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380章:南境危矣!大宋武曲星要去干仗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眉州城,孙氏书楼前。


曹长运被抓后,围观的书生们都有些懵。


近三年来。


曹长运实为眉州书生们的精神领袖。


清廉,博学,勤政,一心为公,政绩斐然。


他所提的“使得眉州成为大宋人文第一州”目标,更是令无数书生愿追随其后,争当做卒。


但今日,一切都破裂了。


他们能接受曹长运因政见不同偏执杀人,但却接受不了自己热衷追求的目标被苏良说得一文不值。


这时。


一名书生终于忍不住了。


“苏先生,难道让眉州成为大宋人文第一州的目标是错的吗?”


“学生认为,曹知县只是一时鬼迷心窍,用错了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若没有杀人,或者他的上官支持他的策略,他依旧是一名好官、贤官,至少在我们眼中,是比庸常的祖知州要强的,他是真心为眉州的未来考虑!”


他问出了所有书生的想法。


苏良环顾四周,望着眉州书生们疑惑的眼神,知晓自己刚才的解释并没有令书生们满意。


他们依旧认为曹长运的目标无错。


只是用错了方式,才酿成此等大错。


苏良微微摇头。


“你们真以为《文兴眉州十三策》施行下去,就能使得眉州成为大宋人文第一州吗?”


“不可能!没有一丝可能!”苏良骤然提高了声音。


“对当下的眉州而言,此目标实乃水中花、镜中月,只是你们心中的幻象!”


“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人文不是目标,而是一座城繁盛到一定程度后,伴生出的一种状态。”


“当下的眉州,若想成为大宋人文第一州,最欠缺的不是诗书礼乐,而是财富!”


“财富?”


听到这两个字。


很多书生都皱起眉头,他们总是以聊“孔方”为耻。


“你们可知,当下眉州的人口户数远远劣于周边的泸州、梓州,农田税、盐、茶、酒等商税亦不如周边。”


“眉州虽有诗文之乡之称,然书业并不能养活所有眉州百姓,这就是在你们眼中,知州祖良为何轻文而重商的原因。”


“若眉州不能富起来,不能使得底层百姓免于饥馑困顿,不能使得商业大兴,如何谈创人文之州?


“人且不能温饱,有何人文可谈?”


“你们可知,眉州的读书人在眉州所有青壮年中,仅不足一成,是你们的声音太大,自以为眉州所有人都想以书为业!”


“若真如《文兴眉州十三策》所言,以地方州税建立书市、书城,真的能使得人人以书为业吗?”


“眉州才有多少读书人?益州路才有多少读书人?你们想过没有,眉州书铺林立,书版精致,为什么许多店铺的生意都不是很好呢?”


“因为从事这一行当的人已经够多了,已然没了发展的空间。”


“眉州书业已经过剩,若再想兴盛,就必须走出眉州,让眉州刻本的书籍传遍天下,然后再回来反哺眉州!”


“兴文与兴商并不冲突,眉州人只有先将眉州发展成为益州路的中心,将眉州变成眉州府,才有资格谈论眉州如何成为大宋人文第一州!”


“作为读书人,不要排斥商贸,不要总想着‘来日入朝堂,致君尧舜上’,读书可入仕途,但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做官,而是做人!”


……


苏良的一番话,令所有书生都低下了头。


当下的眉州已不是一条腿走路。


而是这条腿太重,已使得眉州快要走不动路。


苏良在查阅眉州赋税时,一眼就看出了眉州存在的问题。


苏良又补充道:“当然,也有地方官员的错误,过于宣传人文,为未将当下的忧患告诉百姓。人文昌盛乃眉州之优势,而非眉州之唯一,望大家能够利用好此优势,如此,眉州方可兴盛,才有望成为天下人文第一州!”


“学生受教了!”一众书生纷纷拱手。


这时。


苏良看到了孙氏书楼主人,道:“孙掌柜,你不是让本官为孙氏书楼题字吗?取笔墨来。”


片刻后。


苏良蘸墨挥毫,在大纸上写下了八个苍劲大字:“以商养文,以文润商。”


此八字。


才是眉州应走的道,也是通向大宋人文第一州的道。


……


五月初三,午后。


眉州知州谋杀案的卷宗,经由苏良和洪仲整理完毕后,发向了汴京城。


眉州主官,一死一贪,县官还是杀人犯。


此事相当恶劣,必将轰动天下。


不过。


也能让大宋的官员们看到一个反面教材。


全民变法,人人有责,然若法非良法,还不如不变。


……


五月初四,午后。


苏良已命人收拾好了行李,明日一大早便将离开眉州。


当下,眉州之事将由提点刑狱司公事洪仲全权负责,此案的细节也全由他来执行。


朝廷收到案宗后,自然会派遣新的官员来眉州。


这就不是苏良需要操心的了。


就在这时。


孙胜来报,苏洵父子来访。


苏良在苏家吃了一顿佳肴,且还是因苏洵才使得此案没有成为冤案。


他自然要亲自迎接。


“明允兄,里面请!里面请!”苏良大老远便笑着喊道。


这时。


他发现小苏轼和小苏辙各自背了一个竹制书箱。


苏良将三人迎进大厅后,笑问道:“明允兄,轼儿、辙儿是要游学?”


苏洵摇了摇头,笑着道:“来而不往非礼也。您送了犬子两竹筐书籍,我今日前来乃是要还礼的。”


“一箱是我家珍藏的一些书籍,雕印工艺甚是精湛,都是孤本了,您回京后,自己留几本,也给欧阳学士和司马校勘送上几本,以谢诸位在汴京时的款待!”


“嗯嗯,没问题。”苏良笑着说道。


他与苏洵乃是君子之交,互送书籍,根本无须客气。


“至于这一箱,则是轼儿和辙儿专门送您的礼物!”苏洵看向两個儿子,道:“伱们自己说!”


当即,苏轼和苏辙打开书箱。


二人同时拱手。


苏轼道:“苏先生的两筐文书,令轼与弟受益匪浅。苏先生返途至少要半个月,我二人怕苏先生孤单,故而将我们撰写的一些诗文拿了出来,请苏先生在路途中解闷,然后批阅斧正一番!先生完成后,委派个商人送到眉州即可。”


一旁,苏辙绷着嘴,强忍着才没有笑出声来。


苏良顿时乐了,道:“你们两个,这是给我布置了功课啊!”


“辛苦先生了!”二人同时躬身拱手。


“好好好,我一定好好批注!”苏良笑着说道。


随即,四人都笑了起来。


……


五月初五,天微微亮。


苏良为了不惊动百姓,一行人迅速离开了眉州城。


返程,苏良选择坐马车。


骑马太废腰。


此事他完成的甚好,完全有坐马车的资格。


……


三日后,一处官道上。


三马在前,四马在后,中间是两辆马车。


一辆马车拉着苏良,一辆马车拉着行李杂物。


马车的速度很慢,两侧的窗户都洞开着。


道路两侧。


树木枝叶葳蕤,风景甚好。


苏良望着窗外,嘴里不时喃喃自语。


一个时辰后。


苏良无奈长叹一口气,道:“算了,我还是不难为自己了。”


一个时辰前。


苏良见此美景,心情甚好,便也准备附庸风雅,吟一首诗。


哪曾想憋了一个时辰,都没能成句。


他擅长写文章,但对于吟诗,确实是没有太大天赋。


这时。


苏良坐直了身子,看向窗外,喃喃道:“诗意已得,诗,徒皮囊耳,要其无用!”


这样一想,苏良便心情愉悦地欣赏起了美景。


他给孙胜和杜雷的交待是:尽量走慢点,六月之前能够抵达汴京就成。


好不容易出一趟远门。


来时疾如雷电,归时自然要好好欣赏欣赏沿途的风景。


……


五月十二日。


眉州知州谋杀案的案宗传到了汴京城。


赵祯看完后,下巴上抬,道:“此案幸亏是派遣苏卿去审,不然很易成冤案,苏卿从未令朕失望过!”


“来人啊!立即命中书将大理寺、开封府负责刑断的官员都叫到政事堂,围读此案宗,让他们都看一看,什么叫做明察秋毫,什么叫做断案如神!”


就在内侍准备去通知的时候。


赵祯又补充道:“将馆阁和鸿胪寺的官员也都叫上,他们抨击苏卿还不够资格担任御史中丞,认为其刑断能力不足,还称人人都道苏卿乃是朕的宠臣,朕应打压打压,他们要都如苏卿这般,朕也宠他们!”


“朕就独宠苏景明,怎么了?”赵祯一脸傲娇。


苏良对大宋朝廷的贡献,他非常清楚。


没有苏良,哪有当下的大宋,甚至他连儿子都没有。


……


半个时辰后,中书省政事堂。


一群官员都在围读眉州知州谋杀案的案宗。


大理寺卿赵概看了足足三遍后,忍不住感叹道:“老夫看了三遍才看懂,太厉害了,景明实在太可厉害了!竟然从一个数字就推断出了真凶,此案若是要我审,恐怕是审不出来啊!”


一旁,知开封府包拯轻捋胡须。


“景明已有老夫七分断案之才,未来可期!未来可期!”


不远处。


数名馆阁官员看着案宗,还有些发懵。


他们看了数遍,还未捋清为什么转了一大圈后,凶手依旧是那个最初被怀疑的眉山知县曹长运。


当然。


也有官员看懂之后,在疯狂地寻找此案宗的缺陷,以图找到苏良处置的不当之处。


这时。


文彦博朝着一旁的富弼小声道:“景明的御史中丞之位已稳,我们可以提前准备文书了。”


“何止是御史中丞之位?我觉得不出十年,首相之位都稳了!”富弼望向文彦博的位置,笑着说道。


文彦博从位置上站了起来,道:“我愿相让,真心愿意相让!”


顿时,二人都笑出声来。


就在这时。


枢密使曾公亮快步走了过来,面色严肃。


“诸位,南境军情急报,侬智高弃邕州而东下,相继占领了横州、贵州、龚州、藤州、梧州、端州数州,大有围攻广州之势!”


“什么?”


文彦博、富弼等相公全都站起身来,面带不解。


“侬智高不是只有五千人吗?”张方平问道。


曾公亮有些气愤地说道:“横州知州张仲回不战弃城,贵州知州李琚不战弃城,龚州知州张序不战弃城,藤州知州李植不战弃城,梧州知州江镃不战弃城,端州知州丁宝臣不战弃城!广南西路安抚使余靖、广南西路体量安抚杨畋,知晓此等情况后,皆大怒,却也无能为力!”


“废物!食朝廷俸禄而不予抵抗,弃城逃生,当斩!”富弼瞪眼道。


“那侬智高还宣称要与我大宋隔江而治,官家甚是震怒,召我们立即去垂拱殿!”曾公亮道。


范仲淹缓缓道:“列位,莫急,我们一边走,一边说,广州城墙坚固,又有大型弓弩,非一时能够攻下,我们莫自乱了阵脚。”


片刻后。


众臣来到了垂拱殿。


大殿的地板上,满是茶具的残渣。


赵祯很少摔东西。


而今日俨然是被那数个知州的不作为给气到了。


文彦博率先拱手道:“官家,臣请战!愿亲率大军,剿灭侬智高之乱。”


“臣亦请战!”


富弼站了出来,曾公亮、吴育也站了出来。


这时。


范仲淹开口道:“官家,臣认为诸相公皆不合适。”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望向他。


他接着说道:“广源州人善战好斗,蛮横无理,再加上他们对广南两路的情况甚是熟悉,又有同族相助,所以才势如破竹。而今之计,最好的办法就是派遣一名可打硬仗的猛将,带着一支猛军,将其彻底击溃,下手需狠,绝不留根!”


“龙羽军乃是重骑兵,不宜在南境作战,汴京禁军章法太多,也不够野蛮。臣举荐彰化军节度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知延州狄青,率西兵征讨!”


曾公亮摇了摇头。


“若动用西军,恐怕西夏人将会有所动作啊!”


赵祯点了点头。


西夏人虽然不敢与大宋正面为敌,但是派遣一股队伍冒充盗匪抢掠,那是常有的事情。


并且,若狄青征讨南境不利。


不但西夏会有动作,辽国或许也会趁此机会对大宋不利。


范仲淹拱手道:“老臣愿再次坐阵西北!”


范仲淹对西夏人的震慑力比狄青更大,有他在,西北就有了主心骨。


赵祯想了想,道:“可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