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爹,论治国,你真不行 > 第155章:穷酸腐儒,游街示众,也想乱我大明之天下?

第155章:穷酸腐儒,游街示众,也想乱我大明之天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州府。


也就是洪武十四年,为了避讳国号中的“明”字。


朱元璋采纳了鄞县一位读书人单仲友的建议,将原本的明州府改名为宁波府。


改名寓意“海定则波宁”,表达了对海域安定的期望。


此时的明州府衙之中,胡惟庸也是今日抵达的明州府。


当然,这还是因为李文忠性子急,不肯在路上耽搁行程。


要不然,光是赶路,这八百里的路程,胡惟庸至少需要八日。


岂能缩短在三日之间?


只是他们前脚刚到明州府,锦衣卫后脚便是跟了上来。


因为,锦衣卫接到命令以后,便是星夜疾驰,日行八百,连连换马,这才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明州府。


同时,锦衣卫的镇抚使王大年,也曾是检校的一员,现在位列锦衣卫四品官吏,负责镇压叛乱和处理刑事案件。


所以王大年刚一到明州府,便是火速前往了府衙拜见李文忠、胡惟庸。


这也是因为此次同行的锦衣卫,不过百名,所以想要彻查浙东以及周边地区,就必须要得到李文忠的支持。


从而调兵遣将,继而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参与小明王案子的官吏,通通抓捕归案,押回京师候审。


“标下王大年拜见胡相国、拜见曹国公。”


王大年看向上方的胡惟庸、李文忠,便是连忙躬身行礼道。


“不必多礼。”


胡惟庸并未开口,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反而是李文忠,摆了摆手。


论官职,李文忠虽然已经卸任了大都督府,但朝廷将其分为五军都督府。


李文忠,也就成了中军都督府的右都督,虽然还并未建成,但也是朝廷正一品的大臣。


所以从官职上而言,胡惟庸与李文忠同属正一品的朝臣。


但李文忠可不仅仅是中军都督府的右都督,更是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还有曹国公。


那即便是不提爵位,胡惟庸把头摔烂,也都比不过李文忠。


胡惟庸心里自然也明白,凡事都要以李文忠为主,所以自然不可能越俎代庖。


“国公爷、胡相国。”


“这是晋王殿下的密函,请您过目。”


随后,王大年当即起身,便是从身上掏出一份密函,呈于了李文忠道。


“正德伯?”


李文忠瞧了一眼密函,便是看向一旁的胡惟庸轻声示意道。


“还是国公爷密阅吧。”


胡惟庸直接摇了摇头。


王大年开口的第一句是国公爷,那明里暗里的意思,这封书信都得由李文忠过目。


这也是朝堂上的隐晦规矩。


“嗯。”


李文忠轻轻点了点头,便是拆开了密函,但却是一瞬间,瞳孔微微凝固。


“王大年,殿下在查小明王的案子?”


“可是这件案子不是早在洪武元年,就已经结案?”


“廖永忠也承认了是自己过度解读了陛下的意思。”


李文忠的眼中闪过一抹震动,便是看向王大年问道。


李文忠自然知道其中的隐晦,但也并不多,可李文忠也是年少英武,少年成才,自然明白朱棡的意思。


这封密函,的确是要让李文忠过目,但却隐晦的表达出,要让胡惟庸知晓,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果不其然,李文忠的声音响起,胡惟庸的面色也是微微一变,但也是转瞬即逝,瞬间恢复了平静。


“殿下回归应天府,也曾见过德庆侯廖永忠。”


“从中得知一桩隐秘,那就是德庆侯廖永忠迎回小明王之前,德庆侯廖永忠见过杨宪。”


“而那时杨宪与浙东、江南走的最近。”


“所以在层层盘剥下,殿下也是察觉了一丝不对劲。”


“便是进宫禀明陛下,但陛下并不知晓内情,更是从未见过杨宪。”


“所以小明王一案才会重新提起,并且继续暗中巡查,以求真相大白。”


“直至前些时日,吕家被诛九族,江南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这才引出一丝端倪。”


“从而致使真相大白,而陷进小明王之案的臣子,几乎遍布浙东、江南、还有京师。”


“所以陛下下旨,殿下传密函,让我等星夜疾驰,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浙东,面见国公爷、胡相国。”


王大年以几乎最简略的话语,将小明王的案子,从头到尾阐述了一遍。


而这话音落下,李文忠的脸上果然升起一抹愤怒之色,更是重重的拍了拍案板,便是道:“这群狗娘养的,真他娘的找死!”


至于胡惟庸,面对爆粗的李文忠,眼中只是闪过一抹思索之意。


朝廷如此大张旗鼓的前往浙东追凶,将所有犯案官吏缉拿归案。


不仅没有兴师动众,而且只有百位锦衣卫。


这不像朝廷的办事风格,更不像晋王朱棡的办事风格。


可也仅仅是一瞬间,胡惟庸便明白了朱棡的意思。


因为李文忠、还有他胡惟庸现在都在浙东。


一文一武,张弛之下,必然可以妥善解决浙东的问题。


再加上胡惟庸自诩绝顶聪明,当然能想明白这其中的意思。


况且,这还能加速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毕竟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胡惟庸不能离开朝堂太久,要不然肯定会丧失威信,从而失去三分权力。


谁让胡惟庸能仰仗的并不是一个区区的伯爵,而是权倾天下的相国权力。


可是现在他的心腹李进已经登上了左丞相的位子,而是个人就会有野心,一旦李进的野心膨胀,生出与胡惟庸分庭抗礼的心思。


胡惟庸人又不在朝堂,他所有的部署,也就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所以胡惟庸不敢赌,那就必须尽快的回到朝堂。


“国公爷,当务之急,是调遣大军将这些犯案官吏绳之以法。”


“而且这也是陛下的意思,让我们协助锦衣卫办案。”


“正好也可以借此机会,查一查别的案子。”


想明白了的胡惟庸,微微抬起眼眸,便是看向李文忠道。


“胡相国的意思?”


李文忠眯了眯眼,便也是问道。


“朝廷自有朝廷的法度,他们既然敢害死小明王,底子绝对不干净。”


“而且他们一直盘踞于浙东,又是浙东人士,其势力根深蒂固,肯定会与当地的士绅豪强有所勾结。”


“那我们就借此案,来个整肃浙东,从而彻底肃清浙东的官场,当然周边地区,也不能放过。”


“这样一来拔出萝卜带出泥,这些素来嚣张的士绅豪强,也会因此受到波及,对于朝廷实施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根本就不容他们拒绝。”


“至于暴乱,有曹国公坐镇浙东,谁敢有这点心思?”


胡惟庸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道。


“好。”


“那就大张旗鼓的干。”


李文忠的眼中闪过一抹隐晦的笑意,便是点了点头,同时看向王大年道:“王大年,这些参与小明王案子的官吏,还不能交回朝廷。”


“至少要给本公半个月的时间,让本公拔出萝卜带出泥,好好的治一治浙东的士绅豪强。”


话罢,李文忠又是看向王大年。


“遵命。”


王大年并没有丝毫的犹豫,便是重重抱拳道。


彼时,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至于在大街上游街示众的读书人们,也是感觉到了一股凉飕飕的寒意。


此时的浙东,天气虽然寒冷,但还未落雪,可他们总觉得心里有些不安。


但他们还是头铁的继续前行,因为士绅一体纳粮,就是在触碰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根本不能接受。


他们就是要让朝廷妥协,要不然科举重启之日,他们绝不可能入朝为官。


只不过这点心思,不过是徒增笑柄。


就连老百姓的眼中,都是闪过一抹痛恨。


当然不是在痛恨朝廷,而是在痛恨这些读书人。


说什么当官要为民做主,要将百姓放在心中。


要做就要做百姓的衣食父母,而不是贪官污吏。


但一旦触碰到了自身利益,瞬间就跳出来了,这当然会遭人不耻。


毕竟这群读书人一边将自己与百姓挂钩,一边又拒绝与百姓分担责任。


这不就是妥妥的双标?


而且对于朝廷的政策,浙东的百姓们也已经熟知,毕竟胡惟庸就算不着急,李文忠可是雷厉风行。


今日刚到明州府,便是让人将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的消息,传递了出去。


所以才会引起读书人的激烈反抗,而在这后面,当然少不了士绅豪强的推波助澜。


特别是今日游行的读书人,已经占据了明州府读书人的七成之众,为的就是给李文忠、胡惟庸一个下马威。


同时也是对于朝廷的反抗与不满。


“他们真是害苦了明州府。”


街道的两侧,自然也有一些明事理的读书人,心中更是纷纷叹了口气。


江南自古以来就是文坛之所在,可就连江南都没有办到的事情,浙东又能如何反抗?


难道以为就一场游行,就能给李文忠、胡惟庸一个下马威?


别多想了,这两个一个纵横于朝堂,一个纵横于沙场,而且能跻身大明顶尖权贵,哪个可能是心慈手软之辈?


所以给这两位下马威,真的无外乎是在找死,而且是绝了明州府读书人的路。


毕竟这些读书人游街示众,并没有触犯律法,而且法不责众,所以不会死,也不会重责。


但问题是今日明州府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被李文忠、胡文庸上报给朝廷。


那皇帝一怒,浮尸百万,可从来都不是开玩笑的。


而且你看看这明州府的百姓,哪个眼中没有期盼之色?


很显然,百姓对于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那是发自肺腑的认同。


朝廷的意思也很明了,那就是为了百姓,根本不会去管读书人。


更何况,缺了一个区区的读书人,朝廷还能不运作?


放心,纵然是没了天下的读书人,可只要百姓能够崛起,朝廷依旧有人可用,永远不会乱,而且会更加的稳固。


“这群学子已经在门外转了好多回,而且声声抗议之词,不绝于耳。”


“说是什么朝廷想寒了读书人的心,长此以往,江山岂能永固?”


“若是没有读书人,天下如何治理,百姓如何安居乐业?”


“他娘的,老子吃不起饭的时候,不就是因为这群没屁眼的读书人。”


“现在大明开国不久,百废待兴,不思为国尽忠,反而是举旗抗议?”


“都他娘的该死!”


坐在府衙之中的李文忠,听着外面的声声抗议之词,眼中顿时升起一抹怒意道。


士绅豪强鱼肉乡里,贪官污吏压榨百姓。


哪个不是读书人的出身?


但还不是在为暴元卖命,为了荣华富贵,对自己的乡里乡亲无止境的压迫。


这般说吧,因为乱世而死的百姓,一半死在了战乱,一半就死在了压迫之中。


而始作俑者,就是这群自诩高高在上,道德仁义的读书人。


更何况李文忠饿过肚子,遭受过压迫,母亲也是因此而死。


所以李文忠并不是痛恨读书人,只是痛恨这群不将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巩固自身利益的读书人!


生怕自身受到了什么损失,对于王朝的定义,也永远都是我能当官就行,不管谁是皇帝。


但要是对他们的利益有所冲突,他们也能换个皇帝。


这也就是世家大族的雏形,而这在眼前的大明,绝不被允许,也不可能成功。


只是李文忠也要考虑影响,要不然今日,他非得将这群读书人抓入大牢,让他们尝一尝牢狱之中的手段,究竟有多么的残忍。


“国公爷,让人去抓,凡是参与此次游行的读书人,通通压入大牢,一个都不要放过。”


“至于背后到底是谁在窜动是非,也要查,一个也不能放过。”


“要是遭遇点游行,就要逼迫我们就范,朝廷也就不用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江南,老夫都能让他们安分守己,浙东就算读书人再多,反抗得再激烈,老夫也要让他们明白。”


“大明之天下,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群读书人,就坏了规矩!”


“法不责众,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动摇我大明之根基,但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在乱我大明天下。”


“那就绝不能饶过。”


胡惟庸的眼中倒是闪过一抹狠意,便是看向李文忠道。


说白了,李文忠不论从身份,还是官职,都在胡惟庸之上,但浙东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


从来都是以胡惟庸为主,李文忠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