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349章:赵祯:朕做了半辈子仁君,也要过一过当暴君的瘾!

第0349章:赵祯:朕做了半辈子仁君,也要过一过当暴君的瘾!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变法司衙门。


苏良刚进门没多久,文彦博、张方平、宋庠三位相公便急匆匆赶了过来。


变法司一众人员,齐聚议事厅。


首相文彦博率先开口道:“诸位,《省官名录·汴京篇》可审查完毕?官家派我三人来变法司共审此名录,要求今日午时前,必须对外颁行此策!”


“啊,午时前颁行?”


范仲淹、苏良等人都是一脸惊。


官家急于颁行此策,定然是出现了一些变故。


文彦博长叹一口气。


“因昨日五名官员跳河之事,今晨,银台司足足收到了近五百份反对裁官之策的奏疏,预计还会持续增加。”


“有官员称裁官之策易使得朝纲崩坏,有官员称变法司官员沽名钓誉,使得官家背上了‘薄恩寡义’的罪名,还有官员称,裁官之策违逆祖宗之制,乃是鸟尽弓藏之计……”


“官家大怒,将御案都掀了,然后告知我三人,午时前便要颁行此策,震慑这些心中只有自己没有朝廷的官员。”


听到“鸟尽弓藏”四个字。


苏良不由得理解了赵祯此时的心情。


心寒如冰。


愤怒如雷。


曾经,官家对士大夫官员们过于优待,恩赏不断。


今日,刚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很多人就讲出此类诛心的狠话了。


大宋这些中底层的士大夫官员们。


单拎出来一个,敢逆龙颜者甚少,可一旦成众,能将大庆殿掀翻。


他们自认有士大夫官员这层身份庇佑,自认法不责众,尤其是还拥有对付庆历新政时裁官的经验。


心中笃定,最后妥协的一定是官家。


并且。


这些拥有“进士出身”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皆担着实职、要职。


对朝廷造成的破坏性要比未曾入仕的士子和门荫官大多了!


五官投河,就像在一堆干柴堆中扔进一支火捻子,彻底引燃了一众官员的反对情绪。


……


这时。


富弼将《省官名录·汴京篇》文书拿了出来。


“变法司已核查完毕,本就欲午时前交由中书和官家。”


文彦博接过名录,与张方平、宋庠一同看了起来。


不多时。


三人都皱起眉头。


每个官职后面,都决定着一个家庭甚至一個家族的兴衰。


汴京城的官政吏治还算不错。


三人本以为提前致仕的官员和罢黜的官员合起来最多四五十人。


哪曾想竟然有一百六十人。


要知,这还只是第一波。


此名录一出。


不仅仅是汴京城的官员会接着闹,恐怕各个地方官员知晓后,都会跟着闹起来。


文彦博道:“此名录若今日颁行,恐怕那些官员能闹出天大的事情来!地方州府的官员若纷纷效仿,后果不堪设想。诸位觉得,适合今日颁行不?”


范仲淹无奈一笑。


“文相,昨日我们讨论甚久,都未有定论,便想着让官家做决定,没想到官家看都没看,就决定要颁行了!”


张方平皱着眉头说道:“官家所言,实乃气话,我反对今日颁行此名录。”


“当下,朝堂满是怨上之声,有官员敢以死明志,就会有官员敢罢事或请辞反对。我预计,今日的反对奏疏至少有上千份,且大多是底层官员,他们若合起势来,纷纷罢事或请辞,朝廷将会出大乱子!”


“而今,官家正在气头上,我建议咱们一起去劝谏官家,将此策后置。此事关乎大宋江山稳固,必须要慎之又慎!”


“我同意,裁官之策应暂缓行之!”一旁的宋庠补充说道。


“我也同意。”曾公亮也开口道。


“同意。”王尧臣也开口道。


“同意。”


“同意。”


“同意。”


范仲淹、梁适、司马光都纷纷点头。


这时,王安石站了出来。


“我反对!”


王安石情绪激动地说道:“诸位,莫以为全宋变法已经是硕果累累、大获成功了。一切不过是刚刚开始而已。”


“决定全宋变法成败的关键,不是官家,也不是我们,而是我大宋所有的士大夫官员!去除冗官,最主要的目的不是节省俸禄,而是使得我们试行出的新法策略能够更好执行。全宋变法的成果到底如何,经过十年或二十年后才能真正显现出来,而这二十年的维护靠得便是所有的士大夫官员!”


“今日若妥协,那便会一直妥协。冗官不除,我们的官僚仪制便一直会存在巨大缺陷,我们的变法也会因此走向衰败!大宋刚刚有起色,难道诸位还想着重回过去吗?”


张方平看向王安石,道:“介甫,你有些危言耸听了!”


王安石下巴一抬,看向众相公。


“危言耸听?我觉得你们这些相公就是怕担责!此次一旦妥协,那些官员们就拿捏住了朝廷的软肋,想要再大规模裁官,难如登天。对那些硕鼠毒虫就应该强力镇压,不然后患无穷。我没想到官家没妥协,你们却妥协了!”


王安石向来心直口快。


一番话说的数位相公都抬不起头来。


“今日,诸位若要劝官家延迟此策,我王安石立即请辞,道不同不相为谋!”


听到此话。


文彦博的脾气顿时也上来了。


“你威胁谁呢?天下就你王安石懂得变法?我们都是废物?一旦数百名官员罢事或自请去职,你告诉老夫,该如何办?如果各地州府有人趁机造反,又该如何办?镇压要不要军费?百姓会不会遭罪?事情不是凭着一腔热血便能做成的!”


“要不老夫请辞,这个首相你来做,你看一看官家会不会听伱的,逞英雄谁不会,全宋变法的前提是让我大宋江山有覆灭之患!”


王安石继续道:“反对裁官者,皆是无能之辈,是纸老虎,裁掉又如何?官家下这个决心,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而不是劝阻他!”


“无能之辈?你以为天下官员都如你王安石一般吗?有些官员虽没有大追求,但对百姓好,治理地方不出乱,便是好官,都要裁去,百姓交给谁去管?”


这时。


王尧臣拽了拽苏良的衣角。


王安石天不怕地不怕,谁都不服,唯有对苏良心服口服。


苏良一直都未发言。


因为他还在想着包拯告诉他的事情:五官投河可能非自愿而为。


包拯只告诉了苏良,说明此事只是猜测。


猜测的事情,苏良自然不能当作理由说与众人听。


不过,他相信包拯的猜测。


王安石听到文彦博的斥责,当即袖子一甩,扭脸就要离开。


这时。


苏良终于发声了。


“介甫,别耍脾气,回来!”


王安石黑着脸,继续朝外走,头也不回地说道:“我去写辞呈!”


这一刻,他拗起来,一百头牛都拉不回来。


苏良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王介甫,等我说完,你再走行不行?”


听到此话。


王安石停下了脚步。


整个议事厅,也就苏良与他意见一致。


当即,王安石回到了原来的座位。


这一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苏良身上。


苏良道:“诸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认为介甫之言无错。若延迟此策,几乎就可以断定我们的裁官之策失败了。”


“我们当下讨论的事情,应该是如何在颁行此策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隐患,而非延迟此策。”


文彦博面带无奈。


“景明,老夫怎能不知你和介甫的想法,全宋变法走到这个地步,我们当然也想去除冗官这个毒瘤,但此举造成的负面影响太大了,官员罢事或自请去职,谁来为朝廷做事,我们即使有三头六臂也做不完啊!”


苏良看向文彦博。


“其实,我们担忧的,无外乎是,汴京城官员罢事去职后,各地州府的官员纷纷效仿,导致朝廷政事出乱,有刁民匪徒趁机造反而已。”


“如果,我们能说服汴京城的这些反对者,地方上的官员便无法效仿,此忧患的可能性定然会降低许多。”


“如何说服?”


富弼有些激动,苏良说出此话,说明心中已有了主意。


苏良接着道:“向官家呈递奏疏反对裁官之策的,无外乎三类官员。”


“其一,利益受损者。即自身可能会被裁或家族子弟亲眷会被裁掉者。”


“其二,一直反对变法或常随大流的官员。”


“其三,心忧社稷安危者,有一些官员其实是因担心此策引发社稷动荡才上疏反对的。”


众人都纷纷点头,基本也就是这三大类。


随即。


苏良看向文彦博,问道:“文相,你觉得我们说服多少人,可颁行此名录。”


文彦博想了想,道:“六成吧,若稳妥一些,最好七成,若只剩下三成反对者,就难以成势了。”


“好,那我们就定个任务。自今日午时起,三天内,我们若能说服七成反对者,则名录颁行,若不能则无限延期。此事,需要我们与官家一起去做。”


“景明,快快细讲!快快细讲!”王尧臣一脸兴奋,想知晓详细的策略。


当即,苏良与众人细讲起来。


……


半个时辰后。


文彦博、张方平、宋庠、范仲淹、富弼、曾公亮、苏良七人出现在垂拱殿内。


殿内,桌上、地上都摆着一叠叠奏疏。


赵祯看向七人。


“你们不必劝朕,朕不会听。这些年来,朕被一群群士大夫官员欺负,朕已经受够了,今日,必须要让他们看到朕裁官的态度!”


赵祯这个皇帝也不好做。


这些年来,士大夫官员只要结势,基本就能让他妥协。


他心中也委屈着呢!


随即,赵祯看向文彦博,问道:名录核对好了吗?”


“好了!”


富弼将《省官名录·汴京篇》文书递给了赵祯。


赵祯细看一遍后,满意地点了点头。


“很好!很好!写的非常详细,这里面提前致仕和被罢黜的官员都是咎由自取。不是朕不讲情面,而是他们太让朝廷失望!”


“待朕用印后,立即颁行!”赵祯迫不及待地说道。


这时,苏良出列。


“官家,臣以为,此名录不宜今日颁行。能否延迟三日?”


听到此话。


赵祯瞪向苏良,道:“延迟三日,朕一刻也延迟不了,你们是没看到这群臣子撰写的奏疏,就差骂朕是昏君、暴君了,朕做了半辈子仁君,今日也要过一过当暴君的瘾!”


“景明,朕并非莽撞,而是这一次若再不强硬一些,必然会重蹈复撤,当年撤回庆历新政的裁官举措,朕比你们更后悔。这群官员都是纸老虎,朕相信掀不起什么风浪的!”


赵祯比任何人都盼着全宋变法成功,他比谁都明白裁官之策的价值。


此刻,苏良甚是欣赏这种状态的赵祯。


他笑着道:“官家,延迟三日而已,臣不是让您妥协或向反对此策的官员们低头,臣可助你过一把做暴君的瘾。你能否给臣一刻钟的时间细讲?”


“助朕过一把做暴君的瘾,此话当真?”


苏良重重点头,然后将自己的策略讲了出来。


约一刻钟后。


赵祯有些兴奋地看向苏良道:“苏卿,此策真的可行?”


“绝对可行!”苏良笑着道。


赵祯犹豫了片刻后,道:“好,那朕便试一试。”


一旁,文彦博、富弼等人不由得长呼一口气,心中感叹:苏景明不愧是官家宠臣!


……


当日午时。


中书省告知汴京城百官:有反对裁官之策的官员皆可上奏言明原因,时间截止在今日日落时,不得重复上奏。


一时间,反对裁官之策的官员们都激动起来。


他们感觉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官家号召反对裁官之策者继续进言,说明官家已经有些妥协了。


很快,一些摇摆不定的官员也撰写起了奏疏。


……


入夜,变法司内。


王安石告知了苏良,呈递反对裁官之策奏疏的官员的数量。


1120人。


这些人中,有一些是反对科举改制和门荫条例的官员。


还有一些开封府辖下的小官,连京朝官都不是,但他们有呈递奏疏的权利。


这些人也是最怕丢掉饭碗的官员。


一个时辰后。


所有上奏反对裁官之策的官员都收到了官家口谕:明日清晨,大庆殿议政。


……


汴京城南,宅院内。


户部判官崔宏与殿中丞丘裕坐在客厅中,前方有数位歌女翩翩起舞,身姿甚是曼妙。


丘裕端起酒杯,笑着道:“崔兄,明日大庆殿议政,估计是官家要妥协了!”


崔宏得意一笑。


“一千多名官员反对,他能不妥协吗?”


随即,崔宏又看向丘裕,问道:“还没找到周游相?”


丘裕摇了摇头。


“估计是被水冲走了,活下来的可能性应该不大。”


崔宏喃喃道:“即使他活着,应该也不会出现意外了,我找人为他写了悼念诗,还有数篇歌颂他以死谏君的文章,俨然将他捧成了忠君爱国,直言敢谏的忠臣,待朝廷撤销裁官之策,除非他脑子进水,才会供出咱们两个,是吧?”


崔宏抬起头,发现对面已经没人了。


而在客厅中央。


丘裕晃悠着那肥胖的身躯,正与舞女们跳舞。


崔宏面带鄙夷,将杯中酒饮完后,也参与了进去。


……


翌日清晨,大庆殿。


1120名反对裁官之策者通通来到大殿内,有说有笑,如同来领赏一般。


片刻后。


赵祯面无表情,来到御座前。


他环顾下方,官员们立即噤声,同时站好了队列。


大庆殿顿时安静了下来。


一息,十息,二十息……


足足过了半刻钟,赵祯都没有开口说话,而官员们也都没有动。


殿内掉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这时,赵祯站了起来。


“朕没想到,实在没想到啊!朝堂藏龙卧虎,各个的文采都不弱于欧阳永叔啊!”


“你们的奏疏,朕都看了,写得非常精彩,有骂朕薄恩寡义的,有称朕过河拆桥的,还有人认为朕乃是学越王勾践,行鸟尽弓藏之举……”


“朕想问一问,你们对朝廷的贡献有哪些?全宋变法时,你们做了哪些别人做不到的功绩,你们真正了解朝廷为什么要裁官吗?”


听到此话,群臣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劲。


官家似乎不是来妥协,而是来训斥他们的。


“有人能回答朕的问题吗?”赵祯环顾下方,面色阴沉,提高了声音。


站在这里的,要么平庸要么无能,大多都是政绩排名靠后的。


像唐介、吕诲等人,根本不可能反对裁官之策。


紧接着。


赵祯大步走到官员中间。


“今日,朕就告诉你们,朝廷为什么要裁官,裁的是什么样的官,以及朕为什么冒着朝堂动乱的危险也要坚持裁官!”


“一些官员的表现太令朕失望了,欺瞒朝廷,坑害百姓,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朝廷。”


“朝廷有事的时候,到处找不到他,待发奖赏时,他比谁都跑得快,如此的德行的士大夫官员,能为朕分忧吗?”


……


赵祯今日的任务就是痛骂一番这些官员,享受一番当暴君的感觉。


不得不说,骂人非常爽。


一刻钟后,赵祯的心中舒畅了许多。


他接着道:“今日,朕明确告知你们,朝廷不养闲人。稍后,自有两府和变法司的官员与你们详聊,朕会将你们反对裁官之策的奏疏放到银台司,截止后日午时,奏疏依旧放在银台司者,朕再次与他详聊!”


说罢,赵祯甩袖而去。


身在后面的苏良长呼一口气,道:“计策第一步,圆满完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