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11章:战起,全军冲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贞观十七年,八月二十日。


侯君集领军按照既定路线,从通定渡过辽水,进至玄菟城。


玄菟城兵力不过数千余,守城将领不敢与之对抗,任其通过。


李勣则领兵直逼高丽新城,新城守军惊恐,不敢与之对战。


直到李勣大军渡辽水趋建安城时。


建安城守军意动。


建安城守军将领意动。


这是一座山城,建安城建造在南北两条起伏的山脊上,山坡上有树木栽种。这种地形易守难攻,具有良好的防御优势。


城墙用土石筑成,呈不规则的长方形,西宽东窄。


城内形成一大盆地,东高西低,中间有一小山,俗名金殿山,高约二十米,东西长百米米,南北宽十二米,是防守时的指挥中心。


此刻,金殿山中。


建安城众多将领齐聚一堂。


“唐军长途跋涉,途径多城,此刻必然疲惫无比。”


“前边城池惧怕唐军,不敢出兵,使唐军心中自大,便可认为我等也不敢出兵。”


“若我等此刻出兵,必然攻其不意,事半功倍。”


“此番大胜,定能一振我高丽之气势,灭他唐军之威风。”


听到这番言论,上首的高丽大将军有些意动。


不过还没有下定决心。


“大将军,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属下已经打听过了,这次领军的人,叫李勣,虽有些名气,但骄傲自大。”


“且他们刚刚渡过辽水,肯定不会想到我等会先行出击。”


不断有将领赞同出兵的提议。


当然,也有将领有些担忧。


“唐军向来战力强盛,我等放弃守城之优势,与其硬碰,实属没有必要。”


马上就有将领反驳。


“哼!汝莫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一名满脸虬髯的将领猛地站起,声如洪钟:“昔日那隋军百万之众来攻,又如何?还不是铩羽而归!如今这唐军虽也有几分能耐,但长途奔袭,早已是强弩之末。我等若趁此时机出兵,必能如那雄鹰扑兔,手到擒来!”


“将军此言差矣。”


一位身着轻甲,面容略显清瘦的将领皱眉反驳:“隋军之败,原因众多,岂是能与今日情形简单类比?”


“唐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李勣更是身经百战之将,不可轻视。况且我建安城有天险可守,若贸然出击,弃城之利,一旦兵败,我等有何面目面对大莫离支?”


虬髯将领怒目圆睁:“汝就是胆小如鼠!”


“只知龟缩城中,守着这山城又有何用?”


“若不主动出击,让唐军如入无人之境,我等才是真的无颜!”


“那李勣不过是徒有虚名,听闻其一路顺遂,想必已被胜利冲昏头脑,此时不战,更待何时?”


清瘦将领不慌不忙:“非也非也。”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等对唐军了解几何?仅因他们路过几城未遇抵抗,就断定其骄兵,实乃鲁莽。”


“我建安城地势虽险,但出兵之后,若后路被断,大军便成孤军,那时后悔莫及啊。”


这时,又一位身材魁梧的将领拍案而起。


“汝休要再胡言乱语!”


“我等在这城中,难道就坐以待毙?任由唐军围城?主动出击,或有生机,若一味死守,城破只是早晚之事。”


“你这般向着唐军,是何居心,难道心向唐军不成。”


听到这番话,清瘦将领面容苦涩。


他不是高丽人,而是前隋将领之子。


当年隋末大乱,父亲为躲避战乱,举家逃离来到高丽。


这些年因自小有学识,又立下些许战功,累积功勋至于高丽将军之职。


因大唐东征,被派遣过来守城。


然而高丽方面,对于前隋将领的情感颇为复杂。


一方面因为当年隋军三征高丽而畏惧,一方面又因为高丽死伤惨重而仇恨。


不过i渊盖苏文是个聪明人,他大肆收编提拔前隋将领或子嗣,形成自身的一股势力,这也是渊盖苏文能在如今完全掌控高丽军权的缘由之一。


对于前隋之人来说,除了依附于渊盖苏文,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好了,不必再说了。”


上首的大将军听到这话,也不得不开口。


再扯下去,就牵扯到了政治层面。


渊盖苏文,也就是大莫离支队隋人看重,如果闹出风声说自己这边针对隋人,必然会引起大莫离支的不喜。


大将军略作迟疑后,道:“此次确乃天赐良机,若能击溃一路唐军,对我高丽来说,必是大胜。”


“发骑兵三千,步卒一万,袭击唐军军营。”


大将军终究还是没忍住,如果此番能击溃唐军,功劳就太大了。


高丽兵权至高为大莫离支,也就是渊盖苏文统领。


往下则是五部褥萨。


高丽将其统治区域分为五部,每部设有褥萨这一官职来管理。


五部褥萨在地方军队中具有较高的领导地位,负责本部的军事事务以及相关的行政管理,是地方军事力量的重要统领者。


然后就是东西南北西部大人。


这是按照地域划分的官职,分别管理高句丽不同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他们在各自的辖区内拥有一定的兵权和决策权。


临近大唐边关的东部大人、西部大人地位较高,权力较大。


建安城便是隶属于西部大人的辖区。


将军主要有三个级别,大将军,上将军,普通将军。


上将军就是五部褥萨和四部大人。


大将军一般为城池最高长官。


这些重要的官职,一般都是高丽王族贵族来担任。


但自从渊盖苏文自号大莫离支后,就有意打压王族,提拔更多有功勋的将领上位。


另一边。


李勣麾下先锋部队张俭,领八千步骑渡过辽水,正在安营扎寨。


张俭,字师约,京兆新丰人。


他是唐高祖从外孙,隋朝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连城县公张植的儿子。


曾担任朔州刺史。


在颉利可汗势力强大时,其他边吏对颉利可汗索取财物的要求不敢拒绝,但张俭独自拒绝接受颉利可汗不合理的要求。


还大力教导百姓经营农田,每年收获谷物数十万斛,即使遇到霜灾旱灾,也劝百姓相互救济,使朔州得以安定。


李靖平定东突厥后,有思结部落的人前来投靠张俭,张俭接纳并安抚了他们。


对于那些在碛北的思结部落人员,他们的亲戚私下相互往来,张俭也不加以禁止。


张俭徙任营州都督后,曾率领军队击破入侵的高丽军队,俘获和斩杀了大量敌军。


后因某些事情被免官,但又被诏令以平民身份领职。


因为早先年任朔州刺史,跟胡兵关系不错,所以此次他率领各蕃族骑兵,为先锋营。


“张将军,这些高丽人胆子太小了,跟乌龟一样躲在城里不敢出来,真是无趣啊。”


“一群鼠辈,他们也只配躲起来了。”


“我手中的大刀,早就饥饿难耐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痛饮一番。”


“哈哈,定教他们哭爹喊娘。”


几个胡兵首领,笑哈哈的跟张俭说道。


他们对于这次攻打高丽还是很有兴致的,战功是一方面。


最为关键的是,对于各部落来说,生活艰难,想要过得好,就只能是靠抢。


还有什么是比依附在大唐旗下,攻打高丽更好的事情呢。


至少在行军这段时间,粮食都是大唐供给,儿郎们都能吃个饱饭。


若是打下一座城,随便抢点东西,那就发财了。


张俭性格谨慎,尤其是作为先锋营至关重要。


对各首领说道:“根据情报,高丽莫离支渊盖苏文,已经向这边过来,很有可能就是前往盖牟城,亦或是辽东城。”


“此人是有些本事的,不可大意。”


先前担任营州都督时,渊盖苏文继承父亲爵位为高丽大对卢,相当于大唐的宰相。


针对大唐的劫掠,就是渊盖苏文发起的。


渊盖苏文在辽东地区的名声还是很响亮的。


听到渊盖苏文要亲自前来,几个胡兵首领的面色也变得认真起来。


果然。


次日。


天微微亮。


探马来报,建安城大军出动,约莫有上万军,向大营行军而来。


张俭毫无慌乱,当即命人构建防御工事。


同时统领军队准备应敌。


巳时。


高丽大军已经逼近军营。


他们同样有着出色的骑兵队伍。


辽东地区有着广阔的草原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高丽有大量属于自己的马场。


作为东北亚的交通枢纽,其控制了周边各国的往来通道。


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得高丽能够与周边地区进行马匹的贸易和交流,获取更多的优良马种,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骑兵队伍。


“盾兵准备,列阵!”


“弓弩手准备,听号令,三段击,列阵。”


“骑兵准备,左右侧翼游走。”


简短的命令迅速下达地方,唐军有着非常成熟的防御体系。


最前面是一阵列的塔盾士兵,架起长矛,应对骑兵冲锋。


后世的排队枪毙并非是首创,这样的战术唐军早就已经应用到了弓弩手阵营中。


除了五千各部落骑兵队伍外,张俭还有三千唐军将士步卒。


另一边。


高丽大军在靠近两百步外,就停了下来,开始整备阵型。


精锐的将领,很少会让士兵直接冲锋的。


因为这样一窝蜂的冲上去,不仅会大量消耗士兵的体力,也会让整个阵型变得混乱不堪,甚至出现人踩人的现象。


实际的交战,要么是重骑兵冲锋陷阵,要么就是短兵交接。


为什么高丽被视作中原王朝之心腹大患。


因为他们的战术运用,包括排兵布阵,皆跟中原王朝同种同源。


“列队!前进!”


排列好阵型的高丽步兵,举着盾牌,向着唐军缓步前行。


三倍于唐军的步兵数量,犹如一片海浪,逐渐朝着唐军阵营吞噬而来。


这种压迫感是很强烈的,如果不是精锐士兵,在这样的压迫下,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崩溃。


不过对于唐军来说,虽有三倍敌军,却也算不得什么。


有些年轻的士兵,没见过大场面,不由有些紧张的吞咽口水。


旁边的老兵没有说话,只是用肩膀顶了一下,给于其坚定的目光。


感受到袍泽带来的力量,年轻的士兵在这一刻,也变得无畏起来。


士气是可以传染的。


“一百二十步。”


“一百步。”


“八十步,弓弩手准备。”


“六十步,射击!”


号令之下,漫天箭雨朝着高丽大军落下。


在这样的对抗中,根本不需要瞄准,只需要进行抛射即可。


六十步的范围,足以造成最大杀伤。


高丽方面。


“防御,举盾!”


密集的箭矢,一波又一波,好似暴雨临盆,不断落下。


高丽士兵聚拢在一起,高举盾牌,尽可能的避免受到伤害。


即便如此,依旧不断有人中箭。


对于防御的一方来说,箭雨的优势很大。


顶着箭雨,高丽大军不断逼近。


“二十步,备战!!!”


唐军士兵顿时放下弓弩,转而装备长矛,横刀。


十五步。


十步。


五步。


双方前排的将士们,都已经能看清对方的目光。


坚韧,无畏。


视死如归。


“杀!!!”


“杀!杀!杀!”


巨大的咆哮声响彻天际,双方怒吼着厮杀在一起。


没有华丽的招式,没有漂亮的身法。


哪怕是敌人冲到了面前,也不闪不避。


手中长矛,一刺,一收,向前逼近。


当身边的袍泽倒下,后面的士兵立即就会接替上来。


唐军如是,高丽亦如是。


个人勇武在此刻不值一提,只有一往无前的冲锋,战斗,直至死亡。


步兵对阵,骑兵也在相互厮杀。


左右两翼的骑兵直接开始对射,冲锋。


这是属于轻骑兵的对决。


不断有人从马上跌落。


在这样的战场上,从马上跌落,就以为随着死亡。


五千骑对三千骑。


唐军优势更大,迫使高丽骑兵只能退守步兵方阵旁白。


这一退,左右侧翼的空挡就露了出来。


对步兵方阵形成威胁,以至于有些许混乱出现。


毕竟人的精神有限,还需要观察侧翼突袭,就容易分神。


不过唐协军的胡兵也不敢贸然冲进步兵方阵中去。


一个时辰。


两个时辰。


从巳时到未时。


烈日悄然落下,一片云彩自蓝天飘过,带来些许阴凉。


然战场上的厮杀,并未有过丝毫停止。


双方的将领,在后方静静的看着。


虽然高丽有着人数上的优势,但唐军的协同作战太强了。


哪怕是到现在,阵型依旧没有任何混乱,井然有序,犹如死神的镰刀,不断收割着冲来的高丽士兵。


相比之下,高丽大军的士气正在不断跌落。


如果不是督战队压着,恐怕早已有溃败的迹象了。


当天空变得阴凉之际。


张俭大喝一声:“备战,披甲!”


他有着五十名亲卫。


而这五十名亲卫,皆身穿明光铠。


披甲不是亲卫披甲,而是给战马披甲。


“上马槊!”


四米长的马槊,由辅兵递到亲卫们的手里。


张俭手持马槊,大喝:“随我冲锋!”


五十名亲卫紧随张俭,形成尖字形阵容。


于此同时,各族首领也带着心腹精锐紧紧跟随。


先是小跑,再逐渐提速,紧接着全速奔驰。


“杀!”


四米长的马槊,前方有效进攻距离为两米,高丽骑兵在面对这样的冲锋时,根本不敢与之硬对,只能仓促回转,把后背露了出来。


胡骑兵则弯弓追射,不断有高丽骑兵被射下马。


跑得慢的,遇到张俭的重骑兵,直接就被马槊刺死了。


“左迂回!”


眼看临近高丽方阵,张俭开始转向。


两侧紧随的亲卫犹如羽翼,轻轻扫过一侧高丽步兵。


强大的惯力不需要多大力气,只要紧握马槊,就能轻易捅死高丽士兵。


“右迂回!”


凭借着明光铠强大的防御能力,张俭率领亲卫不断侧击高丽步兵方阵,迫使高丽方阵形成更大的混乱。


原本就已经士气跌落的高丽大军,在此刻已经是临近崩溃的边缘。


张俭的重骑冲阵,犹如是压到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丽中军。


“大将军,撤退吧。”


主张守城的清瘦将军急声道。


到了现在,他们已经败了。


他看到,先前跟他争吵的那个彪悍将军,想要对唐军进行反击。


然而当遇上唐军重骑的瞬间,直接就被马槊洞穿,杀他的人,不过是唐军将军的一名亲卫。


打到现在,高丽中军已经没有了出战的必要,因为唐军胜利的天平已经落下。


唐军将军的冲锋,不是胜负的关键,只是让本就要崩溃的高丽大军,崩溃得更快一些。


唐军的步兵方阵,简直太可怕了。


严苛的纪律悍不畏死,惊人的意志力支撑着他们不断向前,在高丽大军的洪流中,硬生生的杀出一条路来。


“大将军,我们还能守城,若是在这里折损过大,建安城危矣。”


看到大将军迟疑,清瘦将军连忙劝说。


先前闹着要出战的将军们,此刻一片沉默。


“鸣金,收兵!”


大将军最后不甘心的看了一眼前方的战场,愤愤说道。


随即调转马头。


仪仗队在大将军的命令下,有节奏的敲击金钲铜锣。


鸣金之声,响彻战场。


鸣金也是有区别的,如果连续快速的敲击,就代表着紧急撤军。


这种有节奏的敲击,则表示缓步收兵。


然而鸣金之声一起,高丽士兵顿时回转。


哪有什么穷寇莫追,这是痛打落水狗的最好时刻。


也是拿人头,得战功的最佳时机。


“全军冲锋!!!”


张俭高声呐喊。


亲卫们闻言跟着发出咆哮。


所有听到的士兵,随同咆哮。


在战场上,这就是最好的传信方式了。


后方的仪仗队,立即紧敲战鼓。


唐军紧紧追杀,一直到建安城下这才停止。


一万三千高丽大军。


能回城的,已不足半数。


张俭以八千对一万三,斩杀高丽士兵五千余众。


ps:这几天更新不给力,是一直在吊水。白天吊水,只能晚上写。


明天还吊一天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