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840章 请我担任主编?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不得不说,克雷是懂宣传的。


他这一番表态,加上最近一段时间的来回拉扯造势,再加上百万美元的噱头,直接把他为千禧年七大难题设立的奖项抬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这下子,无论如何,数学界都必须重视起来了。


毕竟,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


虽然几乎一多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发给了数学领域的学者,以至于人们一度认为经济学奖是给数学家的补偿。


虽然包括但不限于沃尔夫奖和菲尔兹奖在内都号称自己是“数学界的诺奖”。


但是,诺贝尔奖终究是没有数学奖。


或许数学家可以不在乎这个。


但数学界不行——


实际上,大多数数学家,也只是嘴上不在乎而已。


相应地,克雷研究所的名气也被拉高到了世界顶级学术机构的水平。


当然,只是名气。


就实力而言,目前显然还差点意思。


不过搞研究这种事情,说穿了就是人加上钱。


理论数学或许跟其他领域相比,不至于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至少是正相关的。


有了足够的名气,加上一个肯撒钱的投资人,克雷研究所的起飞,已经基本属于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无非是能飞到多高的问题。


“常教授,那我就提前恭喜你了,第一个领到这份悬赏的学者。”


看电视的这几分钟时间,常浩南并没有挂断手中电话。


所以,在克雷回答完这个问题之后,唐林天就在第一时间祝贺道。


“嗐……身外之物,身外之物”


常浩南重新把电话放到耳边:


“再者说,我的情况你也知道,应该不会去领奖……”


说到这里,他又在心里嘀咕了一句:


“佩雷尔曼应也不会……”


但唐林天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


“诶,常教授,照我的猜测啊,除非你明确表示拒绝接受奖项,否则这個兰顿·克雷就算听到你不去领奖,恐怕也会把奖给你送过来。”


“……”


常浩南乍一听还觉得有点离谱,但仔细一想,还真觉得有点道理。


就搞个大新闻的角度来说,正常颁奖显然有些过于平淡。


甚至到了一年以后,吃瓜群众都未必还记得这么个事。


但“数学家淡泊名利不愿出席领奖仪式,赞助人信守承诺把奖项亲自奉上”的剧情,无论最后结果怎么样,故事性肯定都是拉满的。


这要是搁BBC,估计都能拍个系列纪录片出来……


又聊了一会其它事情之后,唐林天便主动结束了通话。


用他的话说:


“今天你的时间属于很多人,我不能独占……”


果然,正如唐林天所预料的那样。


常浩南刚放下手机。


甚至还没来得及给自己倒杯水。


第二个电话就打进来了。


“恭喜你了,常教授!”


电话里面的声音有些失真,以至于常浩南一时间没听出来是谁。


好在对方并没有只说这一句话:


“去年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心里面还有点奇怪,怎么唐校长非要找我个搞数学的过去,现在看来,还是老唐高瞻远瞩……”


“你这下子可谓是一鸣惊人,不夸张地说,直接把整个华夏数学界往前推了20年呐。”


这下听出来了。


是袁相垭。


华夏数学界曾经短暂地辉煌过一段时间,但在陈建功、苏步青的浙大学派,以及华罗庚的华夏解析数论学派之后,确实已经有几十年没发出过什么像样的声量了。


直到一周之前。


在过去的七天时间里,华夏名字在国际数学界相关讨论中出现的次数,恐怕比再往前的20年加起来都多。


“袁院长,这……实在是过奖了……”


常浩南倒也不是谦虚。


证明庞加莱猜想这个成果本身的分量当然很大,但是就现在而言仍然属于孤例。


若是从影响来说,除非他日后真的培养出一批学生,否则单靠个别成果,仍然不可能跟那些享有盛名的学派竞争。


袁相垭打这个电话,自然不只是为了祝贺一下常浩南,因此在一轮寒暄之后,也很快进入了正题:


“常教授,是这样,我们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杨玏杨院士一直有想法,要创办一份属于华夏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学期刊,只不过此前一直碍于找不到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担任主编,所以他委托我来问您一下,是否对这件事情感兴趣?”


袁相垭虽然还不是院士,但已经是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副院长——


这其实很正常。


前面就提到过,院士是名额固定、增进递补的,只有死亡或者出现重大问题才能除名。


不仅华夏,所有国家的科学院基本都是这套逻辑。


不可能因为伱贡献比别人大,就给人挤出去。


那就人人自危了。


这样一来,如果正好赶上某个学部的院士全都身体健康,多年不出现减员……


就只能排着。


……


面对袁相垭的问题,常浩南并没有马上给出回答。


实际上,创办华夏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乃至于创立华夏的学术体系,也是常浩南从几年前就开始思考的事情。


但他的想法,还是从工程学,或者狭义自然科学(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开始。


相比于理论数学,这两个方向也是常浩南更感兴趣、且更擅长的部分。


“袁院长。”


大概过了几分钟之后,常浩南才重新开口:


“您认为,在理论数学领域,即便由我来担任主编,即便我们刚开始可以发双月刊甚至是季刊,真的能凑出足够数量的高水平数学论文么?”


不等袁相垭回答,他又继续道:


“或许短时间内,一期两期还可以,但很难持续下去……这样一来,如果后面的文章质量下降明显,那恐怕只会起到反效果吧?”


“嗯……”


袁相垭沉默不语。


显然,常浩南的顾虑是对的。


然而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不趁热打铁,实在可惜。


等到几年或者更久之后,哪怕还是让常浩南担任主编,但产生的号召力就完全不同了。


总不可能到时候再出个天才,恰好把另一个千禧年难题给解决了吧?


“袁教授。”


就在袁相垭陷入纠结的时候,常浩南却突然话锋一转:


“其实,我也觉得,现在这个机会很好。”


“嗯?”


前者一听这话,虽然有点懵,但也能听出来似乎是还有戏。


“我们不一定要把目光局限在理论数学。”


常浩南直接来了个反客为主:


“何不参考《自然》或者《科学》那样,面向多科学领域呢?”


袁相垭整个人一惊:


“那难度不是更高?”


“如果是说,要取代《自然》或者《科学》,那确实难度更高,但我们毕竟才刚刚起步,目标应该保守一点。”


常浩南解释道:


“第一步,应该是让我们的期刊能够保持在SCI的中游或者中上游位置,除了影响因子以外,至少不能是个水刊。”


“第二步,才是考虑跻身国际顶级期刊的行列……”


“第三步,……”


“……”


“最后,如果前面这些全都做到了,那我们就可以考虑挑战整个SCI评价标准,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了。”


一番画饼,直接把袁相垭给听不会了。


“这……未免有些……”


尽管常浩南嘴上说着“保守一点”,但显然也只有第一步勉强算是保守。


后面的内容堪称狂野。


像什么“挑战SCI评价标准”。


他别说规划了,想都没想过。


但过去没想过,那是过去的事情。


现在被常浩南这么一提……


嘶……


这饼真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