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79章 屠鱿令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本就士气全无的帖木儿步兵军团,在得知高层弃他们而去之后,果断选择了投降。


就在朱樉下令清点降兵的时候,小亚细亚的白袍子王爷们,屁颠屁颠的出现了。


战争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


对这个战果他们自然非常高兴,这次总算是找对老大安全有保障了,以后就可以躺着享福了。


在高兴之余,立即又凑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出来。


一来是表忠心,二来是看看能不能捞点战利品。


然后朱樉就把这六万俘虏交给他们看管。


并且叮嘱他们,将帖木儿的部下和白羊部的人分开看押。


休整一天后,他再次率军发出前往白羊国。


白羊王奥斯曼还想殊死抵抗,然而精锐尽失的他已经拿不出太多兵力。


再加上有波斯人里应外合,他们并未对秦军造成多大的阻碍。


大片的领土被占领,白羊国灭亡在即。


朱樉和帖木儿会战的结果,也已经传播开来。


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震惊,还以为是神灵开的玩笑。


帖木儿纵横安西无敌手,是当之无愧的区域霸主。


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竟然被一个外来户给反过来碾压了。


是真的碾压。


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只有五百亲卫跟随他逃走。


而秦国损失的兵力加起来不足四千人。


在会战结束后,依然有余力覆灭白羊国。


这种能力,实在让人敬畏。


然后大家就想到了他背后的大明。


一个亲王就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大明的总体实力该有多强?


拥有六千多万人口,占据天下大半财富的庞大帝国。


实在可畏可怖。


周围各势力,纷纷收起了小心思。


就算侥幸占了一点小便宜又能如何,谁能抵挡的住大明的报复?


况且,还不一定能在朱樉手上占到便宜。


既然不能为敌,那就想办法交好。


于是,各势力纷纷派出使者前去拜见朱樉,表示愿意友好相处。


朱樉又不傻,这种口头保证那是不要钱一般的往外说。


秦国吞并白羊国,已经属于蛇吞象了。


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期间也没有能力四处扩张。


既然大家都想和平相处,正好如了他的意。


啥,你想和我签署和平协议?


对不起,我是大明的藩属国,这么大的事情需要经过大明朝廷的同意才可以。


周围势力明知道他故意推诿,却也无可奈何。


与秦国这边的热闹景象不同,帖木儿那边的氛围则显得凝重和肃杀。


帖木儿帝国的面积很大,人口也很多。


但很多部族都是被他强行兼并的,并不是真心臣服。


他强的时候,那些人摄于他的威信不敢反叛。


现在他大败而归,個人威信被动摇,那些部族自然就开始蠢蠢欲动。


但这并不是最致命的,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的钦察汗国。


他用了五年时间,将敌对的钦察汗国大汗脱脱迷失赶下台,扶持了一个亲近自己的傀儡。


可是就在他征讨朱樉的时候,脱脱迷失趁机复辟,并矢志复仇。


不知不觉间,强大不可一世的帖木儿帝国,竟变得内忧外患起来。


本来帖木儿还想着出兵支持白羊王,现在不得不打消了这个计划。


攘外必先安内,他要先将内部肃清,然后应对脱脱迷失的攻击。


至于白羊王……自求多福吧。


他自然也知道,放任秦国站稳脚跟,以后再想消灭对方就更难了。


可现在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秦国以小吞大,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消化,他必须趁着这个时间将其它方向的敌人消灭。


然后集中力量,与朱樉一决胜负。


计划既定,他也没有多做犹豫,立即下令西面战场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在北方边境布置重兵,防范脱脱迷失。


这一切做完之后,他就开始着手肃清内部。


为接下来北征钦察汗国做准备。


——


朱樉也没有闲着,只用了两个月就兵临白羊国都城。


之所以如此顺利,还要得益于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帮忙。


大食人虽然战斗力不行,可维护治安没问题啊。


秦军打下城池,就暂时交给他们看管。


当然不是白看的,朱樉给他们许诺了很多大明商品转卖份额。


这些商品拿到西边转转手,就是十倍的利润。


他们自然非常乐意帮忙。


至于波斯人,为了复国他们自然要出力,还要出大力。


前面已经说过,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国家,但一直在安西扮演着行政官和宗教学者的身份。


地位是相当高的。


关系网也错综复杂,和谁都能说的上话。


由他们出面安抚白羊国内的各部落,效果非常的好。


而且他们还劝降了大批的土克曼贵族,招降大批百姓。


比如之前俘虏的那数万白羊国将士,在波斯人的劝说下很快就变成了治安军。


帮助秦国稳定地方局势。


在这块土地上,不只是大食人没有国家概念,大多数族群都没有。


他们只有最基本的信仰,然后跟随部族首领生活而已。


换谁当首领,对他们来说问题都不大,只要能保证自身财产安全就可以了。


秦国强大,反而更能保护他们。


当然了,朱樉可不会轻易就将后背交给一群陌生人。


找大食人过来帮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和波斯人互相牵制。


这也是他最初的计划。


而事情也确实如他设想的那般,大食人和波斯人果然相看两厌。


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也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利益。


在大食人看来,波斯人忽然投诚,那就是在争宠啊。


你们这群小贱人,呸,不要脸。


在波斯人看来,大食人是过来掠夺钱财的。


朱樉将部分城池交给大食人看管,他们自然会伸手搜刮一番。


波斯人肯定不乐意,你们抢的都是原属于我们的钱财。


两边为此事没少互喷。


不过双方还算比较克制,并没有因为矛盾就耽误了朱樉的大事。


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秦国军事方面所向披靡,民政方面也迅速由乱转治。


只用了两个月,就拿下了白羊国大部分领土。


下一步目标,白羊国都大不里士。


白羊王奥斯曼自知不是朱樉对手,在秦国大军到达之前,带领本部人马弃城而去。


他没有去东面投奔帖木儿,而是一路北上,目标亚美尼亚北部以及高加索山脉地区。


那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能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去投奔帖木儿,只有被兼并一个结局。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因为他的主动放弃,朱樉轻而易举的拿下大不里士,这也意味着白羊国正式成为过去式。


朱樉并未停歇,再接再厉将白羊国剩下的土地全都拿了下来。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黄历4088年,也是建章三年。


朱樉正式建立秦国,领土包括极乐岛、巴士林岛和原白羊国领土。


李芳被任命为国相,徐膺绪为大将军,柳芸娘为绣衣卫统领,其余人各有封赏。


柳芸娘就是杏红,因立下大功,自觉可以抬头做人,终于恢复了本来姓名。


所谓绣衣卫,就是锦衣卫换个名字而已,在秦国可谓是位高权重。


不过朱樉并没有设立国都,只是将大不里士设置为临时行在。


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抚波斯人,我没有长期占据这里的意思。


将来会遵照约定,将此地交给你们建国。


并且他还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那里,给波斯人划了一块土地,给予他们自治权。


果不其然,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波斯人,顿时就安定了下来。


然后就召集在各国定居的波斯人,回来共建家园。


眼见真的复国有望,很多波斯人都聚集而来。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波斯人都愿意来这里。


前面说过,这里的人少有国家族群概念,更多的是遵从利益和信仰。


部分波斯人也同样如此,并不是很在乎什么波斯不波斯的。


他们家族在那里生活了几十数百年,早已经融入当地,怎么可能割舍的掉。


然后就是信仰方面。


伊教内部派系是非常复杂的,逊派和什派只是最大的两支而已。


在两大派内部,还被细分出了许多小派别。


阿扎萨受到陈景恪的影响,深知想保持族群独立性,必须要在信仰上与其他族群区分开来。


所以,在波斯自治区建成后,他就将宰德派做为本地波斯人的主流信仰。


宰德派是什叶派的分支,但教义温和,更偏向于逊派。


是什叶派内部一个极小的分支,信徒非常少,很适合他们的需求。


但他这么做的后果,也将很多波斯人拒之门外。


有时候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信仰都不同,怎么可能在一块儿生活?


相比于波斯人的纠结,大食人就很舒服了。


在白羊国建立后,他们就准备带着搜刮的财物,返回自己的领地。


然后朱樉就邀请了一部分留下,作为中层官吏,帮忙治理白羊国。


没办法,秦国人太少了,必须借助外力。


波斯人依然是他借助的主力,但必然不能全依靠波斯人。


引入竞争机制才是最合适的。


大食人就很高兴啊,朱樉爸爸果然还是最信任我啊。


就高高兴兴的留下了一批人帮忙。


而此举,也进一步加深了大食人和波斯人的矛盾。


为以后两国不和,埋下了伏笔。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朱樉很快就对原白羊国领土,施行了有效统治。


秦国正式登上安西历史舞台。


当然,朱樉也没忘记给大明写信,请求支援。


别的都可以不要,一定要想办法多弄一些人过来。


这里实在太缺人了。


同时,他还将安西的局势详细的写下来,并做出大胆预测。


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帖木儿都将无力他顾。


是大明消灭察合台汗国,兼并西域的最佳时机。


建议老三尽快对察合台汗国动手。


错过这个时间,就要面对来自帖木儿的压力了。


虽然正面击败了帖木儿,但朱樉丝毫没有轻视对方。


能当这么多年的安西霸主,帖木儿是有真本领的。


这一战他之所以输,一大半都是因为轻敌。


相信经过这一次之后,他会提高对大明的重视。


虽然大明不怕他,但没必要给自己创造困难不是吗。


至于休养生息的国策……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国家也已经恢复了一定元气。


况且打西域那些小渣渣,也费不了多大的功夫。


大明完全可以轻松支持这场战争。


等朱棡彻底占据西域,他的秦国统治应该也稳固了。


到时候兄弟俩东西夹击,帖木儿有再大的本事也只有挨宰的份儿。


如果老四能顺利拿下印度,三兄弟一起出手就更好了。


然后他还给陈景恪写了一封信,探讨如何治理这里。


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询问是否可行。


在治国方针这方面,他也非常信任陈景恪。


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足有一寸多厚,命人带着送往大明。


怕路上出了意外,他还分开寄了两份,确保万无一失。


忙完这些,他就开始着手治理国家。


虽然在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帮助下,他对这块土地实现了基本的治理。


然而细节上问题非常多。


首先,这是一个多部族组成的国家。


生活有波斯人、土克曼人、蒙古人、突厥人、库尔德人……


族群多,管理就麻烦。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各种矛盾纠纷不断。


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新生的秦国也走不了多远。


面对这个问题,朱樉的处理方法非常直接霸道,驱逐。


他下了一道政令,一个月后秦国将施行属于自己的律法。


到时候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之前是什么身份,都要遵守这套律法。


如果不想被约束,就在一个月内迁离秦国。


一个月后秦国将进行身份普查,并授予平民身份。


从此之后,生是秦国人死是秦国鬼。


再擅自迁徙,处死。


同样的,普查结束后,外人再想加入秦国获得身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非秦国人,在秦国会被区别对待。


不是优待,而是限制权利。


不过最后一条被所有人忽略了,拥有秦国身份有什么好处吗?


完全没看出来。


反而是你限制我们迁徙,那才是大问题。


于是生活在这里的许多部族,都站出来反对此事。


然后,他们就被秦军堵门了。


部族所有高层全部被诛杀,百姓被打散安置到各个定居点。


这一下,所有反对声音都停止了。


能接受这个规定的,都开始老老实实的过日子。


不能接受这项变革的,则开始着手迁徙之事。


本来他们还担心,迁徙过程中会不会被阻挠,或者财产被扣留什么的。


哪知道秦国官吏非但没有阻挠迫害他们,甚至还主动提供帮助。


所有能带走的,也全都允许他们带走。


秦国一文钱都不要他们的。


这一下,反倒让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


咋?就这么希望我们走吗?


事实上,朱樉确实希望他们走。


“现在走的,都是比较强的部落。”


“他们的首领更喜欢自治,不喜欢朝廷插手他们的内部事务。”


“有他们在会影响到中央权威,走了更好。”


“愿意留下的基本都是小部落,无力对抗中央,有利于我们管理和推行自己的律法。”


“且,他们不走,后续从大明迁过来的百姓住在哪里?”


最后这句话,彻底说服了秦国的一众官吏。


是啊,这里适宜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多。


外族占据了,就没办法再安置明人。


强行安置就会变成争抢土地,甚至演变成流血事件。


现在他们走了,剩下的事情反而简单了。


等到明人百姓迁徙过来,和剩下的土著交叉居住在一起。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完成同化。


对于阿扎萨的询问,朱樉则是另外一种相似的说辞:


“未来会有更多波斯人迁徙过来,他们不走,新迁徙来的人安置在何处?”


一句话,就让阿扎萨和波斯人,变成了这条政策的支持者。


一个月后,该迁走的部族都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空了出来。


这是很正常的,迁走的基本都是大一些的部族。


他们实力强,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较为肥沃。


现在全都成了空白地带,任由秦国中央安排。


朱樉派人清查了户籍,现在还剩余百姓四十七万人。


算上从大明带过来的汉人,共计五十四万。


之后,他建立了府、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他来安西的时候,可是带了大量读书人的,足以将主要岗位都安排满。


此举大大削弱的部族首领的权力。


不过没迁走的,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虽然满腹牢骚却也没有反对。


接着就是各种细致的法律措施。


比如,废除奴隶制度,所有平民一律平等。


比如废除苛捐杂税、人头税之类的,统一征收田税、商税、财产税之类的。


新税法一经颁布,就引起了秦国百姓的欢呼。


原本对谁统治他们还无所谓的普通百姓,马上就成了秦国的拥护者。


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收什么税并没有固定的规矩,从来都看老爷们的心意。


老爷们娶第一百房小妾,都可以作为征税的理由。


秦国明确规定了税法,不用在担心老爷们整幺蛾子。


虽然缴纳比例并不算低,可整体算下来依然是前所未有的轻徭薄赋了。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开心。


原本等着看秦国笑话的诸多势力,在看到新税法后都变了脸色。


这真的是要了亲命了啊。


然后立即下令,不允许讨论秦国税法,否则视为谋逆。


将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之后,朱樉又做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他一意孤行,颁布了‘屠鱿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