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171章 高超声速风洞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华夏立项涡扇20的事情,连一些航空爱好者都有所耳闻。


自然瞒不过这些消息灵通的同行。


但业内对于这个型号的性能预期,基本就是大致和PS90A相同,并作为后者的国产替代。


不过,这倒不完全是因为他们对华夏的航发水平估计不足。


而是涡扇10本身的迷惑性实在是太强了——


尽管自用型歼10A和歼11B都还没有正式在航展或其他场合公开露过面,但这两个型号,尤其后者却已经在华夏周边和几个老对手遭遇过很多次了。


从飞行员的反馈,以及各种渠道收集到的情报来看,涡扇10的性能应该略强于原装的AL31F和早期型F110GE100,大致达到三代半大推的水平。


并且考虑到华夏相对薄弱的材料和工艺水平,可能是利用寿命换来了一定的性能。


应该说,这一系列的推测都没有错。


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精确。


但问题出在后面。


出于上面那些分析,自然而然地,大家也就把这个型号跟117S,或者F110GE129并列,视作是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终极大改。


应该是一个潜力已经几乎被榨干了状态。


然而实际上,涡扇10却是一个第四代涡扇发动机的青春版。


处在根本还没开始榨潜力的阶段。


一来一回,对于涡扇20/AE1500的性能估计也就顺理成章地出了差错。


和PS90A相当的性能,在90年代还算勉强够看。


但放在眼下的2005年,则已经是不太能上得去桌的水平。


基本只能像C909/图214那样,在中俄两国国内,或者出售给一些因西方制裁而无法正常采购最新空客或者波音飞机的用户。


更何况,华夏前些年和欧洲达成的适航互认协议中也不包括干线飞机的部分,就算他们的新涡扇能够达到V2500或者CFM56-7的平均水平,也很难轻易越过


所以,在这会儿的帕诺斯·沃森看来,华夏方面根本就是借用了他们英国人的搅屎天赋,准备给马上就要开始制定的CAEP8排放标准添乱。


不过,蒂姆·波迪倒是有些不太一样的看法。


“主管先生。”


毕竟是在讨论工作上的事情,所以他也顺势更换了称呼:


“你觉得,华夏方面有没有可能是想要利用这次新排放标准制定的机会,提高自己在整个航空产业内的话语权?”


“我的意思是说,他们首先提出一个所有人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我们又没办法公开质疑降低排放这件事本身的正确性……”


CAEP标准虽然说是由航空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但就像其它绝大多数国际组织一样,实际操作中也是控制在少数几个国家的手里。


当年制定CAEP2/4标准时,华夏无论是航空技术还是航运市场,都还处在很难上桌的水平,自然没什么说得上话的机会。


但90年代后半叶,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后,华夏在支线客机和直升机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技术合作,以及已经开始兑现潜力的恐怖市场规模,已经让他们逐渐开始有了争夺话语权的基础。


别的不说,像是芬梅卡尼卡、欧直集团、空中客车、达索……乃至于他们罗罗自己,都很难完全无视华夏方面提出的意见。


更不用说从这篇报道来看,人家还牢牢占住了气候问题这么个道德制高点。


“但这样最多就是让整个谈判僵持下去……对她们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虽然嘴上是这么说,但沃森的眼神已经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很明显,他已经想到了某些新点子。


比如跟华夏人合作,给另外两个竞争对手额外添一些乱。


只是不准备亲自说出来。


而波迪则很适合作为那个主动提出意见(万一出了问题就是主动背锅)的人:


“或许你说的没错,但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要让局势陷入僵持?”


沃森露出一个老狐狸一样的笑容:


“说下去。”


“既然我们已经提前猜到了这些,并且也早就跟华夏人有了事实上的合作……”


听到这里,沃森的笑容愈发灿烂了。


然而,波迪的后半句话,意思却完全偏离了沃森的估计:


“那为什么不去和华夏人谈一谈,以加强他们在ICAO内的话语权为筹码,从那边获得一些额外的投资呢?”


“……”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沃森的脑子一时间都没反应过来:


“What?”


波迪耸了耸肩:


“搞一个名义上的联合研发嘛……或许可以像遄达900那样,把一部分零部件交给他们代工生产,或者参考空中客车,把出售给华夏市场,甚至整个大中华区市场的产品放在华夏国内组装……”


每个公司,甚至同一公司在不同时期内,对于“大中华区”的定位都有所不同。


比如在罗罗这边,就是指包括海峡两岸和港澳在内的整个华夏、再加上马来西亚、越南和新加坡。


沃森的表情有点绷不住:


“可是你刚刚才说,这次不是来找我要钱的?”


而波迪却是一脸理所当然:


“我这也没找你要钱啊,只是找你要个许可,让我能去国外搞钱而已……”


……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那篇报道也逐渐在行业内引发了一片涟漪。


不过,多数人只当是配合郑国刚在IPCC会议上对美国发起的进攻而已,并没有真的当做是航空领域内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对待。


至于常浩南本人,倒是没工夫、也暂时没办法去关注这些发生于别人公司内部的细小反应。


而是把这些天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一份报告上——


在涡扇20的部件级测试进入到第二阶段之后,他也很快就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考虑到未来的涡扇10G已经可以基本满足第四代战斗机的基本需求,因此变循环发动机在短时间内似乎没有合适的装机对象。


另一方面,随着解放军(除了陆军)新一代作战平台的陆续定型和列装,制约军队战斗力提升的主要短板已经变成了缺乏足够先进的武器弹药。


而高超声速项目,则正好可以解这方面的燃眉之急。


不光是作为最终成果的高超声速武器拥有强大的威慑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也可以惠及其它类型的武器装备,乃至其它领域。


但相比于常浩南过去进行的研究,高超声速却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领域。


很难依靠现有的设计和计算理论直接生搬硬套。


所以在任何真正的研究项目之前,他首先需要一个辅助设备。


高超音速风洞!


而这,可以说是常浩南最熟悉的领域了。


没有之一!


要知道,在重生之前,他就是JF22风洞的相关技术人员。


虽然那时只是个并未参与到核心设计当中的普通工程师。


但对于高超音速风洞的总体情况和技术难点,却是再熟悉不过……


“高超声速飞行器周围出现了空气热化学反应,表现出非线性、多物理和多尺度的特点……


当温度在2000K左右时,氧气分子弛豫时间大约是千分之一秒,而6000 K时,则大约是0.1微秒,按照飞行速度6000m/s计算,那么达到第一个弛豫时间的平衡长度为6米,,也就是说对于6 m长的飞行器,头部激波后具有不同的激波温度,飞行器周边的气体总有一定区域的气体处于非平衡状态……”


为了表达自己的重视程度,他没有使用电脑和打印机,而是在一页纸上奋笔疾书:


“可靠的高超声速地面试验必须满足三个关键需求,一是复现给定高超声速飞行条件下的气流总温,例如在高度30 km、马赫数为7的飞行条件下,风洞试验气体的总温应该为2700 K,此时飞行器模型驻点区的氧气已经开始解离。对于马赫数为10的飞行,气流总温超过了4500 K,氮气分子开始解离……


因此,现有的任何风洞都不足以支持马赫数为6以上的高超音速研究,应当考虑在涪城基地新建一座采用爆轰驱动技术的新型风洞,以支持我国大气层内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