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恶龙,为了赚钱选择文化胜利 > 第323章 记者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肯尼斯混身都在颤抖。


不是因为激动,单纯是因为又冷又累,靠发抖取暖。


看起来不太保暖的外套胸口,印着《日光报》的标志。


取日光之下,一切新闻无处遁形之意。


这是一家娱乐新闻报纸,主打各种明星的花边消息,偶尔有点正经内容。


肯尼斯是这家小报的记者,兼编辑,兼老板,兼杂工。


好吧,他们报纸一共五名员工,包括一位保洁阿姨,是他妈妈,还有一个实习生。


没办法,创业就是这么艰难。


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他们的报纸每周发行量还是突破一万份。


对于这个成绩他很自豪。


不过距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他想要把自己的报纸从周报变成日报,每日发行可以超过百万份。


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现在他还没凑出下周报纸的内容,全部希望都寄予魔影节。


魔影节上确实不缺内容,但是缺少专门由他来报道的内容。


正纠结着该怎么找些独家报道,附近的同行们又像一群闻到血腥味的食人鱼,游动到警戒线前。


看来又有名气不小的明星上红毯了。


肯尼斯对于这种采访不太感兴趣,这种内容他没办法比那些资深同行们写得更好。


明星闹绯闻该怎么写他倒是很有经验。


虽然不准备去抢这一位的热点,但他不介意去听一听。


远远看见走上红毯的这一位,是近期当红的女明星,因为出演一部爆款魔影的女主角一举成名。


演技一般,相貌优越,气质出众,身材还很完美。


从业这几年,肯尼斯算是明白了,演技就不是演员成名的主要指标。


她面对无数记者,正在侃侃而谈她这身礼服的设计。


一身由回收的废旧纸壳垃圾,清洁消杀打成纸浆,再做成的衣服。


一件完全没有弹性,穿上就弯不了腰的奇怪衣服。


表达了她呼吁人们爱护环境的美好愿景。


因为大城市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关系,环保成了当下热门词汇。


每个明星都得在镜头前扯上两句,这样粉丝们就会感叹他们的偶像可真是个好人。


“嘁——”


肯尼斯不屑地啐了一口,不是说明星不能谈环保,确实有以身作则的好演员,比如劳尔先生,至于眼前这位演员,肯定没资格。


在她刚走红的时候,肯尼斯追踪过一段时间,铺张浪费就是她的生活常态。


现在到站在镜头前大谈环保了。


从这个角度看,演技也没那么一般。


至少睁眼说瞎话的水平不低。


跟在她后面上红毯的,是一个没听说过的剧组,走在最前面的男人稍微有点眼熟,应该在哪部魔影里露过脸,肯尼斯一时间没能想起来。


他起初怀疑这不是个正经剧组,也许是来蹭热度的网红。


连穿的礼服都不合身,多半是在哪租的廉价套装。


合不合身是判断服装等级的重要因素。


这里指的不是简单的大小合适,而是衣服的各个细节是否都贴合穿着者的体态特征。


通常只有专门定做的服装,才能达到完全贴合的水平。


比如上一位女星的纸壳子长裙,明明是纸浆做的,却完美衬托出身体曲线。


确实有两把刷子。


噱头,立意,美观度,全占了。


活该她红。


而眼前这个剧组,好吧,可能连网红都不是,网红来蹭红毯,怎么也得把形象给收拾利索。


这里可没有oversize的说法。


可能就是个没钱的贫穷剧组,指望着这次魔影节上能有投资人看中,发行他们的作品。


极大概率上讲,这种剧组没什么好报道的东西,但肯尼斯还是拿着录音器过去了。


小人物更容易口无遮拦,说出些很“爆”的话,不算正经内容,可以当噱头用。


然而有人比他动作更快,率先抢到第一个采访的机会。


媒体行业的竞争就是这么直接。


记者必须要快。


“拉文先生,请问你来参加这次魔影节,是携带了新作品吗?”


拉文先生?


听到同行的提问,肯尼斯觉得这个名字有点熟悉。


谁来着?


“是的,我带来了一部新片《旧衣服》,是关于奥古斯坦城的故事。”


“你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获得卓戈先生的帮助了吗?”


“是的,卓戈先生为我的剧本提供了很宝贵的建议,对此我非常感激,但这部作品还是主要由我与奥古斯坦同胞们完成。”


听着他们的一问一答,肯尼斯想起来了,沉默的羔羊里那个奥古斯坦演员。


就演过一部片子,之后是高强度地接各种广告,又在某天突然销声匿迹了。


算是个好演员。


“那你在沉默的羔羊剧组中认识的朋友们来你的新片里客串了吗?”


正在采访的记者显然并不在意拉文的新片怎么样,不停地把话题往沉默的羔羊上引。


在记者看来,史达琳,劳尔,卓戈,这些才是流量的宠儿,顶流中的顶流,能套到一点关于他们的新消息都是赚到。


至于拉文,不重要。


拉文的表情很为难,努力地想把话题拉回到他的魔影上。


可论嘴皮子,演员怎么说得过记者呢。


肯尼斯看在眼里,不由得在心中暗骂,真没礼貌。


摆明了不把拉文当个人物。


媒体,或者说娱乐媒体,就是这么一个行业,没有流量就什么都不是。


功利是刻在骨子里的。


肯尼斯有点同情拉文,那么努力地想介绍自己的作品,却没人在意。


同情之外还有些生气。


他们也是一家没人在意的小报社。


路边报社配路边剧组,正合适。


肯尼斯打定主意,要为拉文的作品好好宣传一下。


虽然《日光报》只有一万多读者,总比没有强不是。


前面的记者离开,拉文垂头丧气。


正在这时,肯尼斯整理下衣服,打起精神走上前。


“您好,我是来自《日光报》的记者肯尼斯,我对您的新魔影非常感兴趣,能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这部魔影是否表达了一些您对故乡的一切期望。”


听到肯尼斯的提问,拉文惊喜地抬起头,“可以,当然可以。”


因为没有其他媒体的记者来凑热闹,接下来完全是肯尼斯的独家时段。


采访一直持续到工作人员来催促拉文赶紧入场。


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呼!”


肯尼斯呼了口气,拉文应该是没有太多面对采访的经验,而且非常诚实。


简单的采访中,已经把整部魔影的剧情快给交代完了。


临走还送给他一张试映的票,邀请他明天去看。


说实话,是个还不错的故事。


有些导演,为了追求独特,艺术什么的,最基础的故事却没讲好,最后拍出些观众完全看不明白的东西。


拉文至少有个正经剧情。


肯尼斯决定去看看,如果真是部好片,虽然期望不大,但万一呢。


日光报的独家内容就有了。


次日。


肯尼斯从酒店的床上爬起来。


今天的行程,先去看拉文的试映,然后去看卓戈集团新推出的巨幕影院,说是什么更大的银幕,更高的分辨率,更极致的观影体验。


下午是体感魔影,据说影厅里的座椅可以根据影片移动,还有触觉味觉多重感官体验什么的。


晚上继续看其他新片的试映。


工作量满满的一天。


看魔影可能是享受,但硬看一天魔影就没有享受可言了。


一杯浓缩咖啡下肚,肯尼斯前往魔影节场地。


精神并不是很充沛,昨晚熬夜整理完拉文的采访内容,又查了很多关于他的资料。


了解了拉文在难民营的事,并准备好如果有机会再次采访的话要问的问题。


可惜明星做慈善的故事,没那么受欢迎。


顶着困意来到试映厅,肯尼斯懵了。


为啥会有这么多人?


影厅外排起长队,不少是他的媒体同行。


肯尼斯揉揉眼睛,仔细看了眼贴在墙上的海报。


没错,是拉文的魔影啊。


什么情况?自己盯上的小众作品,要变成抢手货了?


他立马拉住一个还算熟悉的同行,问道:“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看这部魔影?”


“你还不知道?卓戈也要来看,我要去抢票了。”


卓戈要来看?


那就代表着卓戈制片厂可能会投资这部魔影。


也就意味着这部魔影可能不一般。


他们并不知道这本来就是卓戈投资的。


肯尼斯不由得加快脚步。


他闻到了,闻到机会的味道。


在众多同行惊讶的目光中,肯尼斯越过长长的队伍,径直走进影厅中。


在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全场都十分专注。


在一开始,剧情表现双胞胎兄弟因为只有一身好衣服,只能每天换着穿去上学,因为有些信息没对上,闹出各种笑料的时候,观众发出阵阵轻松的笑声。


他们认为这只是一部设定有点新奇的喜剧片。


笑料不错,看着开心。


不过也没什么更特殊的。


然后随着剧情一点点展开,哥哥为了赚生活费,到富人区做剪草坪的杂工。


富人家的孩子与他年龄相仿,却是个没见过世间苦难的儿童。


还以为这位同龄人正在干的剪草坪活,是什么游戏,跟着一起剪起来,还玩得很快乐,两人甚至成为朋友。


明明是个欢乐的误会情节,观众们却都没了笑声。


儿童眼里没有阶层,可他们之间的阶层差距早已注定。


他们做不成朋友。


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也是个不知道能怎么解决的故事。


影片来到最后的高潮,知识竞赛。


弟弟一路闯到最后一轮,场上还剩下最后五名选手。


一位富家孩子在之前狠狠嘲讽弟弟,说他这种贫民窟出来的老鼠,不配站在这种高贵的舞台上。


而现在,他们同时进入最后一轮。


弟弟并不在乎对方的嘲讽,他想要的只是第三名的奖励,当地最大商店提供的会员卡,里面有充值好的金额,足够他们兄弟买足够的新衣服,不用再换着去上学。


最后一轮是单题淘汰制,每次答题淘汰一位选手。


两题过后,最后三人。


按照弟弟的计划,他应该在这轮输掉,拿梦寐以求的第三名奖品。


可主持人给出的题他不会。


不会自然也没法控分,蒙对了怎么办。


对此弟弟选择场外救助,救助哥哥。


是输掉去领想要的奖品,还是赢过那个烦人的富小孩。


在场的观众也不知道怎么选合适。


而一直在看节目的哥哥,选择让弟弟挺进下一轮,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最后,影片的结尾,弟弟获得了第一,抱着冠军奖品,一台配置精良的卓戈主机,在领奖台上痛哭流涕。


这是个好哭又好笑的奇怪场景。


他不知道这台主机卖掉,可以买更多的新衣服。


他只觉得自己和哥哥没法一起上学了,在烟花与彩带的包围下,哭到不能自已。


孩子的天真与整个故事悲伤的基调,形成巨大的反差。


影片最后的画面,就定格在弟弟涕泗横流的脸上。


全片结束。


影厅中陷入沉默。


所有观众都没想到,一部看似是轻松喜剧片的魔影,最后是这样一个有些荒诞的结局。


包括肯尼斯。


原来拉文最后没有剧透出来的结局,竟然是这样安排的。


还,真有趣啊。


近一分钟的沉默过后,观众席里响起第一声掌声,接着,掌声很快淹没影厅。


这是一部好魔影,获得了在场这些刁钻媒体的认可。


掌声一直持续到演职人员表结束。


作为一部魔影,演职人员表少得惊人,可能只有那些大制作魔影的十分之一。


而且里面好多名字,都出现了好几次,尤其是拉文。


演员,导演,编剧,化妆甚至场务,哪里都有他。


还真是个贫穷的剧组。


灯光亮起,拉文代表剧组来到台前,鞠躬谢幕。


肯尼斯很明白这时候会发生什么,可他还是启动慢了。


一厅的同行,像疯了一样冲到拉文面前,全都重复着一句话。


“您好,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肯尼斯被堵在人群外。


该死,还是跑慢了,独家内容马上就要变成众家内容了。


万分焦急之际,拉文冲着人群摆摆手说:“我暂时不接受采……”


说着,突然看到人群外围的肯尼斯。


“哦,肯尼斯先生,我很乐意再次接受你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