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知否:我是徐家子 > 第265章咣咣咣【拜谢大家支持!再拜!】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刚才明兰从今安斋出来的时候,


在卫恕意的目光里,她走到了未打扫的雪地前,迈出第一步后,她小半个人就一下子陷进了雪中,


第二步抽出腿来都费劲,


后来在雪地里费劲的挣扎着走了几步后,明兰已经被累的不行。


好不容易从雪地里出来,卫恕意给明兰拍了拍腿上的雪说道:


“明儿,你走了这么点,累吗?”


明兰喘着粗气点了点头。


“而你表哥们却是从曲园街走来的,你知道那有多远吗?”


明兰:“嗯!”


卫恕意蹲在身子,平视着明兰道:


“明儿,你是个聪明的孩子,须知做人最重要的就是明事理,知好歹。”


“你表哥辛苦跋涉来关心家里,你却说院子里的石炭烧不完,将这份好意当做多余,如此可对?”


明兰抿着嘴摇了摇头道:


“阿娘,我错了。”


卫恕意无奈的看着明兰:“嗯?”


“小娘.”


看着撅嘴的女儿,卫恕意道:


“去吧。”


明兰在走廊尽头,回头看了看回院儿的阿娘后,继续朝前走着,


看到院子里的又一片雪地,她有些不服输的再次踩了进去。


出来的时候,明兰是四肢并用累的不行,跟着的小桃更是因为要将她从雪地里拉出来,身上沾满了雪。


明兰回头看了看雪地上的痕迹,叹了口气。


主仆二人囫囵的拍了拍身上的雪后,便继续朝着寿安堂走去。


进了厅堂,


回应了如兰的话语后,


明兰小手放在身前郑重的给两位表兄屈膝福了一礼。


徐载靖和兄长坐在椅子上,笑着和明兰点头致意。


老夫人看着一身雪花的明兰道:


“怎么弄得一身都是!素琴,去,帮她把衣服换了。”


一旁的房妈妈牵着明兰的手朝里间走去,


正走着呢,徐载靖的声音传来:


“姑祖母,这八九天没见,怎么感觉六妹妹她又胖了?”


听到此话明兰脚步一滞,如兰则是捂着嘴笑了起来。


徐载靖转头看向发出笑声的如兰道:“五妹妹脸也胖了!”


如兰不笑了。


一旁的王若弗看着笑道如兰:


“这几日不用上学,她们三个丫头是吃了睡,睡了吃,肯定得胖!”


明兰换了衣裙出来的时候,正听到她父亲说话的声音:


“三郎,让嫂嫂和华儿勿要担心,盛家一切都齐备,前几日母亲更是从城外带回了不少东西。”


明兰走到王氏身后,和如兰站在了一起,姐妹俩‘同仇敌忾’的对视了一眼后,看向了徐载靖。


徐载靖没有看她们,而是看向了老夫人,


老夫人赞同的笑着和兄弟二人点头。


知道盛家无虞,载章和弟弟对视了一眼后起身道:


“姑祖母,岳父岳母,我和小五还要去别家一趟!如此,那我兄弟二人就先告辞了。”


盛紘道:“这不如住一晚再走吧!”


老夫人摆手道:“你们可是还要去谢家?”


徐载靖拱手道:“姑祖母神机妙算。”


老夫人看着徐载靖无奈的摇了摇头:


“既然还有事,老婆子我就不留了!”


“去吧!”


徐载靖兄弟二人站起身躬身一礼后,便在众人的簇拥下穿上了大氅等衣服,朝外走去。


将老夫人一众女眷留在了寿安堂,徐家人同盛家男丁一起走了出去。


盛家大门口,


青云等人已经在门外准备好,


躬身说话的时候,随风传来了他们身上的酒香。


这时,小女使丹橘抱着一坛酒走了出来,一旁的青云赶忙接了过来放进有棉褥的筐里。


北风呼啸带起了飞雪,


雪花扑向了徐载靖、盛紘和长柏等人,吹得他们眯起了眼,衣袍也抖动不停。


互相拱了拱手后,在盛家人的目光里,徐载靖一众人朝远处走去。


盛长柏注视着走远的徐载靖等人,


“柏儿!”


听到盛紘的声音,长柏这才进了门。


走了一个多时辰


徐家众人从朱雀门进了内城后,沿着城墙下的巷子又走了三刻钟,这才来到位于小纸坊的谢家宅子门口。


门口只能看到两只石狮子,石台已经被雪埋了。


“噔噔噔!”


徐家亲卫敲门的声音传到院儿里,却没人应答。


又敲了小半刻钟,依然没人开门。


站在门口的徐载靖摇了摇头,他走到门口,微微用力:


“咣咣咣!”


声音一下子大了几倍不止,


谢家大门门框上也掉落了不少灰尘。


“谁啊!”


院里远处传来了老迈的问话声。


“这样的天气,怎么还有人!”


声音由远及近,


很快,


同门内人一番交谈后,徐载靖和兄长脱了帽子,让人辨认一番确认了身份,谢家大门才被打开。


“三郎、五郎!里面请,里面请!”


“快去内院儿通传!”


徐载靖看着门内裹成一团的上了年纪的谢家门房管事后,他和兄长对视了一眼,


迈过门槛进到谢家门里,


徐载章几人走在前面,青云在徐载靖的示意下则是去到了门房管事待的小屋子里。


要进谢家内院儿的时候,青云追了上来低声道:“公子,没点炉子。”


徐载靖看着院里路上,有些深度的积雪低声道:“等会找個借口,去后厨看看。”


“是,公子。”


徐载靖和兄长进到内院儿的时候,青云便同陪着的谢家管事说着肚子饿,想去热些肉馒头。


因为谢家三姑娘到了议亲的年纪,所以谢家夫人此时并未随着夫君去到南方,而是正在府中。


兄弟二人来到屋中外间,看到谢家夫人和谢家三姑娘二人穿着冬衣出来后,赶忙躬身行礼道:


“见过婶婶。”


“蕊儿妹妹/姐姐妆安。”


跟出来的谢蕊福了一礼道:“见过章哥哥/靖弟弟”


谢家夫人看着徐载靖兄弟二人道:


“让亲戚挂念了,坐,快坐!家中可好?”


“回婶婶,一切都好!嫂嫂挂念娘家,咱们家中可有什么短缺的?”


听到此话,谢家夫人面上微微一笑道:“没什么短缺的,一切都好!”


说完后谢家夫人继续道:“代儿可还听话?”


徐载章一番回话后道:


“婶婶,既然家中一切都好,我和小五还要回去,那便告辞了。”


谢家没有男丁在家,自然也是不好说让徐家兄弟留宿的。


“好好,我送送你们。”


徐载章兄弟二人赶忙推辞,但是谢夫人依然同女儿将二人送到了二门处。


看着走远的徐家兄弟,一旁的谢蕊道:


“母亲,伱怎么不同亲戚说咱们家石炭不够了?”


谢夫人道:


“说了又有什么用,难道让亲戚去给咱们背石炭不成?”


“那些石炭省着些用,还能用个十天,就别给亲戚添麻烦了。”


出了谢家门口,走在回曲园街的路上,


徐载靖和兄长听了青云的回报:谢家厨房里还有一堆石炭,看着能用三四天。


许是谢家夫人在南方待得久了,忘记了汴京的冬日需要多少石炭,之前并未备下。


“今天回去,就要想办法明天给谢家送些石炭了。”


听着兄长的话语,徐载靖点了点头。


说完,众人顶着北风继续走着,


朝北约莫走了三刻钟,徐载靖拍了拍载章的肩膀,载章跟着弟弟指的方向看向了路边,


路边一个院子的门口挂着‘碳行’两个字。


叫开了门,这才发现这碳行中,


也只有看院子的三个人。


半个时辰后,


小纸坊


谢家门口,


“咣咣咣!”


大门门框再次被拍的掉落灰尘。


谢家老管事再次认人后开了门,谢家小厮赶忙去二门处通传。


等谢家夫人带着女儿来到门口的时候,只看到了关上的大门,以及堆在门内的四五百斤石炭,


“人呢?”


听到谢蕊的问话,老管事拍着大腿道:


“唉!徐家哥儿说天色已晚!倒出碳后,诓骗外面小老儿回身,等我回头的时候,门已经关了!。”


谢夫人看着有些昏暗的天色,叹了口气道:


“老管事,栓好门,等天好了咱们再去道谢。”


徐载靖和兄长离开小纸坊后,


在避风处与众人分了些盛家给的酒暖了暖身子后,便真·回曲园街了。


路上,侯府没受伤的亲卫,看着挨了一棍子的同袍揉着肩膀道:


“让你逞能,不舒坦了吧?”


“那总不能两位公子都背了一大篓石炭,我空着吧!”


“说的也是.反正难受的不是我。”


“去你的!公子!我再喝口酒!”


徐载靖在前面道:“自己拿。”


给谢家背石炭的这一番来回折腾费了不少时间,


走在半路上,天色就暗了,


周围一下子就冷了起来。


外祖家给的火把被点燃了两根,


好在此时路上风小了许多,


在火把桔黄色的火光下,众人没说话,只有走路的声音。


插在凌床上的旗子,被吹的不时微响一下,


许是听到徐家人走路的声音,路旁不时有狗儿汪汪叫上几声。


众人走远后才消停下来。


徐载靖走到了桥上,习惯性的朝河道中看去,


河中的船上依旧有一昏黄的烛光透窗而出,


也是,客船可没有塌房的危险。


过了桥,街道路边的窗户里也常有透出的烛光照在雪地上,


也遇到过两波举着火把的军巡铺里的铺兵,


远远的就被问是干什么的。


徐载靖等人走着走着,


看到前面有一盏灯笼在路边,


然后脚下忽的一个小小的下坡,脚下的地面也变得硬了起来,


徐载靖就着火把的亮光,发现这里的积雪被清理了一段距离,


已经是回到了曲园街附近。


想要将脚下碍事的凌雪鞋解下来扔到凌床上的时候,


才发现已经已经冻在了脚底下,


费了一番劲才弄下来后


众人脚步轻快的朝前面走去。


“汪汪汪!”


“汪!”


两个黑影冲着徐载靖跑了过来,来到跟前摇着尾巴。


“公子他们回来了!”


楚战的喊声越来越远,应是跑着去报信了。


徐载靖走到灯笼前道:


“师父!”


“殷伯!”


殷伯瘸着腿边走边道:“走,回家!”


徐载靖从街口就能看到自家门口大大的灯笼挂着,北风吹拂下摇晃不止。


徐载靖等人来到门口的时候,灯笼被门房小厮用竹竿摘了下来一起进了侯府,


一问这才知道,众人出去了差不多有六个时辰,


随后,侧门在众人身后关上,


门外陷入了黑暗寒冷之中。


青云他们六个自去了暖房。


徐载靖和兄长则是被请到了母亲的屋子,


走在路上,竹妈妈的灯笼下还看不出什么,


待两人穿过双层的棉帘,


进到了母亲的屋子,烛光明亮了许多,准备解大氅的时候,徐载靖才发觉上半身的衣服已经冻硬了,


下半身的裤腿上还结了冰。


屋子里很是温暖,徐载靖换下了外面的衣服,坐在绣墩上泡着脚,舒服的他打了个冷战。


载章也差不多,不过多了个在他身旁给他按摩肩膀的华兰。


青草一边给徐载靖添着热水,一边听着自家公子和大娘子说着话:


‘孙家一切都好’


‘孙家把倪家兄妹接去了’


‘盛家也好’


‘谢家短了炭火’


看着大嫂担忧的样子,载章赶忙说自己和弟弟给背了几百斤石炭去。


“你们路上可还顺利?”


听到孙氏的话语,


徐载靖摇了摇头道:


“母亲,内城之外已经出现了打家劫舍的贼人。”


“听外祖父说是那些寺庙中招污纳垢”


孙氏担心的看着两个儿子道:


“你们路上遇到了?”


徐载靖点头道:


“嗯!母亲放心,我和哥哥带着青云他们清理过了。”


听到徐载靖的话,华兰担心的看着载章,眼神中有询问的神色,载章轻声道:


“放心,我每日练刀可不是白练的。”


徐载靖兄弟二人泡完了脚,浑身暖和了后,孙氏便带着两个儿媳、女儿和孙子进了卧房里准备睡觉,


而徐载靖和兄长则是在竹妈妈的帮助下,睡在了外间的罗汉床上。


雪不知道还要下多久,孙氏已经要求侯府众人聚在一起,减少各院儿不必要的炭火消耗。


很快,整个侯府只有主母院儿和跑马场马厩附近有几盏烛火。


跑马场旁的小屋里,


之前李家来修葺的时候,在小屋里加了一张火炕,


小炉子烧的正旺,水箱中的热气正呼呼的往外冒着,


让小屋里温暖而湿润,


阿兰和寻书二人正在火炕上呼呼大睡着,今日他们俩可是累惨了,小屋门口两只大狗不时的犬吠应和根本吵不醒他们俩。


喂完夜草的殷伯走进了小屋,两只大狗跟了进来听话的伏在了地上。


殷伯却没有去炕上,而是在火炉前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喝了口葫芦里的烈酒后看了阿兰他们二人,


今晚就不叫他们俩了,老头儿自己扛。


主母院儿,


后间,


徐载靖院子里的夏妈妈往火墙的灶口里填了几块石炭后盖上了铜盖,


她坐在小板凳上倚靠到了墙上,


房间里蜡烛早已吹灭,


因为铜盖的缝隙里透出的火光就够看清房间里的东西了。


听着窗外呼啸的寒风和灶口里旺盛火苗发出的哄哄声,


感受着背后的墙面的温暖,夏妈妈喝了口温水后舒服的叹了口气。


“夏姐姐,我来灌个汤婆子。”


夏妈妈赶忙起身:“小竹妹妹,给我,我给你灌。”


说着夏妈妈打开了铜盖,房间里亮堂了许多,她又掀开了锅盖,一股白气蒸蒸而上。


一旁的竹妈妈道:


“夏姐姐,今晚辛苦你了!”


“嗨,什么辛苦的,让主母院儿的妹妹们多休息一下!而且这么暖和的地儿可是少有!再说我在五郎院儿里习惯了。”


“夏姐姐说的是。”


很快汤婆子被灌满,夏妈妈将木塞塞好,蒙上皮子后用力打了个活结递给了曾经的小竹。


后面的时间里,不时的有女使嬷嬷来灌喝的开水或是汤婆子,夏妈妈态度都是如此。


到了子时(晚上十一点后)的时候,便没什么人了,这后间里只有火声和外面的风声。


这时有女使提着灯笼走了过来:


“夏妈妈,我给你带了些晚上垫肚子的。”


听到声音,夏妈妈笑了笑道:“还是青草你记得我!”


看着青草揭开锅盖,


夏妈妈道:“怎么云想那丫头又把汤婆子蹬到被子外了?”


青草笑了笑后嗯了一声:“汤婆子都凉了。”


夏妈妈将汤婆子灌满,看着伸手的青草笑道:“傻姑娘!”


青草一愣后赶忙将手缩进了袖子里,隔着袖子捧着汤婆子离开了这里,路上汤婆子会热的十分烫手。


“夏妈妈,明日依旧是卯时。”


“好。”


到了丑时(凌晨一点后)


夏妈妈点燃了两根线香夹在了手指中间,在腿上盖了条小棉被后,便倚在竹椅上小睡了起来,


有时她是自己醒的,有时是被烫醒的,不论如何,这灶里的火一直是旺盛的。


万籁俱静的清晨,


当五更天的鼓声响起的时候,夏妈妈就要叫醒女使们了,


厨房开始准备早餐。


卯时(早五点)前,夏妈妈叫醒了青草,


半刻钟不到徐载靖便从母亲院儿里走了出来,带着护耳和手套的他一边走一边活动着自己的身体。


在小雪中来到跑马场,


昨晚早睡的,鞋子在水箱上烘干的阿兰二人正在忙着打理马厩中的马儿。


晨练完后,天色放亮,但依旧在下着小雪。


孙氏和儿媳女儿们在卧房的窗边看着孩子,作着针线,


徐载靖和兄长则是在外间习字做题,


这般又过了两日,


徐载靖再去晨练的时候雪停了,


早上更是连太阳都升了起来。


在中午的阳光下,汴京城内的屋顶檐上,纷纷挂出了长长的冰凌;


一些清扫过的街道,中午的时候雪水横流,下午就结成了冰面,湿滑难行。


没了太阳,


夜晚比下雪时更加的苦寒难熬了。


雪停的第二日,


皇宫之中降下圣旨,


开在京诸仓赈灾,


又令大周三司出石炭二十万秤,半价售卖,同时无偿供赈灾煮粥、除雪之用,


就在这番光景下,


出京多日的顾廷煜和兆眉峰回了京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