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 第361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雄英表面不情不愿,其实心里很高兴。


周报意味着舆论权,有多么的重要可想而知。


皇帝想都没想就交给他办理,足见对他的信任。


而他也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人传达自己的意思。


他已经做好准备,取个化名每周在上面写一篇文章,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天长日久,必然会有很多人受到影响。


等将来这些人进入朝堂,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


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景恪:“诶,你觉得是否可行?”


陈景恪考虑了一下,认真的道:“可行是可行,但周报的选稿标准会很严格,你有那水平吗?”


朱雄英:“……”


好好好,都针对我是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将来有你们后悔的时候。


两人说笑了一阵,就开始讨论正事。


先确定了这份周报放在哪个部门下面。


本来朱雄英是准备将其放在礼部名下,也算专业对口。


“听说解缙在辽东干的还不错,这次算是升迁,正好升一级放到礼部去。”


陈景恪却并不同意:“礼部掌握科举,再让他们掌握了口舌,影响力过大了。”


“不如交给翰林院,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弥补。”


他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翰林院是养望之地,是阁部摇篮。


经过陈景恪的变革之后,翰林院就成了纯粹的修文馆。


平日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整理各类古籍,编修史书。


在某种程度上,去翰林院反而有点发配的意思。


但别看它地位尴尬,还不是谁都能进的。


能被‘发配’过去的,基本都是饱学之士,没点水平的进去会被集体排挤。


颇有点圈地自萌的意思了。


基于这种情况,慢慢的翰林院就变成了,有真才实学但有点天真的官吏的去处。


这群人就是最好的编辑,将周报交给他们,也算是专业对口。


“不过只能让他们从事稿件的审核工作,行政管理方面要另行配置官吏才行。”


听完他的分析,朱雄英颔首道:“你说的多,你有理,就这么着吧。”


陈景恪:“……”


接着,朱雄英就写了一道旨意,找朱标盖了印章发往内阁。


以往皇帝直接下令就可以了,现在必须要先经过内阁同意并备案才行。


不过现在皇权的威望足够大,内阁自然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唱反调。


更何况这还是陈景恪提议的,就更没有人会反对了。


内阁同意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抽调工匠和铜料制作字模,此事自然不用他们操心,直接给工部下了一道旨意。


陈景恪设计了一套全新的字模,一改往日的大字,新字模只有黄豆般大小。


标准的蝇头小字。


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节约纸张。


要是还用以前的大字体,纸张的用量将会增加数倍,成本将会高到影响报纸发行的程度。


经过初步估算,想要实现他的计划,这套字模的数量高达四十万个之多。


为此,工部抽调了最精锐的工匠,依然需要数月时间才行。


不过陈景恪并不着急,先让方孝孺和理学斗一斗再说。


况且,解缙还没回来呢,急也急不来。


至于朱标说的金属字模着墨能力差的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油墨这玩意儿,没别的特点,就着墨能力强。


简直就是为金属字模设计的。


而且,油墨这玩意儿还不是陈景恪发明的。


事实上以油入墨早在魏晋时期就开始了,不过只是作为粘稠剂存在,添加的较少。


民间早就有人尝试过,多加点油会是什么效果。


然后发现,成本变高了,使用还更加不方便。


首先就是研磨更加麻烦,其次就是书写效果不佳。


用毛笔在纸上写字,尤其是在宣纸上书写作画,烟墨的效果完爆油墨。


所以,油墨这玩意儿就被搁置了。


在印刷术方面,活字印刷术地位很尴尬,技术上确实是领先的,但不实用。


主要是字模太难搞了,动辄就要十万几十万个。


就算用铁模成本也不是一般人能负担的起的。


而且活字印刷术印出来的书,还不如雕版一体形成质量高。


所以,虽然有了活字印刷术,但这玩意儿始终没能得到推广。


一直到明朝中晚期,随着大量贵重金属流入,民间才开始有豪商制作金属字模。


油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陈景恪办报纸搞活字印刷,在技术方面是不存在什么障碍的,也没必要从前世搞什么黑科技。


把现有的技术整合一下就可以了。


麻烦的反而是那几十万铜字模,那可都是真金白银的钱啊。


不过还好,现在大明的经济状况非常良好。


海外贸易,一船船商品换回一船船的贵金属。


很多贵金属,被喜欢藏钱的富豪们挖坑埋了起来。


但也有很多被拿到金钞局,兑换成了宝钞进行流通。


这部分贵金属最后都会进入国库。


除了贸易,还有从日本、南洋等地开采的贵金属,也是数不胜数。


也基本都被堆积在了国库。


可以说,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钱。


只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才没有将这些钱释放出去。


也正是因为这個原因,他提议搞四十万个铜字模,才没有引起反对。


朝廷钱多的花不完,造字模印书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少数非议声也没人理会。


总之就是,有钱任性。


在制作字模的过程中,解缙终于返回京城。


与当年被贬官不同,这次他回来,前来迎接的官吏塞满了长亭。


如果是当初,解缙肯定会很高兴,自己朋友遍天下啊。


可是经历过这次贬官,确实让他看清了很多东西。


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捧高踩低,当你发达的时候,身边全是好人。


他环视了一圈,没有发现方孝孺的身影。


这让他很是生气,只是没有当场表达出来。


先去吏部报道,之后他就直奔伊洛书院,恰好见到方孝孺在与人辩法。


这次的对手非常强劲,几度让方孝孺都差点答不上来。


不过最终还是凭借着‘地利’优势,成功将对方击败。


他却没有得意,心中反而更加的沉重。


正如之前所猜测的那般,随着对唯物学的了解加深,那些一直沉默的大儒终于加入了这场辩法之争。


理学真正的大佬在学问方面自然没的说,让他疲于应付。


这不是骂架,口舌之利虽然有用,但最终还是要用学说来说话。


还好,在辩法之前他就先预设了阵地,才勉强应付了下来。


不过虽然过程很艰苦,接连击败几位大儒,却也让他的名声更加响亮。


已经没有人敢于小觑他的学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唯物学。


来书院求学的人,也慢慢变多了。


剩下还未出战的大儒,愈加的爱惜羽毛,轻易不肯出战。


这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


和这些大儒辩法,收获确实很大,让他对理学和传统儒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对唯物学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目送又一位对手离开,他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见一个年轻人一边鼓掌一遍踏上擂台:


“好好好,不愧是方大宗师,端的是威风八面。”


周围人以为又来了挑战者,顿时打起了精神。


有认识解缙的,开始主动替他宣扬。


一时间,解缙要挑战方孝孺的说辞,就传遍了全场。


然而,方孝孺看着走过来的解缙,却露出了苦笑道:


“解贤弟,你又何必趟这趟浑水呢。”


解缙嘲讽的道:“方大宗师这是成名了,不愿意认我这个旧友了,那我走?”


方孝孺又是无奈,又是感动,下拜道:


“是为兄的错,向你赔礼道歉了。”


他没去迎接解缙,就是不想让对方趟这趟浑水。


毕竟他现在正和理学交战,凡是与他交好的,基本都会被波及。


当然,陈景恪除外。


这倒不全是因为陈景恪在朝廷的地位超然,而是他背后站着的还有整个算学体系。


现在的算学可不是当初任人欺凌,差点被撵出国子监的小卡拉米了。


而是一头真正的老虎。


只不过它属于应用科学,与儒家和理学没有直接竞争关系,儒家和理学自然也不愿意轻易招惹他们。


可是解缙不是陈景恪,他是正统的文人。


和方孝孺扯上关系,会被攻击的。


然而对解缙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我解缙什么时候怕过事儿?


伱怕连累我,假装不认识我,这就是对我人格的侮辱。


所以,才有了眼前这一幕。


不过是生气归生气,他并不是迂腐的人,见方孝孺认错也就过去了。


之后两人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起了各自的现状。


周围的人渐渐也发现了情况不对,这俩哪是要辩法,分明是故友重逢在许久呢。


解缙竟然和方孝孺是好友?


事情复杂了啊。


支持方孝孺的一方,则喜笑颜开。


解缙虽然没有大儒之名,但也是有名的才子。


他的出现,让陷入孤立的方学有了朋友。


虽然还不知道解缙具体持什么样的态度,但只要不反对唯物学,那都是一个好消息。


反对唯物学的,则忧心忡忡。


唯物学现在本就势头大盛,再有了解缙的示好,情况不妙啊。


方孝孺和解缙两人,却没有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各自谈论着自己的情况。


自答应加入陈景恪阵营之后,解缙就一直在为回归做准备。


他很清楚,以陈景恪的身份,想要提拔一个低级官吏,就是张张嘴的事儿。


至于他之前得罪权贵,还被蓝玉当廷斥责……


对别人来说或许是个问题,对陈景恪来说同样是张张嘴的事儿。


哪个权贵会不给他面子?


果不其然,年初就接到了调令。


等待新任县令到达交接了事务,就出发返回,直到前日才到达洛阳。


然后就来了这里。


听到这里,方孝孺眉头微皱,说道:“你没有去拜访陈伴读?”


解缙说道:“递了拜帖,明日一早登门拜访。”


方孝孺这才点头道:“也好,不可怠慢了此事。”


解缙笑道:“我又非不通时务,如此简单的人情世故岂能不懂,不过还是感谢方兄关心。”


方孝孺亦笑道:“是我太小瞧人了。”


主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认识的很多人,都是只有学问不通人情世故。


他习惯性的以为解缙也是这样的人。


然而事实上,解缙是个极具智慧的人。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忠于王事,对君君臣臣那一套深信不疑。


在面对皇帝的时候过于敢言直谏,有时候不懂得迂回之道,最终也死在了这一点上。


他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会触怒皇帝,惹来杀身之祸吗?


以他的智慧,想来是很清楚的。


可他依然选择了这么做,用命去践行了自己相信的道。


双方叙了一会儿旧,眼见再没有人上来辩法,方孝孺就宣布今日辩法结束。


并且还宣布,明日要款待友人,不辩法。


后日大家再来。


第二天,两人一起去见了陈景恪。


三人寒暄了几句之后,陈景恪直入主题,说了对解缙的安排:


“……陛下让你负责大明周报。”


大家都是读书人,自然知道这东西的份量。


解缙激动的向皇宫方向行礼,道:“陛下洪恩啊。”


方孝孺却郁郁的道:“景恪有此奇物为何不早点拿出来。”


陈景恪岂能不明白他的意思,笑道:


“此物太早拿出来,对你来说并非好事。”


他摆擂台看似弄的声势浩大,实际上短期内能来参与的,只有洛阳周边的读书人。


应付这些人,自然就轻松了许多。


等外地的压力到来,唯物学早就传开了,理学再想打压他就要变的困难许多。


但周报不一样。


这是面对全国发行的,直接将唯物学刊登在这上面,将要面对的是整个大明的理学打压。


方孝孺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方才不过是开玩笑罢了。


“不过你的大同思想,倒是可以在这上面刊登了。”


还是那句话,有了唯物学打头阵,大同思想面对的压力就小了许多。


直接在报刊上,面对全国发行。


陈景恪调侃的道:“此事,还需要咱们大明周报的总编辑,施以援手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