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55章 布局开始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提起孟子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


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孟的仁义思想,可以看做是儒家的核心所在。


但是,如果将孟子和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答案是,民贵君轻。


曾经因为这句话,老朱一度将孟子撵出了文庙。


虽然后来又将孟子请了回去,但双方之间的矛盾人尽皆知。


所以目前大明有个潜规则,在官方场合尽量避免提到孟子。


实在避不开,也要尽可能淡化‘孟子’本身的存在。


说白了,只提思想,不说思想来自于谁。


自大明周报创刊以来,大多数先贤都被单独点评过,唯独孟子没有人敢碰。


原因大家都懂。


现在突然出现大量关于孟子的文章,只要不傻都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是在试探朱元璋的底线。


自方孝孺和解缙重提,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没有遭到老朱的打击,很多人就产生了一些想法。


酝酿了这么久,某些人终于忍不住,开始做进一步的试探了。


相关文章发表之后,朝廷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文人群体都喜笑颜开,形势真的变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已经有人忍不住提前开始庆祝。


有些稳重的,则已经做好了继续试探的准备。


看看太上皇的底线到底在哪。


对于这种情况,方孝孺却充满了担忧。


就算太上皇的想法有所改变,可你们也不能像今天这样骑脸输出吧?


换成任何君王,都无法忍受权威被挑战。


更何况是乾纲独断的洪武皇帝。


恐怕要不了多久,打击就会接踵而至。


自己率先重提‘公天下’思想,真追究起来少不了被清算。


那些人恐怕不只是为了试探太上皇,还想借助此事来打击自己,从而打击唯物学。


他知道,自己被别人利用了。


可事情已经由不得他。


与之相反的是,解缙非常高兴。


当陈景恪询问他的看法时,他乐观的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尊崇先贤思想。


太上皇是心怀天下的君主云云。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朝廷准备派人去南洋担任督学,指导监督各藩属国的文教工作,我准备举荐你担任此职。”


解缙的表情顿时僵住了,过了好一会儿重归平静。


竟然没有任何抱怨,也没有抗议,而是说道:


“为了保住我,你没少花费心思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以你的学问和能力,担任南洋督学绰绰有余。”


“况且太上皇、太子都十分器重你,让你去南洋,也是不想你被人利用。”


“希望你能理解他们的苦心。”


解缙面露感激之色,朝皇宫行礼道:“臣必不负太上皇、皇上、太子厚望。”


然后他担忧的道:“希直兄不会受到牵连吧?”


陈景恪说道:“放心,孰是孰非太上皇心里非常清楚,就算要惩处某些人,也不会牵连到你二人。”


“否则也不会让你去南洋担任督学了。”


“而且等你走后,将会由希直兄担任翰林院学士兼周报总编辑。”


解缙也不是腐儒,马上就从这个任命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


“太上皇对儒学不满?”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真实意图,只是道:


“是的,太上皇对儒生的保守多有不满,准备动一动。”


“让你去南洋,也是因为你和儒家关系密切,不想你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解缙果然被误导,想到了第一期国家计划,完成度低的让人无法直视。


应该是这一点,引起了太上皇的不满。


毕竟老朱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有先例在的。


再加上朱标掌权期间,选拔培养了大批新式官吏。


老旧官僚不退,新式官吏就无法上位。


在他想来,太上皇应该是准备快刀斩乱麻,完成新老交替。


甚至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陈景恪的大同世界。


一旦发表必然会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


自己和陈景恪的私交虽然很好,毕竟是儒生身份。


更何况,现在掌管大明周报的大多都是儒生。


到时候报纸很可能会成为,批判大同世界的主战场。


现在自己退出,儒家‘叛徒’方孝孺掌管大明周报,接下来再将核心成员换一遍。


大明周报就会变成鼓吹大同世界的地方。


对此,解缙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他是儒生不假,却不是腐儒。


对那种保守派官僚,也确实多有不满。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他看过,确实很优秀,至少比目前的各派更适应大明的需求。


他和方孝孺之所以敢重提‘公天下’思想,就是受到大同世界的影响。


这么优秀的学问,就应该推行天下。


太上皇采用雷霆手段,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他反而很感激老朱,在这种时候将他调到南洋,避免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对于解缙的反应,陈景恪心中有些羞愧。


欺骗朋友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即便有足够的理由。


不过他心中也不禁赞叹,解缙才是真正的儒生。


儒家思想能引导华夏上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


很快第二次试探来了,有人公然打出了这样一个标题: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里面的内容也一点虚的都没有,起手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照着老朱脸上抽大嘴巴子。


就连最乐观的人,都有些发怵。


让你们试探,不是让你们直接骑脸啊。


这下可完了。


果不其然,对于这篇文章老朱直接破防了,当着群臣的面训斥了解缙。


如此不忠不孝的反叛文章,竟然能出现在大明周报上,要你们何用?


然后不顾群臣求情,将解缙发配南洋担任督学。


同时下令,对大明周报编辑部进行审查,务必将这些无君无父之辈全部踢出去。


听到这个处置结果,群臣反而松了口气。


老朱方才那表情,还以为他要大开杀戒呢。


没想到只是发配南洋……


等等,南洋督学?


这好像是个肥差啊。


一手建立南洋的文教体系,等于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整个南洋。


以后南洋的文人见了他,都得喊一声大宗师。


这是多大的影响力?


再过几年携大势重回中枢,少说也得是礼部侍郎级别的。


如果能让皇帝满意,礼部尚书乃至入阁都有可能。


这哪是发配,这分明是重用。


太上皇这是老糊涂了啊。


当然,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老朱糊涂了,大多数人都认为老朱还是惜才的。


扔到南洋那种艰苦的地方是处罚,担任督学是磨炼。


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地方。


有些人只看到了危险,觉得不值。


有些人则看到了机遇,有机会入阁,这样的机会哪怕豁出命都值。


但不管怎么说,此举再次帮解缙扬了名。


目前他可谓是自宋濂、刘伯温等人之后,名气最大的大儒了。


另一边,朱雄英悄悄对陈景恪说道:


“老爷子这气不像是假的,你写的这篇文章杀伤力确实大啊。”


陈景恪不确定的道:“不会吧,这不是太上皇让我写的吗。”


“还让我写的犀利点,这样他发怒才合情合理。”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那你也不能专门戳老头子的痛处啊。”


“等着吧,他肯定收拾你。”


陈景恪不禁缩了缩脖子,不会吧,老朱应该没这么小气吧。


是的,这篇文章出自陈景恪之手。


目的就是打乱儒生们的计划,同时给老朱创造一个发怒的机会,不露痕迹的对大明周报编辑部来一次大换血。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将儒生们给吓住,让他们不敢往道德制高点上爬。


完全不用担心。


权力就是最好的诱饵,即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险,依然会有无数人为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前赴后继。


更何况,就算他们怂了,大不了再写几篇文章引领一下。


只要他们对权力还有渴望,就不可能逃得掉。


朱元璋表现的非常生气,根本就没有给解缙预留多少时间。


旨意下达的第三天,吏部就将所有的手续给办好了。


言外之意非常明显,赶紧滚蛋,一天都别耽搁。


于是,解缙在离新年只有十天的情况下,带着随从踏上了前往淡马锡的船。


这天近千人来为他送行,陈景恪和方孝孺自然也来了。


只不过他们两人没有露面,而是在远处目送解缙的离开。


等船消失在江面,方孝孺转头说道:


“说吧,你们到底想要做什么。”


陈景恪不动声色的道:“还能做什么,替换一批守旧官吏。”


“打压一下儒家,为我的大同世界推行创造条件。”


“这些缙绅应该都和你说过了吧,还问我做什么。”


方孝孺严肃的道:“缙绅虽然学识渊博,为人也很聪慧,然还是太方正了。”


“以太上皇的性情,想做这些根本就不会如此拐弯抹角。”


“他会直接下令去做,根本不会管别人反对与否。”


“现在他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必然有更大的谋划。”


“啪啪啪……”陈景恪不禁鼓掌道:“希直兄自从放弃恢复周礼的念头,是愈发的聪明了。”


“事情果然瞒不住你。”


方孝孺丝毫不为所动,追问道:“你们到底要做什么?”


陈景恪笑道:“其实本来也没打算瞒你,因为这件事情必须你……准确是说大明周报配合才行。”


“本来我还想着,如何开口说与你听,不成想你竟然看出了破绽。”


方孝孺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他。


陈景恪笑了两声,感觉无趣,就耸了耸肩说道:


“走,去我家再详细说与你听。”


于是两人就来到安平侯府,陈景恪下人全部离开,未经允许不可靠近。


才与方孝孺说出了最终目的。


“……这次的目标是孔家和儒家。”


“嘶。”方孝孺倒吸一口凉气,道:“你们……想过后果吗?”


陈景恪说道:“所以要做好万全准备。”


“军方的调动已经开始,确保不会发生动乱。”


“只要乱不起来,儒生的反抗就毫无用处。”


方孝孺下意识的问道:“打压儒家之后呢……”


话才说一半,他陡然醒悟过来,不敢置信的道:


“太上皇竟然如此相信你?”


显然,他也想到了用大同世界替代儒家。


可正因为明白,才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倒不是他觉得大同世界有问题,而是这部书还未发表,没有任何的基础。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能不能兜住底。


万一兜不住呢?恐怕会引起巨大的动荡。


这是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不愿意见到的。


你见过哪个得国的君主,希望国家产生动荡的?


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力求让国家安稳。


朱元璋虽然雷厉风行,可他的目的也是让国家稳固。


现在这般激进,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极度信任陈景恪。


相信他的大同世界能兜底。


这种信任,太不可思议了。


陈景恪也在暗暗观察方孝孺,见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大同世界上,心中暗喜。


很好,一点都没有关心孔家和儒家,显然在内心里他已经彻底摆脱了儒家标签。


是个不错的盟友。


事实上方孝孺对孔家确实不怎么感冒,他最早就是要求恢复周礼。


周礼的创造者是谁?


周公啊。


甚至儒家最早赞颂的圣人,一直是周公。


这就好比,基教是耶稣创造的,但他们信仰的神灵是上帝。


儒家也是如此,孔子创造了儒家,他们歌颂的圣人是周公。


直到唐宋时期,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才超过周公。


作为矢志复兴周礼的方孝孺,最尊崇的自然是周公。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就反孔子。


他并不反孔子,还很尊重孔子,只是对孔家不感冒而已。


说白了,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


他向来分的很清楚。


后来他开创唯物学,正式自立门户,对孔家就更无所谓了。


朝廷要灭孔家,他一点意见都没有。


打压取代儒学,他也一样没有意见,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已。


唯物历史学早就揭示了这一切。


陈景恪也正是因为明白他的想法,才让他来接替解缙掌管大明周报。


但猜测归猜测,此时亲耳听到方孝孺的保证,他还是很高兴的。


于是说道:“太上皇不只是要对官僚体系大换血,思想界也是一样。”


“不只是我的大同世界,你的唯物学一样是受益者。”


方孝孺摇摇头,说道:“你的辩证法思想让我明白了,单纯的唯物论其实有失偏颇。”


“现在我正在想办法对这方面进行完善。”


“在完善之前,是无法承担引导华夏文明重任的。”


“若不用儒家,只有你的大同世界才有希望接过这个重任。”


“所以……”


说到这里,他郑重的道:“我这里你放心,会全力配合你们。”


“但我希望,你们对儒家只是打压而不是彻底消灭。”


陈景恪露出笑容,说道:“怎么可能,儒家引导华夏思想上千年,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子里。”


“更何况,我的大同世界,就是基于儒家思想推陈出新得来。”


“真彻底消灭儒家,大同思想也同样无法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