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132章 抽丝剥茧,猪卑狗险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明朝做官有三等重要。


第三等是为进士出身,学而优则仕,进士出身自然很重要,不过列于第三等,又是因为没那么重要。


譬如严世蕃,区区一个监生出身,却能做到六部侍郎。


亦或者如今的罗凤翔,只是举人出身,靠着杨博的路子,也能与一甲出身的探花郎陈栋,同为大理寺少卿。


所以这第二等重要,则是为党朋提携。


当然,仕途上有贵人提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一般人头上可没有严嵩、杨博这等关系,人家毕竟有自己的子侄女婿。


出身是努力不来的。


所以,还有所谓的第一等重要,能够靠自己。


那就是,名望!


大明朝虽然没有举孝廉举茂才的说法了,但如今名望的作用,却是有新的表现形式。


正因为王世贞在文坛极具名望,所以先帝才会给已经做了七年庶人的王世贞一个面子,赦免了他爹罪行。


同样地,陆树声屡屡辞官,清名越来越盛,如今才能占着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即便根本不来赴任,也没朝臣多说一句不是。


历史上其人还因“登第六十四年,其官两都不及一纪”,深为士论所重。


当然,也有正面的例子,那便是海瑞。


动辄得罪上官,谏言君父,几乎成了道德化身,在朝堂上无人能撄其锋芒。


这些人都是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或有意或无意地累积了不俗的名望,进而在官场获得了远超官位的影响力。


这些有名望之人,哪怕消寂一时,也总会有朝官记住,在推荐遗贤的时候,出现在皇帝的案台之上。


所以,这也是如今大多为求更进一步的官员,所努力的方向。


譬如,同样举办文会热爱结社的视阅侍郎汪道昆。


或者是“官可一日便弃,学不可一日不讲”的鸿胪寺卿屠羲英。


当然,这些太卷了,一般人玩不来。


所以,更普遍的方式,还是迎合同僚,拿皇帝和大臣刷声望。


王世贞当初讥讽严嵩,海瑞当年直言犯上,能获得声望,自然是有土壤在的。


廷杖削籍,声震天下,几乎是这个时代朝官配套的流水线。


能犯上的,才是真英雄好汉!


有小本事的,犯廷臣,什么谭纶、王国光、赵贞吉。


皇帝生病竟敢吃席,廷议上竟敢因肺病咳嗽,坐班不认真打瞌睡,先别管事多小,骂了再说。


有大本事的,犯内阁,什么严嵩、高拱、张居正。


贪污、揽权、专擅,也别管有没有这些事,风闻奏事!且不论专权是不是皇帝故意放的权,查漏补缺!


喷的就是你内阁!什么七大罪,十大罪,罗列出来就是名望。


而个种翘楚,本事顶天的,自然是犯皇帝。


那能说的事就多了。


世宗是个狠的,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直接给人打死,耳根子多少清净些。


先帝就不一样了,性子软。


所以,当初朝官为了吃穆宗皇帝一顿廷杖,骂得是极为难听,就差说一句你小子小心别死女人肚皮上。


路径依赖,一时半会是改不了的。


只要犯上之后能得到同僚们的肯定与认可,那就永远有人不停地做这种事。


万历朝自然也免不了有人来试水。


今日跪在文华殿外的赵用贤、吴中行,就到了要为声望努力一把的时候了。


正因为朱翊钧很清楚其中的弯绕。


所以他并没有凭血脉之力驱使廷杖,反而很是贴心地给人添了件衣裳。


不仅如此,当朱翊钧出现在文华殿外的时候,他比殿外的人,入戏更快。


十余名庶吉士一字排开,赵用贤、吴中行领头在前,跪在文华殿阶下,俯首请奏。


终于听到皇帝出面,纷纷蠢蠢欲动,有鼓噪起来的架势。


朱翊钧拾级而下。


“陛下。”


“陛下。”


有悲愤,有哽咽,有真挚,纷纷行礼。


朱翊钧扫过一众庶吉士。


忍不住感慨,众正盈朝,众正盈朝啊!


赵用贤、吴中行这两人就不必说了,历史上可是拿自家坐师张居正刷声望的角色。


以学生的身份,直斥张居正违背伦理纲常——不守孝是违背伦理纲常,学生骂老师,自然是权变。


二人也被称为“批鳞敢谏之士”。


他方才在经筵上,也未尝不是在给张居正打预防针。


君父都不好用的,什么举主老师的身份,您老人家也别太看重,免得气坏了。


后面的黄洪宪也是老熟人了,不过养望的手段也比前二人经典多了。


去年彗星划过,这厮上了一本《慎交修以答天意疏》,让自己反思警悟,痛改前非。


虽然不知道自己那时候才十一岁,有什么前非,但反正是被这厮刷了好大一笔声望。


听说前阵子还把奏疏刊印出来,四处发行。


除了这位,还有跪在黄洪宪旁边的李盛春,也是英雄好汉。


如今虽然没什么苗头,但可惜没通过历史的考验。


历史上万历想收商税,时任保定巡抚的李盛春上奏,请皇帝不要与民争利。


后来被御史发现,这厮自己在设卡拦截,在地方上偷偷收商税。


这些人如今跪在文华殿外,朱翊钧越看越是喜感。


恐怕是一拍即合,跑来刷声望了。


朱翊钧大致扫了一眼,目不斜视,由衷感慨道:“刚直好义,凡事关君国,持议必依于正。意所不可,虽贵显,力诤无所避。”


“这才是我朝进士当有的风骨啊。”


众人连道不敢。


申时行看了皇帝一眼,不会由着给自己弹劾了吧?


朱翊钧说完这句话,又伸出双手,一左一右,亲自将赵用贤、吴中行扶起。


“赵卿、吴卿,快起来罢,熊敦朴的事,朕稍后定会给他一个公道。”


“二卿犯颜直谏,铮铮铁骨,朕心甚慰。”


“明日来西苑,授中书舍人。”


这话一出口,众人纷纷露出喜色,赵吴二人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振奋。


这个结果也不错,直言犯上,君上虚心受教,也能刷到声望。


而且,如今的中书舍人跟之前可不一样了。


之前都是监生、恩荫官、举人来担任,做做枯燥的文书工作,地位不高,完全不符合进士出身的身份。


但自从今上搬去西苑,以中书舍人值万寿宫、文华殿,地位就大不相同!


不论其余,单单是“视同翰林院进修”的待遇,立马就让中书舍人水涨船高。


能侍奉皇帝左右,掌握一定的权柄,还不会耽搁翰林院堪磨资历,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


而且升擢速度明显加快。


一甲第三的邓以赞,值了一年后,已经升兼左春坊左中允了。


三甲一百零五名的郑宗学,如今则是授兼了翰林院检讨。


中书舍人一职,莫名其妙地水涨船高了起来。


如今竟然授到自己头上!


赌对了啊!


赵、吴二人喜上眉梢,连忙谢恩,正要说些什么。


只见皇帝已经放开了自己,又走向李盛春、黄洪宪。


走到李、黄二人的跟前时,朱翊钧方才还笑着的脸色,突然拉了下来,极其难看。


“赵卿与吴卿等翰林编修,一片赤诚忠心,上奏无门,朕还能心领神会。”


“你李盛春、黄洪宪,分别官授吏、刑二科给事中,竟然也在此伏阙!”


“怎么,是通政司关门了,奏疏递不上来?”


进士之中的年轻者,一般二三十岁的,精选为庶吉士。


而后在翰林院学习两到三年。


表现最好的,留在翰林院继续堪磨,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


表现略好的,则为给事中、御史。


特别一般的庶吉士,才会外放为州县官。


所以李盛春、黄洪宪作为给事中,与吴、赵二人,是不一样的。


不过,这话实在太重,当面直呼名讳跟骂人没区别。


皇帝方才还对赵吴二人以礼相待,授了中书舍人,这时候突然就翻了脸。


李盛春、黄洪宪受此区别对待,当场就懵了。


黄洪宪下意识辩解道:“陛下明鉴!臣此前的奏疏,两宫无视,内阁驳回,臣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这也是废话。


单纯给熊敦朴伸冤,没谁拦着他。


但这厮借机说吏部处事不公,弹劾申时行跟吏部,要暂缓考成法,内阁不驳回才是咄咄怪事。


黄洪宪此举,就是故意借着申时行刷声望,顺便迎合对考成法不满的朝臣。


朱翊钧拉着脸,冷声道:“那更应当去西苑,在乾光殿,或是元熙延年殿外,找两宫伏阙。”


抛开事实不谈,他不是还没亲政嘛。


上奏都找的两宫,伏阙也应该找两宫才对。


在文华殿外聒噪作甚?


说完这句,他又看向李盛春,面色嫌恶道:“吴卿与赵卿为熊敦朴伸冤也就罢了,你李盛春身为吏科给事中,哪来的脸?”


“吏部升贬之事有争论,你在事发之时没有查漏补缺,一昧默然无声,如今却厚着脸皮跑来伏阙!”


“还弹劾吏部申卿!”


“你李盛春但凡知道羞耻,就应该先罢免了自己的吏科给事中之职!”


“吴卿与赵卿的拳拳之心,岂能容你借来沽名钓誉,邀直卖名!?”


朱翊钧越说,言辞越是激烈,神色也越是激动。


说道最后,也不等李盛春自辩,冷哼一声,拂袖转身。


李盛春与黄洪宪受了这顿教训。


面带惶然,惊惧不已。


不是,一起来伏阙的,凭什么领头的人是拳拳之心,加官中书舍人,他们就是沽名钓誉,要被呵斥一顿!?


话还说得这么重,官位是别想保住了!


官位没了就没了吧,问题是没刷到声望啊!


犯上刷声望的基本条件,是有反派。


无论是专权的首辅也好,昏庸的皇帝也罢,都能做这个反派。


眼下他们是怎么回事?


是皇帝听进了谏言,赏赐了吴、赵二人,一副君臣相得的景象之后,反身责骂了他二人!


这跟皇帝听不进谏言,一同廷杖罢官全然不同!


被刚愎自用的皇帝廷杖,才有直名。


被虚心纳谏的皇帝责骂,那就只有恶名了。


要有人说皇帝刚愎?吴中行、赵用贤恐怕第一个不同意!


犯颜直谏,还君臣相得的声望,不比受廷杖差啊!


好名声全落到吴中行、赵用贤身上去了,自己倒变成利用他们的小人了!


朱翊钧可不管这些人怎么想。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走到神情不太自然吴中行,赵用贤身前时,似乎已然平复心情。


温声道:“吴卿,赵卿,诸位翰林,熊敦朴的事,随朕进殿再说罢。”


“诸位先与宋儒对峙一番,让朕明辨是非,再论其余。”


说罢,他虚虚一扶,让众人起身。


神情和善,使人如沐春风。


申时行在一旁看着皇帝的作为,脸色古怪。


他趁着转身跟在皇帝身后,没人看见的功夫,看着皇帝的背影撇了撇嘴。


连消带打,小皇帝学坏了。


而后申时行才快步跟上皇帝。


赵用贤与吴中行好歹也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城府多少是不差的。


虽然皇帝的行径,有些出乎意料,但二人自然不会立刻表现出来。


吴中行想法更深些,甚至还走到李、黄二人面前,略作安抚后,才跟上赵永贤,跟在皇帝身后。


李盛春与黄洪宪看着一同前来的庶吉士,纷纷越过自己,进了文华殿。


面如死灰。


厚着脸皮想跟进去是不可能的,皇帝贬谪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这一趟,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想到这里,黄洪宪突然腰身一软,直接躺在地上。


李盛春则是看着皇帝领着一众庶吉士进了文华殿,背影彻底消失不见,喃喃自语着什么听不清的话。


……


“陛下诘问李、黄两名给事中,诚所宜然,不过二人虽有私心,却也其情可悯。”


赵用贤跟在皇帝身后,开口为二人求情。


邀名嘛,能不踩着同行之人上位最好,否则容易被指责机心太重,有碍好名声。


朱翊钧回头看了赵用贤一眼。


这厮是真没自知之明啊。


你跟吴中行为什么被推到领头的位置上?不就是因为张居正是你二人座师,学生攻讦老师更有力度!?


如果不是怕影响张居正,朱翊钧就算是分化瓦解,也轮不到这两人得好处。


等这事过了,少不得找个由头打发去福建钓鱼。


自己都想着秋后算账的事了,赵用贤还在这里替人求情。


心是真大啊。


朱翊钧想到这里,忍不住摇了摇头。


熟知历史的优势就在这里。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升擢谁,贬谪谁,敲打谁,乃至于分化瓦解,统统能有的放矢。


世宗也就是少了这个金手指,才只能一块杖杀了,失了精妙。


自己前世没这能耐,也少不得被上下算计。


如今他有这个优势,自然要用手术刀来抽丝剥茧。


他没理会赵用贤,反而看向申时行,吩咐道:“将黄洪宪跟李盛春外放调任,再从此次伏阙的庶吉士中举荐补任。”


申时行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行礼应声。


皇帝说的是调任,不是升任,那就得平级调度了。


从七品的地方官,贬得不可谓不狠。


老申头还在惋惜,身后的几名庶吉士,各自对视一眼,露出笑意。


反倒吴中行频频看向皇帝。


他们本身就是借着熊敦朴的事,弹劾申时行的。


如今皇帝一面施恩,一面贬谪,还当着众人的面,让申时行事后举荐给事中。


这不是明说,申时行可能就是在场诸位的举主吗?


在场庶吉士,不可能全都无动于衷——像他吴中行一样,能够视座师举主为粪土晋升之阶的人,还不够多。


小皇帝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这场联合起来给皇帝施压的伏阙,转眼就乖顺了起来。


好心机的皇帝啊!


吴中行一路上都在揣摩皇帝的想法。


不知不觉,众人就到了偏殿。


殿内只一人躬身静立等候。


这时候见皇帝领着乌泱泱一群人从殿外进来,殿内之人,连忙上前见礼:“臣礼部精膳司主事宋儒,拜见陛下。”


恩?


朱翊钧看到宋儒的面貌,当场就愣住了。


不是……


他看着这位庶吉士,迟疑道:“你就是宋醇夫宋儒?庶吉士?”


宋儒正行着礼,听到小皇帝的问题,不由觉得莫名其妙。


想了想,还是躬身回道:“陛下,臣便是区区宋儒,隆庆五年第三甲第二百一十二,同进士出身,隆庆五年六月廿四选的庶吉士。”


朱翊钧点了点头,突然看向申时行:“申卿,你彼时是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读,掌翰林院事,对吧?”


申时行不明就里,回道:“陛下,彼时是臣掌的翰林院。”


话音一落,朱翊钧突然勃然大怒。


他对着申时行不顾仪态,破口大骂:“申时行!睁大你的眼睛看看,你来告诉朕,这厮多少岁了!?”


“到底是哪个狗日的给他通的路子!?”


“三甲二百开外!要入土的年纪!凭甚选的庶吉士!?”


“宋儒到底给你贿选了多少!”


朱翊钧手指发颤地指着面貌年近七旬,精神矍铄的瘦矮老头,脸色涨红,唾沫横飞,显然是怒不可遏。


他还是头一次见七十岁的三甲庶吉士!


贿选能明目张胆到这个地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