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1979黄金时代 > 第855章 创作思路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长影厂擅长这种题材,也专门出这种创作者。


两位编剧的水准都有保障,李乾宽更是大导演,代表作《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


他在2000年拍了一部30集的电视剧《抗美援朝》,央视投资了3千多万,动用美国、俄罗斯等17个国家的演员和部队10多万人次。


里面有很多首次披露的历史解密,央视摩拳擦掌,本想放在2001年元旦期间播出,结果一次也没播过。懂得都懂。


此刻,四人下车看了看环境。


首先对住宅楼充满赞赏,又看那平房办公室很别扭,再把目光放远一点,围挡挡住的大工地一一文艺界都传开了,知道那是东方公司总部。


「李导演好!」


「两位老师好!」


陈奇亲自接待四人,握住李乾宽的手打量,40多岁的年纪,长相就像拍主旋律的。他是大连人,就是《黑侠》取景的大连。


「以为你们还得等一段,没想到比我还急切!」


「见笑了见笑了!实不相瞒,你把《开国大典》四个字一亮,全厂都疯了,


个个请缨。我们斟酌再三才定了人选,李导演和两位编剧都是经验丰富的同志,


请你放心!」


副厂长叹道:「其实我们也挺意外,没想到你们能拍这种题材。」


「这话说的,我们东方公司一颗红心向祖国啊!」


陈奇请几人进屋饮茶,冯立、李文化、梁晓生、龚雪都参与进来听听。


「从哪儿开始呢?我先说说我的工作范畴吧!」


他端着一杯高碎,道:「首先,东方公司是出品方,版权归我们,属于邀请几位来拍摄。其次,预算不做上限—.””


「您等会儿!」


副厂长拦住他,问:「是我理解的那个意思么?」


「没错!花两千万我也掏!」


「用不了用不了!」


李乾宽吓一跳,忙道:「我们可不是打秋风、宰大户的,一分钱都给你算清楚。《开国大典》不是《大决战》那种片子,花不了那么多。」


「那我就不管了,反正我承诺了。再有就是,我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主要靠你们来制作,我可能有一些意见,希望我们友好交流。


目前的流程是,先写剧本,交给专家小组审议,通过了就可以启动。几位对剧本创作有思路么?」


先开口的是张笑天,他是黑龙江人,写了一辈子严肃题材的剧本。他还写过《太平天国》,拍成了电视剧,李健群在里面演了个角色。


「春节前我得到消息,兴奋的连饺子都没吃好。我感觉最难的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开国大典前夕发生的任何一段历史,都可以单独拿来拍一部片子。


但这部电影不应该拍成编年史,也不是文献片。


所以我觉得把历史事件放到后景,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还是要表现人物,


用人物来带动事件,推进故事。」


「那人物怎么塑造呢?讲这段历史,肯定以教员和老蒋为两大核心,现在时代需求有变化,不能按照传统思路来塑造。」


梁晓生道。


他老家是黑龙江的,见了东北人特亲切,自己也是作家,在《故事会》上发表了好几篇。


「你的观点很对,时代在变化。」


张笑天顿了顿,道:「首先是老蒋,我们出于对台统战的需要,《血战台儿庄》已经塑造的很正面了。《开国大典》我想表现他的一些人情味,比如与家人相处的细节、去寺庙抽签等等。」


说完,他有点志芯的看向陈奇。


因为这是有政治风险的。


陈奇品着高碎,温吞吞道:「老蒋可以人情化,但不要人性化,他造的孽摆在那里,再怎么人性也洗不白。您先这样写,过不过是领导的事。」


「好!然后就是教员。


张笑天继续道:「他老人家的胸襟、气度、智慧与决断,我们都知道,表现这种的影片也非常多。我同样想写一些他的人情味,比如与儿子、同志、小战士、老百姓等等相处的片段,生活化一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陈奇点点头:「也先这样写吧,后交审议。」


有些人看过《开国大典》,有些人在互联网上看过碎片化的剪辑,大家一定对其中一个段落印象深刻:教员私自外出,去看一看北平城,逛了夜市,吃了羊肉泡馍。


这种艺术加工,观众很喜欢。


几人讨论了一番,剧本的总体结构,便是以教员、老蒋为主干,以他们周围的人物为支干。以三大战役胜利,老蒋下野开头,到国庆当天收尾。


「演员方面,古月同志当仁不让,孙飞虎和赵恒多都是特型,具体再看效果。其余重要的历史人物,大多也有特型演员,可以去《大决战》剧组抢。


次要人物和非历史人物,我想请著名演员来。」


「著名演员?」


众人一愣,李乾宽道:「比如呢?」


「比如龚雪同志,客串一个女记者可以吧?」


「这倒是可以!」


李乾宽点头,女记者没名没姓有什么不能演的?但就怕明星太多了。


当他担忧时,陈奇主动道:「我不会找过多的明星,五六个就够了。主基调还是偏重史诗感与庄重感,严肃性强。」


「哦,那就好。」


众人放了心,真怕他弄一帮香港明星来,那就出乱子了,好在陈奇提都没提《开国大典》不是《建国大业》。总说《建国大业》明星太多,其实明星只是个小问题,最重要的是思想内核不一样。


《开国大典》是革命史观,主要矛盾是阶级斗争、内战。


《建国大业》淡化了阶级对立,把重点放在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上了。


陈奇加入几个明星,还是吸引观众上的考虑,主基调是不能变的。最后,他道:「我还有个要求,给廖公一场戏,不用多,一个镜头就好。」


「这个没问题!」张笑天道。


初步谈完,大家吃了顿饭。


回家之后,龚雪忍不住道:「我还以为你要给我安排,安排——」


「那位?」


「嗯!」


「我疯了我?在你眼里我这么没谱?」陈奇捏她的脸,


「那谁知道,你脾气上来不管不顾的。哎,你要不要也客串个角色,留个彩蛋?」


龚雪提议:「我演女记者,你演男记者嘛!想当年《庐山恋》你还客串来着,现在处长包越来越重,都不深入剧组了。」


「再说吧,我这么忙!」


陈奇打了个哈哈。


真要客串,他倒想客串一个路人:教员私自外出,在夜晚的北平街上逛,一个路人拿着烟过来:「先生,借个火咧!」


于是借了个火,擦身而过,正脸都没露。


(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