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唐:国库老鼠含泪走,我的私库堆不下 > 第1346章甘蔗地,棉花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燕王府的情况,段开山比谁都清楚。


许敬宗虽然名声不好,但是在燕王府却是混得风生水起。


尤其是在他执掌观狮山书院之后,许家在长安城中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许贵之女去年嫁给了冯盎的儿子,也就是岭南最有权势的冯家。我想,燕王殿下应该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被派到广州来。”


“冯盎,耿国公?这一任广州刺史,不就是冯家的人吗?”


段开山既然要来广州,自然是要打听一下这里的情况的。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岭南道,可以说就是冯家的。


在这里,冯家一句话,甚至比朝堂上的话更有分量。


当然,冯家对李世民还是很忠心的,否则的话,李世民也不会这么做。


“是啊,我去拜访过他几次,冯家的人,在广州府,似乎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般跋扈。”


从长安城到广州,段刚可谓是忧心忡忡。


自古以来,岭南就是流放重刑犯的地方。


听说那里到处都是地痞流氓,离得太远,一不小心就会丢掉性命。


不过,到了广州府之后,他才发现,只要不出广州太远,和大唐的其他州郡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广州的居民,大部分都是汉人。


“今晚就请许贵,还有广州府房家的管事,我去会会他们。”


段开山不是个爱动脑子的人,但他们三家是广州府种植甘蔗最多的地方,三家在长安城里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他来了广州,首先要做的,就是和这两家的管事见个面。


“无妨,这几日许贵和房镇都在打探郎君何时能到。”


“对了,甘蔗已经种下去了,许贵有没有告诉你,甘蔗的事情?”


段开山很清楚,燕王府是长安城里最大的白糖生产基地,但他们的白糖都是从天竺来的。


怎么才能把甘蔗变成糖霜呢?


离开长安之前,他本想去找李想问一问,可惜李想早已经离开长安,不知道去了哪里。


总不能等种完甘蔗,还没弄明白怎么结出糖霜来,那才是真正的麻烦。


“我问过他,许贵说他会在广州建一个糖厂,榨出蔗汁,然后运到长安城。”


很明显,李想并不打算把制糖技术放在广州。


这种核心机密,还是谨慎的好。


只需将干蔗汁,也就是白糖的原始原料运回长安,再经过加工,便可制成白糖。


“把甘蔗汁晒干,然后运到长安去,应该没问题。”


段开山想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对了,咱们是在广州府的哪一块地?”


“广州府最好的地皮,就在番禺县,燕王府与房府的甘蔗地,都在那里。”


“好,那就明天带我过去。”


……


就在广州的甘蔗长势喜人的时候,长安城周围的勋贵们,也开始种植棉花这样的新东西。


石静哼着小曲,往棉花地里加了些肥料。


去年,他种了新的南洋大米和稻鱼,让他的收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来今年他还打算继续养殖稻鱼,但听邻居们这么说,他还是决定听燕王府的管家来种棉花。


李想分了一半给长安城的勋贵,剩下的也只有三千多亩了。


李想想让燕王府做大唐第一的棉布商人,但绝对不想做第一大棉农。


“石福贵,你跟去襄州的石马和石豪,有没有来信?”


另一边,石福贵也在忙着给棉花施肥,两人认识很久了,偶尔也会聊上几句。


“上个月,我接到一封信,说他已经在襄州安顿好了,正在忙着开垦荒地,让他放心,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事情发生。”


有句话说得好,家书抵万金。


这个时代,没有手机,也没有网络,想要把消息传出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李想来说,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派人去送信。


“放心吧,我听说关中这次去襄州开垦南洋水稻的人有数万之多,朝廷对此很是重视,一定会安排妥当的。”


石福贵的两个弟弟之所以会选择迁移到襄州,也是因为他的一句话。


所以这件事,两家人偶尔也会聊一聊。


“燕王亲自出京,视察南洋种植水稻之事,倒不是太担心石马他们种不出稻来,就是怕他们人生地不熟,受人欺负,生病什么的。”


石福贵的话,倒也是实话实说。


这个时代,家族观念很重,很多时候,都是帮亲不帮理。


你一个外来人,真要跟当地人起了冲突,吃亏的多半是你。


“放心吧,狮山书院的很多学生,都是跟着迁移过来的,有他们在,没人敢闹事。而且,到时候燕王也会去一趟襄州,襄州距离长安并不算太远,你只需要静待消息便可。”


石静这番话,虽然有些安慰之意,但却是发自肺腑。


借着朝廷大力推广南洋水稻的机会,他们在襄州开垦出了一块百亩的永业田,让子孙后代受益。


而且,石家兄弟众多,石马和石豪也能照顾一二,再加上石家村其他几家也要去,这点风险与利益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那就拜托你了。”


……


长安城西北方向,渭水之畔,一座崭新的、恢弘的建筑正在冉冉升起。


“长孙兄,你麾下的那些大儒,已经答应去渭水书院任教了,是不是?”


郑海与长孙冲并肩而行,完成了渭水书院正式开张的最后一步工作。


如果说观狮山书院的蓬勃发展,刺激了这两家,那么渭水书院的建立,便是韦杜两家联合创办的曲江书院。


他们都是有眼力的人,自然能看出书院的未来。


虽然一开始可能会亏本,但是对于郑家和长孙家来说,却是不算什么的。


如今的书院,除了观狮山书院,大部分都是以科举考试为主,并不需要太多的实验。


不像后世,每一年的实验室,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放心吧,有我爹在,还能失败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