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重生大时代之1993 > 第237章,自己挖坑,要了老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宣放下电话在发呆,京城的陶歌放下电话后也在发呆。


不,准确来说,陶歌是在静思。


时间嘀嗒嘀嗒走着,慢慢地一盏茶功夫就过去了。


陶歌拿起书桌上的“风声”细细翻了二十多页,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想起在邵市乡下农村发生的那一幕幕,想起在采访时张宣侃侃而谈的样子。


踟蹰几秒后,陶歌放下手里的书本,起身整理一番仪容,走出办公室。


“咚咚咚…”


陶歌穿过走廊,来到挂有“总主编”铭牌的办公室门口,开始礼貌地敲门。


“进来。”几次声响过后,里面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


开门,关门。


见到是陶歌款款而来,书桌后的洪振波一改严肃状态,瞬间挤出笑意问:


“这个时候了,你怎么还没下班吃中饭?”


陶歌熟练地给洪振波倒一杯热茶,随后端庄地坐在办公桌对面。


笑着回答:“叔叔现在忙不忙。”


听到喊“叔叔”,而不是平时公事公办的“总编”,洪振波立马知道陶歌找他有私事。


喝口茶,就和气地问:“刚空闲下来,说说看,找叔叔有什么事?”


两人很熟,所以都没太过客套,陶歌当即直来直去地讲:“我刚才跟三月通了电话。”


洪振波对此没有意外,没做声,眼睛看着她,等待下文。


陶歌继续讲:“三月让我代他感谢叔叔在报纸上的溢美之词。”


洪振波笑着颔首,不可置否。


陶歌简单地把之前的电话内容叙述一遍,道:“我把人民文学打算送选“白鹿原”参加茅盾文学奖的事情跟三月说了。”


闻言,洪振波小幅度动了动身子,他知道陶歌说了这么多,现在的才是重点。


不急不慢又喝口茶,洪振波好奇问:“三月有什么反应?”


两人对视半晌,尔后陶歌忽地露出一个神秘笑容:


“叔叔,您自诩博学多才,要不猜猜看。”


洪振波听笑了,手指隔着书桌指指点点她,想了想感叹道:“这三月野心不小啊。”


陶歌笑而不语。


洪振波问:“听到这个消息,他很紧张吧?”


陶歌点头又摇头:“紧张是自然的,但比我想象中沉得住气。”


洪振波来了兴致:“他怎么说?”


陶歌回答:“三月没有就“白鹿原”和茅盾文学奖的事情发表任何只言片语。


但却告诉我,他目前在倾注心血写一部,已经24万字了。”


见洪振波怔神,她又补充一句:“三月说,这部在暑假完本,大概8月份完本。”


敏感的8月份,人精似地洪振波一听就懂,收起表情道:“他很自信呀。”


陶歌面带笑意地帮腔:“我们都在报纸上称呼人家为天才作家,天才作家自然要有傲骨。”


洪振波意外地看她一眼,半真半假问:“你似乎很看好他?”


陶歌不避讳:“我还打算认他做弟弟。”


洪振波脸上的意外更甚,考虑一番,随后讲:“你去订几张机票,我们去羊城看看。”


陶歌错愕:“叔叔想亲自过目三月的新书?”


洪振波郑重说:“这么大的事不能儿戏,而且我也想看看三月长什么样,更想看看他的新书当不当得起你的用心。”


“行,机票的事情交给我,谢谢叔。”目的达成,陶歌脸上一下舒展了很多。


见陶歌起身要走,洪振波伸手喊住她:“等下。”


陶歌停下脚步问:“叔,还有事么?”


洪振波拉开抽屉,从里面掏出一小盒大红袍茶叶,递给她道:“跟你爸说,我愿赌服输,这玩意儿归他了,要他整桌好菜,我改天上门。”


陶歌似乎知道赌约,伸手接过茶叶就巧笑道:“他现在可没空,叔叔有得等了。”


洪振波一愣,随即高兴地问:“真的要外调了?”


陶歌笑着点头。



“叮铃铃…叮铃铃…”


张宣瘫在沙发上神游物外的时候,茶几上的电话又响了。


接起,问:“你好,哪位?”


“是我…”


“陶女士,中午好,吃中饭了没?”


“叫姐。”


张宣,“……”


陶歌笑说:“怎么,不愿意?”


晕头,这娘们还不依不饶了?


张宣回答道:“不是不愿意,我觉得等我功成名就时、再喊你更有成就感。”


陶歌一下就懂了,“你这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对吧?”


张宣乐呵呵直笑,不做声。虽然就是这个意思,但傻子才承认。


毕竟承认就变味了。


变成交易了。


陶歌是个聪明人,不再纠缠这话题,转而说:“星期五我们会来羊城一趟。”


张宣疑惑,“你们?”


陶歌回答:“对,我和洪总编。”


今天星期天,星期五那就是4月2号,张宣说:“行,到时候我来机场接你们。”


没想到陶歌无情地问,“你有车吗,来机场接我们?”


“没有。”


“那你在中大等我们吧,做好饭菜等我们,我们让别人来接。”


“不是,别让我做菜啊,下馆子行不行?”


“我天天下馆子,吃腻了。”


张宣脑壳疼,“要是做的不好吃,那你到时候可别嫌弃。”


陶歌单刀直入地问:“有野味没,我怀念你老家的野味。”


“有啊。为了讨好你,我不但会有野味,还会有干蕨菜。都是从家里带过来的。”


陶歌开心笑了:“好,这两菜我都爱吃。”


张又琢磨着问:“洪主编喜欢什么口味的饭菜?我做下准备。”


陶歌说:“算了吧,他是沪市人,口味独特,爱吃淮扬菜,你别管他。你照顾好我就行。”


张宣咧咧嘴,笑道:“没问题,保证把你照顾得稳稳当当的。”



长市。


当张宣和陶歌在电话中扯皮的时候,杜静伶出现在湘雅医院外的一家报刊亭。


杜静伶惊讶地瞧瞧这份报纸的头版头条,瞧瞧那份报纸的头版头条,好一阵后对里面的老板讲:


“这些报纸一样给我来一份。”


“好嘞。”卖报老板手脚麻利,瞬间聚拢一堆。


“多少钱?”


“5块8。”


“给。”


回到家,杜静伶把报纸放茶几上,就拿起电话给艾青打了去。


“妈,你小女婿上报纸了。”


“什么报纸?”


杜静伶说:“有名有姓的大报纸都能看到,您去看看。”


艾青急问:“好事还是坏事?”


“当然是好事,关于“风声”的新闻铺天盖地,满大街都是。”说着,杜双伶揶揄道:


“老妈子,你这回不服不行,还是妹妹眼光好,张宣这回算是一朝成名天下知了。”


艾青当作没听到,pia地一声直接挂了电话,走出办公室对外面走廊吆喝一声:


“小红,把今天的报纸送一份到我办公室。”


“好。”



“咱妈把电话挂了?”伍国瑞做好饭菜,就来到茶几旁开始翻看今天的报纸,见媳妇一脸笑意,就打趣问。


杜静伶伸个懒腰,“不挂不行,不然老脸往哪搁?”


姐姐杜静伶买报纸的时候,妹妹杜双伶也在买报纸。


中大南门外。


眼瞅着杜双伶报纸是买了一份又一份,等了许久的邹青竹再也忍不住问:


“双伶,你买这么多报纸在干嘛?还不回去做饭的话,等会一不小心把你家那位饿死了。”


杜双伶此刻心情大好,嫣然一笑道:“饿着吧,饿死了我负责。”


邹青竹犯迷糊。


一旁的文慧也迷糊,不过她很快就发现,杜双伶买的每份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点:风声。


几乎是一瞬间,文慧就想起月初在小礼堂前的对话。


那时候张宣问她看过风声么,自己则反问“风声是什么?是新出来的文学作品吗?”


这么想着,文慧不动声色地靠近一份报纸、以极快的速度浏览一遍,稍后又退后一步,安静地等待杜双伶买报、付钱。


穿过南门,回学校的路上,手里串满袋子的邹青竹问杜双伶:


“双伶,你认识这个写“风声”的大作家?”


“嗯,认识。”杜双伶轻轻“嗯”一声,随即笑盈盈地补充一句:“其实你们也认识。”


她知道三人天天在一起,这东西瞒得了一时、却瞒不了一世,还不如大大方方承认。


闻言,邹青竹同文慧对视一眼,想起张宣那堆满书却神神秘秘的书房,顿时张口而来:“是、是张宣?”


“嗯。”杜双伶再次轻嗯一声,泉水叮咚的声音里满是自豪。


啪!啪!啪!…


一串袋子掉到了地上,一刹那,鲜活的基围虾洒得满地都是。


这年头能考上中大的都是天之骄子,谁又是真的蠢人?


刚才文慧不着痕迹浏览了新闻内容,而邹青竹何尝不是没有发现杜双伶的异常呢?


正是因为发现了异常,邹青竹才跟文慧一样,也站在一边看了一篇关于“风声”的新闻报道。


不看新闻还好,看了新闻才知道“三月”是个什么级别的大作家,如今骤然到杜双伶的亲口承认,邹青竹一时间惊呆了。


人都傻了!


彻彻底底傻了!


导致手一松,买菜的袋子掉到了地上。导致上百只基围虾在石子路上翩翩起舞。


邹青竹魔怔了。文慧也不遑多让,此刻也在消化这个震撼至极的讯息。


见来来往往的校友用惊奇地眼神看着自己三人、看着地上弹来弹去的基围虾,哭笑不得的杜双伶差点掩面而饰,真是太丢人了。


也懒得招呼懵逼了的两人,杜双伶赶紧弯腰逮虾。


四五秒后,文慧率先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不顾自身形象,同样蹲地上捕捉基围虾。


邹青竹最后反应过来,一边捉虾一边问杜双伶:“双伶,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恋爱的?”


杜双伶回答说:“高中。”


邹青竹又八卦:“你们谁追得谁?”


杜双伶坦诚道:“我追得他。”


邹青竹问,“追了多久?”


杜双伶笑意吟吟地说:“我开口就追到了。”


邹青竹,“……”


文慧,“……”


半晌功夫,基围虾清场了,邹青竹直起身子羡慕说:“双伶,这事要保密呢,要把他看紧了,到时候我给你当伴娘啊。”


杜双伶满口答应,“好,到时候你们两一起给我当伴娘。”


拾掇拾掇,三人回到二楼租房时,张宣正把脚架在茶几上、思忖着陶歌的话中话,思忖着洪总编此行过来的意义。


他在想,洪总编这么好请动的?也太没架子了。


随即又暗暗赞叹自己英明,陶歌这根大腿抱得好啊。


听到大门处的动响,张宣转过头就看到了一双古里古怪的眼睛。


只见邹青竹放下菜,围着张宣转一圈,喊:“大作家?”


张宣,“……”


在六双眼睛的注视下,张宣把脚收回,就怨念地说:“别埋汰人了,赶紧去做饭啊,我肚子都饿坏了。”


邹青竹立正身子,顽皮地屈膝行个万福就道:“文慧,我们去做菜吧,不能把大作家饿到了,不能把大作家老婆饿到了。”


文慧笑笑,跟着邹青竹进了厨房。


两人走了,留着剩下的两人面面相觑。


张宣问杜双伶:“你跟她们说了?”


杜双伶挨着坐下,轻声道:“说了。”


张宣点点头,随即把陶歌和洪振波要来羊城的事情讲了一遍,末了道:“那洪总编爱吃淮扬菜,你看?”


杜双笑眯眯接话道:“要我去搞定文慧。”


“嗯。”张宣就是这个意思。


杜双伶起身,眉眼弯弯地往厨房走。


张宣也跟着起身,去了书房。


给钢笔打满蓝墨水,把本子铺开,张宣安坐在椅子上,开始捋思路。


由于“白鹿原”横插一脚,“潜伏”的原计划就此被打破。


现在已经写了24万字,预估写45万字,中间还差21万字。


按如今每天写1100字,一个月30天算就是3.3万,要6个多月、将近7个月才能写完。


马上4月份,距离8月份满打满算就4个月了,时间严重不够啊。


张宣揉揉眉心,有点后悔嘴皮子一张一合就放大话8月份完本。


怎么办?


他娘的能怎么办?只能努力了。


努努力,8月份也许能写完,可快工快活,后面质量不一定跟得上。


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最关键的是,原先想着完本后搁置半年后再进行发表。


现在倒好,哪还有时间?


真是自己给自己挖坑,要了老命。



ps:今天是在公司的最后一天,比较忙啊。摸鱼写的。


来点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