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48章 无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朝廷在承天门前召集文武百官,接着就是神机营出京,这么大的动静是瞒不住人的。


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


什么又要打仗了,什么有地方造反了,还有人将其和朱标生病联系在一起……


不过还好,大明这些年始终战争不断,百姓对于打仗并不畏惧。


主要是一直打胜仗,大家对朝廷充满信心。


很快就有具体的消息传来,神机营是去救灾的。


???


所有人都一脑门问号,这是谁编造的谎言,也太不靠谱了。


然而紧接着,衙门就派人上街宣传。


太上皇和太子殿下心怀百姓,不忍东南百姓受灾,特派神机营前往抗险救民。


百姓无需惊慌,也不要相信谣言。


这下众人想不信都不行了。


然后就是震惊,各种震惊。


再然后……大家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是以基层百姓为主,自然是非常高兴,生活在大明实在是我们的福气。


一派以官吏、读书人、商人等为主。


派军队救灾?太上皇糊涂啊。


军队这么危险的东西,怎么能轻易出动。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太上皇也是战乱年代走出来的,难道就不懂这个道理?


大明的军纪确实比较严明,很少发生这样的事情。


可让他们去救灾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啊。


然后两派还因此吵了起来。


支持者认为反对派肉食者鄙,好日子过的太多忘记百姓死活了。


你们能想到的东西,太上皇和太子就想不到?


他们不比你们聪明?


你们就是高高在上,不把下面的人当人。


反对派自然也不甘示弱,你们这些人目光短浅,知道什么?


百姓受灾很苦我们自然知道,可我们更知道军队的危险性。


历朝历代都不敢用军队赈灾,是他们不愿意吗?


是不敢。


太上皇是英明神武,可他在宫里,哪能及时了解东南情况?


等那边出事儿了再去解决,就晚了。


反正大家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就在第三天,大明周报的加刊出版。


这一期的内容非常少,页数比往期少了四分之一还多。


内容也全是抗险救灾方面的。


第一篇自然就是朱元璋的。


从自己的切身经历讲起,当年多惨,家人几乎死绝。


到后来加入义军,一步步得天下。


现在自己当了皇帝,却不能忘本。


一直在竭尽全力减轻百姓负担。


他知道百姓有多苦,更知道面对灾祸百姓是多么脆弱。


东南祸起他忧心如焚,决定派出军队去抗险救民。


他相信大明的军队不同于前朝。


大明的军队也是穷苦人出身,是能理解他的决心,能承担起这个责任的。


对于这篇文章,反对派依然嗤之以鼻。


太天真了。


不过也确实让一批人改变了想法。


不论这么做会不会造成恶果,至少太上皇心怀万民是真的。


否则不会这么做的。


一时间,许多人开始歌功颂德。


至于本就支持朝廷的底层百姓,更是山呼万岁,太上皇德被天下。


第二篇是太子的文章,他直接给大家上了一课。


从头讲了军队的起源。


不过不是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才有了税收和军队,本就是陈景恪的一种话术。


并不一定就是真实历史。


后来阅历广了,他也有了自己的想法。


远古时期人类茹毛饮血,面对种种危险,就分化出了一批人充当护卫,给族群提供武力保护。


同时也是应急小分队,遇到灾难了他们去救援也是本分。


这批人后来就拥有了一个身份,军人。


只不过后来部落与部落的厮杀逐渐频繁,军队就专职战争了,救援属性逐渐被放弃。


现在大明派军队赈灾是返本归元。


不过这篇文章是建立在推测之上的,没有什么实质性证据,并未获得大家的认同。


只不过因为朱雄英太子的身份,也没多少人敢抨击就是了。


大家选择了无视。


不过也确实有一部分人受到影响,认为很可能就是如此。


尤其是以方孝孺为首的唯物学派,认为这个推理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不过他们的最终目的,不是支持朝廷的决策,而是试图以此证明太子是支持唯物学的。


对于这种情况,朱雄英非常郁闷,嘴里骂骂咧咧,那些人没见识古板什么什么的。


陈景恪心下莞尔。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这篇文章的发表,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至少告诉了世人,军队要具备守护万民的属性。


而且他还是以太子的身份来表明这个态度的。


对未来的决策制定,以及军队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篇文章就是出自陈景恪之手,主要阐述了这么做的意义。


虽然有危险,可一旦成功将能惠及万世。


与收获相比,这点险是值得冒的。


这篇文章就成了交战的焦点,大家围绕值不值得冒险展开了讨论。


反对派认为不值得,且不论能不能成功,就算太上皇靠着威信做成了,以后的君主能压得住军方?


早晚有一天还是要出问题。


所以,军队只管打仗的好,救灾救民那是文官系统的事情。


支持派则认为,大明要勇于尝试,一旦这条路走通了,且形成了规矩并深入人心。


以后只需要按照惯性走就可以了。


永远不要小瞧惯性对政治的影响力。


双方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总体来说,保守派还是占据上风的。


然而面对这种争执,陈景恪却非常高兴。


“理越辩越明,通过这种讨论,能让更多人了解朝廷的深意。”


“以前官吏、读书人、商人等有群体,普遍反对此事。”


“现在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改变了观点,认为朝廷敢于尝试是值得鼓励的。”


——


但要说影响力最大,对思想界意义最深远的文章,当属第四篇。


这篇文章是解缙和方孝孺联合署名发表。


在未来被赋予了无数的意义。


文章先分析了明军创建过程。


元末大乱诸侯并起,当时的义军大多都出身穷苦人家,活不下去才造反。


然而很多诸侯和义军,在掌握了权力之后就腐化了。


他们从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肆意屠戮百姓……


太上皇统帅的明军纪律最为严明,更是数次公开惩处欺压百姓的将领。


可以说,明军从根子上就和其他军队不同。


看到这里,陈景恪差点没绷住笑出声来。


要说拍马屁,还得是文人啊。


这谁看了能不高兴?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算是事实。


老朱的义军,确实是军纪最为严明的。


但也只是相对而言,远没有文章描写的那么好。


不过话术吗,自然是为目的服务的,解缙和方孝孺吹嘘老朱是正常的。


毕竟他是大明创建者,也是当前的掌权者。


想达成目的,必须要让他满意才行。


老朱看到这部分,自然是非常高兴的,连连说道:


“解缙和方孝孺还算有点眼光,知道咱为何能脱颖而出获得天下……”


正所谓图穷匕见,夸完老朱,他们才正式抛出自己的观点。


他们分析了历朝历代军队的特性,以此来证明大明军队的独特性。


最核心的观点有两个。


大明首先提出了大华夏概念,军队不在是为一家一人服务,而是为了天下社稷,为了华夏族群服务的。


看到这里,陈景恪不禁头皮发麻,这俩人是真踏马的找死啊。


这话也能说吗?


偷偷打量老朱的表情,果然非常的不高兴。


不过也许是前面的马屁起了作用,也有可能是陈景恪一直以来的影响,他并没有发火。


只是嘲讽了一句:“书生之见。”


这让陈景恪松了口气,继而心中升起浓浓的喜悦。


当皇帝认可了,‘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这个概念,那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的多了。


这可以说是思想界一个巨大的进步。


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先贤思想的本意回归。


先贤在《六韬》里就明确提出: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


可是随着皇权的加强,这句话再也没有人敢公然提出来了。


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力量强大,他们嘴里的‘天下人之天下’也是加了限定词的。


所谓‘天下人’指的是士族,而不是万民。


后来士族政治终结,这句话彻底没人敢提了。


此时解缙和方孝孺重新提起这个观点,即便是夹杂在吹嘘朱元璋的词汇里面提。


也可以说是冒着杀头危险的。


文章发表之后,解缙和方孝孺都写好了遗书。


其中一封就是写给陈景恪的,向他道歉并求他尽可能保住家人性命。


等了足足一天,都没有锦衣卫上门。


两人相视大笑,成了。


然后取出遗书烧毁。


永远不要低估政治人物的敏锐,看到这篇文章这句话的时候,无数人都露出震惊了。


其震撼程度,远超朝廷派神机营去赈济灾民。


这话你也敢说吗?


当年孟子被移出文庙的事情你们都忘了?


他们似乎已经看到了一场血雨腥风。


然而……等了一天一切风平浪静。


这太不正常了,莫非是太上皇没有看到这篇文章?还是说没有留意到这句话?


有关系的人,开始四处走动打听。


不怪他们敏感,而是这件事情的意义太过不一般了。


表面上它就是一句话,可背后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崛起。


就有人打听到了陈景恪头上,毕竟都知道他和皇家的关系。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们这么着急的原因,不过他也不能直接透漏皇帝的意思。


否则就是处事不密。


所以,他只说了四个字:“书生意气。”


但有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书生意气?


书生意气好啊,可太好了。


天真的变了。


不管为什么朱元璋的思想前后变化这么大,只要他变了就足够了。


最高兴的当属理学派,圣王真的要诞生了吗?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局面,莫非要再次出现了吗?


谨慎的人采取了观望态度,但有些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些什么了。


不过时间并还是太短,这句话的影响力还没有扩散开来。


目前大家的注意力,依然在军队赈灾上面,讨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块。


随着报纸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讨论。


然后出乎意料的地方来了。


在地方上,普遍是支持朝廷政策人占上风。


更准确的说,大城市反对派占上风,小城市支持派占上风。


面对这种情况,老朱的看法很简单:


“城里人日子过的好,忘了当年的苦,该让他们也吃吃苦头才对。”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尽然。”


“乡下人见识少,没有那么多看法,他们更愿意相信朝廷。”


说难听点更容易盲从和被裹挟。


“城里人见多识广,更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能看到这么做的坏处。”


“然后在面对抉择的时候,他们更懂得趋吉避凶。”


老朱对这个回答显然很不满意,冷哼一声道:


“城里人多奸诈之徒,不可过于信重。”


陈景恪唯有苦笑,老朱的话也不能说有错,但确实太偏颇。


还好,朱雄英比较冷静,若有所思的说道:


“所以治理城镇和乡村,要采用不同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陈景恪欣慰的道:“是这个道理,要因势利导。”


朱雄英点点头,没有继续深入这个话题。


想谈论,也要等到调查过后,掌握了一定的数据才行。


现在说这个,很难说到点子上。


他转而说道:“这一期的报纸应该送到神机营了吧,不知道将士们有何看法。”


陈景恪说道:“我已经派锦衣卫快马加鞭追赶,应该快要送到了。”


“不过也不能只盯着神机营,别的军队也要展开相应的宣传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已经给抚慰使下达命令,让他们围绕神机营进行宣传。”


“最近几期的报纸,必须要读给所有将士们听,务必让他们领会到朝廷的深意。”


听着两人讨论国家大事,老朱在一旁默然不语。


只是当目光扫过一份奏疏的时候,眼睛里浮出暴虐之意。


乖孙啊,咱不是恋权,是想利用这次掌权的机会,为你扫除最大的一个障碍。


一个之前被有意忽视,却又绝对无法绕过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