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71章 时间是给所有人的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雄英登基后并没有采取什么大动作,这让群臣安心了许多。


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竟然是招贤令。


这多多少少有些出乎群臣的意料。


第一条正式诏令,往往昭示着皇帝的内心。


招贤说明皇帝是想有一番作为,这其实也是群臣乐于见到的。


谁不想参与盛世的创建,名留青史呢?


但区别是,如何开创这个盛世。


老朱那种行为,没几个当臣子的会喜欢。


朱标才是大家希望的那种明君模板。


有想法,有手段,但比较注意方式方法。


朱雄英作为早早就确定的第三代,自然是大家研究的对象。


对他,群臣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他不像太圣皇那样残暴,偶尔还能和群臣开开小玩笑。


很多奏疏上的批复,非常风趣幽默,被大家广为流传。


忧的是,他做事不如太上皇那样稳重。


几次出手变革,要么推倒重来,要么平地起高楼,手段堪称霹雳。


这种激进的行为,是群臣不愿意见到的。


风险太大了,没必要这样干。


不过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毕竟不论是南方治理血吸虫、安抚蛮僚,还是改革鸿胪寺、推行抚慰使计划等等。


这些工作都不是短期能见效的。


朱雄英却能十余年如一日的坚持,一点点改变。


这种耐心是一种很优秀的品质。


尤其是对于处在变革时期的君主来说,耐心更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新政是需要一点点调整的,有时候数年都不一定能见成效。


君主没耐心,那所谓的变革也不过是朝令夕改罢了。


王安石变法失败,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宋神宗着急弄钱,逼的王安石急于求成。


关键是,宋神宗自己也很清楚,他的行为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果。


他甚至还拿着这些恶果,去问王安石有没有这样的事情,能不能解决。


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改变一下自己,继续逼着王安石搞钱,这才是最致命的。


这一点上,朱雄英的表现,是相当让大家满意的。


在大家心里他是具备明君气象的。


否则,群臣又怎么可能会对他心服口服。


不会有人以为,他是太子、皇帝,所以大家就会尊敬他吧?


不过即便如此,朱雄英的第一条正式行政命令是招贤令,还是非常的让人惊喜。


因为招贤令不但代表着皇帝的远大理想抱负,还意味着对人才的重视。


古往今来,重视人才的君主,很少有不能开创大事业的。


而人才在这样的君主手下,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说白了,重视人才一般就不会随意残害人才。


这对群臣可不就是一个好消息吗。


按理说,有了科举,这种招贤令影响不至于这么大。


问题是,去年老朱才暂停科举,大批的读书人出仕无门。


现在朝廷要招贤,可不立即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朱雄英还规定,每个省举荐五十人,府举荐十人,县举荐两人。


且被举荐的人之间,不能有亲戚、师生之类的关系。


这一点大家都很支持,防止举荐上来的都是一家人,导致某一个家族在地方坐大。


皇帝要是连这点防范之心都没有,那群臣反而要担心了。


太天真的皇帝,也是群臣的噩梦。


大明目前拥有二十三省,三百余府,两千百余县,加起来要举荐八千余人。


这八千多人自然要经过考核的,不是来了就给官。


但这种招贤比科举简单多了,只要不是特别差都能授官。


区别是,考核成绩好的当大官,成绩一般的当小官小吏。


要搁正常时候,皇帝要一口气招用这么多人,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可还是去年,老朱杀了太多人。


虽然靠着朱标留下的家底,维持住了朝廷运转。


可官吏数量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人才储备也见了底儿。


朱雄英的招贤令,能极大的缓解这方面的压力。


可以说,这个招贤令,来的太是时候了。


朝野上下一片称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招贤令也在极短的时间,就帮朱雄英树立了威信。


额……用树立不准确,而是他之前就积累起来的威信,在这一刻爆发兑现了。


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皇宫里朱雄英也非常开心。


“哈哈……被卖了还帮着数钱,就是这样子吧。”


陈景恪好笑的道:“别说是他们,我都没想到你会来这一手。”


“话说,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


朱雄英得意的道:“你要是能想到才怪,这可是我和妙锦商量了许久才想到的。”


“大明已经有近十年没有迁徙过富户,现在民间富户可是不少。”


“我爹当政那几年,推行国家计划,也让不少人发了大财。”


“关键是,能在国家计划里面发财的,必然和官府有所勾连。”


“这样的人家,往往对地方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架空地方衙门。”


陈景恪深以为然。


朝廷和地方豪强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帝制时代。


朝廷强势的时候,通过迁徙富户削弱地方势力,确保中央权威能延伸到基层。


朝廷弱势的时候,无力施行这个政策。


富户就会壮大成为豪强,垄断地方权力,让皇权很难下到地方。


大明目前自然没有地方豪强,尤其是陈景恪刚出山那几年,朝廷调整人口分布。


宗族势力遭到巨大打击。


但上千年形成的人口结构,不是短期就能瓦解的。


依然有很多小家族聚居在一起,只不过影响力非常小了。


可时间长了,这种小家族又能演变成大宗族。


尤其是朱标执政后,施行国家计划,更是让一大批有门路的人富了起来。


这些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家族成员众多。


人多力量大,家族人口少是很难在地方上站稳脚跟的。


其二,在衙门有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加入国家计划工程中去。


其三,在地方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百姓的工作有多难做,接触过的才知道。


没有地头蛇或者地方上的遮奢人物出面,什么事儿都干不成。


这样的人家,如果长期放任不管,是必然会发展成士绅豪强的。


但如果朝廷明牌迁徙这些富户,他们肯定会想办法隐藏自己,把别的人推出来当替罪羊。


他们有衙门的关系,很容易就能做到。


所以朱雄英就变换了一下思路,让他们主动跳出来。


招贤令发布之后,各地衙门必须要推举贤才入京。


那么,地方衙门会推举谁?


不排除有清官好官,出于公心推举地方上真正的贤良。


可对于大多数官吏来说,推举的肯定是有关系的富户。


而面对出仕的诱惑,地方富户也必然会心动。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有钱了必然会对政治提出诉求。


古今中外都不例外。


到时候朱雄英只要按照名单,将他们背后的家族全部迁走,就能轻松解决问题。


朱雄英兴致勃勃的,诉说着自己的全套计划:


“我准备在今年,分两批向全国招纳民间贤才,再额外向南方招募两批贤才。”


“总共招募三万贤才出仕。”


“如此一来,当能对全国的大户有个大致的了解。”


“待明年,将这些家族全部迁徙到几个固定的地方居住。”


陈景恪笑道:“你就不怕这些官吏心怀怨言?”


朱雄英毫不在意的道:“那怎么办?事实就是,人才大多都是从这些富户家里产生的。”


“除非我们不顾后果,坚决不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但这是不可能的。”


陈景恪点点头,这就是现实。


倒不是富户子弟更聪明,而是只有富户,才有资源去系统的培育人才。


朱雄英继续说道:“迁徙富户,本就是历朝历代都在采用的措施。”


“那些朝代也是一边打压富户,一边任用富户出身的人才,也没见谁出问题。”


“事实证明,这些人被迁徙固然难受,但还不至于过不下去。”


“人,只要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就不会主动寻死。”


“况且,在自己的仕途和家族利益面前,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的。”


尤其是大明鼓励分户,很多大家族被拆分成一个个小家庭。


自己小家庭的利益和大家族的利益,哪个更重要这还用说吗。


更何况,又不是一开始就让他们掌握实权。


大明的用人制度已经固定,新出仕的官吏,必须去基层观政两年。


两年后再次考核,根据平时表现和考核成绩,正式分配职务。


而且也多是从基层做起。


就算这些人心有怨言,等他们有能力破坏朝纲,都到啥时候去了。


这么长时间,心里的怨气也早就没了。


更何况一旦加入这个体系,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又有几个人会去毁灭这个体系?


所以,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个问题。


说到这里,朱雄英突然严肃的道:


“我这么做可不只是为了打击地方富户,也是为了集中资源,打造几个样板地区出来。”


“然后再以点带面,盘活全国的经济。”


“你觉得我这个计划如何?”


陈景恪赞道:“好,实在太好了,此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尤其是打造中心经济圈,以点带面盘活全局,更是可行又务实之法。”


“在经济之道上,你已经走在了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前面。”


得到他的肯定,朱雄英也更加的自信,说道:


“哈哈,跟着你学了这么久,看也能看出一些门道来了。”


“不过,你既然知道以点带面,为何前几年不提出来?”


“要不然,中心经济圈应该已经有雏形了。”


陈景恪解释道:“时代的进步,不是一两个人推动的,而是需要全民一起创造。”


“之前官民的思想和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贸然打造经济圈,是得不到万民支持的,事倍功半。”


“就算打造成功了,也很难带动周围的经济……”


“因为大家的思想,依然停留在过去,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加入这个新的圈子。”


“朝廷之前的种种政策,包括第一个国家计划,真正目的是开启民智。”


“告诉天下百姓,时代要变了,大致往哪个方向走。”


“等天下人都有了心理准备,打造中心经济圈就能借助万民之力,事半功倍。”


“而百姓也能自发的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嵌入这个新的经济圈。”


“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点带面均衡发展。”


“而不是吸别处的血,打造几个样板城市,结果导致其他地方更穷。”


“之前我之所以不将这个计划告诉大家,就是怕圣皇和太上皇心急。”


“现在你自己琢磨透了这一点,我也就没必要在瞒着你了。”


朱雄英点点头,这个解释他能接受。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陈景恪藏着很多东西没说,也能猜到他有顾虑。


但之前积累的信任,让大家并没有强迫他全吐出来。


因为都相信,时机到了他肯定会说的。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


时机到了,他自然就说了。


既然开了口,陈景恪也就没有再藏着,将这方面的东西整理出来,一点点讲给朱雄英听。


这个课程会很长,更何况陈景恪自己对这方面的理解也非常浅显,很多东西也要摸索着来。


不知道多久才能讲完。


不过两人都年轻,有的是时间。


就在大明皇位更替,新皇雄心勃勃欲大展拳脚的时候,安西也再起波澜。


——


燕国。


朱高炽看着眼前这座庞大的全新城池,心中充满了骄傲。


又有几个人,能在二十岁的年纪,拥有他这般成就?


半年时间在身毒南部立足,然后半年休养生息,又用一年平定整个次大陆。


成为该地区唯一的霸主。


在边角地方还有许多小势力,但已经不足为虑。


后续腾出手来,随便派一员将领就能平定。


姚广孝也同样很是自得,当年立下的誓言都完成了。


得到君主的信任,能施展全部才能,在两年时间就征服敌人建立了一个偌大的国家。


虽然这个敌人有点不堪一击,但这块儿足够大啊,弥补了这点瑕疵。


眼前这座城,就是用不到一年时间建立的。


是身毒上等种姓贵族,为了表示臣服,自己发动当地百姓(奴隶?)建造的。


而且还是充满了华夏风格的建筑——当然,这一点是姚广孝坚持的。


其原因,就是怕燕国贵族在身毒建筑里生活久了,被别人给同化了。


而居住在华夏风格的城市里,就是身毒人被逐步同化了。


这座城池的规模,比起洛阳自然是远远不如,就连应天城都比不上。


可在这片陆地……甚至在大明之外的其他地方,都是数一数二的巨城了。


朱高炽和姚广孝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将这里确立为新都城。


并由朱高炽为其命名:明城。


叫这个名字的原因自不用多说。


今天就是他们进入新都城的日子。


刚到达城门口,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张辅。


张辅是张玉的儿子,燕王府第二代最优秀的人才之一。


姚广孝称赞其能出将入相。


在平定整个身毒的战役里,他立功最大。


若非朱高炽有意提拔任命了几个将领分功,他的功劳还能大上几倍。


这次迁都,张玉就受命先一步入城,进行全面搜索确认安全性。


朱高炽他们既然来了,就说明一切安全。


在张玉的身后还有一个人,蒋英。


一个让朱高炽内心异常别扭的人。


倒不是蒋英得罪他了,而是……他是蒋瓛的儿子。


老爷子将他送过来的时候,特意强调隐姓埋名,不能让人知道他们是蒋瓛的家人。


朱高炽当时冷汗都下来了。


这妥妥的是敲打啊。


不过这也让他彻底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说明老爷子是真的不追究张玉的事儿了。


了解了蒋英的情况,发现他家学渊源,在刺探情报方面很有一手。


就让他在军情处任职。


军情处和锦衣卫不一样。


说实话,他很讨厌锦衣卫这样的机构,但和陈景恪一起长大,他又很清楚情报的重要性。


尤其是他们在身毒属于外来户,情报就更重要了。


于是就设立了军情处。


没有锦衣卫的种种特权,只负责打探情报,主要是外敌。


蒋英在这个部门干的还不错,这次过来检查新城,朱高炽就将他派了过来。


一番见礼之后众人正式入城。


明城被划分了好几个区域,最中心的区域自然是燕王城和燕王宫。


燕王宫就是朱高炽的办公居住场所,燕王城则是明人居住的地方,也只有明人才能随意出入。


身毒人里面,只有获得允许的上等种姓人才能进入。


没有获得准许,就算是上等种姓人也无法进入。


至于下等种姓人,连靠近都不允许。


毫不夸张的说,燕王城里扫大街的,地位都比普通身毒人高贵。


从这一点就能看得出,朱高炽、姚广孝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种姓制度,并对其进行了改良。


进入都城,朱高炽饶有兴趣的带领大家参观了一下,才意犹未尽的进入王宫。


不过他并不是个耽于享乐的人,很快就恢复了常态。


还警告众人:“燕国尚未完全统一,还不是享受的时候。”


“若非为了稳住雅利安人心,我是不愿意搬迁到这里来的。”


对于他的表现,姚广孝更加满意,说道:


“世子所言甚是,比起大明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才刚刚起步。”


“大明尚且革新不断,太上皇不顾年迈,常年巡游全国……”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懈怠呢?”


“更何况,下一步我们即将面对真正的强敌,帖木儿。”


这会儿才建章六年末,朱雄英登基的消息还未传来,所以他们依然称呼老朱为太上皇。


提起帖木儿,众人都心中一凛。


人的名树的影,帖木儿当了二十多年的西域霸主,威慑力还是很大的。


虽然上次败给了秦王,可后续迅速稳住阵脚,与秦国进入对峙状态。


虽然大明有长远布局,准备三方围猎帖木儿。


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目前在与秦国的对峙里,帖木儿是占据主动地位的。


秦国虽然实力发展很快,可在领土上却不敢有任何动作。


这样的敌人,燕国诸将自然不敢轻视。


接下来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帖木儿身上。


“秦王前年就做好计划,秦晋燕三家围猎帖木儿。”


“只是帖木儿也是老狐狸,虽然某有窥破我们的布局,却也察觉到不妙。”


“用装病硬生生拖了一年时间。”


“不过这也正好给了我们一统身毒的时间。”


燕国起步时间太晚,去年这会儿还在南方休养生息。


如果那会儿就攻打帖木儿,他们是无力出兵的,实际上就是秦晋两国合谋帖木儿。


等打赢了,他们燕国就没有资格分润好处了。


当然,燕国没有想过从晋王手里占便宜,他们只是想要解决一个隐患。


那就是开伯尔山口。


次大陆最重要的路上咽喉。


然而,这个咽喉对次大陆来说,更像是诅咒。


因为开伯尔山口靠近次大陆的一侧,方圆数百里都是不毛之地。


真正的鸟不拉屎。


在这里驻军,粮草军需甚至饮用水,都必须从几百里外运送。


代价太大了。


如果次大陆一统,靠着大一统国家的实力,还能勉励支持。


问题是,这块大陆从未统一过。


所以,这个咽喉始终处在无人防守状态,反而方便了外敌入侵。


历史上几次外敌入侵,都是从这里进入的。


更戏剧的是,开伯尔山口外侧水草相对肥美的多,适宜人口居住。


外敌甚至可以就地驻扎,就地放牧生产,不断壮大自己。


等实力强了,就跨过山口去次大陆肆虐一番。


身毒人没有能力防守这里,燕国很有忧患意识,这种咽喉之地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既然在内侧筑城防守代价太大,那就将外侧的土地划一块出来,筑一座城。


然而想要达成这个战略目的,就必须在攻打帖木儿之战中做出贡献。


否则,即便是亲兄弟,秦王和晋王也不会白白将土地让给燕国。


按照秦王的计划,他们肯定是赶不上了。


当时姚广孝还忧心了好一段时间。


哪知老天保佑,帖木儿竟然开始装病,反而帮他们争取到了一年时间。


燕王府上下都知道这个隐患,心里都憋着一口气,打起仗来完全不要命。


往往几百人就敢朝着身毒上万人冲锋。


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身毒人的胆子就被吓破了。


这燕人太能打了,以一当百。


莫非真是天神派下来统治人间的?


于是,到后面就演变成了,燕军还未到,身毒人就主动投降。


这座明城,也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投降的雅利安人(身毒高种姓)主动修筑的。


才刚刚完成一统,还没等他们喘口气。


安西就传来消息,帖木儿终于不装了。


不是他不想装,而是没办法装了。


他装病不但给了燕国时间,也给了死敌脱脱迷失休养生息的时间。


经过数年的积蓄,脱脱迷失大军扩充到了二十万,终于决定复仇。


“脱脱迷失发兵十五万,主动进攻帖木儿,让他没办法在装病。”


姚广孝面色严肃的道:“这也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