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神话三国之魏武枭雄 > 第一百六十九章 文若,一块造反啊【求订阅】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西移的太阳,将光芒从窗外洒落。


书房里气氛静谧。


帛书图内,慢慢染上了一层玄黄色泽。


曹操感觉自己的意识,仿佛随着神魂相的气息,一起投入到了帛书中。


那帛书里原有九天玄女踏云,为盘坐山巅的黄帝授法的画面。


当曹操推送的力量融入帛书,他恍惚听到一个苍茫的古音,如天地所发,洪钟大吕:


“天地之至,始于一,终于九,以晨土、涤土、沃土、隐土…合为九地。


得九州之地者,应万民之念,为圣!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


曹操耳畔,声音反复,似乎一念之间,又像是季候轮替般漫长,声音最终减弱消失。


这帛书的内容,映合着玄妙的道理,说的是从山河大地,万民之中,汇聚气运加身的方法。


得气运者,万民遵其命,山河加于其身。


那是一种玄之又玄的圣境。


如果像传闻一样,黄帝和始皇帝,都看过帝授图。


那么他们做的分别是在远古聚拢先民,建造部落,抗天斗地,为人族点燃薪火,播下了文明的种子。


始皇帝一统天下,让秦攀上最高的顶峰,书同文车同轨,建立了大一统的制度。


他让一个文明,从此能绵延不断。


不过到了张角手里,他可能是曲解了这帛书古卷的部分含义。


汇聚山河,人脉之力,推动气运,能拔高修行。


前提是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张角想通过推翻汉之积弊,撰取气运没什么错。


可他毫无准备,才略也不足以支持自己的野心。


他的方法,时机都不对。


路从一开始就是偏的。


曹操却是从帝授图里,看到采集人望,吸纳天地山河,以增气运的路径。


他稍作尝试,体内气机与天地互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运转起来。


他开口纳气,能隐隐感觉到麾下部众,文武,甚至治下的天地当中,有一股雄浑无匹的人道气运,呼啸而来,与自身交融。


他背后,那条气运龙蟒,随着他吐纳天地,愈发清晰。


其身上鳞片的纹理,似对应着兖州,豫州的山河流向,又如无数民众汇聚的人道念头。


那气运龙蟒腾挪闪转,在曹操显化的气运中,游曳盘卧,气象瑰丽。


“按帛书古卷的方法修行,能快速累积气运,还能当成一种力量来应用。


可惜张角没文化,没揣摩到正确途径,急着造反,少了积累的过程。”


门外,荀彧走了进来。


曹操便收了修行吐纳。


荀彧执礼后,坐在西侧。


曹操以下,在曹营,历来都是荀彧坐西侧首位。


这是二把手的位置。


‘西席’表示曹操对荀彧的礼遇,视其为臂助。


也是荀彧用憋尿的辛苦和自身才华,兢兢业业换来的位置。


每当曹操出征或离开昌邑,后方都能放心的交给荀彧。


他能治理的很好,绝不出问题。


如果有变故,他也能及时正确的应对,给曹营,给曹操提供了安稳的大后方。


曹操道:“屯田在兖州,豫州同时推行,进展如何?”


曹营推行屯田策,曹操用了三个人来具体负责。


第一个是任峻。


此人在曹营,负责协助荀彧,提供后勤保障,忠诚而又能力出众。


这次曹操和荀彧,任命他为屯田的典农中郎将,主管相关事务。


另外两个人,是枣祇和韩浩。


屯田策的建议,最早就是这两人首倡。


曹操善于吸引和留住人才,并把他们用在恰当的位置上。


选择屯田改革的执行者时,他蓄意避开了士族出身的人。


虽说士族对兖州,豫州的情况,可能更了解。


但他们背后复杂的利益关系,很难将屯田更好的落实下去。


任峻,枣祇,韩浩,都是相对普通的出身,能吃苦,又有能力。


更关键的是他们非常想把事情做好,在曹操面前获得进阶的机会。


所以这几个人,是最合适成为农改干部的人选。


荀彧答说:“州牧你用人的本事向来厉害。”


“刚用他们的时候,我还不太放心,盯了一段时间。


每个细节他们都亲自去走访落实,而又不是瞎费功夫,着眼点选的也准,效果自然就好。”


曹操不出所料,转入正题道:


“文若,咱们在一起,有三年了。我要做什么,你应该看的很清楚。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其他人,我都能看清他们的心思,但我不想揣测伱,所以要当面问问。


你若支持我,我接下来便准备做些事,很重要。


你若不支持我,说出理由,我可以重新考虑,如果有道理,我愿意听你的。”


荀彧愣了下。


他知道曹操问的是什么?


这不是试探,三年来,该试探的早已经试探过。


曹操是在真心请询他的意见。


荀彧是曹操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助手。


曹操想知道他对自己能支持到什么程度。


荀彧沉默了一会才道:


“这三年,你常跟我提的一句话是王朝兴衰,如天地轮回,日夜交替,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


“为百姓,为我神州大地不被外族所侵,当以适者居之。


你总说这句话,是不是就在等着现在,问我怎么选?”


曹操:“你支持我,我才能放手施展。说说,要不要和我一起造反?”


书房里这会没人,门口那俩个,一个对造反看的还没一头驴重要,正在闷头吃驴板肠。


另一个你只要表扬他两句,他能带头冲锋,造反第一名。


荀彧白眼道:“这事情的答案你早就有了。”


“你这三年做的事,哪个不是为己。你要是忠臣,为天下计,现在的长安形势,咱们早出兵去迎陛下了。”


“包括其他各路人马,陛下遇到危难,发诏书,让四方勤王,谁都不动。”


“早年董卓行乱,各方讨董,反而是你冲在最前边。


当时我就知道,这大汉……救不回来了。”


“陛下只剩下诏命的权力,皇权在一次次变故中,越来越衰弱,统筹力不断被降低。”


荀彧的眼眶莫名变得红润,声音低沉:


“如果有机会,我想倾力做些事情,匡扶大汉,不惜己身。”


“但在你今日找我之前,我家中妻子,我荀氏八房,亲友无数,每一支都有人来找我。


八叔刚从我家里走,仲豫又来了,现在还在我家里。


他们都是你煽动的对不对?


所有人,话里的意思都是劝我…该造反的时候别犹豫。”


“我有些奇怪,你为什么要发动这么多人,念咒一样去我家劝我。”


因为你有前科,历史上你在曹营三十年,也没完全掰过来,我早作准备,是在救你……曹操笑:“接着说,接着说。”


“我自诩曾是个读圣贤书的,想做个扶汉且名留青史的人。


但我不是圣人,忠君的念头我从小便有,可这两年,我看见天下的形势在变,看见你在兖州,分配土地,完善屯田制度,我觉得…也挺好。”


“大汉不可能一直统治下去。


既然到了这一步,我索性糊涂些,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所以你别再问了。


我就负责做好我的事。”


“你要做什么,可以信任我荀文若,我绝不叛你。”


“反正有你挡在前边,要是身后有人骂我们,也是先骂你。”


也就是可以跟着反,但嘴上坚决不承认。谁问我都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曹操让我干的,我不同意,但没犟过他。


荀彧已算是明确表态。


在皇权的事情上,他显然还有犹豫。


但正因为犹豫,他决定蒙起头来,先往前走一走,曹操干,他就跟着干。


但他绝不挑头。


“我有个事,也想问问你。”


荀彧说:“你有没有考虑过。咱们……不,是你不想迎皇帝。


但如果袁本初迎皇帝去了冀州。


以他的声望,再得到皇帝的正统名义,孔融这种在天下士人间声望高隆之辈,还有荆州刘表,益州刘焉这些宗室,至少要明面上支持皇权。”


“他们很可能都会听从冀州号令,一起来打我兖州,到时我们怎么办?”


曹操从容道:“只要我们内部一致,迎皇帝和不迎皇帝,其实没那么重要。


上下进退皆可,我有的是手段来应对。”


曹操起初的决定是快速发展自身,积累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老路,要不要用,且行且看。


但眼下他想通了,接皇帝也没什么,左右不过是一枚棋子。


挟天子,好处是能迅速扫平阻碍。


前期益处大。


他和贾诩也商议过,稍作缓冲,可以通过制造外部压力,让皇帝自己从曹营‘出逃’,把包袱给出去,关键是怎么运作,以及时机。


至于世人的毁誉,身后的名声,史上的曹操一辈子没称帝,也没见多少好名声。


……


十一月中,兖州起兵,狂攻徐州。


黄忠统兵,在知道徐州布防的情况下,避实就虚,一日直破徐州两道防线,在徐州西线,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


兖州兵马,长驱直入。


同一时间,兖州西线,张辽部提兵西进,气势汹汹,直进长安。


曹操连出两路雄兵,唯独对北向的冀州,没有兴兵。


原因是他通过情报,断定冀州财力困难。虽然勒紧了裤腰也能打仗,但袁绍恰恰是个缺决断力的人。


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曹操接连出兵,袁绍会先观察,然后反复思索,才能决定怎么做。


到时,曹操已经做完了想做的事。


他想到了一个打冀州,甚或一统北方,更省时省力,减少消耗的方法。


在徐州,得知曹军兴兵东来,一日破进数重防线,陶谦刚缓和的病情再次加重。


十一月末,曹军黄忠部,三路分兵,直指徐州腹心。


陶谦惊惧下,选择躲避曹军兵锋,后撤迁营。


与此同时,陶谦收到了曹操的一封信!


Ps: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