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人在初唐:我与武曌争皇位 > 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大唐父子,高祖太宗高宗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御座之上,李显能够感受到来自身后的愤怒目光,但难得的,他的神色平静的可怕。


轻轻看向身侧的韦氏,第一次坐在御座之上的韦氏神色有兴奋,也有不安。


李显轻轻伸手,然后握紧了韦氏的白嫩小手,韦氏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目光柔和的看向李显。


只有她才最清楚,李显究竟是怎么变得如此果决的。。


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一句话,让李显醍醐灌顶。


当年,他的父皇就是被这一句话打动,然后坚决果断的废了王皇后,立自己的母后为皇后。


如今,李显要立韦氏为皇后,便是母后不允许,李显也依旧一样要做。


他已经成年,用普通人家的话来说,就是已经顶门立户,更何况他已经登基,坐拥天下。


立自己喜欢的女人为皇后怎么了。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自己的太子妃,为自己生育了两个儿子,如今肚中还有第三个孩子,不立他为皇后,还要立谁。


在这方面,李显自问不比他的父皇差。


……


群臣之中,李绚沉沉躬身。


他虽然没有抬头,却也感受到李显神色的坚定。


父亲啊,这个角色,在大唐皇权传承中,永远是一个很特殊的角色。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


这两对父子之间的纠葛,光是写,就能写出几百万字来。


如今又出来一个新皇李显。


太宗皇帝一生的功业比高祖皇帝强。


高宗皇帝拼尽一生的努力,总算是做到了比太宗强一些。


若是没有武后,那么在历史上绝对是一段佳话。


当然,扯远了。


现在御座之上的人是李显。


对于李显而言,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功业上远远的超过自己的父皇。


这是一个很艰难的任务,但一切可以从现在开始。


先帝可以用这样一句话,直接立武后为皇后,李显也可以从这句话,直接立韦后为皇后。


一切不过是个轮回罢了。


李绚能够想象到武后现在究竟有多愤怒了,三十年前,李治为她做的一切,现在轮到李显为他的女人做了。


偏偏这一句话被重新摆出来的时候,武后根本连反驳都做不到。


同样做不到反驳的,还有少府少监齐裕。


群臣之前还没有察觉什么,因为皇帝立太子妃为皇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是苏良嗣出面弹劾,立刻将一切全部掀了开来。


群臣中不知道多少人看向他的目光中带出异样。


尤其是那些京兆韦氏子弟出身的人,更是眼中带着痛恨。


韦家好不容易出个皇后,现在却被他如此阻挠,杀了他的心都有了。


但好在李显一句话,表明了立场,也揭过了此事。


起码他不会在这件事情上为难齐裕。


……


李显目光落在裴炎身上,裴炎的脸色依旧有些难看。


李显目光幽深,开口道:“裴卿!”


“臣在。”裴炎收敛神色,对着李显沉沉躬身。


李显平静的点头,道:“父皇遗命,宫中之事,朕会逐渐掌握,但朝中之事,卿为辅政大臣,还需尽力,尽全力。”


裴炎眉头一挑,随即郑重的说道:“臣恭领圣命。”


“嗯!”李显转头看向韦待价,说道:“韦卿,让裴卿宣读圣旨吧。”


“喏!”韦待价拱手,然后将袖子里最后一封圣旨递给裴炎。


裴炎面色肃然,接过圣旨打开,神色顿时肃然起来。


转身,看向群臣,裴炎张开圣旨,高声道:“惟嗣圣元年,岁次癸未,正月癸丑,朔初一乙巳日,皇帝若曰:


於戏!


大宝曰位,实在于丕承;万邦以贞,由建于明两。


朕嗣宁鸿业,祗严永图,恭惟七鬯之主,岂舍人神之望。


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大都督,皇太孙重照,天假聪明,生知仁孝,君亲一致,孝悌三成。


温文之德,合于古训;敬爱之风,闻于天下。


知子者父,允叶于元良;以长则顺,且符于旧典。


宜膺择嗣之举,俾受升储之命。


可立为皇太子。


取来月择日册命,所司准式。


钦此。”


群臣再度躬身叩拜:“臣领旨,陛下万福金安。”


皇太子李重照并没有进入殿中。


皇帝圣旨里说的很清楚,来月择日册命,并非今日。


毕竟皇后的印玺还没有准备妥当,如果今日让皇太子也进入殿中,多少有些会让人觉得皇帝对朝政掌握不稳。


李绚轻轻的松了口气,皇帝册封了皇太子,李绚这个太子少保,才能派上用场。


……


李显满意的看着俯拜群臣,点点头,开口:“众卿平身。”


“多谢陛下。”群臣躬身,然后齐齐站了起来。


loadAdv(7,3);


皇帝受册命,封皇太后,封皇后,封太子,需要群臣集体跪拜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剩下的就是封赏群臣了。


果然,这个时候,李显再度开口了。


“七日之前,先帝病逝,群臣来回劳累,朕颇有感念,今日朕受册登基,又逢正月初一,天下属目,故朕在今日封赏群臣。”李显抬头看向裴炎,说道:“裴卿,开始吧。”


“喏!”裴炎肃然拱手,然后转身看向群臣,手里拉开一封长长的圣旨,高声道:“惟嗣圣元年,岁次癸未,正月癸丑,朔初一乙巳日,皇帝若曰:


於戏!


今朕初受命,劳卿等辛劳,尽力辅佐。多难兴王,自古皆有,卿等乃心王室,以宗社为念,稳定天下,奋力效力,朕甚感念。


故!


加封韩王元嘉为太尉、霍王李元轨为司徒、舒王李元名为司空。


加封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纪王李慎为太子太保。


加封滕王元婴开府仪同三司。


加封彭王绚为太子少保。


拜泽王上金为苏州刺史;拜许王素节为拜绛州刺史。


所有宗室亲王、郡王各加食封一百户,公主加五十户……”


随着裴炎话音落下,一名名宗室亲郡王,站出叩拜行礼。


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虽是荣衔,但的确是大唐官职体系当中最高的职位。


与天策上将同列。


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加上刘仁轨的太子太傅,为东宫三师,从一品。


李绚一个人独为太子少保,从二品的太子少保,但所有人看他的目光之重,远超常人。


因为他手上有先帝的遗诏,太子身边,日后少不了要以他为尊。


这一次朝廷封赏群臣,皇帝和武后也着实大方,甚至就连萧淑妃的泽王、杞王、义阳、宣称公主也有份。


但凡得到封赏的宗室,全部沉沉叩拜。


不过他们感激的对象,更多的是皇帝。


李绚心中着实松了一口气,武后的手段,实在凌厉。


如果这些封赏被李显受册之前,那么这些封赏就全部是武后的恩赏,宗室诸王对武后难免要心存感激。


若是将来某一日,武后废皇帝,宗室方面根本就不会有太大的阻碍。


而且实际上,宗室虽然封赏不少,但却没有实际的权利,武后翻掌就能将他们全部打落,而最擅长这一手段的,是先帝。


……


“中书令裴炎为顾命大臣,故政事堂从门下省迁至中书省,由中书令裴炎主持……”圣旨宣读之下,就连裴炎自己的声音都感到无比的惊骇紧张,他下意识的看向了皇帝和武后。


中书省起草的封赏诏书里面可没有这一条。


皇帝和武后的神色异常的平静,裴炎顿时就知道,这是两人共同商量的结果。


裴炎顿时就感到一阵苦涩。


皇后的事情,他虽然表明不关自己的事情,但这话说出去没人信的。


这不,转眼,他就被皇帝和武后一人坑了一手。


裴炎身为顾命大臣,自有主持政事堂之权,甚至于政事堂开不开会,都在他的掌握当中。


就连刘仁轨都要逊色一筹。


所以政事堂从门下省迁移至中书省,除了能够给他带来一些名义上的权威以外,不会有更多的好处。


甚至还有坏处。


真正的中枢重臣,没有一个会被这虚假的权威所影响,反而会开始忌惮他所拥有的权利。


一个不好,就是裴炎一个人独对政事堂众相的下场。


……


李绚跪在地上,面色凝重。


武后的手段啊,实在太狠了。


如果不是李绚今日帮助李显扳回一场,那么皇帝暗弱,武后又封赏群臣收买人心,裴炎这个时候又威权大盛,那么很自然的,就会形成武后和裴炎无形中联手的局面。


平衡平衡,你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站在平衡的舞台。


李显的实力若是不够,那么转眼间就会被武后和裴炎联手碾碎。


身家性命,尽数操持于他人之手。


“……太子太傅,乐城县公刘仁轨,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裴炎说到这里的时候,话音很自然的一顿。


满朝群臣同时愕然,刘仁轨怎么又回头去做尚书左仆射了。


这个时候,李显开口道:“长安为大唐国都,不可久旷,五月,朕扶先帝灵柩回长安,在此之前,太子重照为东京留守,左相辅政。”


“老臣领旨,谢恩。”刘仁轨站出,拱手领命。


群臣的目光落在了刘仁轨的身上,但也有很多人,不自然的看向李绚。


若是他们记得没错,皇帝扶先帝灵柩回长安,还是李绚提出来的。


李显朝着裴炎点点头,裴炎继续宣读圣旨:“……尚书右仆射薛元超……”


薛元超,李义琰,王德真,刘景先,全部升散官一等,三品以下者都加爵位一级。


这虽然是先帝遗诏的内容,但皇帝圣旨下达,群臣感念先帝的同时,也在感恩皇帝。


珠帘之后,武后的目光落在了李绚身上。


她这些日子种种谋划,都被李绚打破,虽然看起来破有些有意无意,但这么精准,却让武后不由得怀疑,李绚是不是在她身边按了耳目。


“……太子詹事姚令璋,升太子左庶子,检校中书侍郎。”


“臣谢陛下隆恩。”姚令璋立刻感激的站了出来。


他原本以为是以太子詹事,检校中书侍郎,没想到皇帝却将他升为太子左庶子。


要知道,太子左庶子,可是薛元超的位置。


不过薛元超的太子左庶子,辅佐的是李显,姚令璋的太子左庶子辅佐的是李重照。


如此也能看出皇帝对姚令璋的信任之重。


可以说只要一步,就是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