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 第二百七十三章 仙台隐秘,皇帝快跑【求订阅】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灯晕摇曳。


曹操打量仙台印上的细线,像是内部有什么东西被点亮。然后透过表面的咒纹,渗出微光,形成了一条细线。


仙台印正面,除了繁密的咒纹,也有对应神州山河地理的刻纹,与国玺相似。


曹操盯着细线,心忖:走势像一条蜿蜒的龙,又有些像…黄河。


他找来纸笔,把其上的线条描下来,对等放大。


而后,曹操愈发笃定是黄河的流向走势。


他离开静室,来到前院的书房。


传国玺和承影剑,悬在书案旁,紫晕如水。


曹操把仙台印靠近国玺。


他伸手一引,传国玺内弥漫的混沌白气,顿时翻腾涌动,灵韵外溢,融入仙台印。


嗡——


印上那条亮起的银线,居然脱落烙印在虚空中,宛如一条龙从印上游曳下来。


细线和虚空交融,过了片刻,缓缓消逝。


曹操发现另一个异常。


印记的线条和黄河的走势呼应,在其下半段有一个亮点,被标注出来,形成一个漩涡般的符号。


黄河的那个位置,是什么?


黄河的河源,在后世的青海。


也就是河西走廊往南的区域。


那里是黄河的正源。


其腹地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布尔汉布山。


山下有盆地,大片沼泽,是高山雪水累积形成,被称为星宿海。


黄河从西,流经往东,由高到低,走出来的形状,像一个‘几’字,中间的背部高起。


当其回落进入下半段,水势往东入海。


在‘几’字形的腰和尾巴这部分,便是横穿华夏文明的腹心,古来大禹治水,兖州,冀州交界,就处于这一段。


这里在东周以前的古籍上,被称为神话之地,是文明的源头。


汉人的祖先,最早在这里逐水而居,创造了部落文明。


无数的神话根源,都在这里发生。


如果将黄河看成是一条巨大的水龙。


那濒临尾巴和后腰的这一段,在仙台印上,被标注出一个节点,对应着什么?


曹操对比实际的黄河流向,大概就是邺城往南的黄河区域,隔得很近,就在家门口。


这里有什么秘密,与四号墓中的仙台印有关?


想到四号墓,曹操取出月影镜。


秦岭主峰的四号墓中,倒是没什么异常。


曹操又通过秘甲兽,查看武帝陵。


令晋等人已正式进入帝陵。


从陵寝内部往上看,整个帝陵如一座巨大的殿宇,空间虚旷,穹顶如天空般辽远。


这座武帝坟的规模,极为惊人。


令晋,厉五方之前给曹操说过。


通过盗洞查看,帝坟中的城池,在交替变化。


当其第四次轮换时,出现的城池里,有了和曹操给出的指向图,一样的路径。


令晋带人在数日前,入墓。


曹操看见的,就是秘甲兽探路,令晋和厉五方带人随行,已进入帝坟内部,位于一座城池当中。


那城池和外界的城池,看起来一般无二。


只是没有活物,死一般的寂静。


“有什么进展?”曹操通过讯珠询问。


令晋秒回:“这帝陵内,能嗅到一种香气,闻起来头脑清明,如服灵丹,连体内的气血,力量,都有提升的迹象!”


什么香气如此奇妙,闻一闻,就能增长气血,力量?


曹操心念一动,长生树,麒麟木!


又或者是武帝炼制的长生药散逸的药香?


令晋还在探索帝坟内的城郭,目前没有其他所得。


曹操停止了与其联系,念头转回仙台印上。


等令晋回来,让他们去探一探对应的黄河区域,看有没有发现。


仙台印是四号墓发现的,属于墓葬业务,令晋专业对口。


【黄河大墓,序列33,它是历史上最知名的镇水墓,有异常……】


词条忽然推送字迹。


仙台印的标注,对应的是黄河大墓?


窗外,天色已亮。


曹操琢磨片刻,遂收好仙台印,开始理事。


除了北线和西线可能爆发战事,曹操开始着手处理内政。


往幽州方向,要将原有的几条河渠连起来,形成一条内陆运河。


还有各地的屯田,要进一步展开。


武帝坟。


令晋也收起了讯珠。


而他们所在的这座坟冢之城内,还藏着一个隐匿的人。


一个道士,站在城内一座角楼的暗影里,遥遥观察令晋一行。


“武帝坟中的麒麟城,危险重重。但他们似乎掌握了路线,进来后,一处机关都没触发过……”


道士念头起伏,突然身形一晃,消失不见了踪迹。


其所在位置,旋即掠过一抹微光。


远处,厉五方用上次在墨子墓,取出的定阴镜,照向那个道士所在的位置。


不过被那道士以毫厘之差躲开了。


“怎么了?”令晋低声问。


厉五方:“似乎被人窥视,小心些。在墓里不管有什么,必是大凶。”


众人继续按指向图上的路线,往墓内深入。


……


“魏王。”


贾诩脚步轻快,进来递给曹操一幅简卷。


卷上的消息,是关于皇帝和孔融的。


孔融恪守着儒家的尊卑秩序。


他觉得曹操乱了尊卑,不符合儒家推行的道理。


不止是曹操,何进当政时,他怼何进,董卓当政时,他怼董卓。


而且绝不背面暗怼,就当面硬干。


董卓那么暴虐的人,也没对孔融怎么样。


孔融从小被誉为神童,加上孔子后人的出身,影响力太大了。


他越怼人,名头越响。


这叫恪守礼节,不畏强权,是风骨。


所以他看不惯的,不符合他心中信念的,他就公然抨击,措辞激烈。


某一层面上,孔融是这世上最难啃的骨头。


谁对他不利,就要担上百年,甚至数百上千年的骂名。


曹操之前发过一条诏令,说天下离乱,粮食入不敷出,不要用粮食来大量造酒。


而后顺势颁布禁酒令。


孔融立即跳出来反对。


他最爱饮酒,颁布禁酒令,不让他喝酒,省下来的钱给曹操养兵,他不同意。


曹操发布的禁酒令里说:酗酒会荒废政务,导致国家更混乱。比如商纣王,酒池肉林,国家就离亡国不远了。


孔融公然驳斥道:“酗酒会亡国,这没有错。但好色也会亡国。”


“比如商纣王喜欢妲己,导致了亡国。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燃烽火以戏诸侯,也亡国了。酗酒亡国,就要禁酒,那么好色亡国,你怎么不禁女色?”


“你如果能戒色,就可以下禁酒令,不然有什么资格禁酒?”


曹老板的爱好是美人,孔融看准了这点,暗讽的意思非常明显。


这种事不止一次,包括官渡之战前,孔融散布曹营不敌袁绍的言论,战前动摇军心,其实是杀头的大罪。


历次相加,曹操早动了杀机。


不过杀孔融这种孔子后人,本身又名噪天下的名士,是个技术活。


这次孔融就掉进了曹老板和贾诩挖的窟窿,离死不远了。


死前再利用下其剩余价值。


这个价值就是让他帮皇帝奔走,带皇帝去益州。


“陛下想离开洛阳,臣有办法,但路线要提前定好。”


在皇宫里,孔融正和皇帝进行密议。


“若贸然离开,走不出一时三刻,必被曹军追回。去益州,只有两条路可行。”


孔融在地图上一指,落点是洛阳以南。


洛阳,长安,皆背靠秦岭,翻过秦岭,往西南去就是益州。


但在秦岭中穿行,道路险阻无比。


历史上的诸葛亮多次北伐失败,地理障碍不可逾越,是一个主要原因。


想翻越秦陵,有五条路线。


分别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岐山道。


诸葛亮选的是最绕远,最崎岖的岐山道,反而相对好走,利于大军通行。


其他几条路,大部队基本过不去,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人通行都费劲,更不要说辎重。


有些位置,一个人临崖而行,稍有错失,就粉身碎骨。


和走钢丝差不多。


但小队伍通行没问题。


孔融就建议从山里脱身,“离开洛阳,南行进入秦岭东段的熊耳山,继续往南翻越山岭,走巴山入益州。


路线不好走,但比起官道,只要入山,曹军再也别想追上。”


“走山路,子午岭,还是傥骆道,多远?”


“两千余里。”


皇帝脸色一黑。


两千多里山路,其内绝险之地不在少数。


不过他离开曹操的心思,极为迫切。


他和伏家,孔融多次磋商,暗中准备。


最后决定由伏家负责接应。


孔融负责解决城门和皇宫的关卡出入问题。


两天后的晚上,孔融来找曹军在洛阳的最高负责人钟繇。


他和钟繇,都是当代名士,往昔就有交情。


孔融来洛阳后,多次联系钟繇。


而他但凡来找,钟繇就好酒好菜的招待。


这天晚上,两人再次饮酒。


孔融在酒里动了手脚。


夜色渐深。


钟繇趴在矮席上,昏睡过去,怎么叫都不醒。


孔融悄然取出一张很薄的皮卷,贴在钟繇脸上。


那皮卷上写满了儒家神通,指鹿为马的相关真意。


孔融有孔氏祖上传下来的圣人手书,以其来施展神通。


所以他这指鹿为马,尤其不同。


当他拿下钟繇面上的皮卷,往自己脸上一贴,指鹿为马的皮卷如烙印般,变成钟繇的模样。


孔融又摘下钟繇的身份验传,轻笑道:


“元常,你真是糊涂,偏要跟那曹孟德,中了我的手段,等你醒了,我们早去远了。来日,你会知我所行方是正途。”


他把钟繇藏到了柜子里,然后离开府邸,开始了带皇帝逃亡的计划。


孔融却是没想到,他前脚刚走,钟繇就从柜子里出来,咕哝道:“没魏王点头,你累死也别想带陛下离开洛阳。”


钟繇对着皇宫的方向,执礼躬身,像是在对皇帝告别。


曹操同意让皇帝走,包括钟繇在内,不少人心里都是一松。


毕竟谁也不想让皇帝死在自己手上,背这个千古骂名。


送皇帝走,在曹营内部,是很受欢迎的一个决定。


核心层的几个人,都知道内因,曹操要称王了。


以后大家各谋富贵,皇帝你快点走,祝你过的好。


大家全程开绿灯支持。


曹操这边很快收到消息:“皇帝开始出逃了。”


“赶紧让人配合一下,让陛下走的放心。”


曹操站在府内,远眺洛阳方向:你去益州吧,看人家给不给你好脸色,再看看大耳以后怎么善待你。


Ps: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