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万历明君 > 第55章 应然归圣,实然归朕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马自强这一弹劾,群臣一听立马明白是指的什么事。


现下多数朝臣,都会让下人第一时间买回新报。


今晨的报,自然也看了,那篇所谓的学习心得,很难不记在脑海中。


马自强这次出头,大多数朝臣心中都暗自叫好。


彼时皇帝弄了个新报,只以为是小打小闹,做个邸报的白话版,让自己说话大声点。


哪里知道如今越来越过分,竟然有了抢夺释经权的苗头!


要是君权与释经权合流,那不成了地上神国了?


还敢定论什么是正确?这不就是想夺裁判的权嘛!


哪怕出于士大夫本能,都认为万万不可!


通政何永庆迅速滑跪,请罪道:“臣有罪,臣请致仕!”


别以为他想在这个位置上呆。


实在是高拱强行将他留给了皇帝,皇帝又坚持不让他走。


此前通政司被宋之韩把持,他基本不用做什么事,也就占个坑,乐得清闲。


谁知道定安伯走后,情况急转直下!


看看如今,接手通政司不过四个月,就被接连弹劾十余次了!


他早就不想干了!


可惜,何永庆想跑路是不现实的,朱翊钧还没等到合适的人,暂时不想让他走。


朱翊钧听了二人一问一答,连忙出头拉偏架道:“马卿,不利于朝局的话不要随便乱说,不妨事后上奏疏,写个详情出来?”


还妖言惑众,搁这儿跟谁阴阳怪气呢?


马自强一口气憋在胸口。


闷闷道:“陛下,臣上次弹劾的奏疏,被陛下留中了。”


朱翊钧摆摆手:“那是朕母后留中的,一码归一码,卿放心上奏,朕会好好研读,劝慰两宫。”


这时,户部右侍郎傅颐也出列道:“陛下,何通政将陛下在经筵上的话语,刊行天下,恐怕有窥伺圣心之嫌,确实有所不妥。”


话音刚落,大理寺左少卿李幼滋,也跨出一步,持芴下拜:“陛下,今日经筵还未开,便有所谓的圣上体悟流播天下,您难道认为这是可以的吗?”


朱翊钧扫了一眼廷上众臣。


几位阁臣面无表情,六部尚书一言不发,让人拿不准是哪些人对这事有意见。


他自然知道近来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从顾寰掌京营,到海瑞回京,再有昨日传出他有动两淮盐政的风声。


今日对于早报的发难,恐怕是几件事积蓄的不满,合流了。


他不急着开口,就冷眼旁观着。


眼下群臣纷纷拿何永庆说事,他反而不能亲自下场了。


果然,都给事中栗在庭体悟圣心,立刻出列道:“臣也以为,李少卿所言,老成持重。”


他朝御阶上行礼道:“陛下,臣有议,请陛下勒令何通政,此后务必等经筵结束,再行刊载陛下言语,才能显出章法。”


朱翊钧微微一笑。


虽然不能让栗在庭进内廷伺候,但放在廷议上,也还是很得心应手的。


话音刚落,马自强就要再度争辩。


都御史葛守礼也出列道:“诸位臣僚,是何通政不该刊载陛下的言语,还是说,陛下的言语有错漏,不宜刊载?”


这话就有些诛心了。


葛守礼作为高拱留下的人,已然变成了皇帝的铁杆——他对于高拱落败后,还享尽尊荣,极为感激。


更别说这些时日接触下来,他只觉得这位圣上,完全不逊于那位新郑公!


马自强哪里会上当,就死死抓着一点:“自然不是陛下言语不妥,而是何通政不该窥伺圣心!”


虽然明知事情是什么个情况,但说话却是不能露马脚的。


栗在庭不阴不阳来了一句:“若是这般,那一应中书舍人,都该论罪了。”


双方一时间势均力敌,僵持不下。


待众臣吵了一会,朱翊钧才抬手止住了争论,神情温和道:“诸卿,听朕一言可否?”


待各自停了声响,他才看到张居正与高仪,缓缓问道:“今日既然说到这里了,二位先生,不妨先当经筵议论一番,而后再廷议?”


二人知道些内情,默默点头。


前者看在一百万两的面子上,旁观皇帝表演。


后者则是欣慰地看着自家弟子,静候他侃侃而谈。


朱翊钧看向马自强,和蔼道:“马卿,方才葛卿问得好,朕也想问一问,卿是以为朕言语有错漏,还是朕的言语不该刊行天下呢?”


马自强坚持方才的观点:“陛下,是何通政……”


朱翊钧打断了他。


直言不讳道:“此事,是朕让何通政刊印的。”


这话一出,马自强立马就愣住,一时没想好下文。


朱翊钧饶有兴致地看着马自强,心中半点不慌。


学术争论,在现在这个时候,没那么致命。


徐阶之后,高拱、张居正执掌内阁,二人都极力排斥心学,主张与其整天神神叨叨,不如干点实事。


心学都没牌面,更别说理学了。


上面大佬是这种想法,那提拔上来的人,也多少带有这有特征。


所以,马自强这些侍郎、少卿,反而是少数。


更别提里面还有借题发挥,想找两淮、京营茬的人。


这些乌合之众,还真不能压着他低头。


见马自强支支吾吾,不能言语,朱翊钧没让他难堪,主动接着道:“马卿,朕知你顾虑什么,朕并无为天下学派定统的意思。”


有些事要开门见山,云遮雾里的,反而容易被曲解,至于信不信,就不关他的事了。


“朕少时,便读了屈子的天问,心有戚戚。”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宇宙、本我,焉有不好奇的?”


“马卿,你有惑吗?”


马自强默然不语。


朱翊钧放过他,又看向大理寺左少卿李幼滋:“李卿,你有惑吗?”


李幼滋叹息:“陛下,臣亦有所惑。”


朱翊钧点了点头,没再一一问过去。


他似感慨,似抒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本以为朕开了经筵之后,诸位饱学之士,便能为朕解心头之惑。”


“可朕初开经筵,便有几位先生争执不下,朕都觉得言之有理,更是不知何所从。”


“这只能说明,朕才智不足,无法分辨。”


“朕回宫后,愈发沮丧。”


“又想到了政事上,譬如一人弹劾,一人抗辩,朕才智不足,又该何所从?”


“譬如六月白虹贯空,有给事中上奏,说这是朕不德之预兆,亦有御史说,此乃天降祥瑞,朕又何所信?”


“此外种种,譬如地方情事、百姓现状,众所不一,朕又该怎么办?”


一番话发自肺腑,直教人无言以对。


众臣纷纷下拜请罪。


朱翊钧虚扶众臣,摇头道:“这是朕才德不足,岂是诸位肱股之臣的罪过?”


“所以,朕不得已,学着刑部断狱的路子,自己心中有了个章程。”


“也就是所谓,万事以‘明证’为主。”


“就像这善恶论,并非朕想为诸学派定统,只是适逢其会,找到了明证,这才发自内心,愿从陶卿所言。”


陶大临便是在经筵上坚持性无善恶,后天所成。


朱翊钧看向陶大临,微微颔首。


陶大临还在低头请罪,头埋得极低,一动不动。


这事情很复杂,至少是涉及到心学内部争端,往大点说,还涉及到心学与理学的争端。


再大一点,则是诸子百家源流之争。


更大一点,则是皇帝要抢夺释经权。


至少在马自强看来,这经学裁判的位置,万万不能留给皇帝。


他闷闷道:“陛下,‘明证’也未必是‘明证’。”


刑科上,有伪证一说。


那么究竟是明证,还是伪证,这还不是靠皇帝一张嘴?


说白了,不就是在抢夺释经权?


朱翊钧听了这话,终于心中一笑,终于,马自强总算是落入他的话语节奏中了。


他要争的,自然不是什么经学道统,也不是要争做这个裁判,更别提其余什么乱七八的圣王一体,定统官学。


这些封建经学,可以作为资粮,但决不能作为地基。


他要另起炉灶!朱翊钧要的事情,反而就是明面上的东西——明证。


古人是有很多宣称的,往宽泛了说,有什么天人感应,什么神仙魔佛。


着眼于身边,亦有什么风水、运气、占星。


有人宣称雷霆是神仙发怒。


有人宣称彩虹是天赐祥瑞。


有人宣称疾病是某种邪祟。


那么问题在于,这些是真的吗?大部分会选择相信。


这种没有依据的相信,便称之为迷信。


有史以来,就是这般过来的。


如今,他提出了所谓的“明证”,便是要掀起一场思潮——宣称之事的因果关系,是需要证据的,也就是所谓的“明证”。


但,这还不够。


因果关系可以是直接,也可以是间接的,明证也可以是清晰真实的,或者是虚伪模糊的。


更进一步的,如何确定“明证”是不是“明证”?


那就得建立起验证因果关系的统一方法!


这,才是朱翊钧要的。


同时,也是每个文明必走的道路——自然哲学与科学思维体系的萌芽。


马自强这个质疑很好。


凭什么伱说明证就是明证?凭你是皇帝吗?


朱翊钧欣赏地看向马自强,开口道:“马卿,如何判断明证是否是明证,应当也是有法子的。”


“但朕才能不及中人,却是想不出来。”


“是故,朕还要仰仗众位饱学之士。”


这就是让出了裁判之权,让这些人放心。


至于谁来裁判?


所有人都做不了裁判,或者说,所有人都是裁判,才是朱翊钧想要的样子。


他止住想插话的众臣,继续道:“前些日子,道门高功捐献了些银两,朕也不打算用来享乐,便想着建个学院,专为解此惑。”


“诸卿以为可否?”


数学和哲学,都是百年之功,他不指望如今就能有效果。


但,布局,得从现在开始了。


技术是技术,科学是科学,没有一整套对应的自然哲学体系,他爬再多的科技树也是枉然。


不过又一场洋务运动,不过尔尔。


反之,如果能促进自然哲学的萌芽,就能合天下人的智慧,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涌现。


从天文、数学、物理等等,可谓四两拨千斤。


至于这会不会动摇他的位置?


要是自然哲学,也能吃春药,三步并做两步走,百年之内完成现代化,那他也不吝于“今日无事”。


更何况,谁说帝制不能与时俱进的?


皇帝话音刚落,方才出面弹劾何永庆的几人,都已然面面相觑。


完全摸不着皇帝行事的脉络。


一旁的巡按广东御史杨一桂,忍不住试探道:“陛下,这山长可有人选?”


若是皇帝打算任这山长,不还是脱了裤子放屁?


朱翊钧沉吟片刻,突然抚掌笑道:“那便礼部侍郎马卿来任吧!”


验证因果的方法一定是客观的,谁任山长并没有什么关系。


啊?


马自强惊愕抬头。


已然被皇帝这一手彻底弄懵了。


他并没有即刻接下这差使,反而陷入了沉思。


皇帝,究竟要做什么?


此前他有过种种猜测,包括抢夺释经权,政教合一。


也包括挑动各学派争端,浑水摸鱼。


以至于他甚至想过皇帝想开宗立派,做个圣人帝。


可如今,皇帝将裁判“明证”的权力扔了出来,还要开设学院,连山长都扔给了方才与皇帝作对的自己。


究竟是什么路数?


总不能真是孩童心性,想用以解惑吧?


马自强沉思良久,才开口道:“陛下,不是所有事情都有明证的。”


“孔圣教诲世人,如何修身,如何养德,此等事,岂需明证耶?”


善恶论给皇帝找到一个实例,并不意味着所有事都可以。


一如心学思辨,皆在自我心中完成,哪里还需要什么明证?


他不管皇帝什么目的,都下意识觉得不妥,想挡回去。


孰料,朱翊钧却点了点头,认可了这个说法。


这话他比马自强更懂。


自然哲学只能管自然的范畴,其余的社会学,认识论,本体论,未必是有因果,有明证的,更多是靠思辨来完成。


只能说,马自强智慧着实不差,立马就能切入重点。


朱翊钧看这马自强,面色严肃,认真道:“马卿说得对,此事朕也想过。”


“所以,朕的意思是……”


“应然的归于圣,实然的归于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