


这种素雅、清逸的色感,可能是宋徽宗当年“弃定用汝”的主要原因,亦是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


这样的三足洗,仿制起来很简单,但是想要仿制的好,却难如登天!


到了近现代,各个汝窑派系,就经常仿烧一些三足洗。


而各家的仿烧模板,显然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那唯一的汝窑三足洗传世品。


然而,从很多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这唯一传世品,其足部有明显的打磨痕迹。


这一点可以通过收藏于弯弯故宫博物院公认磨过足底的水仙盆,来进行对比证明。


这样一来,汝窑三足洗足部,本来的形状是怎样,就成为了一個谜。


既然是谜,那仿制起来,就一定要特别注意。


严格算起来,三足洗可以说是盘子。


一只盘子,加上三只足,就成了经典器型三足洗,而且这种天青釉的三足洗,只要出世,一般都能卖出个天价。


汝瓷的价值,毋庸置疑,在拍卖市场上,汝瓷基本就是天价的代名词。


不提那些大型的其他汝瓷样式,光是同样属于汝窑三足洗的精品,拍卖价基本都是千万以上。


先前跟武三谈价,就说过一些三足洗的价格,但是,那些的年头都比较远,而且陈文哲他们都限定在北宋汝窑三足洗之上。


如果放宽年代,只算宋代的三足洗,那数量就多了。


2010香江春季艺术珍品拍卖会,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一件宋代汝窑三足洗拍卖出16,192,000元。


2016年春季拍卖会,澳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一件宋代汝窑三足洗拍卖出14,593,500元。


2018年精品拍卖会,香江荣盛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一件宋代汝窑三足洗拍卖出23,833,600元。


从此可以看出,只要是宋代三足洗,还不一定是北宋三足洗,就可以轻易拍卖出上千万的价格。


其实可以确定,其上那三件肯定不是北宋汝官窑出品,因为如果是,宣传只是绝对不会说是宋代,而直接会说北宋。


所以,这三件汝窑三足洗,之所以价格不上亿,肯定是因为出自南宋。


至于是不是官窑,还要另说,因为宣传之时,也没有特意标注官窑瓷器。


如果是官窑,宣传方肯定要大书特书,哪里会藏而不露?


而就算是这样,在瓷器之中,特别是在器型简单的瓷器之中,轻易就卖出这种价格,其他种类、其他窑口也是很难做到的。


陈文哲知道的,器型简单的古董瓷器当中,特别是盘子、小蝶等等瓷器,能够卖出千万价格的,真的不多。


如果说有创造奇迹的,那也肯定是汝窑,比如在1992年的漂亮国纽约,一只汝窑小碟以1.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世界陶瓷拍卖史奇迹。


要知道那可是在九二年,距离现在已经三十年了。


那个时候一只小碟,就可以卖一点四亿,这样的瓷器作品,得完美到什么程度?


首先它肯定出自北宋官窑,其次才是品相完美,这些条件缺少一个,它都不可能卖出一亿以上的天价。


当然,不是好东西,就算是汝窑官窑瓷器,就算上面历代所有皇帝的名款,能够卖出这个价格吗?


汝瓷,无愧为华夏瓷器最珍贵瓷器之一。


而作为其中经典器型的三足洗,想要收藏一只有多么困难?


所以,陈文哲现在手中的这一件北宋汝官窑天青釉三足洗,是多么的珍贵!


而要制作这么一批精品三足洗,肯定要精益求精。


那么制作这种器型,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肯定不是其上的盘子,而是其下的三只足。


底足的磨痕的颜色,与粗糙程度也几乎一样。


目前,就此问题的观点有二。


第一是此洗底足,原本的形状应是水滴形。


第二是此洗底足原型,并非简单的水滴状,而是另有其形。


一是水滴形说,也是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汝瓷仿烧作品采用的形状。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一观点目前仍被多数业内人士认同。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神都故宫所藏洗足底仅为轻微磨损,所以在未磨损之时,底足应该是水滴状的。


之所以做成水滴状,应该是北宋匠人根据“洗”的某些用途而设计的,且有一定的考古证据。


南河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足残件,一些残件的足部就似水滴形,但无法确定是否来自三足洗。


第二、其他形状说。


随着汝窑遗址的发现,对汝瓷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并且为三足洗足形之谜的解开,提供了新的重要线索。


2000年在清凉寺汝窑遗址出土的北宋汝窑三足洗,有不少残片可见其足部明显非水滴形,而是下端略向外伸的造型。


而神都故宫藏品的底足,正像是缺失了下半段足部的此器型。


从而很多人猜想,故宫那件宋汝三足洗会否是因为足部磕坏,进行过修磨而留下的磨痕呢?


所以三足洗的形状,是否本来就应该和出土残件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