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八零:别惹我这护犊子老太太 > 第九十章 三千块的废品?老太太妙手点石成金!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刚放亮,两辆解放大卡车的引擎轰鸣声便划破了前进纺织厂仓库区的寂静。


赵淑芬、赵小丽和李娟,带着几个从商场抽调的年轻伙计,已经等在锈迹斑斑的铁门外。


朱富贵果然守信,不仅自己早早到了,身后还跟着七八个老工人。


他们头发花白,但腰杆挺得笔直。


朱富贵上前一步,胸脯拍得山响:“赵老板,人我带来了!个顶个都是干活的好手!”


赵淑芬点点头,从包里掏出备好的工钱和几包烟,直接递到朱富贵手里。


“朱厂长,辛苦。这是大伙儿今天的工钱和一点零嘴,您先给大家分分,也好有力气。”


朱富贵推让两下,见赵淑芬坚持,便接了过来,转身朝老伙计们一扬手。


“都听见了!赵老板敞亮!咱们也别磨蹭,把活儿干利索!”


“好嘞!”


老伙计们应和着,接过朱富贵分发的零钱和香烟,脸上都漾开笑意。


有人直接将烟别在耳后,搓着手,骨节咔咔作响。


装车比想象的更耗时。


布料堆积如山,许多因常年挤压,粘连得厉害,得分外小心才能剥离开。


仓库内光线不足,尘土弥漫,每搬动一匹布,都扬起呛人的飞灰。


赵小丽和李娟也帮着搭手,虽搬不动重的,但递个东西,整理散开的布头,也能分担些。


赵淑芬在一旁调度,不时提醒注意脚下,遇见特别沉的布卷,便让几个年轻人合力抬。


整整一天,两辆大卡车来回跑了三趟,才把仓库里的布料和半成品服装清运干净。


最后一匹布料被抛上卡车,朱富贵和那些老工人累得直接瘫坐在地上,汗水湿透了衣背。


赵淑芬让人送来开水和毛巾,又额外给每位帮忙的老师傅各封了一个红包。


“各位师傅辛苦,这点钱买些酒水,解解乏。”


朱富贵看着空荡荡的仓库,再看看赵淑芬,嗓子有些哑:“赵老板,谢了。”


这声谢,不只为钱,也为那份久违的被人需要的感觉。


赵淑芬只平静回应:“朱厂长,合作愉快。往后若有合适的布料,随时联系。”


满载布料的卡车驶回赵氏商场后院的临时仓库。


赵淑芬立刻指挥人手清点、分类。


积压多年的布料,有的泛着霉味,有的沾着污迹。


赵淑芬请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专门负责清洗、晾晒、熨烫。


赵小丽则一头扎进那堆半成品服装和零散布料里。


很快发现,许多老款式的衣服,版型虽过时,面料却极好,上面的绣片更是巧夺天工。


她拿起一件褪了色的旗袍半成品,上面的牡丹绣得栩栩如生,针脚细密,配色雅致。


“妈,您看这个!这手艺,现在市面上哪儿找去!”赵小丽举着那件旗袍,难掩激动。


赵淑芬走过去,指尖在那绣线上轻轻一捻,也是心中有数。


这些东西,在旁人眼中是废品,在她这里,却是能点石成金的璞玉。


接下来的日子,赵氏商场一楼最显眼的位置,悄然变了模样。


原先摆放普通成衣的区域,被隔成几个独立的展示区。


“本地特色”、“独家定制”、“出口转内销精品”等招牌挂了起来。


经过清洗、熨烫,甚至重新染色的老布料,在巧手设计下,焕发新生。


赵小丽亲自操刀,将那些老款服装大胆改造。


宽大的旧式罩衫改成修身短款小外套,缀上从旧衣上拆下的精致绣片。


颜色暗沉的的确良连衣裙,拼接不同花色的布料,成了时尚的撞色款。


最吸引人的,是“独家定制”区。


赵淑芬打出“赵氏定制,专属您的美丽”的口号。


强调每件衣服都可根据顾客身材喜好量身定做,面料、绣花图案任选。


起初,顾客多是好奇张望。


当她们看到那些改造后既有复古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服装,尤其是那些独一无二的手工绣片,价格竟比百货大楼的成衣还实在,便纷纷动了心思。


“哎呀,这件小褂真俊!料子摸着也舒坦!”一位中年妇女拿起一件老棉布改造的盘扣上衣,爱不释手。


店员小红忙上前:“大姐,这是我们赵师傅亲手改的,料子是以前出口的上等棉布,透气吸汗。您要是喜欢,还能按您的尺寸定做,绣个您喜欢的花样都成。”


“真的?那敢情好!给我做一件!”


一传十,十传百。


赵氏商场“新货”款式独特、质量上乘,还能“定制”的消息,在红星市传开。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赵氏商场,有的为淘换物美价廉的“出口转内销”产品,有的则冲着“赵氏定制”的名头。


连带着商场里原本口碑就好的本地家电和日用百货,销量也节节攀升。


赵氏商场在红星市的地位,不仅未因之前的风波动摇,反而因这次成功的转型,愈发稳固,隐隐有了成为红星市商业标杆的势头。


商场生意蒸蒸日上,赵小丽则全身心投入到“赵氏定制”品牌的打造中。


她记着赵淑芬的嘱托和朱厂长的承诺,几次登门拜访,终于请动了朱厂长提及的那几位老绣工。


为首的是一位苏师傅,年近七旬,头发花白,一双眼却不浑浊。


苏师傅年轻时曾在苏州著名绣坊学艺,一手苏绣技艺出神入化。


其他几位老师傅,也各有专长,有的擅广绣,有的精盘金绣。


赵淑芬亲自出面,以极大的诚意和优厚的待遇,将这几位“国宝级”的老绣工请到商场后院专门隔出的大房间。


这里被改成了一个小型加工坊,光线充足,窗明几净。


“苏师傅,以后这里就是咱们的绣坊了。您几位有任何需要,尽管跟我提。”赵淑芬把姿态放得很低。


苏师傅看看崭新的工作台,又看看那些准备齐全的各色丝线、绣绷,沉默片刻,才缓缓捏起一根苏绣针,在指尖转了转。


“赵老板,我们都这把年纪了,眼神也不比当年。您真信得过我们这几把老骨头?”


赵淑芬浅浅一笑:“苏师傅,手艺是刻在骨子里的,不会丢。我相信您。而且,我不仅希望您能为我们做出精美的绣品,更希望您能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小丽,还有我们商场里几个手巧的姑娘,都想跟您学艺。”


赵小丽适时上前,对着几位老师傅深深鞠了一躬。


“苏师傅,各位师傅,请一定收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