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临安不夜侯 > 第440章 背锅侠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朕不忘恢复,欲混一四海,愿卿勉力,攘助于朕。”


杨沅离开垂拱殿时,赵瑗又对他推心置腹地交代了一句。


“朕欲一统天下,广平王可助朕纵横四海。”


孔彦舟告退出宫的时候,完颜亮拍着他的肩膀,也嘉勉了一句。


杨沅自从任职于临安府,整个人低调了很多。


他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乔贞非常尊重,大事小情皆有汇报。


原本怕他是个刺头儿的乔老爷,对他也渐渐放下了戒备。


朝野中关注着这位新科状元的人,也没有发现杨沅再有什么特立独行的举动。


杨沅只管把份内之事做好,临安火情大幅减少。


哪怕是那些没有如杨沅一般制表统计、可以一目了然的官员,也渐渐察觉到了这种改变。


杨沅经常组织慈幼院、养济院的孩子、老人参加一些活动。


他还去国子监,通过晏丁帮忙,组织了一批监生做慈幼院的义务教师,教孩子们读书识字。


这让杨沅在民间的口碑迅速发酵起来。


很快,就连宰执们都听说了这件事。


一日早朝前,在待漏院中,首相沈相公听人提及此事时,欣然说了这么一段话。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宰相沈该这段话出自《礼记》,这算是对杨沅极高的评价了。


尤其是沈相公保守谨慎,对于杨沅的激进一贯持反对立场。


但是在杨沅脚踏实地,做出切实政绩时,他却能给出如此公允的评价,并且大加褒奖。


这宰相风度自然是一时之佳话。


杨沅也因为首相对他的这番赞誉,赢得了极佳的官声。


沈该现在对杨沅确实比较放心了。


杨沅自从去了临安府,人还是很稳重的,也很能做些实事。


看来他之前特立独行,只是养望的一种手段。


真正做事的时候,这位状元公也明白要脚踏实地的道理。


如此一来,沈相公自然对这个晚辈不吝褒奖了。


杨沅对投奔他的樊江三人还有他主动招揽的隗顺都做了安排。


诸曹司的官职是不大好安排的,因为诸曹官相当于州郡政府的属官。


而幕职官更像是州郡长官的助理,这就比较容易安排了。


杨沅也更想把自己的心腹安排成助理。


所以,樊江被任命临安府判官,王大少任推官,文天任节度掌书记。


就连原来的大理寺狱卒隗顺,也被他安排成了通判南厅的押司。


押司是吏,他随手就任命了,都不用请示乔贞。


押司相当于办公室副主任或专职秘书。


宋朝时候一個县最多可以设立六个押司,通判南厅只一个厅可以设置四个。


其主要职能是上下协调、处理公文、对外接待等。


但……宋江只是山东郓城县的一个押司,混的何等风生水起,大家也都知道。


隗顺能成为临安府通判南厅的押司,可以算是一步登天了。


……


朝廷上,皇帝终于对大臣们让步了。


他不再坚持给岳飞将军定“忠武”的最高级谥号,而是接受了大臣们的意见,给岳飞定了第三档的谥号“武穆”。


大臣们欢欣鼓舞,把这视为士大夫们对这位年轻天子规谏劝导的一个重大胜利。


而年轻气盛的天子,则把它视作向大臣们低头的一个屈辱,牢牢地记在了心上。


他按照杨沅所说的,暂时韬光隐晦,积蓄力量,养天子之望。


虽然在岳飞谥号这件事上他做了让步,但谥号又不是不可以改的。


他发誓,总有一天,他要给岳飞定一个“武忠”的谥号,到那一天,将再无人可以阻挡他。


眼下,他只是有所选择地接受宰执们推荐的一些官员,就职于正在筹建的都察院。


赵瑗把台谏官的“除授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此切断宰相和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倚为鹰犬的弊端。


先由这些在其他衙门做过官,有丰富经验和阅历的官员成为都察院的中上层官吏。


明年开恩科后,拨入的新科进士们就能在他一声号令之下,迅速而有效地开始运作了。


……


岳飞的家眷被接回了京中。


岳飞有过两段姻缘,他的结发妻子刘氏给岳飞生下了长子岳云、长女岳安娘和次子岳雷。


岳飞投军期间,刘氏把三个孩子丢给婆婆,自己跟着韩世忠军中的一个“押队官”跑了。


岳飞现在的妻子李娃,比岳飞还要年长几岁,对岳飞不离不弃,勤俭持家。


她先后为岳飞生下了三子一女。


岳飞结发妻子刘氏为岳飞生下的两子一女中,岳云和父亲岳飞一起被害了。


不过他被杀害时已经二十三岁,留有两子一女。


次子岳雷在流放期间也生病过世了。


如今刘氏所生的儿女中,只有女儿岳安娘还活着。


岳安娘的丈夫叫高祚,夫妻俩也受了岳飞牵累,一起被流放了。


如今归来,官家赵瑗赐了高祚一个“承信郎”的官职,算作弥补。


岳飞最小的儿子岳霆今年十八岁,最大的孙子今年也是十八岁。


官家让礼部和临安府出面,陪同岳飞后人,将岳飞遗骨迁葬于西子湖畔的栖霞岭。


赵瑗下诏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


朝廷归还了岳飞的田宅,补偿了家产,其子全部封官、赐爵。


就连最小的两个儿子岳震和岳霆也得了个侯爵之位。


官家更是在一日之内,对岳飞的六个孙子全部赐以官职。


至于当初炮制岳飞冤案的一众官员,活着的受到惩处,已经死去的当然也要追究责任。


该免除待遇的、亦或收回封赏的,也都一一进行了处理。


被参劾后赋闲在家的原首相万俟卨,终于等来了他的处理结果:


抄家并流放儋州。


由于万俟卨家产业多有店铺田产宅院,因此令临安府配合收缴,并提供流放儋州的车驾。


万俟卨毕竟是前首相,刘以观是不想沾手的,这个活儿就被乔贞派给了杨沅。


宋老爹、曲大先生等人登门拜访了岳将军家人,又去栖霞岭哭祭了岳飞。


回来之后,他们执意要给杨沅磕一个,把杨沅吓得落荒而逃,连着两天没敢回家。


直到鹿溪找到他,说已经劝说了父亲和曲大先生他们,不会再给杨沅磕头,他这才敢露面。


其实,如果是曲大先生他们,磕也就磕了,杨沅不在乎。


主要是不能让自己老丈人给自己磕头啊,要天打雷劈的。


这一日,上一科的状元张孝祥、这一科的榜眼萧毅然等一众好友,设宴邀请杨沅。


杨沅赶到刚刚重新落成的“至味楼”赴宴,才发现前不久上书朝廷,为岳帅申冤的太学生程宏图、宋芑等人也在。


这“至味楼”还是张去为的产业,不过酒楼的大头已经归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


是张去为主动献上的股份。


张去为见机的早,又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庇护,官家也就没有太难为他。


内廷大珰的职位和权力他是不用指望了,他在宫里如今负责的也只有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宫中事。


毕竟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用惯了的奴婢。


总之,他算是平稳落地了。


以后,他就专心打理这“至味堂”,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赚点私房钱也就是了。


张孝祥、萧毅然、太学生程宏图、宋芑等人齐齐向杨沅敬酒,以杨沅为岳飞鸣冤昭雪首功之人。


杨沅举起杯,诚恳地道:“大理狱中有一小卒,名叫隗顺。


他当日为岳帅收敛遗体时便坚信,岳元帅精忠报国,天地可鉴。


岳帅的冤屈,必有昭雪之日!


岳帅之死本就是一桩奇冤,没有杨沅,也有张沅李沅为其声张。


杨某何来功劳可言,又何忍以岳元帅之死谋此功德?


这第一杯酒,我等当共敬岳帅在天之灵!”


张孝祥、萧毅然、程宏图等人闻之肃然。


大家齐齐举杯,第一杯酒泼洒于地,敬了岳元帅的在天之灵。


这时,雅间门口忽然出现了四个人。


因为雅间里聚宴的人太多,所以门窗都开着,方便通风。


那四人便直接出现在了雅间门口。


四人脸上俱带酡色,显然是刚刚饮过了酒。


这四人正是杨存中、张浚、赵密和杨存中的爱将罗克敌。


他们也是因为岳元帅沉冤昭雪而出来饮酒庆祝的。


这“至味堂”如今算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产业。


“至味堂”重建后刚刚开业,他们既然要吃酒,自然要来捧场儿。


酒兴已尽下楼时恰好经过这处雅间,听到了杨沅这番话。


这几位张孝祥都认识,忙向身边几个朋友低声做了介绍。


太学生程宏图和宋芑听了便微微露出一些异色。


杨存中一生战绩彪炳,为大宋立下过赫赫战功。


如果说他人生中唯一的污点,就是曾经担任了岳飞的监斩官。


两位血气方刚的太学生面对此人,心情难免有些异样。


不过,张孝祥和杨沅对这几位将军包括杨存中,却并没有什么偏见。


他们已经走出了象牙塔,在红尘中历练过了。


枉判的法官应该被追究责任,但是没有追究执行枪决的法警责任的道理。


更不要说,当时还存在着极复杂的情况:杨存中如果抗旨,必然面临免职的后果。


以赵构对杨存中的器重和信赖,抗旨的杨存中大不了回家做个富家翁,可兵权就要被势头正盛的秦桧趁机侵占了。


如果秦桧连禁军兵权也掌握了,哪怕只是掌握了一部分,后果如何,无人可以预料。


面前这四位,一个是宰执、一个是枢相、一个是殿帅,还有一个禁军的明日之星。


张孝祥和杨沅不敢怠慢,连忙上前见礼。


杨存中看着杨沅,微笑地点了点头。


他认得杨沅的时候,杨沅还是个送索唤的闲汉。


后来他才知道,杨沅竟是机速房的秘探,潜伏于北国十年。


如今杨沅虽然考中进士,踏上了文官的仕途之路,但在杨存中眼里,依然把他当成自己人。


从过军的人,从军伍起家的人,那就是自己人。


杨存中从桌上提起酒壶,罗克敌连忙奉上几只新杯。


杨存中将酒一一注满,先给张浚、赵密、罗克敌每人递了一杯,然后拿起最后两杯,一杯递给杨沅。


杨存中郑重地举起杯来,什么都没有说,便一仰脖颈,将这杯酒一饮而尽。


在他身后,副相张浚、殿帅赵密还有小将罗克敌,也都双手捧杯,向杨沅郑重地一敬,一饮而尽。


杨沅自然明白副相、枢相这等位极人臣的人物,为何要向自己敬这杯酒。


他也肃然双手捧杯,把这杯酒一饮而尽。


杨存中、张浚等人向他微微颔首,转身走了出去。


他们俱都久在军伍,哪怕张浚这样文官出身的官,也是身姿挺拔,有行伍之风。


自始至终,未发一言。


杨存中等人走出“至味楼”,侍卫牵来马匹。


几人正要扳鞍上马,就看到有“急脚递”从前面长街上飞驰而过。


宋代军驿,以传递方式划分,是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种。


以速度划分,是金牌、银牌和铜牌三种速度。


眼下这急行而过的驿卒,显然就是金牌急脚递。


杨存中见了,不禁皱了皱眉,难道……要出大事?


……


燕京城大索十天,因为还有大批进京赶考的举子被挡在城外,不得不放开城禁了。


“贺掌柜”派出的人,这才离开燕京,辗转抵达邓州,把消息传给了“肥龙商号”。


消息又通过大宋设立在榷场的秘密消息网络,传回大宋这边,随后以金牌急脚递的方式快马送来了临安。


此时,距完颜亮遇刺,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消息为了尽快送到临安,走的是军驿。


但它本质上依旧是枢密院机速房的消息。


“掌房,金国来的消息。”


寇黑衣拿着一份急件急步走进肥玉叶的签押房。


略一迟疑,他又沉声补充道:“掌房,这封密件走的是金牌军驿。”


肥玉叶听了神色顿时一紧,急忙从寇黑衣手中接过密札。


她顾不得让寇黑衣退下,便匆匆对照密译本翻译了一遍。


心中不祥的预感被证实了,肥玉叶登时脸色惨白。


父亲行动失败了,二十四名高手,据燕京那边的人传回的消息说,只逃走了三个人。


其余二十一人,当场被杀十九人,另有两人在被追捕时自尽而死。


她的父亲,就在这逃走的三人之中。


可是,消息是从二十天前从燕京传出的,那时距行刺之日已经过去了十多天。


如果父亲安然无恙,应该会有消息传给燕京的联络人才对。


然而燕京那边始终没有父亲的消息。


一想到父亲可能无声无息地死在燕京的某个地方,肥玉叶心中便说不出的难受。


可是,此刻不是难过悲伤的时候。


消息上还说,皮剥所的这次行动,共击杀金国“血浮屠”十三人,伤重致残五人。


另外,他们还杀死了金帝完颜亮的心腹大臣,金国吏部侍郎耶律元适。


金帝完颜亮为此勃然大怒,已经命耶律元适的弟弟耶律元宜,和广平王孔彦舟分别领兵南下了。


如果说金国之前于蔡州耀武的举动只是虚声恫吓的话,这一次只怕是要真的动手了。


这件事,是十万火急的军情,片刻耽搁不得。


肥玉叶收拾好心情,匆匆锁好密码本,便带着密札原件和破译件,匆匆去了八绂堂。


都承旨郑远东闻讯后也是大吃一惊,马上又带着密件赶去宫中。


很快,众宰执、六部堂以及正在孤山别业避暑的晋王殿下便收到消息,要他们立即赴大内,官家要召开御前紧急会议。


这次御前会议的目的,就是商量一下,金国这次真的要动手了,大宋该如何应对?


那还能如何应对?


当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旁的事都可以先放一放,当务之急就是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陈兵于边界,严阵以待。


两国边境被迅速封锁了,所有榷场全部关闭。


海上通道也停了,水师战舰日夜巡弋。


从金国来的和往金国去的商船、走私船,在这么严密的封锁下,一艘也休想通过。


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机器,在这次御前会议召开之后,便轰隆隆地运转了起来。


金兵大举南下,即将渡淮河与大宋一战的消息,随着各种战争准备,便也不胫而走,迅速被所有人所知道了。


但是,和参加御前会议的那些大佬不同,朝野各方其他人等,都只知道金兵真的要南下了,却没有人知道金帝完颜亮遇刺并认定是宋国所为的事情。


大宋的确派出了“皮剥所”的精锐,其目的是刺杀大汉奸孔彦舟。


结果当时孔彦舟正与微服出巡的金帝完颜亮在一起。


而最终被杀的,却是完颜亮的得力干将,金国吏部侍郎耶律元适。


这件事,在御前紧急会议上,赵瑗是对众宰执、众部堂做了交代的。


但这件事,又是绝对不可能对外公布的。


不管你派出刺客的初衷是什么,目标又是谁,实际上确实是金国皇帝遇刺了。


如果这件事张扬出去,那就是大宋率先破坏了“绍兴和议”。


宋金两国自十四年前签订这项条约,一直以来的和平局面,就是大宋破坏的。


大宋没有人能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包括官家自己。


于是,金国悍然兴兵的真正原因,根本没有传播开来。


没有了这个原因,那么之前公开上《析金人南下书》,信誓旦旦地声称金人只是虚声恫吓,不会真的与大宋一战的杨沅,便成了一个跳梁小丑。


一顶误国的帽子,他就甩不开了。


由此再往前推,在他做出错误判断,并以公开上书的方式误导官家之前,金人为什么要在蔡州演武阅兵来着?


哦!因为杨沅作为新科状元,在殿试时公开抨击了一直以来的对金国策,主张对金国持强硬态度。


所以,这次金兵南下,就是杨沅搞出来的!


应该追究杨沅的责任!


应该诛杀杨沅,向金国表明诚意,继续遵守“绍兴和议”条约,保证两国和睦。


于是,军人们在积极备战,文人们便以笔做刀,弹劾杨沅的奏章,再度飞向了赵瑗的案头。


其中,以刚刚成为改组为都察院的御史台新任御史肖鸿基言辞最为激烈,弹劾奏章当真是字字如刀,犀利无比。


高层是知道金国用兵真正原因的,问题是这个原因却不能公布。


所以,他们只能压下百官的弹劾,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交代。


而这,被视为是对杨沅的包庇,官员们被激怒了。


“国贼”的称号也被扣到了杨沅的头上。


当然,这种局面还是很诡谲的。


因为,众宰执和众部堂居然没有一个人表态。


主和派的力量现在和主战派是势均力敌的。


这还是因为金兵已经在调动,大宋不得不应战。


不然的话,主和派的力量还要占据上风。


登基才几个月的赵瑗,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官僚系统的意志统一的。


可是,高层就是很诡异地没有一个人表态,包括沈该、魏良臣、汤思退等大臣。


他们当然清楚,杨沅当初的判断没有错。


金兵这次南下,也不是因为杨沅在金殿上的那番奏对。


可问题是,真正的原因不能说啊。


完颜亮遇刺,因而才大怒发兵的真相,早晚是会被大宋百姓所知道的。


但它不是现在,也不能是现在。


所以杨沅成了背锅侠。


一方面,他被“千夫所指”。


一方面,不管是持什么政见立场的高层大佬,都对这种“民怨沸腾”视而不见。


他们既不表态、也不处理,只管埋头做着迎对大战的各种准备。


金国间谍的“揭贴”又出现了,贴满大街小巷,矛头直指杨沅。


为了确保发兵南下的行动能够瞒过所有人,知道真正军事目的金国高层,目前也只有完颜亮、耶律元宜和孔彦舟三人。


这些金国谍探们同样也不知道真相,他们以为大金国这次是真的要对宋国用兵了。


这时以“揭贴”的名义煽动民众,如果能威胁宋国处死他们自己的新科状元,就能迅速让宋国主战和主和两派撕裂、对立,让宋国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之中。


这几天,临安府通判北厅的张宓心情非常好,他每天都春风满面的,不管见了谁都笑眯眯的一团和气。


通判南厅的氛围就有些诡谲了。


其他厅司的人很少往南厅来,由于公务原因不得不来的,也是简明扼要道明来意,便迅速溜走。


无形中,这倒是大幅提高了临安府的办事效率。


杨沅这些天除了做好他分工范畴内的事,便是协助大理寺收缴万俟卨家的田宅店铺各种财产。


于吉光自国信所押班的位置上,被贬官调转到临安府后,任司法参军事。


而杨沅现在主管临安府讼断和刑狱,便成了于吉光的顶头上司。


每日里,于吉光、陈力行、毛少凡、大楚等人跟在杨沅身边忙忙碌碌的。


对于外界传言说杨沅很快就要被斩首,大宋会将杨沅的首级献与北国,以息金帝之怒的流言,他们毫不理会。


他们几个人在杨沅还是一个送索唤的闲汉的时候,就受命盯梢杨沅了。


一直以来,他们所处的阵营又是和杨沅这边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再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杨沅。


要不说最了解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呢?


就看杨沅那副淡定劲儿,他们就断定,杨沅必有所恃。


于吉光是这么对他一班“有难同当”的老哥们说的:“咻!嘶哈~~,诸位,杨沅此人,咱们都了解。


你们看他,每天兴致勃勃地查找万俟卨家想要隐匿的财产,乐此不疲地收缴造册,他要是真的大难临头了,会这么淡定吗?”


陈力行和毛少凡深以为然,齐齐点头称是。


大楚道:“昨日查抄万俟家财产,因为收工太晚,杨通判带咱们去吃炙羊棒骨,你们知道他一个人啃了多少根吗?”


“我看着呢,都数不过来,他一个人就啃了冒尖儿的一大盆!”


大楚咽了口唾沫,看看其他三人,一脸睿智地问道:“试问,如果他大难临头了,还会有这样的胃口吗?”


“嗯~”


这一遭,其他三人没有因为大楚的好吃而嘲笑他,而是齐齐点头称是。


于吉光道:“所以,不管外边怎么传,只要他一天还在通判任上,伱我就只管听命行事。


对他的态度万万不可懈怠,更不可冒犯。诸位,咱们兄弟在他身上吃的亏,已经太多太多了。”


其他三人再度齐齐点头。


这时,杨沅从签押房里走了出来。


杨沅站在廊下,整了整腰间革带,又正了正头上乌纱,便意气风发地道:


“走了,咱们把长途车驾送去万俟府,这项差使便可以了结了。”


“咻~,好嘞!”


院中石桌旁,于吉光一口茶刚喝进嘴里,连忙放下茶杯,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满脸堆笑。


……


杨沅确实心中很淡定。


因为鹅王已经私下把金兵南下的真正原因告诉了他。


这也是赵瑗的意思。


得给杨沅交个底儿,不能让他乱了阵脚。


杨沅知道真相此时不能公开,这个锅他就得先背着。


好在,六部以上重臣,全都知道真相。


所以,不管下边吵的有多凶,一定不可能真的办他。


如果事态真的不可控了,顶多也就意思一下。


按鹅王的说法,实在不成时就贬个官,等大战已经开始,消息封锁不住的时候,朝廷再还他一个公道,官升一级便是。


杨沅心中有底,自然不慌。


临安府不但负责协助大理寺抄没万俟卨家的财产,万俟卨一家前往儋州的长途车驾,也是由临安府负责监造的。


儋州在海南岛,路途太过遥远。


万俟卨虽然被罢官流放了,可他毕竟曾官至首相,又已是偌大的年纪。


朝廷既然没有判他死刑,便没有把一位前首相活活累死在路上的道理。


如果你想让他死,那莫如直接判处他死刑了。


堂堂朝廷如果用这样的手段弄死万俟卨,难看的将是朝廷,而不是万俟卨。


如今查抄收缴之事已经完毕,今日再把造好的长途大车送去,交给正在看守万俟卨一家的大理寺丞,临安府的这桩差使也就顺利完成了。


临安府前已经停了一溜的长途大车。


杨沅和于吉光乘了马,带着毛少凡等人,押送着这些新造的大车,便往万俟卨府上赶去。


……


今日适逢朝会。


赵瑗登基后,基本上是五日一朝,不像赵构时候一般懒散。


近来因为宋金两国剑拔弩张随时开战,赵瑗更是几乎每日一朝了。


今日朝会一开,就有官员公开炮轰杨沅。


在向皇帝上书、向宰执上书均无回音之后,一些愤怒的官员终于把这件事搬到了台面上。


他们声色俱厉地请求官家严惩杨沅,以息金帝之怒,避免宋金之战,生灵涂炭。


马上就有摩拳擦掌主张对金一战的官员们出面反喷。


金兵南下的真正原因不能说,宰执、部堂们就只好三缄其口,任由这些不知真相的官员们互相攻讦。


赵瑗坐在上面也很郁闷,眼见金殿上众臣工群情激愤,吵得面红耳赤的,便无奈地看了一眼晋王。


赵璩冲他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儿。


就在这时,站殿将军忽然疾步而入。


他举着袖子,从唾沫横飞地争吵的两派官员们中间穿过去。


站殿将军快步走到大殿中间,向赵瑗抱拳禀告道:“官家,大理寺丞程牧有急事启奏,现在殿外候旨。”


金殿上瞬间安静了下来。


大家的神经现在都很紧张,一听见有急事,他们马上就联想到了金兵。


只是,如果和金兵有关,应该轮不到大理寺出面吧?


赵瑗正被官员们吵得焦头烂额,难得有件事情,能让大家从杨沅身上把注意力挪开。


他便赶紧吩咐道:“宣!”


站殿将军疾步出去宣旨,片刻之后,大理寺丞程牧一溜小跑儿地冲上殿来。


程牧一脸惶急,都忘了先向官家行礼。


他跑上大殿,便大叫道:“官家,临安府通判杨沅,把……把万俟卨,给活活骂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