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 > 第0064章:不可思议的组合(求追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论一州之变书》下发后,选何州变法成为了朝堂百官讨论的重点。


有人选扬州、明州、苏州、杭州等江南富庶之地。


有人选梧州、桂州、梅州、雷州等南境蛮荒之处。


有人选庆州、秦州、德州、汾州等边境贫苦之州。


还有人主张流经黄河、长江、淮河等水系的地方。


七嘴八舌,各执一词。


还有一些提出选琼州的的官员,那纯粹就是在捣乱。


最后,杜衍和欧阳修拟定了三点要求。


其一,非富裕之州。


其二,非偏远或边境之州。


其三,宜贫富差距较大之州。


这三点要求出来后,可供选择的范围一下子缩小了许多。


三日后。


有五州之地成为了较为合适的变法之地。


分别是:寿州、蔡州、齐州、郑州、相州。


这五州有两个共同点。


其一,距离汴京皆不远;其二,皆为盛产粮食之地,贫富差距较大。


经过两次朝会的遴选后,寿州与齐州脱颖而出。


最后,赵祯拍板,选择了齐州。


苏良听到变法之州确定为齐州时,只是有些高兴。


因为齐州是他心中的第二理想型。


第一,则是寿州。


苏良的选择理由是,寿州比齐州富裕,变法阻力较少,且百姓较为平顺。


不过齐州也可以,只是民风彪悍了一些。


齐州位于京东路,临靠黄河,下辖四县。


大宋州的级别可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中下、下数等。


齐州属于第五等的上州。


经济实力远逊于同在京东路的青州和郓州。


齐州的粮食作物有麦、粟、黍、豆、稻等,其中蚕桑丝织业和中药种植业也很兴盛。


乃是一个百姓极度依赖田地生活的地方。


苏良在齐州待了近一年,对齐州甚是了解。


此州最大的特点,就是民风彪悍。


穷且好斗。


百姓造反如同家常便饭,不服就干。


一旦日子过不下去,要不跑进山林当盗当贼,要不直接抢夺城内富户。


被抓后,选择当厢兵,当烦了便再逃回家。


反复循环。


在齐州抑制土地兼并,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变法之州已定。


那接下来就是变法的人选了。


主理变法之人,比变法之州的选择更重要。


按照常规,理应选出两人,一人为知州,一人为通判。


通判虽为知州的副职,但却拥有向皇帝直接汇报的权力。


二者相互制衡,共理一州之事。


赵祯对知州、通判的人选,也提出了硬性要求。


其一,必须是进士出身。


其二,必须有卓越政绩。


其三,必须要有变法革新之志。


出身优秀,能力卓越,志向高远。


这三点,缺一不可。


贾昌朝、王拱辰、李定三人,当日就呈上了奏疏。


他们全都建议苏良担任齐州通判之职。


每人的奏疏上,都对苏良大夸特夸,极尽赞美之词,且不重样。


为了将苏良赶出汴京,他们完全是一点脸都不要了。


可惜。


赵祯一眼就看出了他们的小心机,直接就拒绝了。


在赵祯心里,苏良更适合担任台谏官。


当下的朝堂,最缺的便是苏良这种敢言敢干还能给自己解闷的年轻官员。


其实,唐介也曾问询苏良是否愿意做变法之州的知州。


但欧阳修一句话道出了苏良的心声。


“景明之才,应为执棋人,而非棋子。”


欧阳修看得很真切。


唯有将苏良放在朝堂,对变法改革的促进性才是最大的。


而苏良也深知这一点,当下他最好的定位,其实就是台谏官。


……


朝堂百官,皆知这两个职位是肥差。


无论变法成与败,选中者都将引得百官瞩目,很有可能成为朝堂日后的宰执之才。


故而。


众臣纷纷上奏推荐自己的近亲故旧,期待日后能够沾点光。


当然,也有一些非常有自信的人,选择自荐。


苏良作为御史,其实是不用参与这种人选讨论的。


但他心中有一個合适的人选,不吐不快。


此人便是他的同年,当下正在鄞县做知县王安石。


在苏良的同辈之人中,论变法改革之志,还真无人能与王安石相比。


而王安石在鄞县的政绩更是远高于其他官员。


苏良特别期待。


若此时王安石就开始行抑制兼并土地的变法事件,大宋的未来将会变成怎样。


于是乎,苏良便将王安石举荐了上去。


至于朝廷用不用,还要结合他们的考绩、官声、政绩等。


不过,苏良有一种甚是笃定的感觉。


齐州知州之位,定然属于王安石。


就这样,又过了五日。


中书省几乎将大宋年轻的地方官筛选了一遍,又结合朝堂官员的举荐。


最后,赵祯终于定下了两个最终人选。


……


午后,御史台,察院内。


苏良正在打瞌睡。


周元笑着走了过来,道:“景明,你真乃大才,齐州知州人选正是你举荐的鄞县知县王安石。”


苏良不由得大喜,喃喃道:“果然,有些人即使身处偏僻穷县,光芒也是遮不住的!”


苏良问道:“那通判又是何人担当?”


“也是个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乃是由庞副使举荐,权知丰城县事,好像……好像叫做司马光!”


“司马光,司马君实?”苏良有些哭笑不得。


没想到这两个政治上的一生之敌,竟然要在齐州这个民风彪悍之地提前碰面了。


这下子,绝对要热闹了!


苏良很期待,这二人共治一州,将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周元见苏良似哭非笑,不由得问道:“怎么?你认识这个司马光,觉得他不合适?”


苏良摇头道:“不,合适,太合适了,天下没有这么般配的神仙组合了!”


……


朝廷定好人选后。


赵祯便命司马光与王安石于腊月入京,先见圣,年后再去齐州。


三日后。


苏良突然收到范仲淹和富弼的来信。


苏良来京之时,二人已经离京,连面儿都没有见过,但范仲淹和富弼却相当看重苏良。


二人在信中,没有聊私事,全都是他们对变法的心得,并对当下的土地兼并之策提出了数条建议。


这二人。


虽身不在朝堂,但日日思虑的仍是变法之事,比当下朝堂的那几位相公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