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31章 无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经历过大饥荒的老朱,对粮食前所未有的重视。


得到良种之后都没带丝毫犹豫的,立即下令让朱橚入宫,并从医学院挑选几名农业专家过来。


同时又命户部挑选几名专家过来。


之后他又将一座宫殿单独圈出来,派了禁卫里三层外三层的封锁起来。


未经许可不许任何人进出。


包括那些专家,也全都被勒令殷薯收获之前不许离开。


能自由出入的,也就老朱、朱标、马娘娘、朱雄英、朱橚、陈景恪数人。


一开始朱橚还很不以为然,什么玩意儿就这么折腾啊?


不知道我那边正研究植物学,编写救荒本草的吗?


你老头不知道这本书有多重要是吧?


当得知殷薯能亩产千斤之后,直接跪了。


包括那些农业专家,也无比的震惊。


华夏数千年历史,何时出现过如此高产的庄稼?


别说是见过,听都没听过。


就连做梦都不敢做这么高的产量。


现在竟然真的有可能存在,他们如何能不激动。


当然,他们也不是没有怀疑。


可这是老朱拿出来的,他们自然不敢怀疑老朱用这事儿骗人。


更何况种子就在眼前,试一下就知道了。


为了预防他们不用心,老朱刻意夸大了良种的获取难度。


数百人历时数年才获得这七颗,其他的你们自己脑补吧。


一席话说的众人心中沉甸甸的。


颇有一种,大明亿万子民的饭碗,就在自己手里端着的架势。


以至于,面对这七颗殷薯他们有些不敢下手了。


虽然攻略上有说,切块覆土培苗,然后移栽秧苗。


可万一搞错了呢?


这个责任谁都承担不起啊。


就连老朱也有些犹豫,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切。


换成别的东西,他都能眼一闭随缘。


可唯独良种不行。


这关系亿万生灵的肚子啊。


虽说就算失败了,还能去殷洲寻找。


可一来一回就要几年时间。


每多耽误一年,就有不知道多少人挨饿。


马娘娘也犹豫不决,主要是她也不了解这东西,不敢随便开口。


陈景恪这会儿终于忍不住了,拿起刀‘咔嚓咔嚓’把七块殷薯剁成了十四块。


“好了,覆土吧。”


他本以为老朱会生气,哪知道并没有。


见他把薯块切开,老朱反而松了口气,然后叹道:


“老了,魄力大不如前了。”


陈景恪说道:“您老是心系万民,害怕良种出问题,我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老朱莞尔一笑,道:“你小子就会安慰咱。”


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把切开的薯块埋到土里,等着发芽就可以了。


这土也不是普通土壤,而是上好的花土。


用树叶枯草加肥料沤成的,说白了就是人工制造东北的黑土。


平日里富贵人家养花种草就用这种土。


用来种庄稼自然更好。


等红薯种下,众人并没有歇息,而是开始琢磨起其它的种子。


这事儿陈景恪就没有参与了,没那个必要。


只要殷薯能正常种出来,其他的慢慢研究也无所谓。


宫里老朱正带队研究良种,宫外渐渐有了关于新大陆的流言。


毕竟那么多人不可能保住秘密的。


只不过这些流言传的有些离谱,什么数万里的海外发现的,去那里需要航行数年。


中途非常危险,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去一趟九死一生什么什么的。


有人信,自然也有人怀疑。


不过官场基本都知道这事儿是真的,发现新大陆的人就在鸿胪寺住着呢。


甚至他们还知道,这些人从新大陆带回了很多良种,太上皇正在研究怎么种植的。


对于亩产千斤,他们自然是不信的。


不过对这件事情,大家都持支持态度。


还是那句话,粮食作物永远不嫌多。


不论能不能亩产千斤,那都是大功一件。


所以,即便是最保守的人,对这次的地理大发现,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毕竟带回了良种。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担心。


怕朝廷好高骛远,盲目的去征服开发新大陆。


没多久就有人在朝堂上提出了这件事情。


朱标证实了流言的真实性,确实发现了新大陆,猜测可能是殷商后裔。


并且太上皇已经给新大陆取了名字,殷洲和殷人。


从那边带回来的良种,也全部以殷字命名。


对此群臣自然是嗤之以鼻的,什么就殷商后裔了?


咱华夏大家庭就这么缺人?见到点土著就恨不得扒拉到自己家里?


敏锐的人已经从这个称呼里,看出了太上皇和皇上对新大陆的态度。


那必须是据为己有。


否则不会用殷来命名。


这让他们更加担忧,盲目扩张非万民之福啊。


别看大明现在蒸蒸日上,真要是大崩盘了,崩的也会很彻底的。


历史上大起大落的朝代太多了。


而且也正因为大明蒸蒸日上,大家才更不希望它出问题。


于是就有人站出来质疑,这么快就定性是不是太着急了?


是不是殷商后裔还需要考证。


朱标表示,你们说的都对,这个名字只是为了方便称呼暂时用一用。


等考证出来他们不是殷商后裔了再换也不迟。


一句话就把众人的嘴给堵住了。


皇帝的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你还能说啥?


至于考证?怎么考证?


而且等这个名字深入人心,就算考证出来又能怎么样?


不过朱标也知道他们的顾虑,就安慰说大明目前无意开发殷洲。


只会暂时建立据点,对那里进行探索。


同时还下令,怕别有用心的人骚扰到殷人,水师会封锁去往新大陆的航线。


所有私人船只一律不得去往新大陆。


这个承诺,终于让保守派放心了一些。


接着就是对陈永和等人的赏赐,大家普遍认为带回新良种是大功,可以授官。


是的,大家强调的是带回良种,而不是发现新大陆。


不过朱标却表示,封赏的事情暂时押后。


太上皇正在宫里试种良种,看看实际情况什么样再决定封赏也不迟。


虽然没有明说,但能站到大殿里的没有一个蠢人。


大家马上就想到一种可能,高产可能是真的。


否则太上皇何至于如此重视,又何必等到庄稼种出来再封赏?


马上就有人询问,亩产千斤是否是真的?


朱标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等种出来就知道了。


但这话也没有否认。


这一下群臣终于不淡定了。


亩产千斤的良种啊。


这要是真的,简直活人无数。


封赏的事情再没有提,正如朱标所说,一切都等良种种出来再说。


亩产两百斤和亩产千斤,封赏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是真的,那必须要封侯。


朝廷要是不封,群臣都能集体抗议,百姓也不会答应。


朝会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这一下天下震惊。


不过大家关注的不是新大陆,而是良种。


亩产千斤,是真的吗?


这一刻,所有人的心都飘向了宫里。


可千万要是真的啊。


陈永和等人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改变,本来高高在上的官吏们,突然变得和蔼起来。


见了他们不但笑脸相迎,对于他们的需求也都是尽可能的满足。


用一名鸿胪寺的官吏的话说就是:


“对他们好不是因为他有机会封侯,而是因为他带回了良种。”


“别说亩产千斤,就算折半只有五百斤,那都值得给他立生祠。”


这让陈永和等人受宠若惊,同时也首次感受到了骄傲。


其实他们没少后悔冒这一趟险。


两年多时间,九死一生,同伴折损四十多人。


就算发现新大陆又能如何?真就能补偿自己的损失?


可是现在,大家的感激让他们改变了想法。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们发现了新大陆,带回了良种,可以拯救无数人命。


华夏子民,真的会感激我们。


接下来就是等待,等着宫里的消息。


就连朱雄英离京南下,都没有引起太大的关注。


毕竟太子虽然重要,可和良种比起来又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只有官场的人,才会重视这个问题。


沿途官吏都做好了完全准备。


不能让太子在自己的辖区出问题,更不能让太子发现自己辖区有问题。


尤其是南方几个省份的官吏,更是如临大敌。


与之相反的,那些华夏支脉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则兴奋不已。


太子终于又来看大家了,一定要好好招待他。


部落的高层则不然,他们自然知道太子这个时候过来不简单。


他们需要考虑,哪些地方可以让步,哪些地方必须争取。


毕竟没人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


——


有一个群体,在关注良种的同时,更加关注新大陆的发现。


那就是勋贵集团。


很简单的道理,大分封。


谁都知道,大明周边的土地根本就不够封的。


远洋分封是必然的结果,炎洲、西洋都有可能。


至于自家会被封到哪,谁都不知道。


现在新大陆被发现,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自然也是分封。


蓝玉直接找到陈景恪,开门见山的就问:


“殷洲那里,朝廷到底是什么个章程?封还是不封?”


陈景恪说道:“结果不是明摆着的吗,万里之外的大洲,朝廷怎么统治的过来。”


“分封是必然的。”


蓝玉丝毫不觉得意外,说道:“和我们想的一样,就是找你确认一下才能放心。”


“既然要分封,大家的意思是,能不能组织人提前去勘探一番。”


陈景恪笑道:“就算你不来找我,陛下也会找你们的。”


“明年朝廷会牵头组建探险队,对殷洲进行全面探索,并建立据点。”


“未来十到二十年时间,建立一定的城池,然后尝试在那里进行分封。”


蓝玉皱眉道:“十年二十年?照理说也不算太久,可就怕有些人等不到那个时候啊。”


这是现实,大明立国三十年,建国一代人都老了。


大部分都熬不到那时候了。


陈景恪淡淡的道:“等不了可以选择炎洲,或者在大明周边选一块地方。”


“愿意等的,可以将爵位传给子孙……大明还能把他们的封国赖掉不成。”


蓝玉点点头,没有再讨论这个问题,转而问道:


“你觉得,选炎洲好还是新大陆好?”


陈景恪瞟了他一眼,说道:“蓝春和蓝斌才多大,你操这个心有点太早了。”


蓝玉追问道:“但作为父亲,我不能不为他们谋划。”


“再说了,你身为他们的师父,也不能就这样干看着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才说道:“炎洲以及大明周边的封国,必将受制于大明。”


蓝玉说道:“但也有好处,有大明盯着不容易发生动荡,可以多传承一些年。”


陈景恪点点头,继续说道:“西洋很多地方也可以封,但那里环境复杂,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外国给灭了。”


“新大陆远离大明,也没有强大的外藩势力,发展潜力巨大。”


蓝玉嗤笑道:“没有外藩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人,恐怕那里早晚会重演春秋战国乱局。”


陈景恪也没有反驳,说道:“这种可能很大……所以想封在哪里就看自己的选择了。”


蓝玉说道:“各有各的好处和坏处,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没有选择的权力啊。”


陈景恪说道:“至少开国功勋是有资格自己挑选的,你想好去哪了吗?”


蓝玉摇摇头说道:“我不着急,我这辈子是不准备离开大明了。”


“怎么选那是蓝春和蓝斌的事情。”


“况且有你这个老师在,我就更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陈景恪倒没有反驳什么,这俩孩子现在一天倒是有大半天在自己家度过。


尤其是福清,简直是当亲儿子养的,想不管都不可能。


说起亲生孩子,自己今年也二十五六了,是时候考虑一下了。


就算自己不在乎,也要为父母和福清考虑一下。


不过这事儿急不来,到时候再说吧。


蓝玉跑过来问这个问题,自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替他那一系的人问的。


有了这个答复,那些人自然会根据自己需要,做出他们认为正确的选择。


蓝玉走了之后,徐达也过来询问了一下。


得到的答案自然是大同小异。


不过对于自家的封地,徐达很肯定的给出了答复:


“炎洲,再说也由不得我们选。”


确实如此,作为皇亲国戚,他们家不可能封的太远。


炎洲不远不近,是最好的地方。


接下来几个月,大明一点都没闲着。


持续不断地往燕国输送人口和物资,燕王和晋王那边发动战争,也需要大量的物资。


明年开春新的诸侯王就要前往封地,朝廷必须为他们准备足够的资源。


可以说,整个朝廷犹如拧紧的法条,一刻不停的转动着。


而朱雄英也顺利到达南方,和诸部首领举行了会盟。


再次就一个华夏思想达成共识,并就华夏思想的推广进行了磋商。


最终在皇太子的软硬兼施下,诸部全盘接受了朝廷的新政策。


但同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皇太子纳几名土民女子为妃。


朱雄英立即就明白了他们的打算。


大分封。


将来这名女子生下孩子就是亲王,要建立封国的。


到时候这些人在大明混不下去了,去封国也是皇亲国戚。


对于这个打算,他倒是没说什么。


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且他也有自己的谋划,就顺水推舟的将那几名女子纳入了后宫。


别说,那些女子一个比一个水灵。


见他接纳了这些女子,那些土人首领就变得更好说话了。


各种政策顺利落实。


与此同时,陈景恪正在参加一次典礼。


修建了两年多的钟楼终于完工。


对于这个钟楼,朱标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亲自过来参加了典礼。


二十八丈高的钟楼,在洛阳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


上面硕大的钟表时刻提醒人们,时间的重要性。


当然了,大家最关注的还是殷薯,都在扳着手指计算收获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