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
笔趣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第五百八十九章 闻战则喜(2)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笔趣阁] http://www.biquger.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向宗回踱着步子,到了如今已经将幕府从兰州转移到熙州的经略安抚制置使司官署。


然后,他就被人请到了后宅的院子中。


此时,这个院子已经被人清空了。


一个巨大的,足有两三丈长的沙盘,被人摆在了院子中。


熙河路的高级将帅们,正围在沙盘前,手里拿着一根根长棍,在那里指点着什么?


这些将帅的年轻一代子弟,则在旁边充当着助手。


这些人手中都捧着一本本厚厚的册子,翻阅着、查找着一些东西。


作为熙河路的经略安抚制置使,赵卨穿着紫袍公服,被人群簇拥在最中间。


“子发来了。”赵卨看到向宗回的身影,当即就微笑着带着将帅们,迎了上来。


将帅们也对向宗回拱手行礼:“末将等见过向公事。”


看上去,他们和向宗回的关系处的很好。


甚至,可以说是颇有些如鱼得水的味道。


这就很让人吃惊了。


因为,在大宋,外戚们在外面,常常会把关系搞得很糟糕,到处得罪人。


有时候,甚至会故意找茬,让上上下下都不痛快。


偏生,朝廷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甚至有意放纵、包容。


哪怕是当年的高遵裕,在熙河为将,也会隔三差五,挑别人刺,激怒几个文臣武臣,让他吃上几本弹劾。


而向宗回、高公纪,自上任熙河以来。


与上下的关系,都搞的不错,这就太不寻常了。


所以,御史台那边非常警惕。


从今年五月开始,就不断有人弹劾熙河文武‘骄纵’、‘跋扈’。


这些家伙不敢直接骂向宗回、高公纪,就逮着和他们走的近的人,那些给向宗回、高公纪说好话的人一顿骂。


不过,熙河这里的文武大将们,早就死猪不怕开水烫了。


像是赵卨——他都快要致仕了,乌鸦们骂的再狠,也伤不到他一根毛。


相反,等他致仕,朝廷照样会隆重表彰。


若能在致仕前,立下战功。


甚至可以以资政殿学士,甚至带着节钺致仕。


所以,赵卨充满了干劲。


河州的种谊,本来还心里面打鼓。


但今年六月,天子圣旨,将他的两个侄子种建中、种师中送到河州,圣旨亲除种建中兄弟以右班殿直的小使臣阶,为河州巡检使。


种谊顿时秒懂。


于是,也不在乎了——对文臣来说,被乌鸦撕咬,是可怕的事情。


但对武臣而言,只要圣眷不失,乌鸦咬的越凶,就越说明前途远大。


道理是简单的——现在乌鸦咬的每一口,都可以是未来的罪名。


这叫什么?


送把柄上门了!


所以,他反而和向宗回、高公纪走的更近了。


巴不得乌鸦们多骂几句。


蕃官们就更跋扈了——人家和向宗回、高公纪往来,都是光明正大的。


乌鸦们也不敢咬他们。


因为,代表天子,宣慰蕃官,这是外戚的本职工作。


蕃官的兵马,也不可能威胁到汴京。


向宗回微笑着,与赵卨等人还礼,然后来到了那沙盘前,看着沙盘上,已经被标注的密密麻麻,布满山岗的棋子。


向宗回不懂军事,更不懂地理。


但他看着沙盘,依然是眼中放光。


“赵相公……”向宗回问道:“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赵卨看着沙盘上,那些围绕着大宋边境,密密麻麻的棋子。


这位老将的眼中,露出凶光:“子发,老夫与熙河诸将,都已经下定决心了。”


“此番,定要让西贼在兰州城下崩掉几颗牙!”


“至于鬼章?”


赵卨看向从溪哥城直到河州的肤公城之间的广袤原野。


“来了,就不要再想走了!”


西贼、吐蕃,从今年开春开始,就一直在整军备战。


六月以后,他们在边境上的动作就越来越大。


特别是西贼那边,他们在横山到处征粮、征丁。


天都山那边,都快变成工地了。


赵卨又不是瞎子,怎么可能不知道?


何况,大宋如今,还能通过大量亲近大宋的眼线、内线,探知西贼的动静。


没办法!


漫长的宋夏边境,生活着成百上千個大大小小的羌人、党项部族。


这些人,素来有奶就是娘,乃是典型的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如今,西贼为了第六次兰州会战,大规模的强征粮食、青壮。


不可避免的伤害到了这些部族的利益。


加上,熙河路这边一改过去保守的政策。


对于来投者,不问出身,不问地位。


一概接受,一视同仁,全部安排去棉庄垦荒、种地。


至于这些人里面有没有西贼探子?细作?


熙河路的态度是不管!


为什么不管?


因为熙河的棉庄,对新来的零散逃人,都会搞一个下马威。


一开始的几个月,会将棉庄最辛苦、体力耗费最大的工作给他们做。


譬如说修渠、垦荒、堆肥等等。


这些工作,一干就是一整天。


任你是铁打的汉子,到了棉庄,面对这样的沉重的体力劳动,三五天下来,就要累到气喘吁吁。


而且棉庄都在旷野,雇工们都是住在附近的棚子里。


一般的细作、探子,只要进了棉庄,就和进了监狱差不多。


而这些细作、探子,本都是西贼的贵族。


至少也是小军官。


哪里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不出十天半个月,就会想要逃跑。


但是,向宗回、高公纪很喜欢养狗。


他们从汴京带来了大宋最有名的犬种——罗江犬。


就是那个仁庙时代,御史宋禧上书让皇城养犬来作为警戒的罗江犬。


这种犬种,是蜀地名犬。


虽然体型小,但嗅觉发达,速度敏捷。


经过特训后,它们能准确追踪气味,咬住就不放。


又因为体型小,所以食量也少。


于是,熙河上下纷纷派人去蜀地买犬。


如今,大小棉庄,都养着罗江犬,少的几条,多的数十条。


这些机敏、忠诚的小狗,对一切动静都很敏感。


只要有人敢跑,它们就会立刻狂吠,通知主人。


然后,带着主人追踪逃跑的雇工。


除了罗江犬,熙河本地,还有着一种和狼杂交后的犬种。


体格强壮,性情凶猛。


如今,大都被官府、军队饲养。


罗江犬和这种叫熙河犬的犬种,大小搭配。


在熙河路编织成大网。


只要进来的,想跑出去,就是千难万难。


很有效的保护了各大棉庄的利益。


如今,熙河各地的棉庄的雇工逃亡的成功概率,直接下降了百分之九十。


而所有被抓回来的逃工,都会被官府重重惩处——因为违反契约,所以,他们必须为雇主无偿劳动一年到三年,以弥补损失。


在此期间,雇主有权,给他们戴上枷锁、镣铐,以防止他们继续逃跑。


在这样的铁拳下,熙河官府根本就不怕西贼探子、细作。


甚至巴不得,他们多来一点。于是,直接将边疆敞开,根本不对逃人做分辨。


免费的劳动力,谁不喜欢?!


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在的熙河有关方面,对西贼的动静,虽做不到了如指掌,但却也能大概猜出来。


而西贼却对大宋这边,不说一无所知,至少也是浑浑噩噩。


而早在上个月的时候,赵卨就已经得到了确切的情报,知道了西贼国相梁乙甫已经率领着西贼的绝对精锐主力铁鹞子,到了天都山下的皋兰行宫。


梁乙甫和铁鹞子都来了。


西贼大举进攻还会远吗?


至于目标?


想都不用想,必须是兰州!


除了兰州,现阶段,熙河路没有第二个能让西贼如此大动干戈的地方。


“如今,西贼国相梁乙甫,在天都山一带,集结了其卓罗和南、右厢朝顺两大监军司的三万精锐!”


卓罗和南,右厢朝顺,皆是兰州直面的两个西夏监军司。


其以唐代的凉州为核心,是西贼的核心领土之一。


当年元昊立国,以其国为十二监军司。


当时,卓罗和南与右厢朝顺,还是大后方。


是西贼最重要的经济区和产粮区。


但现在,随着熙宁开边,大宋拥有熙河兰会。


曾经的后方,变成了前线。


兰州因此成为西贼的眼中钉,肉中刺,欲拔之而快!


“以贼之制,一旦发动,三万精锐,足可裹胁三十万丁壮,击我兰州!”赵卨轻声说道。


这是没有疑问的。


党项人的制度就是如此。


以少数两三万精锐为核心,裹胁数十万的丁壮甚至老幼妇孺,对着大宋开始一波流。


讲究的就是一个一力降十会。


而且,他们根本不在乎丁壮甚至妇孺的损失。


所以,过去历次宋夏战争,大宋方面总是容易被西贼庞大的军队所震撼。


继而不敢轻举妄动,又或者因为击溃、击败几支西贼的弱军,得意洋洋,于是轻敌冒进。


然后就被人切断后路,包围在狭小的地域,分割围歼。


从三川口,到好水川,莫不如此。


但大宋很快就吸取了经验教训。


从范文正公、韩忠献公开始,就在边境开始筑垒。


一个个堡垒,开始拔地而起。


西贼在这些堡垒前,经常被撞的头破血流。


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庙时代的广顺城之战,以及去年结束的定西城之战及五次兰州会战。


有了这么多成功经验,赵卨自然不会抄错答案。


他对向宗回道:“老夫意在兰州依托坚城要塞,固守兰州及其外围数十堡,与西贼相抗。”


“使其不得寸进!”


“待其粮尽,再以精骑掩杀,溃其主力,不求歼灭,只求击散!”


“届时……”他舔了舔嘴唇:“西贼所裹胁的数十万无辜丁壮妇孺,便皆可解救。”


“至于鬼章……”赵卨道:“老夫意将之放进来……”


“然后择机包围,将之主力围歼!”


自从被种谊赶出溪哥城后,青宜结鬼章,就带着他的部族,一直在高原上打转。


甚至还吃掉过一支深入高原太远的宋军轻骑。


这是青宜结鬼章,或者说青唐吐蕃的作战特点。


根本不在乎一城一地得失。


你想要,那就给你!


但你若一旦深入太远,补给线拉的太长。


那就不好意思了。


直接切你后路,断你粮道。


然后逼着你的大军,在高原上饿肚子,吃沙子。


最终,兵力再多,也只能含恨而退。


可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杀出来。


无论是大宋,还是党项人,都吃过吐蕃人的这个亏。


而且是大亏!


尤其是党项人,在这方面都已经有些PTSD了。


赵卨这样的老将,是很善于总结经验的。


所以,他坚决拒绝了深入高原的作战计划。


只是让河州和溪哥城,加大对青宜结鬼章麾下各部的拉拢、招诱。


如今看来,效果显著!


可靠情报显示,青宜结鬼章,正在打着迁徙的名义,带着他的主力,从高原上下来。


只要他下来了,进入到大宋控制的区域。


他再想走?


可就由不得他了!


这不止是赵卨的个人意见,也是熙河诸将,多日来的商议的结果。


向宗回听着赵卨的话,点点头:“经略相公的计议甚好,未知吾能做些什么?”


赵卨和熙河诸将一听,所有人的眼中,都放出光来。


“老夫,只想请公事,再确认一次《元祐军赏令》,是否适用于熙河诸州?”


向宗回认真的点头:“请相公以及诸位明公放心!”


“朝廷旨意已下!”


“当今官家,金口玉言,一字不改。”


“军赏令中诸般赏格,绝不会短将士们半文!”


这赏钱,即使朝廷不给,向宗回也会带着其他棉庄庄主包底兑现的。


不是他们觉悟有多高。


更不是他们有多么爱大宋。


而是,他们都知道,这一战关乎到他们能不能安安稳稳的在熙河这里种棉花,发大财。


同时也关乎着,他们的棉庄庄园里,能不能有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廉价雇工。


要知道,开荒可是个耗费极大的事情。


没有足够的人手,就根本开垦不了多少荒地。


如今熙河路各州,还有七成以上的土地,默默的在原地,任由野草生长,任由山风吹拂。


这些地里面,起码有四成,都是平地。


很多荒地甚至就在黄河边上!


每每想到这里,向宗回都是心如刀割。


他还能在这熙河路待多久?


一年?还是两年?


不会超过三年的!


他必须尽快的开垦出足够的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变成他向宗回的产业。


所以,向宗回比谁都希望官军大胜。


他也比谁都舍得出钱!


何况,向宗回其实并不需要真的自己掏腰包。


朝廷通过永兴军和陕西路、成都路,转运来熙河的明年经费,早在八月初就已经在陆续押运送抵了。


到今年十月,就可以全部到位。


那可是足足四百万贯的军费!


而且,小官家也兑现了他的承诺,命陕西转运司,送来了价值一百万贯的盐钞,作为收购熙河棉花的前期费用。


旨意已经说得明白,余款会在棉花入京后,以交子的形式,送来熙河。


手里有钱,向宗回自然敢承诺,也敢保证!


听到向宗回的再次保证,在场的熙河诸将,都是兴奋无比。


尤其是蕃将们,都在舔着舌头,在心中发誓,这次不把赵官家的羊毛薅秃,就对不住自己,更对不住自己的妻儿!


没办法!


过去,大宋对熙河这边的赏赐,经常不准确,不及时。


就连他们这些蕃将的赏赐,也常常会拖欠。


好在当今官家即位后,就在他们入京面圣后,命枢密院和户部,当场一次性结清了历年积欠的赏赐。


甚至还给他们一分的利息作为补偿!


这使得他们非常振奋。


同时也对大宋朝廷,恢复了信心。


如今,他们也都跟着向宗回、高公纪,种了些木棉。


虽然不多。


也就几十亩,百来亩的样子。


可随着棉花的棉铃开始爆裂,进入收获期。


他们就都知道,这东西肯定能赚钱。


朝廷没骗他们!


于是,对朝廷的信心再次上升!


既然朝廷守信赏赐管够。


那还等什么?


西贼?


又不是没打过西贼!


去年的定西城和五次兰州会战,哪次没有把西贼打的哭爹喊娘?


即使这次加上了吐蕃人。


对熙河诸将来说,问题也不大。


甚至,很多人都已经在幻想着击败西贼、吐蕃人,拿着俘虏们,开垦土地,种上更多木棉,赚更多铜钱的美好未来。


这可是起码几十万的劳动力啊!


得开垦多少荒地?种出多少棉花?


于是,大家伙现在只盼着西贼、吐蕃人赶快来!


最好冲着他们的防区来!


……


赵卨带着向宗回,进了自己的书房。


“辛苦公事了。”赵卨将向宗回请着坐下来。


“不敢!”向宗回连忙拱手。


“朝廷那边,还要劳烦公事和高管勾多多帮忙。”赵卨说道:“尤其是两宫慈圣,还请两位国亲,多多美言,不要让慈圣勿听了小人谗言。”


向宗回当即拍着胸脯保证:“相公放心,有我向宗回和高君正在,无论是御史台的乌鸦,还是那太学里的跳梁小丑,都休想进谗言于慈圣之前。”


至于官家?


赵卨也好,向宗回也罢,都默契的没有提。


因为他们心知肚明,现在熙河路的很多事情,其实就是在那位小官家,一道又一道旨意的微操下,变成的这个样子。


当然了——官家不会承认。


因为所有旨意,都是内降的——也就是没有走通见司、都堂,然后再由马递送来,直接通过探事司的人,送到他们手里的。


且所有旨意,都有火漆密封,而且旨意最后都有‘丙去’的嘱咐。


“对了,高管勾呢?”赵卨好奇的问道。


向宗回笑起来:“君正如今去了秦州,正在拜访赵思忠昆仲,请这两位昆仲来熙州,以安抚吐蕃百姓。”


赵思忠、赵醇忠、赵继忠三兄弟,就是如今仅存的唃厮啰血脉了。


作为佛子、赞普的后人,他们三兄弟虽然已经远离青唐诸部十几年。


可依然在吐蕃各部,特别是底层牧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声望。


请他们来安抚、宣慰吐蕃部众,是最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君正还将与普济怀恩大师一起恭请佛牙舍利,赐福熙河诸州,宣慰百姓……”


赵卨一听,眼睛就亮起来,连忙问道:“普济怀恩大师,何时能到熙州、兰州?”


在这熙河路,如今声望最高的和尚,莫过于那位被天子封为普济怀恩的智缘和尚。


而最有名的,莫过于供奉于抹邦山资圣禅院上的佛牙舍利。


若在战前,能迎请智缘和佛牙舍利来到熙州、兰州,那么对于士气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崇佛崇到可以不惜性命的蕃官、蕃兵。


这可不仅仅是打鸡血这么简单!


“大师和佛牙舍利,应在下月初,便可抵达熙州。”向宗回答道。


“善!”赵卨抚掌。


对于战争的胜利他有多了几分把握。


当然,赵卨心里面明白,这肯定又是汴京官家内降的指挥。


又是去请唃厮啰的孙子,又是去请智缘和尚和佛牙舍利助阵。


赵卨一闻就知道,这是那位官家的风格。


“对了,相公,方才包顺带着今年归义来的诸部军主来求我了。”向宗回想起了他来找赵卨的原因,就道:“还请经略相公给个薄面,也发个军贴与诸部军主。”


赵卨微笑着点头,道:“既是公事求情,老夫自然得给公事一个面子。”


“不过,诸部军主,却不能按熟部来点兵。”


“得三丁或者四丁,才许抽一丁为保丁。”


“而且,只能为后勤、辎重,不得上前线厮杀。”


卡一卡这些新归义的部族,PUA一番,测试一番。


这是大宋文官们惯用的手法。


有些人甚至会故意贬低、羞辱那些部族首领。


当然,这也容易翻船。


所以,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特别是熙河这里,情况很特殊,这边蕃族人数,压倒性的超过了汉人。


所以,要注意方法方式,不能太过。


“多谢相公!”向宗回起身谢道。


他和赵卨已经很熟了。


所以两人经常能互相配合着默契演戏。


就像方才在院子里,当着熙河诸将的面,赵卨故意说的那些话。


他就非常配合。


如今,这个事情也是一般。


两个人,一个是唱红脸,一个是唱白脸,互相拿捏着尺度。


说到底,都是为了国家!


想到这里,向宗回就想起了自己辞京前,小官家对他喊的那一句:舅父。


心中,顿时就暖洋洋的。


(本章完)