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西游:长生仙族从五行山喂猴开始 > 第五十一章 读书嚼文,气息沉稳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老爹不时点拨几句、大哥也肯低头陪练的日子里,姜亮的拳法棍法,蹭蹭往上冒尖儿。


每日里打熬筋骨,气血流畅得仿佛能听见涌动的响声,念头也清明得很,起落自如。


倒是姜义自己,头几日还觉新鲜,指点起来得心应手。


可渐渐的,这舒坦竟也有些淡了,心里头有些空落落的。


往常夜里睡前,总要翻几页《坐忘论》。


一页一页读下去,便觉心境一点点起了变化,那份“今日胜昨日”的安稳感,踏实得很。


如今心境是真静了,躺下便睡着,倒没得半点波澜。


可也正因此,那种日日添柴火、点点看火苗往上蹿的感觉,却没了影儿。


心头空落落的,总觉少了点什么。


姜义晓得,这便是心静了,意却未定。


坐忘论本就是捷径小道,能助人心静,却无意定之功。


心头这念头闪过,再瞧那桌角,目光忽地一顿。


那儿歪歪斜斜地搁着几本旧书,纸页发黄,边角翘起。


是头些年大儿姜明从学堂里顺回来,说是开蒙用的。


当初说是或许对修性有助,拿回来就堆那儿了。


这会儿细一想,那小子恐怕从那时起,便已晓得什么叫“坐忘是下乘,定意乃上阶”了。


当年姜义翻了几页,脑子就像被灌了铅,胀得厉害。


心里也就认了命,自觉没那根筋头,悟性不够,精力更差,索性撂一边吃灰去了。


可今时不同往日。


一念既静,心底不再翻江倒海,精气神也胜从前数倍。


姜义心念微动,便将那本旧书重新翻了出来,轻轻拂去尘土,拇指一掀,翻开第一页。


书页还是那副模样,字句依旧板滞古奥,摆在眼前,叫人脑仁有些发疼。


但如今心静如水,眼中不生波澜,倒也能一字一句看下去,不觉枯燥,亦无困意。


只不过,心静虽贵,终究不是开悟,更谈不上什么“无师自通”。


姜义虽能读进去,字是认得的,句子也能断,但真意仍是雾里看花,隐隐绰绰,似懂非懂。


每一句都要在心里翻来覆去地咂摸,方能模糊勾勒出个大概。


还得提防是不是自己瞎蒙出来的,走了歪路还不自知。


看到这儿,姜义心里便明白了。


当初刘庄主提起这“上乘修性之法”时,为何脸上带着那种又无奈又无语的神色。


这条路,若无高人指点,靠自个儿一头扎进书堆里啃,想真有所得,怕不是得啃上几十上百年。


而且稍有错漏,便是走火入岔。


哪怕只是错了一字一意,怕也得付出几个月、甚至几年苦功来填坑补漏。


能不能补得回来,还在两说。


这条道,说是康庄大道,实则悬崖栈道,非是寻常凡夫能走得通的。


可话又说回来,虽苦虽涩,姜义合上书时,却觉心头那点空落感,也不知不觉淡了几分。


看来这读书嚼文,虽未必解渴,却能压住虚火,教人心里踏实。


姜义坐在那儿,望着泛黄的书封,忽而嘴角微微一挑。


要是真有那么一天,那小儿子也迈过这“心静”的门槛。


不知会不会也能改了那一读书就犯困的老毛病?


日子就在这样静水流深里,一点点地淌过去。


姜义一念既静,心神澄明,连屋里几人的气息流转,也仿佛听得分明。


谁昨夜睡得香,谁这几日精力不济,胸腔间那点气血起落,都像拂面春风般,轻轻吹到他耳边。


一家人的底子都在悄悄打厚了,那精气神瞧着,比起年前,活泛了不止一筹。


尤以大儿姜明最是明显,那身子里蕴着一股藏不住的劲儿,若说是一池泉水,如今已隐隐要涨出堤坝了。


直到这一日清晨,天还没亮透,一家子老规矩,照旧披着寒意下地晨练。


姜义站在一旁,瞧着大儿在地头打拳。


忽而神色一动,只觉那孩子气息陡然一变,沉凝如水,幽深似井。


呼吸间已无分明顿挫,也无气声杂响。


仿佛一条首尾相接的溪流,在躯壳中蜿蜒盘走,温润却不间断。


“气足了。”


姜义脑中浮现出刘庄主讲“命功三项”时,随口点出的寥寥几句。


当初听着玄而又玄,如今却是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才晓得那是种什么光景。


大儿起步早,那门呼吸法最早练起,这些年下来,一日不落,打熬得极是扎实。


更别说后山那位,说不得还能点拨几句。


有此成就,倒也自然。


这小子本就精力最盛,若不是近些年钻进书堆里,兴许这精满气足之境,早在年前便破了。


不过命功三项,讲的是“精”“气”“神”,一层深过一层,一步紧接一步。


那“神旺”二字,偏又最是玄妙。


连刘庄主当初说起,都有些支吾其词。


只道若能参透修性之法,或许易有所得。


偏偏姜家这大儿,选的又是那条最慢、最苦、最不讨巧的路子。


咬文嚼字、磨砖成镜,若真要见点成色,还不知要几年几月。


晨练一毕,身上那点热气还吊着没散,人却已迈步进屋,进了饭堂。


桌上早摆好了粥碗小菜,热腾腾的雾气往上冒,带着一股药膳特有的香,温厚沉稳。


一家人落座,筷子碰碗的声响轻微,话却不多。


这会儿姜明却放下筷子,主动开了口:


“爹,前些时候和刘庄主说起的那事,就是加种些稀罕药材……后来有消息了吗?”


这话一出,姜义手里捧着的粥碗,轻轻一顿,几乎不可察。


那日山脚下,刘庄主确是提过。


说是凡金贵药材,多有灵性,寻常凡躯之人根本养不住。


非得修至精满气足的地步,才堪一试,不然徒糟蹋了天地造化,也活不出个苗头来。


当时姜明没插嘴,安安静静站在一边听着。


如今看来,怕是那时起便放进了心里。


这孩子如今气息沉稳,精气汇聚,已离“精满气足”不远。


怕也是觉着时候差不多到了,想要替家里分担一分。


姜义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只觉这好大儿,果然是没白养活。


当下便笑着应了句:


“记着呢。等下回刘家庄子来收幻阴草,我就仔细问问,看有哪些稀罕苗子,须得精气调和才能培植。”


姜明轻轻应了一声,带着点少年才会有的郑重期盼。


顿了顿,又补上一句,声音不高,眼里却亮晶晶的:


“爹爹也仔细问问……那些稀罕药材里头,可有果树一类,长出来能吃的、味道好点的那种。要是能种,就多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