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年代:我有一扇两界门 > 第189章,上岗第一天就来了个任务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她可不怀疑对方会真的打她。


但是她还是要说。


她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对方嫁过来以后,给两个人房子买在一起,这样一家人的户口都能进城里。


因为现在户口制度是孩子随女方。


他们几个都没母亲,自然不符合要求。


那就得给自己老爹找个媳妇。


然后就是等自己挣够钱。


梁父不知道她的想法,就感觉一阵的恼羞成怒,这次真的要打他。


“爹,你别打大姐!”


二丫听到动静,出来以后,委屈的拉着父亲的裤子。


其他两个也是眨巴眼睛看着他。


大姐还给他们带好吃的呢!


梁父见状叹了口气,瞪了门口一眼:“给我回来,事情还没说清楚呢!”


听到这话,梁春晓这才嘿嘿一笑,走了进来:“爹,你可别打我啊,打我的话,我下次就不回来了。”


随后搬個板凳坐在门口的位置。


一旦不对劲,就准备跑路。


……


王青松将东西准备好以后,感觉时间差不多了,这才扛着一床旧被子进了大院里。


此时大院里已经没几个人,都回家吃饭去了。


摸着黑,打开了房间的门,将垫被和被褥都放在了床上。


这里没炕,底下就得有厚被子,不然的话冬天就会很冷。


煤炉子和炒菜用的锅他没有,等着明天去委托商店把东西给买了。


至于其他的家具,暂时没必要。


有床有桌椅板凳,这些就足够了。


以后隔三差五的弄点旧的东西回来就好了。


看了看屋里,找到丢弃在角落的旧扫把,开始在屋里打扫卫生起来。


现在的温度上来的很快。


白天的温度有些高,后面要是再升温,就得把棉袄给换了。


不过后面还有倒春寒,每年都会热一段时间,气温陡降。


“忙着呢?”


思绪间,门口传来了笑呵呵的声音。


王青松抬头看去,正是韩大妈。


人来了,就不能再扫地了。


将垃圾扫在墙边,把扫把靠在了边上,笑着打了个招呼:“韩大妈,坐!”


拿着旁边的小板凳递了过去。


家里的大桌子和方椅以及长条板凳都不在了,也不知道去哪里了。


只能拿这个将就一下。


不用想都知道这是干嘛来的。


估计是唠嗑,顺便打听一下他的情况。


韩大妈接过东西坐了下来,看着房子笑呵呵的说道:“收拾呢?”


“嗯,收拾一下,把东西拿了一点过来。”


王青松说完,四下看了看不好意思的说道:“您看,这没有煤炉子,也没烧开水。”


之前他倒是想把梁春晓房子的那一套给弄过来。


后来想想,还是算了,明天再去弄也行,不急这么一天两天的。


“嗨,没事!”


韩大妈不在意的笑了笑,随后问道:“我瞅着你这搬家,怎么家里没人过来啊!家里还有哪些人啊!”


其实她最奇怪的是对方的身份。


王青松自然知道以后肯定会有人问的。


便如实说了出来:“家里就我和我妹妹两个人,还有两个哥哥在城里……”


除了工作说是他二哥帮忙弄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真实的。


“哦~~农村过来的啊!”


韩大妈恍然,随后笑道:“那你二哥还挺有能耐的啊!这两年从农村来城里上班,不是那么容易啊!”


城里当然简单许多。


但是农村上来没一定的路子,还真的上不来。


王青松笑了笑,没说什么。


这次没说自己二哥有个大资本家老丈人了。


在村里没关系,他们也找不到城里,但是在这里就不一样了。


看着王青松稚嫩的脸庞,也是叹了口气:“你们这也不容易啊!家里没个当家的,难怪这么小就上班了。”


此时在她的观念里。


有机会进城里上班,比上学要重要。


因为上了初中也不一定能上的了高中,也不一定能上大学。


不然的话,就算是高中毕业了,还是得回农村,最多在农村的公社弄个工作。


至于中专,在城里可能没那么抢手,但是在农村县城里,中专那都得拔尖的人才能上。


因为农村县城的教育和城里差距还是蛮大的。


换成她,也知道有个铁饭碗更重要。


(那时候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非常高,所以城里初中拔尖的学生,除非是家庭特别困难或者是女孩子,一般不会上中专。和八十年代中专不一样,八十年代高考升学率很低只有百分之十左右,所以后来中专在城里也成了抢手的。)


韩大妈感慨了一下,随后对着他笑道:“大院里的人估计你还不认识,我稍微给你说一下。”


随后大概的说了一下情况。


王青松则是在那里听着,时不时的嗯一声,或者轻轻颔首。


前面的倒座房一共五间,有两家各自占了两间,空的一间里面乱七八糟堆放了一些东西。


中院一共14间住了10户人家。


他这边的西厢房都是一个人住的,对面是工安赵明住东厢房的正房两间,两边各自有一家。


北房正房有三间,孙大爷家占了两间,西面的两间耳房正是韩大妈家。


靠近东边穿堂位置的一间耳房住了一家。


后院算上拆除了厨房和厕所加盖的,一共七间,住了五户人家。


全院一共17户人家。


大部分都是解放以后,达到结婚年龄,结婚以后厂里安排进来的,所以这些人大部分年龄都是在三四十左右。


孩子也都不是很大。


当然了,也有原来街道房子塌了,或者有拆了盖别的房子搬过来的。


所以这里的人很杂。


17户人家里有7户是他们厂子的,也就是他们这一排四间房子以及正房的孙大爷,还有后院两家。


此时他也知道了旁边刚刚和他说话的那个大姐是谁了。


李红梅,男人是厂里车间的普通工人。


家里三个孩子。


至于其他的,说了他也记不住,只有以后说上话了,慢慢也就认识了。


“水表只有一个,一毛八一方水,大家按户平摊,电的话是八分五一度,按灯泡数来算。你这刚搬进来,等下个月初的时候,算半个月的。”


对方又说了一下水单费用。


王青松轻轻点了点头:“嗯,好,到时候多少钱,告诉我一声就好了。”


今天15号,但是这个月是28天,差1天的时间,自然也不会去计较。


“没事,到时候会算清楚的。”


韩大妈笑呵呵的说着。


随后笑道:“行了,伱先忙吧,我先回去了,以后都住一个院子,慢慢就认识了。晚上没水的话去我那边提一壶。甭客气。”


王青松见状自然是起身跟着对方站了起来。


“哎,好,要的话我再去弄。”


对方见状笑着打个招呼出了房门。


看着对方离开,王青松琢磨了一下,没出去,而是继续把屋子给清扫一下。


现在是晚上,天没那么暖和自然没人晒太阳。


扫完了地,等灰尘散的差不多了,他这才准备将房门给关上。


“给,刚烧开的,快点冲了。”


说话间,韩大妈提着一个铝水壶过来了,上面还冒着热气。


“哎,谢谢,我自己来。”


王青松有些不好意思,赶忙去拿出了那个破旧的暖水瓶,把水给冲了上去。


“估计你脸皮薄,家里没水怎么行呢!”


韩大妈看着他把水充好了,笑道:“行了,你忙吧,我走了啊!”


说完,笑呵呵的提着水壶离开了。


王青松将对方送到门口,直到对方回屋里,看着暖水瓶,琢磨了一下,出去打了点水回来洗漱一下。


全都弄好,躺在了这个简易的房间里。


拿出八卦镜,看着对面周颖正在厨房弄吃的,而周馨也没有像之前一样萎靡不振,此时正拿着手机玩。


估计两个人问题不大了。


没管两人,拿着出那本新中国60年的书继续在那里看着。


……


翌日清晨,王青松从睡梦中醒来,赶忙穿裤子下床。


让尿给憋醒了。


看了一下时间已经七点多了,自然不会在家里上厕所,而且他也没买尿桶。


着急忙慌的就出去了。


李主任带他来的时候,再两百米开外就看到厕所了。


以前大院都有厕所的。


后来建了公共厕所以后,各家院子里的厕所都拆了,顺便加盖了房子。


一个是卫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房子太紧张了,特别是前几年大量农村人进城里的时候。


直接给城镇人口添加了一倍。


之前城镇户口是两千多万人,后来增加到接近五千万人,增加了两千多万。


要知道,之前的两千多万人里可是加上老人和孩子,真正上班的人只有几百万。


但是在增加的这些,大部分都是上班的人。


能不紧张吗!


此时街道上有不少的行人和玩耍的孩子。


来到厕所这边,女厕所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不少的人还捂着肚子。


偶尔还能听到有人在那里捂着肚子,跺着脚,在哪里吼着:“这是掉进去了吗?还不出来。”


里面的人自然也是不情愿的回应着。


王青松来到男厕所这边,这里自然是不用排队。


不过里面的卫生情况实在是一塌糊涂。


中间站人的地方放了几块砖头,地面上到处都是尿液,都积累起来了。


而且这味道,就算现在天冷也是辣眼睛。


踩着砖头,找个地方直接解决了问题。


随后赶忙出来。


身上都感觉有味道了。


这要是夏天咋办?


比农村还要刺鼻。


回来以后,大院里已经有人在洗衣服,上班远的人已经出门去了。


王青松拿着东西过去接水洗漱。


中间时不时的有人在那里打着招呼,他自然是在那里一一笑着回应。


一群大妈和大姑娘小媳妇在那里唠嗑。


洗漱好以后,回到房间,看着屋里,准备今天找时间去一趟委托商店,把该买的买了。


不过现在要做的就是得先去厂里一趟。


得去后勤处报道。


早上八点半到晚上五点,中间半个小时吃饭的时间,说是半个小时,其实时间不止那么长。


现在人多,三轮车自然是不好再弄出来了。


走在路上,密密麻麻的一片,马路中间都被人给占据了。


车子几乎都开不动。


车子刚刚开走,散开的人群又把空白的地方给填满了。


来到厂子这边,就看到有人说说笑笑的进了厂子。


“张哥!”


王青松跟着进了厂子,准备四下打听一下后勤处的位置。


正好看到张元过来了。


并没有看到孙亮的身影。


“咦,青松,来这么早啊,手续办好了没?”


张元看到他,笑呵呵说道。


“办好了,昨儿我就过来了,劳资科那边让我去后勤处这边。”


“哦,昨儿就来了,怎么也不来找我!”


张元看着他,客气的笑了笑。


王青松见状说道:“昨儿来的晚,来的时候都快下班了,我就直接过去找刘科长帮我把手续办了。”


“嗯,走吧,我带你过去好了。”


说完,带着他过去了。


不在之前的大楼这边。


而是沿着厂子的院墙向前走了一段路。


这了一栋两层的楼房,后面带个院子。


来到地方以后,两人上了二楼,在一间写着办公室的地方进去了。


“吴哥,忙着呢?”


进来以后张元对着办公室里,一个瘦弱的中年笑着打了个招呼。


对方大概也就三四十岁。


不过看上去干干净净,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


“哦,张元啊!”


对方放着他,笑着将手里的搪瓷缸放了下来。


“带个人过来办手续。”


张元说完,对着王青松笑道:“东西拿出来吧。这是后勤处下的办公室,这是吴科长。”


“哎,别这么叫,叫我吴干事就好了。”


对方客气了一下。


王青松明白过来了,这都是花花轿子人抬人。


这个科长,只是科室的科长,而不是行政级别科长。


最低的副科,那也是18级行政岗位,他这种30级的,离的远呢,按照正常的升职,没有立功的情况下,一年一升也得十一年。


面前这个应该级别没那么高。


大学生转正也才22级,4级办事员。


上面还有三个办事员级别,才能到副科级别。


单位里的科,不一定都代表级别,只是某个科室。


“吴科长,这是我的资料,劳资科那边让我过来这边报道。”


王青松自然不会这么傻的喊人家干事。


二哥以前闲聊的时候给他说的是,得按大了叫。


别傻不愣登的。


看来以后得跟二哥取取经,二哥还是比较油滑的,这点不得不承认。


对方接过东西看了一眼,对着张元笑道:“哦,还是你们采购科的啊!”


随后笑道:“行了,东西放这就好了,对了,照片尽快拿来,办工作证要用,一会给个证先用,到时候照片自己贴上去,去劳资科那边盖个章就好了。”


张元见状笑道:“那我们先走了啊!走啊!”


对着旁边还在发愣的王青松催促了一下。


王青松见状自然是跟了上去。


出了办公室,张元放缓了速度,这才说道:“兄弟,以后在单位,能混成什么样子,这可得看你自己了啊!我也帮不上什么大忙。当然了,只要别惹麻烦,有困难的话,也可以找我。”


这收礼办事,他和王青松之间也没什么了。


剩下的事情他也不管了。


王青松闻言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笑着点了点头,没什么经验,也不知道怎么接话。


但是也知道,意思是以后桥归桥,路归路。


虽然是在一个科室。


两人一边走,一边向着一楼走去。


此时王青松也知道了后勤这边的一些部门。


下面有,办公室,采购科,仓库,食堂,招待所,卫生院,学校……


不全是在这楼里。


都属于后勤分管。


厂子不大,但是只有一千人不到,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两人说话间,来到了采购科这边。


采购科又分为物料采购和生活物资采购。


采购科有科长一名,杨科长,下面一共6个人,其中五个人负责生产原材料和生活物资的采购。


科室里还有一个办公室,里面就一个人,姓马,马干事。


负责和厂里的各个部门联系,做做单据和申报。


同时也负责科室里的工作考勤登记。


因为人少,没有再开那么多的小组,所以马干事负责的事情很多。


算是科室里的二把手。


不过采购小组的人,活分的也不是那么清楚,不仅仅局限在采购,科室里有什么事情了,也得去干。


忙不过来的时候,都要干其他的事情。


同时,因为人少没有太多下属科室,所以采购科如果需要干什么事情,都是在后勤处的各个科室交接。


例如后勤处有会计室,负责发工资和收付货款之类的。


当然了这些一般都会交给马干事去处理。


王青松听了一会大概明白了过来。


就是采购科的人都是老黄牛,啥事情都得干,至于干什么,就得看看科室里有什么活了。


说话间,几人来到了一间办公室。


里面已经有好几个人在那里。


屋里是一个大厅,里面有几张课桌,旁边有两个小门。


而此时一个四十多岁穿着中山装的男子则是在那里训斥着:“一天到晚尽干一些虚头巴脑的事情,让你们想办法,你们一天到晚想的办法呢?”


说完,看了一眼刚刚进来的两人。


皱着眉头问道:“还不进来!”


张元见状笑了笑:“杨科长,这是新来的人。王青松,这是杨科长。”


“杨科长。”


王青松跟着过来喊了一声。


其他人都是好奇的看着。


杨科长眉头皱着,嘀咕了一句:“一天到晚尽走后门,老子要是是能干活的人,给我安排的都是些什么玩意。”


这话让王青松一阵的尴尬。


貌似这个杨科长不好相处啊!


张元也是眉头皱了起来。


老羊这是发什么疯呢!


知道这人平时说话爱骂人,爱说脏话,但是今天当着王青松的面说这话。


好吗?


杨科长说完,也不管其他人的表情,说道:“给我想办法,厂子给我下任务了,年前厂里的福利都没做到位,月底之前,给我按照厂里一人四两鸡蛋标准给我弄。”


这话一出,其他人都是眉头一皱。


其中一个中年人开口说道,语气中充满着无奈:“杨科长,现在什么情况您又不是不知道。上哪里弄这么多鸡蛋,咱们单位一共接近一千人,那不得四百斤啊!”


“你跟我说理,我跟谁说去,我不知道啊!”


老杨发了一通火,继续说道:“现在农村已经放开了副业养殖,你们给我想办法,你们五个人,不对,你们六个人,一人六十斤。”


几人都是面面相觑的相互看了看。


这个任务太重了。


而老杨看着还在发蒙的王青松说道:“你,你叫什么来着?”


“王青松!”


“哦,王青松,买东西会不会?”


“这……”


“这什么这的,买东西都不会啊?”


王青松懵了一下,随后点点头:“会啊!”


“会就好,买东西有什么不会的,你既然来采购科了,那就是采购科的一份子,干不了就滚蛋。他们怎么干,你就跟着学,别埋怨我给你的任务重了。”


王青松茫然的眨巴了一下眼睛。


点了点头:“好!”


虽然还没摸清楚情况,但是如果是买鸡蛋,那他就没什么好操心的。


别人能做的,他也能做。


“哎,这才对。”


杨科长满意的点了点头。


其他人都是一脸的古怪的看着王青松。


愣头青,没看其他人没有一个人答应嘛!


杨科长这是拿他是新人,给他们几个人上眼药呢!


你看,新来的都答应了。


你还不行吗?


之前开口说话的中年男子见状眉头皱了一下,不过还是问道:“科长,这次给的价格是多少?您现在又不是不知道情况,现在东西不好收。”


“要是好收,我还会挨厂子里骂吗?”


杨科长没好气的说完,随后说道;“挂牌价格是八毛二,这次可以给你们一块,能多收的就多收。”


随后说道:“行了,别给我找理由,当年老子在战场上,子弹漫天飞,一个冲锋号,老子不还是直接冲了上去?行了,就这么定了。”


说完,背着手就离开了。


留下面面相觑的几个人。


其中一个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也转身进了其中一间屋子。


不用想,这个肯定是科室办公室的马干事。


留下五个人,不对是六个人在那里抱怨着。


“都这光景了,怎么收啊!”


“那怎么办?去找啊!跟以前一样,大家分片去公社那边。”


几人在那里商量着。


王青松则是在那里安静的听着。


张元见状看了一眼大家笑道;“这来了新人了介绍一下吧,他是谁,你们应该知道了,王青松。”


几人点了点头,刚刚科长都问过了。


孙亮自然也是认识。


随后开始介绍了一下其他几人。


张元、孙亮,他自然是认识。


之前年长的那个,也是一直和杨科长说话的那个叫刘喜,算是采购科的老资历了。


另外两人,一个年龄大概二十五六岁的男青年程怀山。


还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女人,李莹莹。


王青松见状自然是挨个打了个招呼,这个哥,那个姐的。


(现在还没到叫同志的时候,也没到叫同志的级别。)


大家相互认识了一下。


程怀山眉头皱着说道:“你也真行,情况还没摸清楚了,就敢答应干这事情。”


李莹莹见状,劝了一下:“算了,刚刚科长都这么说了,他能怎么办?别说他了,你敢说干不了?现在想想该怎么弄?”


听到这话,程怀山也没再说什么了。


张元见状思索了一下说道:“不行的话,咱们就再去农村找找。”


这任务出来了,总得完成。


程怀山琢磨了一下,有些为难:“现在能养鸡的那些公社,都集中在有引水渠的那些地方,估计人早就被各个单位包圆了。”


其他人闻言也是轻轻颔首。


王青松在旁边听着,明白什么意思了。


四九城这么大,包括了农村,最远的又一两百公里。


不是所有的地方受灾都很严重。


这些年四九城到处都在修水渠,有些地方水渠多的地方,生产队还是能养一些牲口的。


孙秀禾的鸡就是放开允许饲养以后,这么弄来的。


随后疑惑了一下,对着站在旁边的李莹莹问道:“李姐,咱们这样去买,被抓了怎么办?”


李莹莹笑着摇了摇头:“你忘记咱们是什么单位了啊!现在各大单位……”


随后解释了一下。


现在城里的各个单位都收到上面的通知了,副食品你们自己解决。


王青松听完,明白过来了。


意思就是,我也不管你,你们只要不违法,怎么弄来的他们不管。


如果被抓了,单位的证明可以保没事。


大不了打个电话确认一下呗。


“那这个价格也收不到吧?”


王青松迟疑了一下。


价格虽然不能跟黑市一样,但是绝对比他们要好。


人家生产队虽然不敢去黑市卖,但是卖给谁,他们还是能决定的。


京都这么多的厂子和单位都去招人,每个地方开的价码都不一样。


决定权在别人的手里。


当然了,能悄悄的还是得悄悄的。


因为商业系统供销社是在农村和县城一级,这是和他们在抢饭碗。


孙亮在旁边轻轻点头:“嗯,很难,咱们要是别的单位,还能用农村缺的东西换。咱们厂子就这些零件,别人要了也没用啊!我们很难抢的过他们。”


其实众人对这事情是又高兴又头疼。


高兴的是,这次是顶着单位的名义去干这个事情,中间能捞一点油水,至少能低价买点鸡蛋。


头疼的是,这个量在冬天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是明年夏天或者秋天,去农村收会好收很多,因为现在放开了农村的副业和自留地。


几个人在那里嘀咕着。


王青松没有插嘴,安静的听着。


不过也渐渐对现在京都的形式有些改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