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89章 改进涡喷14!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90章 改进涡喷14!


“参加巴黎航展?”


易元和重新抬起头看向常浩南。


巴黎—布尔歇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负盛名、历史最悠久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对于华夏航空人来说,巴黎航展并不算陌生,实际上最早在1987的第37届巴黎航展的时候,航空工业方面就派出过代表团参加。


不过绝大多数展品都是模型,而且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


总的来说就是重在参与。


“没错,而且不仅仅是参与,如果能够和意大利方面达成合作,哪怕只是名义上的合作,那么就完全有条件申请进行实机飞行表演。”


这句话说完,常浩南注意到易元和的眼神中闪过了一丝精芒。


显然,对方已经被说动了。


因此常浩南继续乘胜追击:


“并且,如果成功的话,这将会是国产飞机首次在大规模航展上进行飞行表演,无论是对于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证明,还是未来进入欧洲市场,都会有所帮助。”


易元和的呼吸声顿时粗重起来。


作为一个老工程师,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常浩南这是在画饼。


一个原型机刚刚首飞完成的型号,他都已经想好要去抢占欧洲市场了……


但是知道归知道,易元和还是开始忍不住地认真思考对方刚刚所说的可能性。


毕竟这饼实在是太TM香了。


看着对方的表情,常浩南知道自己成功了。


从90年代开始一直到2008年奥运会结束,华夏对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说最重要的主基调就是“展示自己的形象”。


这事搁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21世纪20年代会感觉完全多此一举,但如果结合世纪之交的现实情况来看,其实很有必要。


在这种背景下,华夏设计制造的飞机,在巴黎这样一个欧洲核心城市进行飞行表演,还是“首次”。


绝对是足够把易元和,或者至少是新舟60项目载入史册的成就。


另一方面,EASA的适航证明就更是个相当重要的东西。


没有得到适航证明的飞机型号,是无法在对应区域内进行注册运营的。


然而飞机制造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垄断、高度保护性的产业,美国也好,欧洲也罢,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让你通过适航认定。


毕竟这些标准,本身就是垄断壁垒的一部分,自然不可能轻易突破。


直到常浩南穿越之前,整个华夏只有一种小飞机——运12F获得过FAA的认定。


至于EASA,则更是一个通过的型号都没有。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ARJ21和C919的商业成绩。


而现在,历史的进程已经因为常浩南这只蝴蝶的存在而发生了些许的改变。


原本的新舟60对ATR42完全无法构成竞争,


1996年的时候,欧洲也好美国也罢,对于华夏的态度普遍还是比较轻视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坏事,因为比较容易闷声发大财,做成一些在二十多年后年反而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通过与意大利进行合作,打通EASA适航认定的关节。


甚至更进一步,推动即将诞生的CAAC适航审定标准与EASA标准之间的互认。


如果这件事情能够成功,那么一个机型只要得到华夏这边的认证,就自动被视为通过了欧洲方面的认证。


几乎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毕竟俗话说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


国家之间其实也是这么回事。


从华夏产品,到华夏品牌再到华夏标准,在原来的时间线上花了差不多40年的时间。


而现在,常浩南希望能在自己的帮助下,加快这个流程的速度。


这些东西,作为老航空人的易元和自然也能想到。


但兹事体大,他虽然是新舟60的总工程师,但并不能决定项目以外的事情。


“这件事情,我需要去跟周永航同志商量一下。”


易元和停下了脚步:“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常浩南同志,我认为你的建议都很有价值。”


说完之后,转过身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去。


他努力控制着自己的表情,以避免在这些年轻晚辈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喜悦和迫切。


但脚下比刚刚轻快很多的步伐还是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


并排走着的只剩下了常浩南和刘洪波两个人。


易元和离开之后,二人竟一时间不知道该谈些什么话题。


新舟60的事情刚刚已经说的差不多了,而八三工程的性质不同,显然是不能这么随便聊的。


最后还是刘洪波率先打破了沉默。


“我有时候就会觉得,你简直是个怪物。”


他抬头看着常浩南,缓缓摇了摇头:“前年我在杜老师那见到姚师妹的时候,就觉得那差不多是极限了,结果……”


“这个么……”常浩南微微笑了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刘洪波的心情顿时好了不少。


“或许我下个学期应该申请多开一门课?”


他这样想道。


……


常浩南并未在阎良呆上太长时间,检查01号原型机的同志们动作很快,动力联合攻关组在第二天一早便乘飞机再次飞回了盛京,只留下了几个人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后续工作。


杨奉畑这一次没有再召开大规模的会议,只是把包括常浩南和阎忠诚在内的几个人集中在了一间小会议室里面。


“问题查明了么?”


“查明了。”阎忠诚点了点头:


“发动机在跨音速区间范围的大流量流道情况下,由于快速收回油门杆,发动机加力供油急剧减速,导致发动机落压比变大。”


“发动机将髙速压缩气体在压气机处剧烈节流,瞬时压缩气体以激波形式上串,拥塞进气流道和发动机压缩机流道,从二级高压转子开始出现异常的流动分离,然后扩展到整个压气机,导致压气机效率迅速降低,发生喘振。”


“所以……确定是设计问题?”


“是的。”阎忠诚面色凝重点了点头。


没能在地面进行完整高空台测试终究会带来隐患。


而如今,隐患变成了事故。


随后是一段长久的沉默。


“接下来的这个问题,我需要一个严肃的答案。”杨奉畑目光如箭地扫过面前的几人:


“涡喷14,是否还有机会赶上八三工程设计定型的进度?”


又是一阵沉默。


“虽然我们已经找到了喘振发生的位置,也就是下一步进行设计优化的起点,但按照常理来算,恐怕至少得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除非……”


阎忠诚的声音有些干涩,然后抬起头看了一眼旁边的常浩南:


“我认为小常同志应该能提供很大的帮助。”


舵主的加更照例在下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