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45章:李泰,你现在可还不是太子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李泰干不过太子。


但晋王比之现在的魏王,同样是相差很大。


同安大长公主也好,李勣也罢。


这都只能算是估值,是未来夺嫡的助力,潜力,而不是李治如今的势力。


比如长孙无忌,暂且也只是把李治当做一条后路,让长子跟其保持关系。


左右金吾卫确实是很强的实力,可李治目前尚且不能完全掌控。


就像是先前太子对付魏王那样,现在魏王也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付晋王。


魏王党的壮大,听起来似乎有些虚无缥缈,实际上如果李治想借助金吾卫来对付魏王,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


金吾卫上下武官,不知多少人都属于是魏王党人。


反而是魏王如果要对付晋王,可以很轻松的就架空李治这个左右金吾卫大将军的权力,使其调兵不动,命令无用。


晋王能拿出手的,也就只有金吾卫了。


李勣也不可能说出面跟他去对付魏王,同安大长公主更不可能了,毕竟都是一家人,小辈争执,长辈怎么能去拉偏架。


如果同安大长公主出来拉偏架,魏王那边还有陛下在呢。


可以说从各方面来说,魏王的势力,都要远超晋王。


李治对此很是清楚,所以才会表现得这般低声下气。


况且他本来就是弟弟。


长幼有序在这个时候,可不是简单的一句话。


一如太子对魏王的压制,魏王哪怕势力大,在面对太子的时候,也只能是各种忍让。


李治回去的时候,是全程阴沉着脸的。


李泰这边,好不惬意。


压制晋王,让他感觉到了快意。


从太子那边受到的委屈,现在都发到了晋王身上了。


——


神武宫。


李承乾对于长安城的事情,自然是鞭长莫及。


不过就算是知道了,也没有什么好关心的。


太子党的势力,是跟皇帝同根同源,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可言。


能带兵打仗的,也都跟着来到高丽。


从现在来说,应该称之为辽东道了。


毕竟高丽从现在开始,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彻彻底底的灭亡了。


很快,新罗跟百济,也要步入后尘。


苏定方已经带着一万兵力,前往新罗王城,以探查叛乱的名义。


路上的城池也不敢阻拦。


不仅是有大唐太子教令,还有新罗王的文书。


所有新罗地方都要配合唐军的检查,审阅,乃至于命令。


这给了苏定方太多可以发展的地方了。


新罗王都金城这边,也是大开城门,不敢有丝毫阻拦。


苏定方一入城,直接换走城防,把控全程,占据宫城月城。


然后就开始了大审问阶段。


百济那边,也开始紧急备战起来。


从人口数目上来说,百济比新罗多不了太多,然整体实力,要远超新罗。


比之高丽肯定是要差些,但确实不算是软柿子。


贞观十五年,百济王扶余璋病逝。


诏立其世子扶余义慈继承父位。义慈王即位后,开始对贵族中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


贵族统治对于大部分的国家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大唐这边就是世家大族的叫法。


义慈王年幼时即孝声远播,时人誉为“海东曾子”。


生于百济王室之家,自小在权谋倾轧与宫廷教习中成长,身系百济国运,被寄予厚望。


身形魁梧、面容坚毅,眼眸中藏着聪慧与野心。


早年的扶余义慈目睹百济在高句丽与新罗的夹缝间艰难求存,直到在父亲的统治下,结交倭国,逐渐强大。


上位伊始,扶余义慈便决意革新图强。


大刀阔斧整顿吏治,将朝堂上碌碌无为、中饱私囊之辈清扫出门,提拔贤能,一时间,百济朝廷气象一新,政令畅通,为国家崛起凝聚起人心与力量。


在军事上更是亲力亲为,效仿中原王朝,严酷训练士卒,百济军队脱胎换骨,士气高昂,隐隐有称霸半岛的架势。


羽翼渐丰的扶余义慈,不再满足于偏安一隅。


彼时,新罗与百济边境城池时有纷战,扶余义慈以此为契机,御驾亲征。


一连攻克新罗十余座城邑,国土面积大幅拓展,百济声威大震。


这一时期,扶余义慈站在权力巅峰,荣耀加身,邻国皆惧,国内百姓也为这份赫赫武功欢呼雀跃。


然而,盛极必衰的阴影悄然笼罩。


对贵族的打压引起了反噬,大唐东征高丽,让扶余义慈感觉到了危机。


谁也没想到,扶余义慈也想不到。


偌大的高丽,竟然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彻底消亡了。


这年头都还没过去呢,大唐太子都已经扫荡高丽全境。


大唐太子所带来的压力,以至于扶余义慈对针对百济贵族的计划落空。


虽说从贵族手里取得了一部分的权力,可无奈的扶余义慈,只能是选择妥协。


跟李世民忌惮五姓七望那样。


如果扶余义慈坚持跟百济贵族开战,换来的只能是整个百济的动荡不休。


而在这个时候,一旦国内动乱,又怎么能应对大唐太子的进攻。


百济贵族们就是看到这样的机会,选择逼迫扶余义慈让步。


从部分方面来看,其实扶余义慈跟现在的李承乾,是有些相像的。


有着优秀的军事统领天赋,性格上也非常之骄傲。


在唐军攻打高丽期间,扶余义慈不仅阻绝了新罗向大唐朝廷的道路,百济也不再向大唐朝贡。


天下没有永远的盟友,自然也不会有永远的敌人。


在扶余义慈担忧的同时,金春秋的到来,让他看到了希望。


对于新罗的计划,暗中结盟的请求,立即给予了肯定的回复。


眼下对付大唐太子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至于其他的事情,自然是先放到一边去。


然而金春秋这才刚离开,大唐太子发檄文征讨新罗,新罗女王前往神武宫向大唐太子请罪的事情,就传了过来。


百济王都,泗沘城。


宫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能拧出水来,烛火摇曳,映着百济王扶余义慈阴鸷又焦虑的面庞。阶下,几位重臣神情严肃,噤若寒蝉。


地方上百济贵族割据,但在王都,扶余义慈权力至高无上。


砰。


扶余义慈猛地一拍桌案,震得杯盏哐当作响:“善德女王这个蠢货,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妄想着去欺瞒大唐太子,还自己跑过去请罪。”


“她的妹妹金胜曼,更是蠢货中的蠢货,也不知是不是脑子里进了水没洗干净,连自家的国家都要出卖,她这是连自己的身份都不要了吗。”


“女人当家,果然是会做出这些愚蠢的事情来。”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扶余义慈对金德曼,金胜曼两姐妹,感觉是非常的无语。


还有一些恼羞成怒。


对于新罗圣骨血脉凋零的情况,扶余义慈也是知道一些的。


新罗女王不用说,可其妹妹金胜曼,扶余义慈是盯上了的。


长相这块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他娶了金胜曼,对于日后吞并新罗,就能有很大帮助。


只是这两姐妹的情况,实在是让人没眼看。


一个跑过去告密,另一个跑过去请罪。


这等于是把新罗都交到了大唐太子的手里。


扶余义慈可不觉得,什么调查个水落石出,最后真相大白什么的。


百济老将廉成,皱眉出列,作揖道:“新罗不足与谋,然大唐太子野心勃勃,此番必然趁机掌控新罗。”


“届时大唐太子携高丽,新罗之兵,攻我百济,可就是麻烦了。”


“或许王上不应该这么快,就去攻打新罗的城池,”


“哼!”一旁的文臣朴顺桢甩了甩衣袖,满脸不屑:“难道廉大将军,这就要想着去投靠大唐太子吗,跟新罗那两个娘们一样,把咱们百济拱手送人?”


廉成看了一眼文臣朴顺桢,而后对扶余义慈作揖道:“王上,如今大唐太子最大威胁,不在于他有多少兵力粮草,而在于其手中的霹雳火。”


“高丽,便是亡在这里霹雳火的手里。”


“因此我认为,应当征召大量工人人,加固城防,以防霹雳火。”


廉成打了一辈子的战,虽是战功平平无奇,但经验丰富得很。


从高丽那边传来的情报看,大唐太子之所以这般顺利,没有耗费多少兵卒,完全就是依靠那霹雳火。


怎么去防备霹雳火,就是很关键的事情了。


掌管粮草辎重的大臣金洪吉有些不满:“征召工人,这得是召多少人。”


“还有大战需要准备的粮草,这可不是个小数目。”


廉成闻言,顿时质问道:“金大人,若城防被那霹雳火轻易轰破,咱们粮草再多,又有何用?到时候唐军如入无人之境,别说粮草,整个百济都得易主!”


扶余义慈抬手制止两人的争执,神色凝重:“廉成所言,不无道理。霹雳火之威,本王也有所耳闻,加固城防确是当务之急。可金洪吉顾虑的粮草与人力,也不能忽视。”


揉了揉太阳穴,接着说道:“朴顺桢,你向来点子多,说说看,此事该如何权衡?”


朴顺桢略一思索,上前拱手道:“王上,廉将军一心为战事着想,金大人担忧后勤补给,都有其道理。臣以为,征召工人一事,可先从王都及周边地区征调,那些囚犯、游手好闲之徒,统统拉来做工,既能减少开支,又能补充人力。至于粮草,可向城中富户暂借,许以战后重利,先解燃眉之急。”


扶余义慈微微点头:“这法子倒可行,就这么办。只是新罗局势突变,咱们也得有应对之策,不能光等着唐军打上门来。我意派使者秘密潜入新罗,探听虚实,看能不能拉拢一批新罗大臣为我所用,各位觉得如何?”


金洪吉面露迟疑:“王上,这使者人选可要慎之又慎,万一被唐军察觉,恐怕有去无回啊。”


廉成接话道:“不妨选派几个机灵的死士,平日里伪装成商旅模样,潜入新罗。他们武艺高强,即便遭遇变故,也有脱身之能,还能随机应变,刺探情报。”


扶余义慈目光一凛:“好,就依廉成所言。速去安排人选,即刻出发。咱们百济绝不能输,诸位都打起精神来,各司其职,若有差池,本王绝不轻饶!”


众大臣齐声应诺。


——


贞观十八年,正月初一。


李世民在宫廷里举办了盛大的宴会。


说来有些可笑,这次的宴会,名义上是为太子举办的。


东征大捷,太子当居首功。


可今日之太子,依旧是停留于高丽之地,完全没有回来的意思。


心里敏捷的大臣,已经察觉到这其中的猫腻。


年关时节,各地的藩王,也纷纷赶了回来。


没有太子在,魏王李泰大出风头,俨然是在众兄弟面前,一幅太子做派。


为了让自己的声势更为壮大,李泰甚至是去请求父皇,特许齐王李佑,参加这次的宴席。


因为东征大捷,李世民大赦天下的关系,阴弘智暂时也没有被处死。


当然,谋反这等事情,也不可能就这样赦免。


只是暂且多关一年,等到今年秋天,再进行处决,这也相当于又多了一份希望。


就像是去年太子训斥各个弟弟那样,李泰东施效颦,也跟着训斥起来。


这是要提前过过当太子的感觉。


大部分的弟弟们,也不敢说去跟魏王作对,心里头有些异样,却也憋着不说,只是应声。


左右魏王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然而,却不是所有的皇子,都会顺着魏王李泰来。


譬如蜀王李愔。


本就嚣张跋扈的他,可不把魏王放在眼里。


面对魏王的训斥,冷哼一声,根本不带搭理。


李泰当即面色铁青。


他知道蜀王李愔可能会不配合,但没想到敢这么直接落他面子。


“吴王,你就是这么管教你弟弟的吗。”


李泰转头,就把矛头对向了吴王李恪。


吴王李恪早就已经投奔太子,哪怕是说现在,也不存在去当个墙头草。


自然不打算惯着他。


“四弟好威风,倒是比大兄还要威风许多。”


“只是莫要忘记了,你现在可还不是太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