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91章:太子若反,则先杀魏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内侍坐在马车上。


出了长安朱雀门,向着城外太子军营而去。


他自然想不到,自己已经变成了惊鸟的弓。


太子那边,已经是蓄势待发了。


偶有看到疾马跃过,也没当回事。


不会想到这些骑着的人,正是在汇报关于他的行踪。


当他来到太子军营的时候。


就看到这么一幕。


一列列穿戴明光铠的缇骑,手持丈二马槊,腰间挂了强弩,横刀。


连战马都披上了马甲。


一丈二尺,就是四米。


四米长的马槊,就这么拿在骑兵的手里。


当一排骑兵迎着马车过来的时候,张阿难都不由是紧张了起来。


这是真正的战争之王。


骑兵与战马尽皆披甲,哪怕是箭雨落下也毫不畏惧,四米长的马槊,在配合战马冲锋带动的力量,可以轻易的将一名士兵直接挑飞。


在这等战马冲锋的马槊面前,铁甲盾牌都会被轻易洞穿。


手持马槊的骑兵,不需要其他复杂的动作,只需要一刺一收,就能在战场上轻易收割。


数米的距离,步卒连人都碰不到,就要被捅死。


“军营重地,来者何人,速速报上名来!”


为首的骑兵,大声喝道。


马夫当即训斥道:“放肆!此乃陛下身边内侍张内侍,奉陛下诏敕,来此面见太子,尔等还不让开。”


闻言,斜指的马槊被举了起来。


骑兵们也纷纷让开了道路。


张阿难眉头紧锁。


现已是巳时中,也就是上午十点。


烈日高悬,哪怕是清晨披甲操练,到了现在,也该是卸甲歇息了。


而太子这里,似乎没有要歇息的意思。


“张内侍见谅,今日太子有令,全军军演,多有冒犯。”


为首的缇骑开口说道。


张阿难闻言,这才恍然。


马上就要东征,太子实行军演倒也正常。


在这烈日炎炎下进行军演,也是对将士们的磨炼了。


进了军营,随处可见一列列全副武装的骑兵。


这场面还是很震撼的。


日光下的明光铠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真就犹如一群天兵天将那般。


唐军能在战场上百战百胜,明光铠有着巨大功劳。


敌人见了这等场面,心神都被夺走了,哪还有什么底气与之战斗。


就算是鼓足勇气,一轮钢铁洪流的冲杀下来,也是要被碾压得支离破碎。


中军大帐内。


“拜见太子殿下。”


“张内侍请坐。”


李承乾面带微笑,神色如常:“不知张内侍这次来,父皇那边可有什么交代。”


入了这大帐,想要离开,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只要张阿难暴露出有涉及到谋反的说法。


李承乾一声令下,则门外的卫士便会冲进来,将张阿难给绑了。


不过实际上,张阿难是没想这么多的。


笑着说道:“是关于昨夜殿下罢免城门郎的事情,陛下对此有些生气,想问问殿下,为何要在宵禁后出城。”


李承乾略微沉默后说道:“昨日在东宫晚膳后,感到有些困乏,便小憩了会。”


“当时做了梦,梦中有关于军营动荡之事。”


“是以醒来后心中担忧,又怕这是上天示警,这才夜出长安,到了军营里才安下心来。”


“可能是东征在即,心有所忧。”


这个借口听起来有些荒唐,但却是李承乾跟苏定方商量多次后,能够找到的最好借口。


梦境示警这等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总有发生,自汉朝后,董仲舒于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作为大唐太子,有上天庇佑亦是寻常。


对比做梦这个借口,反而是其他理由很难站住脚,随便一查就能露出破绽。


梦境这等事情,自然就无从查起了。


反正不怪别人信不信,自己信了就行了。


李承乾一边说着,一边暗暗观察着张阿难的神色,试图从他的表情中看出一些端倪。


然而张阿难在听完后,神情变得有些肃然。


“原是如此,或是殿下心忧东征,这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不过既是有关军营东征之事,当不可小觑,还请殿下详细描述一番,臣也好禀告陛下,令太卜署占卜解梦。”


儒家学说的天人感应,奠定君权天授的思想。


皇帝被视为天子,权力来自于上苍的授予。


所以有关梦境出现的内容,通常被认为可能是上天的启示或警示。


比如李世民曾经就梦到一位白衣仙人,仙人告诉他将会有一位贤臣辅佐他。


后来李世民果然遇到了魏征。


这个事情,在如今的民间,依旧还津津乐道。


至于具体如何,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太子为国之储君,其梦境也同样干系重大。


为了解读君王的梦,历朝历代设有专门的占梦机构和人员。


周朝设有太卜,负责占卜和解释各种预兆,其中包括梦的解释。


秦汉时期,有占梦博士等官职,专门为皇帝解梦。


大唐则是太常寺下的太卜署。


太卜令掌卜筮之法,以占邦家动用之事。


包括龟卜、易占、五兆、式法等,这些在如今被视为卜筮正术。


听到张阿难这么问,李承乾就随口编造了一段。


什么一轮红月,地动山摇,反正怎么离谱怎么来。


张阿难连忙拿出纸笔进行记录,很是重视。


一边写的时候,一边还会询问太子,能够记得的详细内容。


然而梦境这等事务,本身就是光怪陆离,过后也容易忘记。


李承乾一顿胡扯,即便是自相矛盾也无所谓。


有了答复,张阿难的任务自然也就完成了。


便就起身告辞回宫。


看到张阿难离开。


李承乾眉头微锁,对苏定方问道:“可是看出丝毫端倪?”


苏定方摇头道:“张内侍为陛下近臣,最擅是察言观色,臣方才一直留心,却也未曾发现丝毫异常。”


“就像真只是为了昨日殿下开城门的事情过来。”


李承乾微微沉吟。


按照张阿难的表现来说,似乎房玄龄那边,并未有上告的意思。


也许这份担忧,是他们多余了。


“如今看来,可能昨夜的事情,有可能是李安俨多疑了。”


李承乾倒也没有要怪罪李安俨的意思。


毕竟关键时候的通风报信,极其重要。


至少就现在来说,已然有了更多退路。


本来就有所谋划,要是临到头,走了历史上李承乾的老路,谋反未遂,那就成大笑话了。


苏定方想了想又道:“陛下深谙兵法之道,若得房玄龄密报后,或未张扬,暗中查探情况。”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臣多想了,不过对于殿下而言,只要待在军营中,便能以不变应万变。”


李承乾点点头。    反正现在是不可能再回东宫了,连长安城都不打算去了。


今日已经是六月二十四。


距离七月初一的既定东征,也就六天的时间。


等这六天的时间过去,东征出发后。


哪怕是真被告了谋反,那也无所谓了。


到了那个时候,李承乾便已经具备跟二凤叫板的实力。


这个时候。


东宫的运送火药的马车,已经开始驶入军营。


这让李承乾又更加安心了不少。


有了这两万斤的火药。


哪里还怕大事不成。


长安城的城门再是坚固,也挡不住火药轰炸。


——


太极宫,两仪殿。


李世民正在看兵部的奏报。


东征高丽的大军,大部分都已经在路上了。


这边侯君集,李勣,刘弘基,张士贵,尉迟敬德等人,已经是接连出发。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先后顺序,主要是考虑到民夫的情况。


看似只有两三万士兵,实则加上民夫的人数,已然达到十余万。


十余万人的行军,可谓是连绵十余里地。


浩浩荡荡,一眼看去,都看不到人。


从队伍的前头跑到队伍的后头,骑马都需要将近半小时。


如果是大道还稍微好些,大约有三四丈的宽度。


然许多小道,也就一丈余宽。


遇到这样的小道,十余万人就是一条连着几座山的长龙。


可以想象,当时隋朝动员几百万人东征高丽,是怎样的场面了。


这时,张阿难已经返回了。


“做梦?”


听完张阿难的汇报,李世民微微皱眉。


倒也没有怀疑太子。


太子第一次出征,因此做梦,也很正常。


因为梦的关系,半夜前去军营,也说得过去。


李世民拿过张阿难记录的文书看了看。


便吩咐道:“交给太卜署解梦吧。”


“是,陛下。”


想了想,李世民问道:“太子军营状况如何。”


张阿难回道:“臣此番前往太子军营之际,正值太子军演,见其军容整肃,营垒坚固,有强军之锋范。”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


太子本身就颇有章法,还有苏定方的助力,自是不会差的。


况且那些府兵,亦是大唐精锐之兵。


——


张阿难把有关太子梦境的事情,交由太卜署。


房玄龄这边也一直关注着情况。


便也得知了太子以做梦为托词。


他很清楚,这完全就是太子的借口,不过房玄龄现在已经不打算去刺激太子了。


在这个时候对付太子,不管是对于魏王,还是对于房家,亦或是陛下,大唐,都没有好处可言。


尤其是魏王。


太子可是跟魏王同一天出发东征。


两家营地距离也不过数十里。


若是太子造反,第一选择可能就是突袭魏王营地。


太子要是再狠一点,效仿陛下当年。


很有可能直接杀了魏王,然后再想办法去杀晋王。


这剩下太子一个嫡子。


陛下也要跟当年太上皇感同身受了。


考虑到这些可能会有的变化,房玄龄越发不敢轻举妄动了。


要真到了那份上,别说自己能不能活,恐怕房家都有灭族之危。


于是房玄龄干脆就正常上下朝,所有针对太子的调查全部停止。


就让昨夜入宫面圣的事情,成为李安俨的一个误会。


这就是进可攻,退可守。


然而房玄龄却忘记了。


他想停,可有人想动。


时刻关心太子动向的李泰,也很快打探到了太子做梦的消息。


延康坊,魏王府。


李泰有些迟疑。


“太子说做梦,真是做梦吗。”


他其实已经有些相信这个说法了。


毕竟柴令武的分析,虽然有一定的道理。


可仔细想想,也有些模糊。


毕竟房玄龄天天面圣,总不至于半夜这么来一次,太子就觉得是在告他谋反。


要是这样的话,太子早就被逼反了,怎么会等到现在。


柴令武提议道:“是与不是,试试就知道了。”


“正好是太子说了做梦之事,交由太卜署解梦。”


“太卜署的太卜令郭正,正好是咱们魏王党人。”


“他是郭璞后人,如果由他出面提议,以太子梦境为由,让陛下行祭祀大典,想来是能成的。”


郭璞是两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风水学者,同时也精通天文、历算、卜筮。


家族传承在卜筮这块名气很大,后人一直都在宫廷任职。


李泰有些疑惑道:“他也是咱们的人?”


魏王党太庞大了,牵扯到大量中下层的官员,即便是李泰自己,也是认不全的。


“是的,魏王。”柴令武肯定道。


作为魏王心腹,他自然对于党派内的成员,有着一定了解。


李泰道:“那就交由郭他去办吧。”


“是,魏王。”


皇城,太卜署。


魏王的人过来传递消息。


太卜令郭正听完后,点头道:“请告知魏王,我已知晓。”


对于魏王的命令,郭正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先祖郭璞出身寒门,所谓河东郭氏,不过是略微有些起色。


只能依靠大世家才能混口饭吃。


所以在很早的时候,郭正就已经攀附上大族,投靠到了魏王党。


这不是他能选择的,即便是作为魏王党人,但他连魏王举办的宴会都没有资格参加。


可如果不是投靠魏王,郭正也担任不上太卜令的位置。


太卜令不存在科举入仕,走的是举荐的路子。


若无人举荐,连官身都没有。


即使如此,太卜令也只是正八品下。


所以郭正哪有拒绝魏王的道理。


拿到张阿难的记录后,郭正立即就开始翻查经典,要引经据典写上一片奏文。


总而言之就是太子梦境影响很大,需要行祭祀大典才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