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互相影响,一脉相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瘗埋亦作瘗薶,这是古代的祭地礼仪之一,其实就是埋葬的意思。


只不过在瘗埋之前,要举行了最后一次燎祭,实际就是毁器。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三星堆几个祭祀坑中的器物,大都有火烧或砸打痕迹的原因。


与其被别人毁掉,还不如我们自己毁掉,就是这么个意思。


现在陈文哲算是对于三星堆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出土的那些文物,他甚至都知道这些东西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一点,他可比那些三星堆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更加清楚。


那些人还是靠连蒙带猜的,而他直接看到了使用场景。


“咦?这是茶坪山?应该是龙门山、玉垒山吧?这是湔山?神仙岭可是地标啊!”


这一次回朔,看到的画面太熟悉了,因为这几个地方都很出名。


当然,不止是出名,还主要是因为陈文哲知道,蜀王蚕丛至鱼凫,都是在湔山“神化成仙”的。


湔山就是位于今川都平原西缘的茶坪山,实系龙门山、玉垒山连体,乃湔江发源之处。


湔江是沱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自彭州关口以上称湔江。


以下进入平原分为“湔江九河”,包括流经三星堆古城北的鸭子河、穿城而过的马牧河等。


湔江发源地茶坪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现在依然还被乡人称为“神仙岭”。


如果是之前,陈文哲还真不一定就知道这一切。


但是,三星堆太出名,进还看到了那么多三星堆的彷制青铜器。


所以,他还真就了解了很多。


之前参观三星堆青铜器的时候,他就看到过介绍,当年鱼凫王前往湔山神化的路线,都标识的十分清楚。


就是从三星堆遗址出发,自东而西沿今鸭子河—马牧河—小石河到达关口。


由此穿越两山夹江的天彭阙,然后从南向北沿湔江到达龙门山麓。


之后,再自西南向东北进入龙门山,以东宽阔的湔江河谷。


最后朔流而上,攀援至海拔高达4700余米的目的地——神仙岭。


这里可是地标性建筑,只要看一眼,对于陈文哲来说,就绝对不会认错。


处于中转站的今彭县天彭阙,因两山相对,地形险要,所以十分容易辨认。


而也是因为这种地势,这里遂成为鱼凫王“升仙路”东西—南北向的转折点,是所谓人间与鬼神世界的分界线。


龙门山东的河谷,是“化民”们赖以生存的渔猎采集区域,而高山峻岭则是修身成仙的理想场所。


鱼凫国王率领国民进入湔山“神化”以后,留下了一部分鱼凫人向东迁徙。


之后在川都地区,形成了具有三星堆文化明显特征的十二桥文化;


还有一部分往北,经汉中城固,进入今西陕宝鸡地区。


他们在西周时期建立了一个国家,现在在宝鸡茹家庄发现有这一国的一座墓地,甚至还有铭文。


好像是从弓、从鱼,就是射鱼的意思。


另外,还发现有与三星堆近似的青铜立人像,这表示很可能二者有渊源关系。


在那一边地区,特别是先前发现的古墓之中,也出土过不少文物,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是一件青铜鱼尊。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yeguoyuedu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这件西周鱼形尊,高15厘米,长28厘米,重1.1公斤。


鱼尊鱼身肥大中空,鱼口微张,下唇处有一细小穿孔。


鱼鳃饱满,鱼背鳍处开方形口,口上置拱形方盖。


以鱼之背鳍为方盖捉手,足见古人之匠心独具。


为使鱼身有所附着,鱼腹下设有两两相背、双手捧腹作负重状的四个人形足。


四个小人中有三人口大张,双目圆睁,头上蓄发;


另一小人口紧闭、头无发。


以表情夸张的四个小人做鱼尊底足,生动而富有情趣。


鱼尊通体满饰线凋鳞纹,两鳃处各饰一组简化窃曲纹,以区别于鱼身。


钮盖两侧盖面上各饰一组完整的线凋鱼纹,方盖的边缘各饰一龙纹,龙纹之龙头在钮盖前部交会。


鱼尊纹饰简而不繁,准确精当。


这件宝贝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这算是一件融合三星堆古蜀地文化与中原文化于一体的青铜器。


像是这样的东西,后来出土的还有不少。


不说其他,只是蜀戈,就有不少。


像是城固就出土了一件,属于晚商时期的青铜三角援戈。


这种外表呈等腰三角形的援戈,又被称为“蜀戈”,多分布于蜀地及汉中等地区,尤其以蜀地为多,在中原极为罕见。


这或许正是周文王“伐蜀”“克蜀”,古先蜀人臣服于周后,双方进行交流的物质遗存。


其中可能包含着大量的古先蜀人,向北迁徙的文化信息。


古先蜀鱼凫国“神化”消失后,鱼凫遗民能北上建立国家,大概正是受了这部分先民迁徙的影响。


这座古国位于秦蜀古道“陈仓道”北端,而城固正好位于古道枢纽位置。


这座古国大概率是三星堆古国遗民,经城固迁徙后所建成。


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观察,早期三星堆文化除继承了当地宝墩文化因素外,还吸纳了大量的其他外来文化因素。


如中原夏商文化、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晚期文化,和陕北石峁文化等。


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考古人员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发掘时,在3号祭祀坑中出土了一件高达1.15米的双手顶尊铜人像。


过去也出土过类似的铜像,可能因形体小不起眼,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件顶尊铜人像,表现的是祭祀场景中的祭祀者形象。


头顶青铜尊这样的珍贵器物,并以此作为祭祀礼器,体现出来出来的是夏商文化礼制。


三星堆1、2号祭祀坑中,也出土过与中原青铜器制作技术,及形制相类的青铜尊。


还有与中原二里头夏文化相似的镶有绿松石的青铜牌饰等,说明中原青铜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同上述青铜神树等,所表现出来的《山海经》神话内容等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也较为一致。


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表明,我们的文化都是故乡勾连,互相影响,一脉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