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394章:文武之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第0394章:文武之争!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垂拱殿内。


两府六位相公和欧阳修、范镇、苏良三名台谏官分站两侧。


首相文彦博将众人对狄青封赏的争议向赵祯作了汇报。


众相公在表明自身观点的同时。


皆认为——


此事涉及祖宗之制、皇权之威,理应官家做决定。


赵祯听完后,微微皱起眉头。


依照功绩,狄青足以擢升为枢密使。


但依照大宋的一贯规制,武官任枢密副使便已算是最高职衔。


他看向苏良。


“景明,你素来有主见,为何此次却未表明观点?”


苏良拱手。


“官家,臣觉得,擢升狄帅为枢密使,就不能只是擢升狄帅为枢密使,后续还要提升武人地位,让更多的武将进入枢密院任职,让狄帅真正拥有实权!”


“若只是擢升狄帅,只会让狄帅成为被许多文官攻击的靶子,甚至有可能成为史上任期最短的枢密使。”


“当下,臣看不出朝廷有提携武人地位的倾向,故而无法表明观点。”


听到此话。


赵祯和众相公都是无奈一笑。


大家之所以对擢升狄青为枢密使犹豫不决。


正是担心破此先例后。


武官地位逐渐抬高,日后出现乱国之患。


但苏良却言:如果不是为了提升武人地位,就不必擢升狄青为枢密使。


文彦博等人的意思是——


虚衔都不想给狄青,莫说实权了。


而苏良的意思是——


若是不给予足够的实权,不如不给这个虚衔。


赵祯想了想。


“这是两码事!是否继续抬高武人地位,日后再议,当下只谈封赏之事。”


“朕觉得,狄汉臣立下奇功,又是忠臣,定然不会做出乱国之举,可破例擢升为枢密使!”


苏良再次拱手。


“官家,若以此理由擢升狄汉臣为枢密使,臣反对。当年,太祖不也是后周恭帝身边的忠臣吗?”


“放肆!”赵祯气得站起身来。


此等话语也就苏良敢说。


换作旁人,赵祯恐怕已经命人将其赶出去了。


苏良继续道:“官家,臣以为,无论是重文抑武或重武抑文,对朝廷而言,都是畸形之治。”


“这一点儿,从我大宋禁军唯有西兵可战就可以看出。”


“庸官乱用兵,良将难出头。两院为防武将成势,矫枉过正,已使得天下将士变成了病猫,当朝无名将,如今好不容易出现一位武曲星,若只是将他架在高位,而不给其权,无异于是将他架在火上烤,恐怕会将其废掉!”


苏良重生一世。


自然不希望狄青任枢密使后,与史书所载依然一样,在朝堂一言不发,被羞辱、排挤、诋毁后,最后抑郁而终。


他继续道:“官家,臣一直认为,历朝历代,武人之患,主责不在武将,而在朝廷。当下,则在官家,在诸位相公。我们若还是秉持着防止武将作乱的态度对待武人,臣真的不建议狄帅为枢密使,让其留驻西北,反而更好。”


这时,曾公亮站了出来。


“官家,臣倒是不如景明想得那般长远,臣只是觉得,日后咱们与辽夏必有一战,若任命军帅,狄汉臣必为首选;其次,开封禁军需要再调教调教,狄汉臣依然为首选,故而,臣支持其任枢密使!”


紧接着,富弼也站了出来。


“臣听景明与曾相的一席话后,觉得自己有些固执了。我朝如果只有一名良帅,定然是狄青,我们要做的是将其托举起来,帮其完成更大的功绩,而非压制他!”


富弼改变意见,选择支持苏良。


“臣附议!”欧阳修站出来说道。


“臣附议!”范镇也站出来说道。


一时间。


殿下九人,有五人都支持擢升狄青为枢密使。


苏良更是坚持要给予狄青绝对的实权。


此刻。


赵祯也倾向擢升狄青为枢密使,但他纠结的是要不要给予狄青在枢密院绝对的权力,要不要不断提高武人地位。


当年。


太祖以殿前都点检之职,发动陈桥兵变。


此等教训,大宋历代皇帝都不想重蹈覆辙。


旋即。


首相文彦博站了出来。


“官家,臣觉得景明与曾相所言,有一定道理,臣也能接受狄汉臣任枢密使且拥有实权,但我们必须坚持一个底限,日后武官无论建立何等功勋,皆不能拜相!”


武官不拜相。


即意味着武官的地位永远不能高于文官。


“此外,一旦发现武官存在谋逆的可能,必须降重罪!”


“臣附议!”


张方平、吴育、宋庠三人同时拱手。


赵祯微微点头,顿了顿后,道:“好,那就擢升狄青为枢密使,朕会给予他足够的权力,至于他能将下面的武将培养成什么模样,就看他的能耐了,若武将们各个忠贞为国,敢打敢冲,朕并不是不能提高武将地位。谁若构陷排挤他,朕自会为他做主。”


“此决定,诸位可有异议?”


“官家圣明!”众官员齐齐拱手。


苏良的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虽然未曾让他完全满意,但能达到这样的结果已经相当不错了。


有官家这番承诺。


狄青大概率不会抑郁而终了。


这时。


张方平拱手道:“官家,我们是商量好了,但臣预计狄汉臣恐怕会请辞枢密使之位。”


对一名武官而言。


这个位置的压力非常大,被一群文臣监督找茬,那是必然的事情。


在赵祯思索时,曾公亮笑着站了出来。


“官家,臣觉得狄汉臣拒绝实属正常,臣建议官家退回他的请辞奏疏,退回至少两三次后,再让景明去说服他。”


“如此做,既能彰显官家对有功武官的重视,也能减少朝堂官员的反对之声。”


众相公都白眼看向曾公亮,心中道:“这個老狐狸,想得真周到。”


其实,此次曾公亮的损失最大。


众相公都很倾佩他这种“让贤”的做法。


若日后狄青在枢密使之位上做出大功绩,曾公亮让贤之事,必然会成为后世的一桩美谈。


赵祯笑着看向苏良,道:“苏卿,可以吗?”


苏良胸膛一挺,道:“没问题。”


赵祯又道:“日后需要台谏主官来开内会时,苏卿也来吧!”


“劳碌命……哦……不,臣遵命!”苏良拱手。


顿时,众人都笑了起来。


自苏良入殿后。


赵祯与众相公根本就没有将他当成从七品的左正言,还是将他当成“御史中丞”来用。


……


翌日,近午时。


赵祯命中书下诏,将曾公亮降为枢密副使。


缘由为:曾公亮欲将精力放在兵书兵法编撰和兵器火器的制造领域,无暇顾及枢密院全局。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为狄汉臣让位呢!


……


十月初十。


中书省开始颁发各项诏令。


对平叛的将士、官员进行论功行赏。


狄青擢升为枢密使,赏赐宅院一座,金银、丝绸、瓷器等数车。


狄青的部将们也都是官升一级到两级,得到了重金奖赏。


参战的士兵们都得到了奖赏。


战死者,地方官将亲自护送其灵柩返乡,并对其家人进行重金抚恤。


广南两路抗击侬智高有功的官员都得到了升迁,弃守的官员也都受到了严惩。


侬军抢掠过的州县,皆免田赋两年,对部分帮助抗击侬军的百姓,也根据功劳,免除徭役一年到三年不等。


……


杨文广、杜雷、孙胜等将士虽是跟着苏良伏击了交趾,但作战勇武,护卫苏良有功,也都得到了厚赏。


午时。


赵祯还专门设宴,款待了狄青和其麾下勇敢作战的将士们。


至于交趾之事。


赵祯先是命中书写信,告知了他们对主罪之人苏良的惩罚,而后又在边境增设三座榷场。


交趾王李德政肯定不会满意此类惩罚。


但当下交趾已被打得半残,又畏惧大宋的火器,根本不敢提出不满意。


……


庆功宴还未结束,便有官员开始上奏,反对狄青担任枢密使。


赵祯将这些奏疏全部退回。


与此同时。


狄青回家后,也立即撰写奏疏,称自己不宜为枢密使,恳请继续驻守西北,使得范公归朝。


他将奏疏呈递禁中后,自然也是被退了回来。


……


十月十三日,朝堂民间一直传播着狄青不宜担任枢密使的声音。


而狄青也已经三次请辞,但皆被拒之。


近黄昏。


苏良还没去规劝狄青,狄青倒是先来了苏宅。


“狄枢相大驾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苏良见到狄青,便是一脸笑容。


狄青抱着一摞奏疏,愁容满面。


“景明,别打趣我了,我就是个粗人,哪里能任枢密使,是不是我写的请辞奏疏让官家不太满意,所以才退回来,你快帮我润色润色!”


苏良将狄青请进书房,倒上香茗。


狄青将退回来的三份奏疏递给苏良。


苏良看都未看,便将其放在一旁,然后望向狄青。


“汉臣兄,枢密使乃是武将的最高职位,依照你的功劳,完全可任此职,为何要辞呢?”


狄青有些焦急地说道:“景明,你是真不知还是假不知?”


“陈桥兵变才过去不到百年,我若任枢密使,那些文人官员还不找茬使劲弹劾我。再说,我若待在汴京城,可能就是个摆设,不如去西北操练士兵,让范公归来呢!”


苏良摇了摇头。


“范公才去西北没多久,不能来来回回这样折腾他!”


“官家命你任枢密使,不是当摆设的,而是要委以实权,让你总领全宋之兵。”


狄青的脑袋摇的就像拨浪鼓一样。


“景明,为兄虽然不怕死,但若死在朝堂的尔虞我诈中,恐怕不值得。”


“这些年,我经历太多文官的鄙视了,我们这些做武将的,最好就是服从命令做事,你让我参与到朝堂论政,重大军事决策中,恐怕我……只会一言不发。”


狄青因罪充军,一步步走到这个位置上。


他最清楚的就是文官和武官的区别,从来都不会逾矩一分。


苏良想了想,接着道:“汉臣兄,那是过去的规制,现在已经不一样了。”


“不久的将来,我们必然会与辽夏有一场大战,西夏不足为惧,但是辽国却不容小觑。我朝仅仅西兵能战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南境稳固,万一高丽、东瀛帮助辽国来攻呢?万一在我们攻打西夏时,吐蕃诸部来添乱呢!”


“除了西军,开封的几十万中央禁军也需要调教,也需要为日后的大战做准备,而若北境战事起来,你必然为主帅,伱愿意带着一群不能战且对你不服气的兵去打仗?你愿意放弃这次成为当朝名将的机会?”


“一名武官,能有此等机会甚是不易,而大宋或缺的正是你这样的官员,你若请辞,偏安一隅,这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范公不负责任,更是对朝廷,对全宋百姓不负责任……”


“你放心,官家与众相公已经达成了共识,绝对不会让你遭受排挤、诬陷。有人说,西夏和辽国都畏惧我苏良,他们不是畏惧,只是对自己国家没能拥有我这样的臣子而感到遗憾和愤怒!”


“唯有让他们感到畏惧的,唯有一名将帅之才。而今的大宋,只有你有此资格!”


“汉臣兄,你不是在为自己而搏,而是在为所有武人而搏,我朝武人的地位太低了,若想抬高地位,只有你立下不世功勋,朝廷给了你机会,你不能……”


苏良这一番话,让狄青心动了。


作为武官,谁都想开疆扩土,成就不世之功绩。


“我……我……我……”狄青激动地有些磕巴起来。


苏良将其请辞枢密使的三封奏疏放在一边,道:“来,写一封谢恩奏疏吧,我帮你润色!”


……


十月十五日。


狄青以枢密使的身份,正式进入枢密院。


一些文官们打着“为大宋朝堂稳固”的幌子,去扒狄青的过往经历,狄青曾经可能犯下的错。


更有甚者。


还称去年狄青家里的狗曾长出了龙角,此乃不祥之兆。


以此构陷狄青有谋逆之嫌。


赵祯大怒。


让那名写下狗头长龙角的官员去找证据,若找不到,官降两级。


……


很快。


在枢密副使曾公亮和梁适的帮助下,狄青便在枢密院稳定了下来。


他开始着手准备,如何调教开封禁军。


就在苏良以为,狄青的枢密使之位已然稳固之时,意外又发生了。


十月二十二日。


汴京城开始流传一句话: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


此话来自资政殿大学士、知扬州韩琦。


苏良听到此话时,差点儿没有气得昏厥过去。


他本以为韩琦不在汴京,与狄青没有交集,此话就会自然而然消失了。


没想到此话还是出现了。


此话的杀伤力,堪比骂上一百句:文人治天下,武夫下九流。


唯有中了进士,才有在东华门唱名的资格。


韩琦此话,自然是推崇文治,贬低武人。


一时间。


此话成了汴京城无数书生士子的口头禅。


刚刚因狄青封枢密使而挺起胸膛的武官们再次低下了脑袋。


甚至。


枢密院的官员们也都遭到了调侃。


文官与武官的关系骤然变得微妙起来。


狄青粗中有细,当即给枢密院所有官员下令,莫逞口舌之利,任何人都不得讨论此话。


论口舌,武官怎能比得上文官。


狄青的态度,显然是让了。


……


又一日,午后。


苏良正在翻阅近日的邸报。


忽然有吏员来报,龙羽军总都头徐莽求见。


当下。


龙羽军虽然归属三衙,但基本都是自管自治,一切归总都头徐莽主管。


徐莽解决不了的事情会找苏良。


苏良解决不了,便找官家。


龙羽军名义上是天子亲军,实际上苏良才是整个龙羽军的总统领。


很快,徐莽走了进来。


“头儿,咱们的一个兵吕承安在今日休假期间,于小甜水巷的茶楼前将五名书生打了,原因不知,他已去开封府投案。然后现在街头都在传有禁军士兵殴打文人……”


苏良微微皱眉。


这几日。


由于韩琦那句“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汴京城内的文武之争,较为激烈。


此时发生这样的事情,显然不是小事。


“吕承安,就是那个一笑就没了眼睛的小个子?”


“对。”


苏良对吕承安有些印象,其绝非鲁莽找事之人。


龙羽军在徐莽的调教下,无一人敢仗势欺人,仗武力欺人,不是一些意外原因,他们绝对不会出手殴打百姓。


苏良想了想,道:“只要占着道理,我绝不允许咱们的人受欺负!走,去开封府!”


苏良刚走到开封府大门前,便看到外面围聚了一群身穿长衫的书生。


“兵痞无知,以拳欺人,不重惩,不足以平民愤!”


一群书生高喊着。


声音甚是嘹亮,吸引过来的人越来越多。


苏良坐在马车中听了片刻,没听出缘由。


就听到他们称一名兵痞仗着有武力,将五名书生都打成了重伤,还称这是狄青任枢密使后引起的后果,日后,武官士兵们将会越来越狂妄。


在汴京城,通晓大义的读书人不少,而这种搅屎棍子类型的读书人也不少。


苏良让马车绕了一圈,与徐莽从后门进了开封府。


二人作为吕承安的上官,有义务来开封府了解一下情况,更何况,当下的情况还比较特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