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108章 姑奶奶:陛下跟你父亲真像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于李治,李承乾很清楚,就现在的他,不可能夺嫡。


也没有夺嫡的心思。


主要还是出生晚了,九岁的相差,可不仅仅只是在年龄的优势上。


更是在自身势力的发展上。


李世民也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有任何要让李治当太子的想法。


即便是有,朝廷群臣,也会强行给他压下去。


这个时期,长孙无忌可不会去支持李治,而是太子党的维护者。


李元昌听完太子的猜测,整个人一懵,而后道:“陛下把稚奴留在长安?”


“他要干嘛?”


“他疯了吧!”


一键三连,李元昌毫无顾忌的直接开口道。


本身便是混不吝的性子,李元昌完全就是嘴无遮拦。


给旁边皇长孙吓得,根本不敢搭话。


倒是内侍文忠比较平静,毕竟谋反这种事情都在策划了,自然也算不得什么。


“陛下这是怕我发展太快啊。”李承乾感叹说道。


对于会形成这样的局面,还是有几分意外的。


历史上李治是在废太子后,才会召回的长安。


不过仔细想想,也是正常。


历史的轨迹已经发生改变,因为自己的关系,如今太子党势力迅速攀升。


李世民寻求新的压制,让李治留在长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确实可以增加稳定。


李元昌下意识开口道:“他就不怕重演玄武门之变?”


话出口,李元昌就有些后悔了。


这些话暂且还是不能说的。


旁边李象静静的站着,就跟没听见似的。


说起来,他马上十三岁了,比李治也就小两岁而已。


李承乾也不忌讳,直接道:“怕什么,都在长安,才是好事。”


就这句,李元昌怎么还不能明白太子的意思。


别说内侍文忠,就连李象都听出来了。


以前杀魏王不好杀,毕竟还有个嫡子在外面。


现在三个嫡子都凑齐了。


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太子把魏王跟晋王都给宰了,陛下还能怎么办?


李象怔怔的看着父亲。


这是我能听的内容吗。


“太子说得对啊,这么一想,反倒是好事。”


李元昌嘿嘿笑了起来。


李承乾对内侍文忠吩咐道:“继续打探晋王消息,留意下太极宫的情况。”


“姑奶奶出面,说不准陛下还真有可能回心转意。”


同安长公主是目前大唐皇室辈分最高,地位最尊贵的长辈,李世民还是很有可能被劝动的。


“是,殿下。”


——


太极宫,两仪殿。


今天的李世民正在处理政务。


临近年关,各地上报的事情多了,他也要看看大唐各地的情况。


所以暂且停止了泛舟赏雪的娱乐活动。


“陛下,同安大长公主求见。”


听到张阿难的汇报,李世民微微一愣。


“姑姑来朕这里干嘛。”


张阿难低声道:“同安大长公主是跟着晋王一起来的。”


李世民顿时就明白了。


笑道:“稚奴年岁不大,心思倒挺灵活。”


“让他们进来吧。”


“是,陛下。”


“等等,让稚奴在偏殿候着,给他安排个火盆。”


李世民也知晓,自己这个姑姑性子霸道。


这番要是闹出什么矛盾,在稚奴面前也不好落下脸皮。


“是,陛下。”


殿外。


听到张阿难的通传,稚奴也是乖乖前往偏殿。


他本身就是不想去的,总感觉要出事。


同安大长公主拄着拐杖,便随着张阿难入殿。


“这大雪天的,怎能劳烦姑姑亲自来朕这里。”


“若有什么事情,姑姑只需让人代传即可,真要见面说,那也是朕到姑姑那边去。”


“阿难,还愣着作甚,快去把椅子搬来。”


面对李世民的热情相待,同安大长公主还是很满意的。


坐在椅子上说道:“老身这番贸然入宫,可是打扰了陛下。”


李世民笑道:“姑姑哪里话,你能来朕高兴还来不及呢,又哪会有打扰之说。”


“只是不知道姑姑是有什么事情。”


李世民揣着明白装糊涂,都跟晋王一起了,事情还是很明了了。


同安大长公主也不藏着,直言道:“老身这次来,是稚奴拜见的时候,苦恼陛下可能会留他久居长安之事。”


“陛下还请给个准话,当真要留稚奴在长安?”


李世民也没想到,同安大长公主这般直接,甚至是带有几分质问的口吻。


略微沉吟后含糊道:“朕可没说过,要让他久居长安,只是心中思念,昨日便跟稚奴说,让他在长安多待一段时间,不必急着回去。”


同安大长公主双手搭在拐杖上,深深的看着李世民。


她知道,这是陛下给她打马虎眼了。


“陛下给个准话吧,是留一月啊,还是几月啊。”


李世民微微皱眉,道:“这哪里能说得清楚,朕只是想让稚奴在身边多待一段时间罢了。”


同安大长公主听李世民还在含糊其词,冷哼一声,道:“陛下这哪里是想稚奴了,分明是要害稚奴。”


李世民有些生气,沉声道:“姑姑,有些话可不能乱说。”


“稚奴是朕的孩子,亦是观音婢的孩子,朕又如何会去害他,虎毒尚且不食子。”


同安大长公主冷笑道:“是啊,虎毒尚且不食子,陛下却把让自己的儿子进入这龙潭虎穴之中。”


“他才多大,过完年尚且未满十五,陛下是怎么忍心的?”


李世民声音转冷:“姑姑这话是什么意思,这长安城,怎么就成了姑姑口中的龙潭虎穴。”


同安大长公主毫不避讳,道:“陛下难道非要老身把话说开吗。”


“你偏袒青雀,致使太子生疑,如今长安城中,两人龙争虎斗,已经到了何种程度,陛下心里没数?”


“还是说陛下的眼睛,比老身都要瞎了,看不清这些事情。”


“陛下把稚奴留在长安,魏王要如何看,太子会如何作想,他们会让稚奴当那个摘桃子的人吗。”


“他才十四岁啊,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又如何能在这纷争之中保全自身。”


“难道陛下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还要让自己的儿子们,再重演一遍吗!”


李世民大怒:“够了!”


同安大长公主的最后一句,是真的刺痛了李世民,犹如一把尖刀,狠狠扎进胸膛里。


“曾经发生的那些事情,姑姑不是最清楚的吗。”


“这样的事情,只要朕还在一日,便绝不会在大唐再次上演。”


面对李世民的滔天怒火,同安大长公主目光对视,毫无避让。


语气淡淡道:“你跟你的父亲,真的很像。”


“当年,他也如你现在这般自信,觉得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中。”


“可是结果呢。”


“你父亲的前车之鉴,这才过去多久,难道陛下已经忘记了吗。”


“把曾经犯过的错,再重新去犯一遍,这就是你的打算吗。”


李世民听到这些话,已经有些歇斯底里了:


“我不是父亲,我跟他不一样!”


“整个大唐江山,大半都是我打下来的。”


“这长安城,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固若金汤,不会有任何波澜。”


“不会有任何意外发生,稚奴即便留在长安,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同安大长公主也是针锋相对,半点面子不留。


“既然陛下如此自信,那为何还要让青雀去跟太子打擂台。”


“既然陛下如此自信,那为何还要让稚奴留在长安平稳局势。”


“老身是老了,可还没到老眼昏花的地步,陛下之意,昭然若揭,真当别人看不出来吗。”


说到这里,同安大长公主看着李世民盛怒的面容,突然重重的叹息一声。


语气有些意兴阑珊:“我老了,老得都快走不动了,不想再跟陛下争执了。”


“如果陛下心里还有我这个姑姑,那就放稚奴回去吧。”


“他真的太小了,当年陛下雁门救驾,都已经是十六岁了,可稚奴明年才十五啊。”


听到同安大长公主的语气软了下来,看到其苍老的面容。


李世民的怒气也消散开来。


“姑姑,这事没你想的那么夸张。”


“朕不会让事情发展到那般程度的,也不会一直把稚奴留在长安。”


“明年就要征讨高丽了,届时太子跟青雀,都会领兵出征,等他们回来,朕自然就会让稚奴回晋州。”


“太子跟魏王的争斗,朕心里清楚,但还没到那般生死相见的地步。”


“况且稚奴留在长安,亦是好事,能让太子跟青雀把控自己的言行,总有些顾忌不是吗。”


“姑姑应该知道,现在青雀的心思,都在操练府兵,打造海船上。”


“太子的心思,也全在讲武堂里,整日整日的在进行操练。”


“他们都想在对高丽的战争中表现自己,拉拢稚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害他呢。”


李世民把稚奴留长安,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至少以目前的局势来说,稚奴的存在只会让局势平稳,而不是让局势变坏。


最主要的是,稚奴性情温和,且没有夺嫡的想法。


一个不能夺嫡的皇子,自然就不会对太子产生危险。


现在太子的势头很强,比曾经还要来得更强,这就保证了太子一直在争斗中保持优势。


李世民要做的,只是略微削减下太子的优势就行了。


从最近的一些事情,比如齐王李佑的谋反,李世民觉得太子是在乎兄弟情的,这让他心里头放心不少。


至于会不会发生跟自己一样的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觉得不可能。


之所以有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大唐江山大半都是他打下来的,大兄只是坐享其成。


况且率先发难的,也是大兄李建成,而非是自己。


他只不过是被逼反击。


那时候的父皇,也已经管控不住大兄跟自己了。


跟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


如今有自己的压制,太子跟魏王的争斗,会被把控在有限的范围内。


同安大长公主听到这话,就已经明白,自己不管怎么去劝说,都已经劝不动李世民了。


他这是铁了心,要把稚奴留在长安。


至于说的那些借口,难道当初李渊就没想办法去平稳他们的兄弟关系吗。


叹了口气,同安大长公主道:“陛下既然已经想好了,老身就不多说了。”


“只是稚奴在长安毫无根基,陛下也要给他一些自保之力吧。”


李世民点点头:“这是自然,朕会授稚奴右金吾卫大将军之职,统帅整个万年县。”


“如此,姑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听到这里,同安大长公主也没什么好说的了。


唐朝十六卫,禁军总兵力在三十余万,每卫根据情况各有不同。


比如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主要负责皇宫的门禁和皇帝的侍从、仪卫等工作,兵力相对较少,每卫大约在千人左右。


其余十二卫,管理着大量的府兵,兵力充足。


金吾卫又被称为武侯卫,掌控整个长安城。


右金吾卫下,管有折冲府十多个,兵力三四万人左右。


其中部分属于府兵轮值,但固定禁军人数也有一万五左右。


这些兵力,足够保全稚奴安危。


这么一看,好像现在稚奴能够调动的禁军人数,已经是超过了魏王跟太子的总和数倍之多。


当然,听起来很夸张,但这只是纸面实力。


实际上李治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能直接调动的兵马也就是他大将军府的人,兵力是一上府之兵,一千二百人,要想大规模兵力调动,就要经过陛下诏敕。


下面的人听不听从调令,又是其他一回事。


而太子明面上只有两千东宫卫士,实际上苏定方跟陆仝都是太子的人,一拉扯就是几千兵马。


魏王那边看似兵力不足,却在府邸中就有三百缇骑。


魏王党人遍布朝野,加上五姓七望的支持,隐形兵力甚至可能更多,只是不敢暴露而已。


不过至少对晋王来说,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的情况下,保全自身不是问题。


“陛下还要见见稚奴吗。”


同安大长公主扶着拐杖起身问道。


到现在这般地步,也不需要继续留在这里跟陛下掰扯了。


李世民道:“让稚奴送姑姑回府吧。”


同安大长公主没有多说。


转身拄着拐杖向外走去。


先前还说是想念稚奴,留在长安陪伴。


现在人都来了,却连面都懒得见。


呵。


殿外,在偏殿听到消息的李治,也赶忙走了出来,搀扶姑奶奶。


看到姑奶奶面色平淡,颇有些忐忑的问道:


“姑奶奶,父皇可是同意了让我离开长安。”


同安大长公主转头看了眼大殿,冷哼一声道:“你父皇是铁了心,要把你留在长安了。姑奶奶我也劝不动他。”


听到这话,李治顿时垂头丧气。


同安大长公主继续道:“不过姑奶奶帮你求了个职位,右金吾卫大将军,自可保你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