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418章 官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开办官吏、勋贵学院的事情就此敲定。


关于培训内容,忠君爱国的思想是必然的。


陈景恪则进一步提出了为国为民的思想:


“如果朝廷对‘官’的定义,仅仅是为朝廷牧民的牧羊人,那么贪腐之风必然盛行。”


为天子牧民,放牧的牧。


汉朝的‘州牧’一职,就是因此而来。


这个词本身就对百姓充满了歧视。


在这个语境下,当官仅仅只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是为天子打工的打工人而已。


我贪的是天子的钱,草菅的是天子的‘羊’的命。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贪腐就是天经地义的。


反腐只是天子个人的事情,大家都是打工人,何必互相伤害呢?


隋唐以前,世家力量强大,虽然是家天下,但大家效忠的其实是这套制度。


天子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天子。


所以就有了孟子的那句:君若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从皇帝到官僚,都会去维护这套制度。


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


实际上,大家都在做损公肥私的事情,掘‘公’家的根基,肥了自己的小家。


世家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也没必要把世家想象的多好。


宋朝以后世家政治结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皇权真正的实现了至高无上。


大家效忠的对象,也从‘天子’变成了具体的一家一姓。


宋朝就效忠赵家,明朝就效忠朱家,满清就效忠爱新觉罗家。


到了这个时候,效忠皇权和这套制度已经不够了,更要效忠皇帝本人。


因为很多时候,皇帝的利益和皇权也是相冲突的。


是不是很奇怪?


其实并不奇怪,皇权要求皇帝加强集权,治理好国家。


但有些皇帝个人却耽于享乐,不思进取,最后把国家弄的一团糟。


两者的利益是不是就冲突了?


面对这种局面,做臣子的是效忠皇权,还是效忠皇帝本人?


皇帝自然人为,效忠我个人才是真正的忠诚。


于是就有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当官的都是这种思想,指望他们不贪太难了。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可他们只是少数。


而且必须要承认的是,很多人铁腕反腐也不是为民,而是出于忠君思想。


因为贪腐横行,会影响到皇权和君主的利益,他们自然要打击这种行为。


为民思想虽然很早以前就提出了,但在家天下的思想下,并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次,陈景恪就准备趁这个机会,将为民思想进一步拓展。


之前他利用‘历史赋予的使命’为依据,将皇权和国泰民安绑定,让老朱正视了‘天子’这个概念。


又用‘大华夏’概念,给皇权确立了最高目标。


但并没有动官僚系统。


原因很简单,皇帝自己都没有‘天子’思想,肯定不允许百官有其他想法。


现在皇家三人组都接受了,“历史赋予皇权使命”这个概念,也是时候给官僚们的思想松松土了。


陈景恪说道:“华夏思想,其实是推崇家国天下思想的。”


“忠君爱国,为民请命,都是植入我们大脑深处的观念。”


“所以,对于华夏人来说,高尚的目标更容易我们获得成就感。”


“为了心中坚信的道义,我们可以付出一切。”


老朱三人都含笑向他看来,露出了然的表情。


别人说这话他们会持怀疑态度,但陈景恪说他们很信服。


因为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名垂青史,为了让华夏族群更加强大,让华夏思想更璀璨。


为了这个梦想,他放弃了太多太多的个人追求。


就连华夏人最重视的子嗣问题,都表现的毫不在意。


今年都二十六七了(虚岁),还没有一点动静。


换成别的人早就急的团团转了,小妾不知道已经纳了多少。


他是一点都不着急。


老朱三人不约而同的想道:如果不是知道你的真正追求,还以为你有什么大毛病呢。


陈景恪不知道他们的想法,被三人笑的莫名其妙,不过也没有深究,继续说道:


“基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给‘官’赋予更多的,更高的道义上的责任和义务。”


“比如,官上忠天子下抚黎民……忠君爱国为民是基本要求。”


“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有服务意识。”


朱标饶有兴趣的问道:“服务意识?细说一下。”


陈景恪有点懊恼,一时追快把前世的标准给说出来了。


这肯定不能照着前世的概念说啊,必须要魔改一下。


他大脑急速转动,很快就有了一些想法:


“要为华夏服务,我们的族群,是无数先贤一步步开创出来的。”


“我们作为后人,身为华夏一份子,有义务接过这个担子,让华夏变得更强。”


“所有有损于华夏的事情,都是违法的不道德的,是要被惩处的。”


“要为皇帝服务,这就是忠。”


“皇帝是天子,代天行道,是万民的君父,是华夏的领袖。”


“效忠天子和领袖是道义,也是华夏的礼仪道德所定。”


“也要为民服务,因为我们都来自于民,做人不能忘本。”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民脂民膏,享受了他们的供奉,自然要给予他们回馈。”


朱元璋不禁说道:“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咱命人将这句话刻在各衙门,就是为了警示天下官吏,不可虐待百姓。”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说道:


“陛下英明,我也是从这句话受到的启发,才有了这个‘服务意识’的想法。”


“我们不能以管理者的身份,粗暴的对待万民。”


“而是要转变思维,用服务万民的心态来做官。”


说到这里,他心中灵光一闪,又有了新想法。


可以把服务意识,和五年计划联系起来啊。


他迅速组织语言,继续说道:


“大明的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其实就是因为传统的官僚缺少服务意识。”


“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维护一方安宁,然后把税收上来。”


“这个安宁,标准非常低,百姓不发生动乱就可以了。”


“百姓日子过的具体如何,那都是次要的。”


“很少会有官吏愿意主动去改善百姓的生活,比如修桥铺路,比如修建水渠。”


“现在朝廷主动变革,推行五年计划,他们就无所适从了。”


“在他们看来,朝廷就是多事。”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种思想,就是缺少服务意识。”


“换个角度想,官从管理者变成服务者。”


“那么当官的就会去琢磨,如何服务好辖区百姓呢?”


朱雄英接话道:“路不好走,就想办法把路修好。”


“缺水就想办法打井,开挖水渠。”


“有鳏寡孤独,就建立抚孤院加以照顾。”


老朱有些意动,但很快就冷静下来,摇头说道:


“太理想化了,官就是管理者,这是几千年传下来的规矩。”


“这种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是那么容易就改变的。”


陈景恪说道:“他们信不信不重要,只要这个标准被天下人接受。”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声誉着想,他们装也要照着这个标准去装。”


“对于百姓来说,即便当官的只是假装善良,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了。”


老朱深有感触的点点头。


这两年在基层反腐,他见过太多类似的事情。


那些愿意装善良的人,一般做事都比较有分寸。


在这样的官的治理下,大部分百姓的日子其实过的还不错。


可怕的是装都不愿意装的人,下限低的就没法看了。


不过他依然不看好这个概念的推广:


“几千年的思想,就怕百官无法接受服务者这个概念啊。”


朱标表情一动,似乎想说什么,却被朱雄英给抢了先:


“不接受?难道皇爷爷的刀钝了吗?”


“这次要肃清勋贵队伍,正好一并将这个概念推行出去。”


“我就不信,在四百多勋贵的尸体面前,还有人敢不怕死反对。”


朱标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别总是杀杀杀的,真以为杀能解决所有问题啊。”


这话本来没错,然而……


老朱看了看桌子上的四百多人死亡名单,心里顿时就不爽了:


“混账,你当了皇帝胆子也肥了,指桑骂槐是吧。”


朱标连忙解释道:“没有没有,爹您误会了,我怎么敢说您呢……”


老朱眉毛一竖:“不敢?那就是心里腹诽是了。”


朱标那还不明白,老头子是帮孙子说话呢,解释是没用的。


索性也就放弃了解释,说道:“您老人家就宠着他吧,再宠他就上天了。”


老朱嫌弃的道:“咱乖孙这么聪明,宠着他怎么了。”


“你当年要是有他一半聪明,咱也不至于天天拿剑追你。”


朱标:“……”


好好说,不就是那次不肯下跪给您的妃子送葬,才被您拿着剑给追了吗。


怎么就变成天天了?


再说了,也不知道是谁,拿剑追完我,回去就给我娘低三下四的赔罪。


我还没说您呢,您还好意思说我了。


当然,这话他肯定是不敢说出来的,只能心里腹诽几句。


一旁的陈景恪和朱雄英则有些无语,商量正事儿呢。


你们俩能不能正经点,有个太上皇、皇上的样子。


真是让人头疼。


朱标也知道,和自家老头子没道理可讲,连忙转移话题道:


“我以为景恪的这个服务意识说的很好,但不能一步到位。”


“几千年的老思想,不是说变就变得,我们可以分阶段来实施。”


玩笑归玩笑,老朱对自己的这个儿子还是非常满意的。


谈起正事,他也收起了玩笑心思,问道:


“哦,怎么个分阶段法?”


朱标说道:“先告诉他们,当官不能总抱着管理者心态,还要有服务意识……”


“等过上一些年,他们接受了这个概念,就再告诉他们,官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


“再过上一些年,则改成当官必须要有服务意识。”


“将来时机成熟了,就彻底把官是管理者这个概念剔除。”


“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反对了。”


陈景恪不禁点头,这一招其实也不错。


属于温水煮青蛙了。


关键是,大明三代继承人都秉持着同样的想法。


至少未来四十年乃至五十年,政策不会出现大转变。


不用害怕因为继承人的变动,导致政策被废。


当政者可以放心的,制定十年二十年,乃至三五十年的长远计划。


这实在是一件及其幸运的事情。


老朱对这个办法自然是赞同的,说道:


“如此也好,你尽快将计划制定好,等处置完这些人,就和学院计划一并施行。”


陈景恪提醒道:“勋贵的礼仪,诸侯王的职责,这些也要制定好。”


“还有教育海外百姓所用的教材,教化土民的教材,也要进行编撰。”


“最好是一并拿出来。”


朱标颔首道:“这些东西直接交给文官就可以了,想必他们是很乐意做这些事情的。”


众人都笑了起来。


那可不是吗,文官集团和勋贵天然不对付。


现在有机会给勋贵套紧箍咒,他们肯定比谁都积极。


大致方针确定,接下来话题又回到了最初。


那个培训书院的事情。


本来老朱想将这个任务交给国子监,毕竟他们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陈景恪却觉得应该给吏部:“国子监的级别还是不够高,职权也不够重。”


“那些人获得了官身之后,不会太在乎国子监的权威。”


“而且,国子监虽是培养后备官吏的地方,但本质上依然是书院。”


“将培训班放在那里,会让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入职前培训礼仪的地方。”


“从而产生轻视之心,最后培训班流于形式。”


“所以我觉得直接交给吏部是最合适的,没有哪个官员敢无视吏部的权威。”


“而且由吏部掌管,也能和普通书院区分开来。”


“让那些人明白,培训班不是走形式,而是必须经过的一道考核。”


“培训的内容也不是简单的礼仪问题,而是原则性问题。”


“如此一来,就没有人敢忽视培训班和培训内容了。”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不错,交给吏部比国子监要更合适。”


陈景恪继续说道:“最好由皇上出任书院的院长,没事儿的时候皇上还能去给他们上上课。”


“如此一来,百官就都是名副其实的天子门生了。”


“而且也能通过这种培训,挑选一些中意的人才。”


老朱三人都不禁点头,这个提议非常好。


加强了君主和百官的联系。


陈景恪忽然想起一件事情,连忙说道:


“而且还能借此机会,玩一手秘密政治。”


老朱眼睛顿时就亮了,说道:“秘密政治?快给咱详细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