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满唐华彩 > 第537章 盛世再现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隆冬大雪封路,北方的万里山河都成了一片雪原。


寒风凛冽,能刮破人的脸。


封常清却还是赶到了范阳,他带了数十骁骑,赶到范阳城门处时,盔甲上已结了厚厚的冰。


他抬头环视了一眼范阳城的守备,眼神中闪过警惕之色。


城门中,薛白迎了出来,带了寥寥几个随从,也未披甲,披了一件大氅,显得随意而从容。


此番封常清过来,乃因薛白致信说打算卸职回京,请他来交代一些离开之后的事务。


但他麾下将领却提醒他此番到范阳恐会落入陷阱,认为雍王回京则死,必会举兵叛乱,故而设下鸿门宴。


封常清深以为然,遂点齐了最精锐的数十心腹,在心里做好了为朝廷平叛的准备。


此时一到范阳,薛白果然热情相待,命人呈上在城门边煮着的姜汤。


“这般天气让你远来,实在辛苦了,快驱驱寒。”


“都是为朝廷办事,为人臣子应该的。”


封常清接过那热乎乎的碗,却没立即饮下,而是捧着它捂热冰凉双手。


薛白似乎没注意到这点小细节,继续吩咐人们把姜汤分给封常清带来的兵士。


“给我也来一碗。”末了,他伸手讨要了一碗,咕噜噜地灌。


封常清见状,心中苦笑,暗忖自己太过紧绷了。即使薛白要对他下毒,这小小一碗姜汤又能有多少量?


他遂仰头一饮,一碗汤水下肚,肚子里当即升起一股暖意,驱散了寒意,仿佛浑身的毛囊都舒展开。


“若是有酒就更好了。”他心里这般想着。


可薛白就算给他酒,他却未必敢喝。


众人往城内而行,进了衙署大堂,一路上封常清的护卫都跟着,薛白恍如未见,当着他们的面就说起正事。


“河北诸事大多才刚刚开展,有的甚至还未开展,此时让我卸任离开,我是非常不舍得的。”


封常清听了,心中猜想薛白这是想先用言语打动他,劝他跟着一起造反了。


可惜,打错了算盘。


他已下定了决心,不论薛白如何相劝,他都不可能有丝毫动摇。他忠于朝廷的心,比磐石都要坚固。


可薛白并没有继续抱怨朝廷,而是话锋一转,道:“但好在各项事务的计划已经做好了,官员已经任命,并不需要我一直在范阳盯着。唯边塞防务以及军屯之事,封节帅需多费些心。”


他竟是就这样开始说起自己离开之后,需要封常清如何如何做,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封常清一开始没注意听,总在揣度着薛白要怎么除掉他,可大堂周围也不像是有安排着刀斧手,渐渐地,他的注意力终于转到了薛白诉说的那些实务上。


谈罢此事,薛白亲自送封常清到驿馆。


“知道封节帅一惯节俭,不喜铺张,我也就不设酒宴了。”


竟是说不设宴就不设宴,他们在衙署用了一顿便饭,薛白就让他早些歇息,因为明天还要继续商议正务。


入夜,驿馆。


封常清仔细检查了院子,确保没有闲杂人等,方才回到屋中,脱下了身上的盔甲。


他很快躺在榻上,还注意把佩刀放在了床头轻易能够到的位置。


才闭上眼,忽然,院中传来“啪”的一声,像是有瓦片落在地上碎掉了。


封常清迅速拿起佩刀翻身而起,推开门,先是倚着门框往外探了一眼,担心有暗箭射来。


等了片刻,他的护卫们也已各自冲出了屋子。


他这才大步往外赶去,抬头一看,屋脊上堆着积雪,月光下,一只正在屋脊上散步的黑猫受了惊吓,一窜,不见了身影。


封常清的护卫们犹不放心,迅速冲了出去搜寻。


仔细翻找了一遍之后,他们回来禀报道:“节帅,没有人。”


薛白似乎真没有安排人手来刺杀他。


封常清抬头看着月光,心中疑惑,奇怪薛白还能真的解下兵权回长安不成?那可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啊。


想不通。


一夜警惕,睡得不算安稳。次日醒来,薛白已遣人来请封常清继续去议事。


封常清犹豫之后,还是披上了盔甲前往。


铁甲这东西除了重和硌人,夏天穿着闷,冬天穿着还冰,坐在火炉边被火一烤还烫。


议事时,他是又冷又烫。在军中时这样也就罢了,可在这大堂内旁人看着薛白从容而谈,再看封常清胸甲上映照的火光,总是有种莫名的不协调感,都恨不得把他的盔甲剥下来。


具体的施行计划定下,薛白又为封常清引见各个官员。


他先是引过了颜杲卿、袁履谦等人。


“这是我的岳丈,河北的军屯事宜也是由他负责,旁人说我任人为亲,可我知岳丈的才能,只好举贤不避亲了。”


众人皆笑,笑声中,薛白又为颜杲卿引见了封常清,让他在事务上有任何麻烦,都可找封常清解决。


封常清与颜杲卿很快成了至交,他们的行事作风以及高风亮节的品格确实相投,可另一方面,封常清也会怀疑,薛白是不是想让颜杲卿当说客,劝他随薛白一起叛乱。


可相处了几日之后,待到一切事务谈完,薛白准备动身回长安了,也不见颜杲卿有开口劝他什么。


临别践行,终于设了酒宴。


赴宴前,铁甲摆在案头,封常清看着它,目露思忖,犹豫着要不要披甲赴宴。


遂有亲兵为他分析此事。


“雍王这怕是故意如此,想让节帅放松警惕,杀招必在今夜。”


封常清觉得有理。


可心底里却有另一个声音在告诉他,数日来雍王坦诚相待,自己却始终警惕,失了大将之风,恐要让人耻笑。


难得地,封常清穿上一件旧袄,只带了数名护卫就去为薛白践行。


他知这般是有危险,但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是夜饮酒,薛白饮了两杯后便有微醺之态,这对他而言算是豪放爽气了,可面对西域回来的封常清,这点酒还不够漱口的。


面对劝酒,薛白摆手道:“不能再喝了,明日还得早起骑马赶路。”


封常清道:“说的像是我没喝酒骑过马一样。”


薛白脸颊微酡,借着醉意道:“酒里若有毒,我喝得少无妨,你喝得多,就要被毒倒了。”


一句话,封常清的几个护卫都变了脸色。


封常清却哈哈大笑,笑容里还有些自嘲的意味。


“雍王这是在嘲笑我这几日的戚戚之态,太不坦荡了啊。”


“人之常情。”


薛白说着,挪了挪身子,斜倚柱边,难得显出些颓然之态,带着醉意叹息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封常清其实也能够感受到一直以来薛白为大唐社稷做事时的尽力,此番自己也误解了他心存图篡,才知世人对他的误解有多深。


“雍王此番回长安,可担心过自己的身家性命?”


“无妨。”薛白淡然一摆手,道:“只要天下能够安稳即可。”


这番话说得很自然,倒是无甚表演痕迹。


至少封常清没看出什么来,心中唏嘘,仰头饮了一碗酒。


薛白侧过脸看向他,又道:“放心吧,我还记得答应过你的事。”


醉饮之后,竟真的无事发生。


天色还未亮,薛白就启程南下了。


南下的队伍不过数十人,辞别了范阳诸多官员之后,走进了漫天风雪。


封常清驻足远望,有些感慨。心想社稷的一大隐患终于过去了。


雍王放了权,往后天子当励精图治,兴复大唐。


别再重用宦官了才好啊……


~~


刁丙回过头,向风雪中看了一眼,道:“郎君,已望不到范阳城了。”


“让队伍慢慢走,不要着急。”


“是。”


刁丙再扫视了一眼队伍,依旧有些疑惑,不由问道:“有個人,郎君应该不是忘了带吧?”


“嗯。”


“李泌李先生,他还留在范阳,可旁的官员却不能向他问计,郎君怎么不将他带在身边?”


薛白道:“不妨,过些时日,我又能向他问计了。”


他慢悠悠地纵马而行,过了一会,脱离了队伍,自往易州去微服私访。


~~


上元元年的正月已然过去,而往年这时候还是腊月。


各地百姓们似乎对朝廷改岁首一事不太感兴趣,如今才开始筹备年节依旧按照旧的时历准备上元节的花灯。


官府却不让他们这般,称他们这是无视圣人天威,毁掉了许多的花灯。


尤其是长安城,各级衙署都收到了公文,严管此事。


如今的万年县令是通过贿赂窦文扬而谋到的这个职位,岂敢不为这等大事尽心?展现出了铁腕手段,派出了大量的役吏,要求必须保证旧历的上元节时长安城不能看到一盏花灯。


役吏们得了命令,遂冲到了百姓们的家中,不仅踩踏花灯,还拿走百姓们的烛台、腊肉。


有百姓告到京兆府,之后事情传到了门下侍郎韦见素的耳中。


韦见素遂去求见圣人禀明此事,却被窦文扬拦住了,劝他不要多管闲事。


“改岁首是彰显陛下功绩,昭示大唐复兴的大事,韦公敢在此事上出言阻挠吗?”


窦文扬将问题说得很严重,事实也确实如此。


朝廷不管,役吏们也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其后,抢掳财物,甚至欺辱民女之事也时有发生,全被窦文扬一手压下来。


长安市井的乱象传不到天子耳中,却很快传到了天下各州县,效仿者有之,唏嘘者更有之。


谁也没有想到,罢免了雍王之后,圣人会如此倚重宦官,肆无忌惮。


民间对改岁首的抵触情绪也就愈发大了。


“自古唯有圣君才改正朔,可圣人有何功绩?他目前的功劳全都是雍王立下的。”


类似这样的舆论不断发酵,宫城中的李琮却未有任何耳闻。


他还沉浸在初掌大权的喜悦里。


听闻薛白已经卸职入京,朝廷中许多亲近薛白的官员们也变了心思,不敢再得罪天子。


没了薛白一系官员的掣肘,变化还是非常明显的,可谓天壤之别。


窦文扬可以把不听话的官员调任,也就没人能阻止他为天子敛财了,李琮一家的吃穿用度立即就有了不同。


此前因为战乱,加再上薛白提倡节俭,削减了宫中用度,李琮总觉得这也缺、那也缺,他堂堂天子,却是连赏赐妃嫔的钱都拿不出来。


如今吩咐了内侍省采买,窦文扬办事尽心,尤其是这种事关圣人吃穿用度的大事,得了旨,立即就重视起来。


依旧制,宫中所需之物由度支负责采购,窦文扬将它改为由宦官办理。


他派了数百宦官去往东、西市采买,称为宫市。


却也不给文书或凭证,毕竟宦官们只要往那一站,尖着嗓子说上两句话,还要甚凭证?


这些宦们们只要看到所需的东西,只付很少的银钱或是直接拿走,问他们“圣人所需,你也敢不给吗?!”


如此一来,短短数日之内,窦文扬花了很少的钱,就为宫城采买到了极多的精美之物。


李琮很惊喜,也很疑惑,问为何度支使报的价格与宫市大不相同。


窦文扬理所当然地应道:“度支虚报了采买的价钱,把钱都装进了自己的库房哩。那些外臣才不会为圣人精打细算,哪有我们这些贴身服侍圣人的奴婢忠心?”


李琮不知物价,闻言大感愤怒,深恨那些臣子竟敢欺瞒于他,遂愈发倚重窦文扬。


他偶然也会想起窦文扬把红色官袍披在七岁小儿身上的瞬间,但哪有人没有缺点的,正是有所求,才是最忠心的。


如此一来,宫市便愈发嚣张,因常常拿东西不给钱,民间百姓将他们称为“白望”,有时他们懒了,还要货主送到宫内,可货主想要入宫不易,需打招呼,遂多向货主收一份“门户钱”。


既然送货要收门户钱,那宦官亲自到市集采买,就得多收一份“脚价钱”。


长安城因此民怨沸腾。


宫城中的李琮却是浑然不知,眼看着各郡县的官员们纷纷进贡,内帑愈发充实,一派盛世兴旺之相,觉得自己功盖大唐历代帝王。


他倒也没忘了薛白,心想着等薛白到了长安将其幽禁起来才能安心。


窦文扬在河北安插了大量的眼线,每隔几日都会把薛白的行程送到长安。


得知薛白果真没带士卒,每天都在不停地向南,他安心了许多,只等人到,便可高枕无忧了。


~~


江陵。


大都督府,李璘再次召集幕僚们议事已是高才满座,不再是只有他与杨序。


薛镠、李台卿、韦子春、刘巨鳞、蔡垧,皆是李璘收罗来的谋士。


与李琮相同的是,李璘也派了很多眼线窥探薛白的行踪。


得知薛白正在一路向南,李璘拍案而起。


“旁人信他已解兵权,我却不信!”


他既然与薛白早有约定,自然知道薛白绝对不可能轻易被收服。


而一旦让薛白坐了皇位,他可没有信心能再与薛白争锋。


“他必是借机亲率一支精锐进入关中,夺下潼关或占据长安之后,范阳必起大军!”


韦子春当即站了出来,道:“永王是否该上奏朝廷……”


“有何用?”


杨序不等他说完,径直叱止,道:“圣人妄信宦官,朝堂乌烟瘴气,市井民不聊生,岂能挡得了薛逆?此番情形,恰似此前太上皇纵容安禄山。”


“这可如何是好?”


“难道要等到薛白起兵,再次祸乱大唐不成?”


杨序说到这里,脸色一肃,整理了一下衣袍,郑重其事地对李璘一拜。


“请永王举南方之兵,削薛逆、除奸宦,肃清社稷。”


他们已经仔细分析过了,经历了安史之乱,河南、河北与关中正是凋敝之际,加之窦文扬弄权,使得民怨沸腾。


而南方未遭破坏,最为富庶,李璘身担太上皇之期待,打出清君侧的名号,不难击败李琮可以起兵。


最不济,也可顺长江而下,占据江东,割据一方。


一众幕僚的富贵前程早就系于李璘一身,此时转头看了身后的刀斧手们,更是没有退路,纷纷拜倒。


“请永王举兵,清君侧!”


“好!”


既然众志成城,李璘遂慷慨应答,昂然道:“我身为李氏子孙,岂忍见逆贼图谋祖宗社稷、权宦弄权残害百姓,当起兵!”


他有这志向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就在暗中招兵买马,如今要做的就是赏赐钱财,许诺厚赏,收买将领随他举兵清君侧。


另一方面,他派人往江淮联络李祗、李峘等宗室,争取他们的支持。


相信,出于对薛白这种权臣逆贼的忌惮、对窦文扬这种奸宦的厌恶,以及对太上皇的忠心,这些宗室一定会支持他。


~~


天下各郡几乎都在关注着薛白的行程,除了李琮自信能收服薛白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认为薛白此番南下怕是障眼法,实则已做好了举兵造反的准备。


山东道安抚使李祗也十分关注此事。


他此前与薛白也有过接触,在个人角度上他虽不喜欢薛白,但平心而论,薛白对国事还算尽心,故而他一开始认为薛白应该不会起兵。


可随着一个个消息传回来,他发现薛白的行程很慢,在每个州县都会驻留几日,甚至还复查冤案、处置官员,不像要回京,倒像是在巡视地方。


这样的人,岂会放权?


接着,他见到了李璘派来的使者。


来者名为韦子春,相貌文雅,眼睛里却总是闪动着兴奋而狂热的神情,言语中不自觉地流露一副随时要成为公卿重臣的姿态。


正当李祗好奇这人来做什么之时,韦子春竟是拿出了一封太上皇的密诏。


太上皇在诏书中言,他幽居深宫,受到了窦文扬的欺压,想要去兴庆宫居住反而被奚落羞辱。


堂堂天子之父却受一个奴婢的气,听起来是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一个奴婢若非得了天子的授意,如何敢这般行事?


想到这里,李祗就觉得太上皇与圣人之间恐怕有些微妙。


再往下看,果然,太上皇在密诏中盛赞了永王李璘,称他为“诸子中最贤”,命李璘除掉窦文扬。


“嘶。”


看罢密诏,李祗倒吸一口凉气。


韦子春见状,开口道:“永王早就得到了这封信,几次上书,请圣人不要再倚重奸宦。然而言路断绝,朝政皆为窦文扬把持。依太上皇之密诏,永王本该起兵清君侧,但顾念着兄弟之义、君臣之情,一直容忍。可如今社稷已有更大的危机了……”


“李倩?”


“不错。”韦子春点点头“他以遗落皇孙之名得封亲王,然而身份未明、心怀谋篡,称一声‘薛逆’并不为过,吴王请看这个。”


李祗目光看去,只见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封信。


展开来,信纸上的笔迹端正流畅、笔墨饱满,正是一手漂亮的颜楷,确似薛白手笔。


薛白在信上极力怂恿李璘与他一同造反,约定先入关中者为帝,共享社稷。


“这?!”


李祗看了,惊得瞪大了双眼,不敢相信风平浪静的局势下,居然隐藏着这么多的阴谋算计。


“永王他是想?”


“放心。”韦子春连忙安抚李祗,道:“永王绝不会与薛逆同流合污,只是……”


“只是什么?”


“连圣人都是薛逆一手扶上帝位的。如今薛逆举兵南下,看当今圣人的手段,只怕是要把祖宗社稷拱手让于外人啊。”


听到这里,李祗已经蒙了,他大概已经知道了李璘的心意是要举兵清君侧。


但,是非对错他却已经分不清了,他不由问道:“永王要我做什么?”


韦子春眼神闪烁,估量着李祗的态度,没有马上拉拢李祗一起举事,而是道:“永王派了些义士来,想要为国除奸。”


“刺杀薛白?”


“是。”


李祗对此事并不抵触,也认为刺杀薛白是最轻松的解决社稷危机的方法。


他打算先解决了这个危机,再联合永王请圣人除掉窦文扬,如此,社稷或可重归安稳。


“好,此事我全力配合你。”


韦子春大喜,只要薛白一死,到时不论李祗支不支持永王,都不可能阻止永王起兵夺取帝位。


……


薛白的行进速度很慢,似舍不得南下一般,各个郡县都会待上几天,过了相州之后,竟然突然拐到了滑州。


像是知道李祗要配合李璘刺杀他,特意送上来一般。


李祗、韦子春都有些慌张,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当即安排使者去迎接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