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21章 玩敌养寇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当朱标在朝堂宣布大分封计划的时候,群臣出乎意料的平静。


没有惊讶,没有讨论,也没有反对声,似乎大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


朱标高高在上,大家看不清他的脸色。


只能隐约看到,面色非常的平静,似乎也早就料到了这一切一般。


陈景恪心下了然,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相当于是明牌了。


只要不傻都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太上皇以大分封换取了勋贵集团对变革的支持。


之前的种种疑惑全都有了答案。


勋贵集团不是愚忠,也不是大公无私,而是有更大的利益在前面等着他们。


去年报纸上引导舆论的那几篇文章,很明显是为大分封造势。


如果是以前,群臣肯定会反对。


这么大的事情,太上皇怎么能自己就决定了呢?


况且,分封异性诸侯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大明怎么能开历史的倒车?


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尤其是不久前才刚刚发生的勋贵大清洗,让群臣开始冷静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他们不冷静也不行。


太上皇承诺,当今皇上提前那么久开始做铺垫,无不说明大分封势在必行。


太上皇的性格大家都懂,和他唱反调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反对,还不如思考一下怎么补救。


仔细想想,或许大分封还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大明本土来说,解决了勋贵集团的隐患。


对外来说,诸侯王能起到‘尊王攘夷’的作用。


还能更加有效的教化蛮夷,最终实现大华夏理想。


多的不说,大分封制度只要能让大明国祚,延续四百年就足够了。


至于什么万世不灭的王朝……


嘴上说说就行了,你还真信呢?


能延续四百年,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以后……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更何况,几百年后四周全都是华夏一份子,肉就是烂也是烂在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


如此,群臣完成了自我说服。


当朱标宣布大分封计划,他们非常平静的接受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条件接受,接着就有人站出来提出了几条限值。


“为大明计,要确定哪些土地可以分,哪些土地不能分。”


“且必须将此规定写入大明律和《皇明祖训》。”


此条建议正中朱标下怀,他当即就让人拿出一幅神州(亚洲)地图。


现场和群臣商议,哪里需要被列为不封之地。


最终确定,北到北海,西到伊丽水(伊犁河谷),西南以高原为界,南方以中南半岛为界。


朱崖岛、澎湖列岛、淡马锡等等,也同样是不封之地。


东边的边界线没这么划分,实在是没几个适合生存的大型岛屿,默认这一整片地域为不封之地。


东北方向,以鸭绿江为界限,半岛属于朝鲜王国。


其余岛屿包括耽罗岛(济州岛)、对马岛等等,全都直属于朝廷所有。


至于朝鲜王国的同化计划,目前条件并不成熟,还需要慢慢执行。


只能说,等以后看情况再说吧。


至于更远的苦叶岛、虾夷岛等,将来会分封给诸侯王。


这个所谓不封之地,其实只是大致的轮廓,并没有如前世那般,精细到一厘一毫。


而且这个边界线,是数年前陈景恪就画好的,现在只是借着朱标的嘴说出来。


说实话,对于这个地盘,老朱和朱标都觉得有点大了。


别的不说,北海那种苦寒之地,想要实现统治实在太难,还不如分封出去。


包括西域、高原,这种贫瘠之地有啥用?


分封出去干干净净。


陈景恪用两个理由说服了他们:


“其一战略价值,高原是西南门户,又是神州最大的水源地……”


“当年大唐何等强盛,唯独在吐蕃面前吃了瘪,就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西域是扼守西方的通道,是大明的路上咽喉。”


“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岂有将咽喉置于人手的道理?”


“事关国家安危,纵使亲王亦不可信任。”


本来他以为,老朱听到这话会很生气,哪知道并没有。


老朱非常支持这个决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岂能将命脉交给别人,这些地方必须朝廷直接掌控。”


“但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北海?”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为了水,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宝库。”


“未来有一天,我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就能修建一条从北海到中原的运河。”


“以北海之水,缓解北方的旱情。”


这……


听到这个计划,老朱和朱标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地图。


北海到中原的运河?你闹呢?


陈景恪知道,目前来看这个计划确实天方夜谭。


就如南水北调一样,古代谁会相信能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


总不能说我是穿越者吧。


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理由,他索性就耍起了无赖:


“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


“将来我们的生产力达到了,子孙想要修建一条运河,发现北海被分封出去了。”


“他们肯定会很无奈。”


“我不想被子孙指着脊梁骨骂。”


见他都如此说了,老朱和朱标也就没在说什么。


不封就不封吧。


反正北海那地儿的环境太过恶劣,也确实不适合建立封国。


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大不了就当成羁縻地。


我没有办法实现有效统治,别人也别想占。


谁占了我就打谁。


把敌人打跑了我再撤走。


还能起到练兵的效果,想必军方会很喜欢这个局面。


想到这里,老朱心中一动,说道:


“着呀,北海必须要留着。”


朱标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您想到什么了?”


老朱说道:“你想啊,未来周边全都是藩属国,大明的军队不就没事儿干了?”


“国无外敌者,国恒亡。”


“一支军队长时间不打仗,就会变成花架子。”


“况且军功爵制,不打仗哪来的军功?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必须要留出一个方向,给军队练手。”


“北海就不错,苦寒之地不适合建立封国。”


“大明可以在那里建立一座军镇,将各军轮流抽调过去驻守。”


朱标也高兴的道:“好主意,经常活跃在那里的罗刹人,实力也不算强,最适合用来磨练军队。”


陈景恪不禁眼前一亮,老朱果然不愧是老朱啊。


玩敌养寇的把戏,运用的如此娴熟。


“可以在北海建立一座军事重镇,围绕军镇进行发展。”


“等时机成熟,就划分郡县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北海这个苦寒之地也成了不封之地。


群臣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对这个不封之地的范围,既满意又有些头疼。


满意的地方在于,如此分封确实将‘尊王攘夷’属性发挥到极致。


藩属国纵使发展起来,也很难对大明本土造成直接威胁。


头疼的地方在于,不封之地的范围太大了。


他们和老朱、朱标有着相似的想法。


伊丽水留下还情有可原,毕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高原和北海有啥用?


不过朱标也有借口来敷衍他们:


“高原是吐蕃藩司之地,朝廷怎能随意分封?”


“至于北海,苦寒之地将谁封过去都无异于流放,大明岂能苛待有功之臣?”


这个理由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高原上的藩司好不容易才臣服,不能因为分封将人家给逼反了。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当他们不存在吧。


至于北海……算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


将心比心,谁也不想去那地儿。


这两个地方解决,剩下的就不是问题了。


群臣集体通过了这项决议。


之后朱元璋亲自出面,将不封之地写在了皇明祖训里。


刑部也将这幅地图,写在了大明律里面。


除了不封之地,群臣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


藩属国的世子,必须来大明接受教导。


这也正合朱标的意,于是顺水推舟,让藩属国世子在大明进学。


诸侯王的子嗣,未在大明学习过的,不得继承国主之位。


至于学习什么,教材其实也是早就准备好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根本法、货币等等,也一并在朝堂上提出。


群臣见皇帝准备的如此充分,就更加明白,这是早有预谋。


这反而让他们放下心来。


而且朱标拿出来的许多政策,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按照这种规矩来建立藩属体系,对大明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


具体如何分封,朝会上并没有讨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大方针确定,再把规章制度完善。


之后再进行分封也不迟。


不过朱标也明确表示了,第一步就是在南洋分封。


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至于具体名额都有谁,等后续通知。


退朝之后,大分封之事迅速传遍天下。


朝野对此自然是议论纷纷,但得益于之前的宣传,反对的人并不多。


大家对勋贵也是充满了羡慕。


这可是实打实的诸侯王啊。


能够建立宗庙,光宗耀祖莫过于此。


刚刚经历过大清洗,惊魂未定的勋贵集团,听到这个消息后悬着的心都放回了肚子。


大家都明白,大分封意味着清洗的结束,活下来的人都安全了。


但这次的教训却足够刻骨铭心。


剩下的勋贵都变得低调本分起来,在礼部和吏部的书院建成后,纷纷将自家子弟送进去学习。


很多轮休的,自己也主动要求进去学习。


对此老朱非常的满意,人呐,就得时不时敲打一下。


对于广大将士们来说,大分封的消息无疑就是一记兴奋剂。


还是最高剂量的那种。


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看谁都像敌人。


因为内部重新稳定下来,朱标下令各军回到自己的防区。


其实这条命令主要是下给朱棡和朱棣的。


两人刚刚带兵回到防区,就被部下集体找上门。


“兄弟们的大刀已经饥渴饥渴难耐了,打一仗吧。”


朱棣二话不说,率十万大军向狼居胥山杀去。


早就被打残了的北元也速迭儿,连夜率领余部逃窜,连沿途袭扰都不敢。


要知道,没有了后勤的拖累,朱棣就干四件事,吃饭、睡觉、修碉堡、打北元。


这些年北元实在是被打怕了。


这次,他在狼居胥山洗劫了一番,又仿照霍去病进行祭天,之后施施然的班师回去了。


另一边朱棡考虑的就比较多了。


按照计划,最迟明年年初他就要出兵收复西域。


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河西走廊的安全问题。


对河西威胁最大的,无疑就是斡亦剌(瓦剌)。


斡亦剌很狡猾,自从北元溃败,他们表现的就很恭顺。


尤其是前年,朱棡派人和他们进行了一次‘友好交流’。


结果就是斡亦剌变得更加谦卑了。


这些年大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元上,也没有怎么理会他们。


这就给了斡亦剌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尤其是大量北元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斡亦剌寻求庇护。


此消彼长之下,他们的实力增长非常迅速。


人口和铁骑,就是一个势力的胆量。


朱棡很清楚,强大起来的斡亦剌,内心里对大明并不是很恭顺。


当然,他们也没胆量与大明为敌。


他们更希望和大明平等相处,表面上我承认你是宗主国,然后大家互不干涉。


朱棡可不是那种无脑之人,他很清楚历史上草原部族是如何壮大,如何威胁中原王朝的。


弱小时候臣服,躲的远远的休养生息。


然后抓住机会一跃成为草原霸主,紧接着就南下劫掠。


在他看来,目前草原上最符合这个标准的势力,就是斡亦剌。


既然你有威胁,那就不能留。


不论是为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还是为了未来大明的安全,都必须要将斡亦剌打残乃至消灭。


所以,部下的将士们因为大分封战意高昂,他也顺水推舟宣布对斡亦剌开战。


作为塞王,他是要有权力先斩后奏的。


之后大军兵分三路,向着斡亦剌部杀去。


——


这个世界是多线发展的,大明这边纷纷扰扰,外面也一样不消停。


比如燕王府如期对次大陆发起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