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大雨滂沱,血流漂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两军交战,根本没有进行多少缠斗,殷商军队就倒戈了。


周武王长驱直入,商纣王众叛亲离。


这似乎合乎我们对于一场圣洁之战的想象。


可《史记》毕竟是汉代的典籍,对一千年前的牧野之战的描写未必精准。


在更早的文献里,虽然能见到很多关于牧野之战的描写,但唯独对于战斗的具体经过缺乏描述。


譬如《尚书·牧誓》,只记载了周武王的战前动员,全篇止于周武王的誓词;


《逸周书·克殷》对战争过程的描写,只有“王既誓,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崩”这一句话;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野果阅读,.yeguoyuedu安装最新版。】


《诗经·大雅·大明》也只是笼统地记载了双方军队的威武雄壮,对战斗过程不置一词。


在西周和春秋早期的史料中,对战争的记载,倾向于详细记述战争的原因、战前的准备,对战争过程一般很少花费笔墨。


对牧野之战的记载也不例外。


可这一次,陈文哲看到了真实的情况。


那么,他怎么就确定这是牧野之战,这是武王伐纣的关键之战呢?


其实,除了前面的原因,还有很多因素。


关于这一场战斗,后世研究者很多,像是站前战后的情况,当时的天气状况,还有就是当时战士的服装等因素。


甚至由于这一场战争,还出现了一个成语,那就是血流漂杵。


很显然,这里的这个词,不止是夸张,肯定是有原因的。


现在可是有人专业研究这个,比如说现在还有西周武士复原图,这些文献出自《华夏古代军戎服饰》。


图中武士衣、裳、舄样式出自《新定三礼图》。


胃的样式,参考神都昌平出土实物。


甲的样式,参考西陕长安普渡村出土实物;


兵器样式,参考神都房山出土实物。


虽然已经几千年过去,但是发生过的事情,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蛛丝马迹。


现在连当年士兵穿的衣服,都可以参考过去,复原出来。


那么当年牧野之战的过程,是不是也能判断出来?


当然能,通过一些只言片语,其实就能了解当时战争的残酷。


像是《孟子·尽心下》载:“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


孟子的本意是驳斥《武成》篇的错失,但却意外地为后人保留了一句早已散佚的《尚书·武成》篇的佚文“血流漂杵”。


《武成》记载的牧野之战,并非兵不血刃,并非平和优雅。


而是经过了极其残酷的厮杀,最终导致血流遍地,甚至能将木杵漂起来。


对应《逸周书·世俘》篇的记载,武王伐纣之战“执失恶臣百人”。


“馘磿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


这说明,俘虏的商朝大臣就有百人。


其他俘虏三亿万有二百三十,斩杀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


俘虏和斩杀的人,如此之多,与“血流漂杵”的记载正可以相互对应。


当然,这里肯定有夸张的成分,这一点跟阿三那边记载的历史相似。


只不过,我们的祖上还是不敢想、不敢干,夸张的太轻了。


人家阿三那边,一次战争,动不动就几千万人参战,甚至一次能杀几十亿人。


可惜《武成》早已散佚,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这篇珍贵的历史文献,不知道真实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


当然,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古人是看到过的。


东汉时《武成》尚未散佚,王充就读过《武成》,并做出了十分精当的评论。


“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漂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


改朝换代,往往伴随着大规模战争。


大规模战争,意味着大规模杀伤,古今一理。


应当说武王灭商也是如此,只不过因为后世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断神化,才出现了兵不血刃就改朝换代的叙事体系。


可是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就会产生“否定之否定”的想法。


首先,《世俘》对俘虏数量和斩杀人数的记载,一定是做了极大的夸张。


一战杀伤数十万,只有到了战国中后期,秦统一战争中才出现。


在此前近一千年的牧野之战时,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和人口数量,都远远不如战国时期。


战争的杀伤规模,怎么可能如此巨大?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的实际。


其次,就算战争杀伤巨大,也不会到“血流漂杵”的程度。


杵是什么,历来有一定的争议,有人说是盾牌,有人说是春米器具。


但肯定是某种木制品,而且有一定的体量。


牧野是一片开阔平坦的原野,要想让木杵漂起,怎么也要几十厘米的水深。


成年男子身体里的血液,不过五六千毫升,即使是十万人的血液,也不过数百立方米。


这点血液铺洒在广袤的平原上,不可能产生几十厘米深的积血。


正如王充所说:“武王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


既然“血流漂杵”如此不合常理,为什么《武成》会记下“血流漂杵”这样具体生动的细节呢?


近来有学者重新考察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


这就是《论“血流漂杵”的历史真相》。


首先,武王伐纣之时,应当有一场持续性的大雨。


《国语·周语》载“王以二月癸亥夜阵,未毕而雨”;


《吕氏春秋》载“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


《六韬》载“武王东伐,至于河上,雨甚雷疾”。


其他典籍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


综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得知,在牧野之战前后,确实应当有一场大雨,甚至战斗也是冒雨进行的。


其次,牧野此地,在当时临近黄河,双方军队很可能是临河布阵。


临河布阵的好处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防止对方从侧翼偷袭。


在暴雨之中,临河交战,血水被雨水冲入河流。


因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杀伤,血液将河水染红,也是很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