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朕能走到对岸吗 > 第424章 迁都大祭!天地鬼神共听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外孙女终究是比不上外孙的,诸侯王和公主的地位也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严氏才希望吕玲绮能够生下一个儿子出来。


当然还有另外一方面的原因在于,吕布膝下一直无子,即便如今享受到的恩荣再怎么大也继承不下来,家中缺少一根顶梁柱。


有个外孙帮衬扶持吕家也是好的。


吕玲绮闻言苦笑道:“怀上龙嗣又岂是易事,母亲便是催我我也没办法。”


严氏刚想说话,便听到一旁传来一阵婴儿哭声,还有吕布慌张的声音:“哎哟,怎么哭了?”


“外公又不是故意吓唬你的,别哭别哭……”


严氏眉头一竖,起身就去教训吕布去了。


……


清礼宫内,刘协正亲自端着玉碗给甄宓喂药。


自从张仲景入宫为甄宓治病之后,甄宓的肺疾就有了明显的好转,咳嗽的次数变得比以前少了许多。


“唔……”


甄宓喝了一口汤药,眉头瞬间便皱成了一团,还没等她喝第二口,就忍不住别过头去干呕了起来。


刘协对这种情况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张仲景开的药方虽然好,但是却格外苦涩,他之前尝了一口差点直接吐出来,即便往里面添了不少蜂蜜也用处不大。


再加上甄宓如今怀了龙嗣、孕吐频繁,所以每次喝药对她而言都是煎熬。


轻轻帮甄宓拍着后背、待她稍稍好转了一些后,刘协递过去一张帕子,然后关切地问道:“爱妃,要不要再往药里加一点蜂蜜?”


“不必了,陛下。”


甄宓脸色略显苍白,闻言却摇头说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张先生说了蜂蜜性寒,吃多了不利于臣妾的病情。”


“让臣妾……缓一缓就好。”


刘协只好放下玉碗,从旁边的宫女手中接过一张帕子,轻轻为甄宓擦拭嘴角。


看见他这般仔细贴心的模样,甄宓不禁为之动容。


刘协身为天子,每日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但依然会雷打不动地过来探望她,甚至连喂药这种小事也亲自负责。


这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她怎能不感动?


想到此处她忍不住说道:“陛下还是要以国事为重,臣妾的病情已经好转了许多,无需陛下这般挂念。”


她当然希望刘协能够时常陪在她身边,但她明白国家大事要比儿女情爱重要得多,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刘协,让他落得个沉迷后宫美色的骂名。


“怎么,朕难道就不能把国事和爱妃兼顾吗?”


刘协笑着调侃了甄宓一句,同时淡定且装逼地说道:“爱妃还是太低估朕了,以朕的能力,处理政务根本就是手到擒来,不会耽误半点。”


听到这话,甄宓微微白了他一眼,说道:“陛下就会说大话,陛下分明是将政务都丢给了司马常侍还有诸葛尚书他们去处理,所以陛下才会这般空闲。”


被甄宓当场戳破,刘协表情顿时一僵。


不过身为天子他还是要面子的,强行嘴硬道:“朕这是锻炼臣子的能力,同时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


“爱妃若是不信可以去宣室问问诸位爱卿,看他们有谁不愿意加班的,这都是他们的福报,福报懂不懂?”


看见刘协面红耳赤的模样,甄宓捂嘴一笑。


其实她刚刚也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刘协虽然让大臣们协助处理政务,但许多决策依然要亲自过问,偶尔还是会忙到很晚,只是说没有以前那么辛苦罢了。


“陛下,甄氏现在……如何了?”


调笑过后,甄宓忍不住问起了甄氏目前的情况,她自上次之后就没有再关注了。


所以刘协后续具体是怎么处理甄氏的,她并不知情。


刘协将玉碗放在一旁,说道:“你兄长主动认罪,而且火烧钦差一案的几位主犯也自尽伏诛,朕念在甄氏过往功劳的份上没有继续追究下去。”


“朕已经将甄氏族人都送回了原地,但将甄氏上下大部分族产没收,不过仍然任用甄氏族人经营这些产业。”


刘协并未隐瞒,告诉了甄宓他对甄氏的处置。


贪污巨额财产、火烧钦差,犯下这么大的案子,按律法是要满门抄斩外加族灭,只是诛杀主犯并且没收族产已经称得上是宽容至极了。


当然,主要原因在于甄毅识相,而且甄氏有从龙之功在身。


否则这件事绝无可能轻易善了。


“多谢陛下仁慈。”


得知甄氏保住了,甄宓长松了一口气,心里一块大石也终于落地了。


甄氏到底是她的亲族,她自是不愿见到甄氏落到被族灭的境地,只是失去权势和富贵,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刘协没有继续谈论这个话题,而是说道:“再过不久都城就要迁回长安了,朕届时也要回去。”


“不过爱妃你的身体目前还没养好,便继续留在邺城养病吧,等到龙嗣诞下来以后再前往长安。”


“这也是两位先生的建议。”


甄宓生着病,又怀了孕。


实在不适合长途跋涉。


他问过张仲景和华佗,两人都建议让甄宓暂时留在邺城修养为好,这样是最为保险的。


“臣妾听陛下安排。”


甄宓心里虽然倍感失落,但也知道刘协这是为了她好,所以温顺地答应了下来。


刘协抚摸着她的脸颊说道:“爱妃放心,等到你返回长安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


“来,喝药吧。”


甄宓微微点了点头,从刘协手中接过玉碗,将里面的汤药喝得一干二净。


……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


迁都之日很快到来了。


迁都长安,这是非同寻常的大事,朝廷上下为了这次迁都准备了整整半年的时间。


皇宫,寝宫内。


刘协正在郭女王等一众宫女的服侍下更换龙袍衮冕。


这时候孔融走入寝宫,躬身说道:“陛下,一切已准备妥当,可以前往南郊祀天了。”


刘协闻言转过身来,颔首道:“孔爱卿辛苦了。”


望着眼前身着赤黑龙袍、威仪天成的天子,孔融忍不住微微一怔,回过神来后竟然红了眼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陛下,您如今终于做到了。”


孔融神色复杂地说道。


他还记得当初第一次面见天子时,天子还十分稚嫩,却已有雄主之风,与他大谈胸中的理想和抱负。


如今五年时间过去,天子已经完全成长了起来,当初所许下的诺言也在一一实现,如今更是要将都城迁回大汉曾经的帝都——长安!


想到此处,孔融向刘协屈膝下跪,泣不成声道:“能亲眼看见我大汉复兴,臣死而无憾矣!”


看见泪流不止的孔融,刘协心中也是一叹,上前将其搀扶而起,正色说道:“如今大业未成,爱卿怎可言死。”


“朕当初允诺要爱卿好好活着,看着朕扫平天下、打造出一个盛世大汉,爱卿可不能食言,否则便是犯了欺君之罪。”


“孔爱卿可明白?”


孔融眼中有感动之色,闻言重重叩首,颤声道:“臣孔融,谨遵圣旨!”


他庆幸自己当初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若是选择支持许县那个伪帝,那大汉的江山恐怕真的要毁于一旦,被彻底葬送!


“起来吧,时辰差不多了,百官们都在外面等候,不要让他们久等。”


刘协笑了笑,起身朝着寝宫外走去。


此时百官正在泰安殿内等候。


今日所有人都是盛装出席。


贾诩、郭嘉、司马懿等臣子,以及吕布、张辽、赵云等心腹武将,都在泰安殿等候着他的到来。


见到身着龙袍衮冕的天子走入大殿。


在场所有人心中都是一肃。


天子身上的气势和威严越来越深重了,此时展现出来的威严却令人感到心悸不已,发自内心地生出敬畏之意。


“参见陛下——!”


在郭嘉、贾诩的带领下,群臣纷纷行礼。


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刘协心中也难免感到振奋,抬手道:“众卿免礼。”


说完,便起身向大殿外走去。


群臣队列整齐地跟随其后。


泰安殿外,是一个巨大而开阔的广场,此时有众多羽林卫、虎贲军组成的方阵,在广场上整齐阵列。


今日晴空万里,阳光炽烈。


但尽管头顶有烈阳暴晒;


尽管身披重甲、闷热不堪;


尽管身上流出的汗水已经在脚下汇聚成水洼,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倒下,甚至持着武器的手也不曾动弹分毫!


每一个士卒都站得如同标枪一般,沉默而肃杀。


像是一把沉默而锋锐的刀!


随着刘协走出泰安殿,无数士卒的目光齐齐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炽热而明亮!


刘协领着百官从这些士卒们面前走过,所过之处两侧的士卒们纷纷将右拳放在胸口前,单膝下跪行礼。


向他们所效忠的皇帝献上最崇高的敬意!


一路离开皇宫,刘协登上龙辇,在羽林卫和虎贲军的护送下前往南郊的祭祀天坛。


迁都的消息早已传遍了整个邺城,故而两侧围观的百姓人数极多,今日邺城上下几乎是到了万人空巷的地步。


而所有大汉百姓们的脸上带着无与伦比的激动之意,他们每个人看向坐在王辇中的刘协,脸上带着由衷的狂热与恭敬之色!


刘协发明建安机、建安犁,再加上时常微服私访、体恤民情,出台种种利于百姓的政策,他的贤明和仁德早已经深入百姓的心中。


其他各州尚不敢说,但在冀州、并州、幽州、青州等等北方大州,刘协的声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街道两侧尽是百姓们的欢呼声。


刘协乘坐在龙辇上,不断笑着向两侧百姓们挥手致意,这更加让百姓们变得激动。


浩大的仪仗队伍缓缓从街道中行过。


临近南郊的祭祀天坛时,诸葛亮携一众负责主持祭祀的官员们前来迎接天子。


“参见陛下——”


诸葛亮与众多官员行大礼参拜。


在场的这些官员们的脸上都带着难以掩饰的疲倦之意,但是这也难怪,准备祭祀的流程极多极为繁琐,可谓是相当辛苦。


而且今天还是大热天,在场的所有官员基本上每个人都被汗水浸透了衣衫,连走路都在喘气。


刘协见状心中,对诸葛亮等官员们颔首道:“为了迁都一事,诸位爱卿都辛苦了。”


听到刘协的这句话之后,在场的众多官员们顿时打起了精神,个个将腰杆挺得笔直。


天子的一句勉励之言,比大热天里喝上一碗冰镇梅子汤都还舒爽!


诸葛亮拱手道:“为陛下分忧,此乃臣等的分内之事,还请陛下尽快登坛祭祀。”


“嗯。”


刘协微微点头,然后他在无数大汉百姓的围观下,抬脚踏上祭祀天坛。


而随着他踏上天坛的第一步起。


浩大的礼乐声随之奏响。


恢弘肃穆的礼乐煌煌大气,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庄严之感,仿佛天地间就只有乐声响彻。


此时天坛上早已摆满了各式各样丰盛的祭品,同时还有一只熊熊燃烧着大火的、造型青铜大鼎。


迁都祭天,需要由天子念祷文。


“皇皇上天,照临下土;集地之灵,降甘风雨。各得其所,庶物群生;各得其所,靡今靡古。”


“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厘万姓!”


“《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


“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然欤!长安乃我大汉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朕将兴汉室,而今还旧都……”


乐声停歇,刘协清朗而充满郑重的声音回荡天地。


每个百姓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心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虔诚之意。


百姓们双手合十,闭眼祷告。


在心中祈愿大汉兴旺。


念祷文是最重要的过程,这会儿只要别突然出现打雷下雨之类的坏天气,那就代表上苍对于迁都没有异议,而接下来大汉也会万事安康。


然后由礼官向上苍献上贡品,之后刘协就可以领着万民朝拜上天,结束祭祀。


当然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发生的,祭天的日子是由负责历法天文的官员们精挑细选的,他们可不敢拿自己的九族开玩笑。


所以直到刘协念完祷文,天空依旧晴空万里。


刘协将祷文念完了后,便将其丢入了熊熊燃烧的青铜大鼎中,祷文化作一缕袅袅青烟缓缓升起,伴随着呼啸的风直上九霄。


这次刘协没有玩之前大祭时弄出的紫气东来的把戏,因为没有什么必要,这种事情偶尔弄一次就得了。


看着祷文烧完,刘协站直了身体,他抬头看向面前的大鼎,然后拱手在万众瞩目下沉声开口道:


“历代先帝在上!护佑我大汉千秋万世繁荣昌盛!”


“皇天后土在前!保我大汉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大汉天子刘协告之——!”


刘协深深躬身行礼。


然后祭坛下无数百姓和文武官员纷纷跪下行礼!


“历代先帝在上!护佑我大汉千秋万世繁荣昌盛——!”


“皇天后土在前!保我大汉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浩荡的声音传遍四野。


恢弘盛大的礼乐再度奏响!


天地鬼神共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