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唐好圣孙! > 第二百七十章 大唐两京一十五道是在我的肩上担着!

第二百七十章 大唐两京一十五道是在我的肩上担着!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按理来说,皇太孙和太子一样,都是君,并不会兼任其他官职。


但凡事都有例外,就像是宋朝的太子也经常权知开封府事一样。


李象倒是想过李世民会放他去北方,但是没想到会给他封这么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甚至还带了两道的大行台。


所谓大行台,一是为尚书省在各主要地区的派出机构,代行尚书省职权,依所辖地区之名,称为某某道大行台。


譬如当年李世民,便是陕东道大行台。


与此同时,大行台也是该机构的长官的官名。


机构长官的官名和机构相同,这在哪个时代都算是比较抽象的事情。


散会之后,李世民把李承干三兄弟留了下来,还有李象。


等到群臣都走掉之后,李承干和李泰对视一眼,尽皆恶狠狠地向李象走去。


“阿耶,二叔。”李象呲着牙和他们俩打招呼,看起来一脸萌萌哒。


“哎哟喂,我们两个可不敢当你的阿耶和二叔。”李承干揉着拳头,狞笑着走上前:“刚才你是怎么说我们二人来的?青雀,你还记得不?”


李泰也凑上去,呵呵地笑着:“是啊,说我们二人是小人行径,大唐可是天朝上国,万万不能如此,啧啧啧,大兄,你生的好儿子啊!”


“咳咳,阿耶,二叔,刚刚只是话赶话,说到这儿了。”李象连忙解释:“不信你们听我狡辩……听我解释!”


“解释?!”李承干哼了一声:“还解释什么?孤的儿子竟然在两仪殿,公然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说他的太子阿耶是小人?捎带脚还骂了他的二叔!你倒要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李象回头试图去找李世民求助,结果发现老李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走掉了。


阿翁啊,你是真的靠不住啊……


但他其实冤枉李世民了,老李实际上是内急去了趟厕所。


“幺叔。”李象求助的目光看向李治:“你和我爹还有二叔说一说,刚才真的是误会,我对灯发誓……”


结果一阵过堂风吹过,李象手指的那根儿蜡烛啪地一下便熄灭了。


李象咽了一口口水,他是真没想到,世界上竟能有如此的巧合。


“我说这是巧合,伱们信吗?”李象干笑着说道。


“呵。”李承干一手握拳,在另一只手的掌心捶打:“常言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今儿阿耶我必须联合你二叔,好好给你重温一下童年……”


“别——”李象忽然一声吼,给李承干吓一跳。


“童年的时候,你可没打过我,当时你满脑子都是那个小男娘——”


李象说的小男娘,自然指的是称心。


自从爱上了男娘之后,李承干便一门心思扑在称心身上,甚至东宫的事情都不再过问,就连太子妃苏意生了嫡子李厥,李承干也是象征性地讲两句话,而后就回到明德殿和称心卿卿我我。


李象那就更别说了,别说是童年回忆之父爱的藤条,就说两句话都是稀奇的事儿。


这称心不提还好,一提李承干就火了。


娘的,你小子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青雀,稚奴!”李承干哼了一声:“上!把这小子给我抓住!”


李治还在犹豫,李泰已经狞笑着走了上来。


“你要干什么?”李象往后退去:“阿耶别闹,我还有要紧的事儿等着我去做呢……”


“你今天最要紧的事,就是给孤挨这顿揍!”李承干撸着袖子走上前。


李象想跑,但奈何李泰是个灵活死胖子,死死贴在他身后。


就在他经过李治身边,即将跑出去的时候,却冷不防被李治给抓了住。


“幺叔!你竟然阴我!”李象的声音有些悲愤。


他是万万没想到,或者说是忘记幺叔是一个老银币的事实了。


李治羞涩一笑,手上的劲儿也没松。


“哦吼——哎哟——”


李承干和李泰上前,抓着李象在他屁股上肉厚的地方,用鞋底子一顿暴打。


等到李世民回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三个好儿子正按着好大孙执行家法。


他惊愕地问道:“你们三个这是?”


“我们在帮象儿回忆童年。”李承干站起身,掸掸袖子。


“胡说!象儿刚刚明明说他小的时候,你满心都是小男娘,根本不在乎他这个儿子。”李泰当即便给李承干拆台。


别看刚才配合打的好,该拆台的时候李泰从来不会手软。


“你别逼我在最高兴的时候抽你。”李承干回头死亡凝视着李泰。


李泰把头别向一旁,不去看李承干。


“所以说,应该是给象儿补全童年。”李治也补充了一句。


这时候,李象揉着屁股站起来,埋怨地看向李世民。


“阿翁回来得真慢……”


“朕方才有些不便,去上了趟厕所。”李世民只能如此说。


“好了,”李世民坐在上首,打断了李象还要说的话:“朕把你们几个留下来,是有要事和你们谈一谈。”


“阿耶(阿翁)尽管说便是。”四人齐声说道。


“首先是你,象儿。”李世民看向李象:“此番朕选择让你挂帅出征,并非要你亲临战场,而是看中你能够居中调度安东大都护府以及登州大都督府的能力。”


“明白。”李象颔首道。


“对付薛延陀,李世绩和李道宗就已然足够。”李世民再次说道:“你需要做的,就是安抚安东大都护府的情绪,并且让他们先配合李世绩对薛延陀作战;另外登州大都督府肩膀上的担子颇重,但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登州现在是鱼米之乡,自然也要多加加担子。”


“孙儿明白。”李象颔首道:“平日建设之时,大唐便是举全国之力建设登州,现在也到了登州反哺的时候了。”


说话的时候,李象心里还在吐槽。


加担子?他登州担子再加能有我的担子重吗?


那句话怎么说来的?大唐两京一十五道是在我的肩上担着……


“你办事的能力,朕还是放心的。”李世民颔首道:“另外苏定方和刘仁轨那边,你也要叮嘱,新罗万万不能有失。”


“这次出征,你就在幽州居中调度便可,至于出征的事情,让李世绩还有李道宗二人去便可。”李世民又补充了一句。


“是,阿翁。”李象颔首应道。


“去吧,你先在长安准备几天,等过两天再往幽州去。”李世民说道:“朕先和你爹,还有你二叔幺叔说几句话。”


“好嘞阿翁。”李象应着,蹦跳着走出了武德殿。


“这个小子……”李承干看向李象的背影,不禁失笑道:“都快当爹的人了,还是没个稳重的样子,像个小孩子一样。”


“象儿有一句话说得好,深得我心。”李世民笑着说道:“男人至死都是少年。”


你别说,这话说的还挺对。


“留下你们的目的,朕是打算和你们谈一谈突厥内附的事情。”李世民看了一眼李泰,又看了一眼李承干:“既然你们二人都对李思摩的请求表示支持,那么你们对于突厥内附的这件事情,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章程?”


“回阿耶,儿子倒是有一些浅见。”李承干当即便说道。


“嗯,你说。”李世民说道。


“象儿之前让人将契苾部安置在关内道的各地,都在长安城的周边。”李承干说到这里,停顿片刻后继续说道:“据我所知,契苾部的人融入大唐融入得也不错,若是能够效仿,把这些突厥人打散,安置在全国各道,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嗯,这倒是个好提议。”李世民颔首道:“经过长年累月的同化,几代之后便不再会有突厥人……但是问题在于,关内道可并没有这么多田授予他们。”


“不止安排在关内道,也可以安顿在江南道,河东道或者河南道。”李泰笑着说道:“甚至可以安排乡县一级的官员去监督这些突厥人,反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突厥人打散,被我大唐彻底同化。”


其实这个办法,大唐在收拾完高句丽的时候便用过。


历史上老李在亲征高句丽的时候,便将打下来的城池中俘获的高句丽人彻底迁往内地,这便是一个开始;而李治在灭掉高句丽之后,也延续了李世民的政策,不断把高句丽人内迁,最终完成了同化。


你像是高仙芝,便是高句丽的后代,此人纵横西域中亚,灭小勃律、石国、竭师国、突骑施、擒各国可汗、吐蕃公主、破九国胡,威震西陲。


经过大唐的努力,高句丽人已经不再认同自己是高句丽人,而是彻底被汉化,融入到了大唐当中。


这就是现如今大唐要走的路,事实证明像之前对付突厥的办法,并不太适合一直使用。


毕竟一个王朝不可能一直强盛下去,而像是汉朝那种连续七代神君的情况在世界史上都是极其稀有的情况,李象是不太奢望这种情况的发生。


草原人的原则就是,在中原王朝强盛的时候会俯首帖耳,一旦中原王朝没落下去,便会露出獠牙,开始噬主。


所以也只能选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而李泰提出来的这个办法似乎就很不错,至少老李是这样认为的。


“其实。”李治忽然开口说道:“高阳姐姐曾经和我说,她的工厂需要人,矿山开矿也是极其需要劳动力的,若是不能种田的草原人,其实也可以送到矿上做一名矿工。”


当然了,在如今的大唐,矿工和农民也没太大的差别。


就算是那些高句丽的战俘,挖矿也是有工分挣的,攒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换上一些开元通宝用。


更何况是那些自由人,根本不可能可持续性地竭泽而渔好吧。


普通人矿工,李漱给出的工资,一天甚至可以达到五十文钱,这在长安都算是高薪的工作了。


“这个主意倒也不错。”李世民颔首道,对于矿工的待遇,他也算是有所耳闻。


“除了矿工,还有其他的工作倒也适合他们。”李泰被启发了思维,便笑着说道:“其中肯定也有手巧的,就让他们进入工厂;若是有愿意吃苦耐劳的,就让他们去矿上;或者说喜欢水的,就让他们去海上当水手,凡此种种,三百六十行,都可以让他们去试试。”


“好,既然如此,那就这么定了。”李世民颔首道:“等到灭掉薛延陀,这件事便可以和薛延陀人一起,提上日程了。”


老李嘴上虽然说着不能够趁人之危,但是对于彻底让这群突厥人内附,实际还是十分上心的。


与教科书上的刻板印象不同,李世民并不是一个某种意义上的团结人,虽说政治家都是实用主义者,但是“普世帝国”的概念根本掩盖不了古人朴素的种族意识。


“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此夷不服王化可戮之”、“彼狄夷贱种,皆人面而兽心,强则侵寇,弱则卑伏,不侍恩义,特以威服之耳。”、“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戎夏不杂,自古所诫。夷狄无信,易动难安,故斥居塞外,不迁中国。”


以上这些话,可都是老李当年曾经说过的。


这些话团结人可是说不出来,在老李的眼中,无论怎么讲,汉人都是大唐的根本,不可能舍本而逐末,舍弃主干而厚枝叶。


但为了团结嘛,所以教科书才会选用一段“朕独爱之如一”。


然而实际上这话也只是场面话,就像是朱元璋宣称自己“乐生有元之世”一样,忽悠忽悠蒙古穷哥们儿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绝对忠诚于自己,且有能力的人,李世民绝对是做到了“爱之如一”。


老李之前怕突厥人把汉人老百姓给带坏了,所以便没有允准魏征的建议。但现在不一样,毕竟有契苾部这个实验作为先导,更何况李象这个皇太孙也很支持这样的做法,所以现在李世民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